历史地理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 豆瓣
The Lands of Eastern Caliphate: Mesopotamia, Persia, and Central Asia From the Moslem conquest to the time of Timur
作者: [英] G.勒·斯特兰奇 译者: 韩中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本书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诸方面记述了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翔实的资料对我们了解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很有帮助。另外,本书中的很多记载可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
作者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突厥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而这些历史地理文献多是现在尚未译介过来,且国内学者关注不多的。作者对所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这既包括本书的记述是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的,又包括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多个方面记述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作者本人作为一名学者,其在引用相关文献资料时,已对文献资料进行了考订、比对,同时参考了当时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书译者对西域史地、中西交通史和伊斯兰教史多有研究,其在翻译过程中对本书所引原始文献进行了核对,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注释,其中的很多注释是对原文记载的补充或是作者所进行的学术考证。这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另一方面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补正。
俄国历史地图 豆瓣
作者: 马丁·吉尔伯特 译者: 王玉菡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 3
《俄国历史地图(最新版)》通过165幅地图将长达2000余年错综复杂且常常居于动荡不安中的俄国历史生动地描绘出来。《俄国历史地图(最新版)》除了描写俄罗斯的战争和扩张之外,还大量表现那些并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细节:从饥荒和无政府主义,到海军扩张和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时间跨度从公元前800年至苏联解体,是了解俄罗斯历史的必备手册。内容包括:
战争和冲突——从公元200—400年哥特人的胜利征战,到二战结束时德国人战败和冷战的结束;
政治——从中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到革命、君主政体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
工业、经济和交通——从1891—1917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到开垦处女地运动和重工业的发展;
社会、贸易和文化——从修道院的繁荣,到农民的不满、劳改营和俄罗斯族人的地理分布情况。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在「盜區」與「政區」之間 豆瓣
作者: 唐立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2 - 8
明代中期以後,官方在閩粵贛湘交界設置南贛巡撫,正式設立新「政區」,並責付軍事討賊為主的任務,不預民事,以解決當地「盜區」層出不窮的「三不管」政治社會問題。但是若以明朝南贛仳鄰地區社會與政治互動關係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明政府有心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其結果卻證明這個目的是失敗的。
關於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移民社會發展,可將其分為三個時期來觀察。其一,明初時期,南贛仳鄰地區的移民開發,主要由民間與官方兩股力量所相互促成。其二,至明代中期,受商品經濟發展化的影響,民間的移民行動更為擴大,完全高出官方的預期估計,甚至民間屢屢突破禁令入山墾殖。其三,明中後期,移民陸續地從流移到定住的完成,尤以家族性的移往開發擴展最為顯著。
隨著南贛仳鄰地區移民社會的形成,出現群體之間認同價值觀的轉變,其間有族群身分轉變的追求,亦有對於盜賊行動的認同。而對盜賊的認同感,主要在於地理環境提供適合入盜的溫床、官方的消極的治理態度,以及時人對「盜區」的深刻印象所促成。隨著明代中期以後社會經濟的發展,南贛地區作為山海交會的市場地位重要性增加,帶動走私貿易的需求,地方上的盜賊活動也就更為活躍,特別是從流賊、流寇的打家劫舍方式,邁向了組織化的集體形式與家族化的經營方式加以擴張。關於組織化的集體形式,群盜是採取有計畫的倡亂行動,從準備訓練、製作武器、組織聯絡、訂立儀式到開始攻掠,以形成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的群體力量。家族化的經營方面,在於從流移到定住的過程中,以家族力量作為結合紐帶,同樣能成為穩定的群體勢力。為了能在鞭長莫及之處平盜,明代的南贛巡撫開始積極尋求地方勢力幫助,特別是倚重地方盜賊家族的勢力,而「以盜治盜」正是歷任督撫平亂所奉行的至高原則。然而南贛巡撫借重這些地方盜賊家族力量的結果,雖然能穩定移民社會的民間秩序,但也產生一批「糾眾叛掠」的菁英階層。
況且南贛巡撫雖為統合「三不管」地域與事務而設,但在維持著明初遏制地方分權過大的政策下,始自設置起就未曾被充分授與絕對的職權。實際上,巡撫行事仍然遇到無數阻礙,在職責未專的情況下,即使是力盡筋疲,轄下各級官員也未必皆俯然從命;若處理不慎,事關相鄰督撫,動輒還會被視作侵權之舉。政治社會的難題不斷湧現,這在各省拖欠協濟銀兩的財政收入,以及軍事征剿的責任歸屬問題上至為明顯。亦即「三不管」問題依舊存在,特別是在事權的矛盾上,一直無法有效解決,南贛巡撫終究落至裁撤的命運。
历史的地理枢纽 豆瓣 谷歌图书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哈·麦金德 译者: 林尔蔚 / 陈江 商务印书馆 2008 - 4
《历史的地理枢纽》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两篇文章虽然都不很长,影响却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后者,我们就以它作为书名。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八十年代初,一个美国人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十六本改变世界”的“巨著”。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 豆瓣
9.9 (11 个评分) 作者: 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 10
《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豆瓣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译者: 唐晓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2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