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种种
罗马的命运 豆瓣
The Fate of Rome: Climate, Disease, and the End of an Empir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尔·哈珀 译者: 李一帆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的典范
《枪炮、病菌与钢铁》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结合了当代最前沿的基因科学、气候研究、疾病研究的技术,为我们重新讲述罗马覆灭背后的故事
◎ 编辑推荐
☆ 利用最前沿的基因科学、气候科学和疾病科学,向我们解释了罗马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结构性危机,以及他们在面对这种危机的时候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 本书论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章节之一:罗马帝国的灭亡。并且是第一本研究气候变化和传染病在罗马帝国的崩溃中所起作用的著作,叙述了自然战胜人类野心的故事。
◎ 内容简介
凯尔·哈珀将宏大的历史叙述与最为尖端的气候科学和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不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蛮人决定的,也是由火山爆发、太阳周期、不稳定的气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细菌决定的。他从罗马帝国的二世纪的巅峰时期一直叙述到七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支离破碎的局面。哈珀描述了罗马人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如何复苏,又如何再次面临危机,直到再也无法承受“小冰河时代”和反复爆发的鼠疫的打击。
《罗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描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如何面临和忍受环境的压力,最终依然崩溃的。罗马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和细菌进化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
◎ 名人推荐
这是一个伟大文明与隐形敌人长期斗争的故事。在公元160年的帝国全盛时期,由著名的罗马大道和繁华的港口连接起来的辉煌城市,正等待着来自非洲中部和西藏高原致命的病原体。然而,在变幻莫测的太阳光芒下,在时而被火山尘埃遮住的天空下,或者缺少雨水的天空下,帝国依然顽强地坚持着。哈珀对帝国居民和其邻居如何面对这些灾难的描述充满人性,同时对他们所面临的风险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栗。写得精彩,既宏伟又富有同情心,这真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彼得·布朗,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
在这段引人入胜的历史中,凯尔·哈珀展示了疾病和环境因素不仅是罗马帝国最终崩溃的原因,也是罗马衰亡前几个世纪面临的严重问题的原因。哈珀引人注目的警世故事记录了致命的鼠疫、病毒热和其他瘟疫,这些瘟疫一次又一次地蹂躏着人们,导致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敌军。人们不禁要问,帝国是如何维持如此长的时间的。
——埃里克·克林特,乔治华盛顿大学古代史和考古学教授
凯尔·哈珀是21世纪的爱德华·吉本。在这本非常重要的书中,他揭示了罗马帝国的衰亡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重大教训:人类可以操纵自然,但永远不会战胜它。
——伊恩·莫里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学教授
凯尔·哈珀对罗马帝国的衰亡的非凡的新描述扣人心弦,而又让人心生恐怖,书中讲述了人类行为与各个系统、病原体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哈珀书中的主角不是人类,但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埃玛·登奇,哈佛大学古代史教授
这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生态和环境方面的最好描述,既有学问,又生动,而且是最新的。
——约翰·罗伯特·麦克尼尔,乔治城大学环境史教授
《罗马的命运》是罗马世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无畏、创新,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沃尔特·沙伊德尔,斯坦福大学古代史教授
◎ 获奖推荐
媒介网站2017年度图书之一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2017年度图书之一
福布斯网站2017年伟大的人类学和历史书之一
《联邦党人》2017年度图书之一
美国出版商协会2018年专业学术卓越奖荣誉奖
朝鮮的困境 豆瓣
世界のなかの日清韓関係史-交隣と属国、自主と独立
作者: 岡本隆司 译者: 陳彥含 八旗文化 2017 - 4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日韓《乙巳條約》簽訂,明定韓國為日本的「保護國」。對此,韓國的抵抗愈發激烈,日本的鎮壓力道也愈來愈強。日韓對立情勢險峻,也是日本併吞韓國的開端。
在那之前,長久處於日清之間,以及西方列強環伺之下,朝鮮(或韓國)的獨立自主,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而這一段爭取「獨立自主」的歷史,究竟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自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東亞「朝貢體系」之下,朝鮮一直是明和清國(宗主國)的「屬國」,雙方建立了穩定的「宗屬關係」。而朝鮮跟日本則是以「交鄰體制」展開互動。然自西元十六世紀始,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合而為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變得日益關鍵,不僅成為東西方大國的關注焦點,也逐漸形成「朝貢體系」和「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東亞新秩序。面對此新秩序所導致的國際政治困境,朝鮮也產生了追求「自主」的意識。
時至清末,面對「條約體制」的衝擊,清國為了展示朝鮮是它的「屬國」,而展開各種「保護」與「干涉」的動作。對於此舉,朝鮮不僅展開各項外交攻勢,跟日本及西方大國談判與締約,同時也發生多次政變,力爭「自主」。日清戰爭後,清朝勢力退出朝鮮,從而失去牽制的力量,朝鮮雖宣稱「獨立」並建立「大韓帝國」,卻仍淪為列強的角力戰場,於日俄戰爭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於《朝鮮的困境》一書,學者岡本隆司不僅對近代的日、清、韓三國關係與東亞新秩序進行了獨特而細膩的分析,也道出了朝鮮從「屬國」到「獨立自主」,最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一段艱困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國家史,此書也讓我們得以借鑒——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小國臺灣,如何定位自身並思考未來。
黎凡特 豆瓣 谷歌图书
Levant: Splendour and Catastrophe on the Mediterranean
作者: 菲利普.曼瑟(Philip Mansel) 译者: 林玉菁 馬可孛羅文化 2020 - 2
台灣第一本以「東地中海地區」為經,以「帝國/宗教/民族」為緯
綜觀此地15至20世紀歷史政治發展的磅礡巨作
這裡是基督徒、穆斯林與猶太人共存的實驗場
在前方等待「黎凡特人」的,究竟是再造榮光還是走向毀滅呢?
入圍2011年《新政治家》與《紐時文學增刊》年度選書
金融時報、經濟學人、文學評論、觀察家日報、獨立報、衛報、BBC歷史、圖書館學刊、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每日電訊報一致推薦
【本書內容】
「黎凡特」(Levant)一詞,源自法文的「日昇之處」中的「升起」,自十六世紀以來,當時的法國旅行者與外交官常用「黎凡特」來指稱東地中海地區,更精確的說法是當時代表東方的鄂圖曼帝國。
近現代以來,中東地區的衝突不斷,裡頭有著極端的宗教激進主義,也有大大小小民族建國或稱霸的欲求,流血事件不斷,種族清洗也時有所聞。但事實上,這些如今在戰場上相仇相殺的宿敵們,他們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民族是希臘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或亞美尼亞人,在過往卻可能是親愛的鄰里友朋,一同生活在東西方十字路口上的混雜和諧社會中。他們可以在土、希、阿、法、英等不同語言與認同間切換自如,也熟稔彼此的傳統習俗與宗教儀式,曾一同創建強大富裕且國際化的「黎凡特諸城」。
是哪些歷史因素讓黎凡特諸城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又是什麼原因讓黎凡特一步步走向毀滅?本書作者曼瑟博士將追尋已消逝在今日東地中海的城市風景,更試圖挖掘各族群、各民族是否真的共存共榮,還是說黎凡特只是一座等待爆發的火山,就等著人們點燃,一如一如二十世紀至今一再上演的戰爭悲劇?
《黎凡特》將以三座知名地中海港都:士麥拿、亞歷山卓與貝魯特為核心,爬梳此地的多元族群在地方豪族、外來移民、本土帝國、國際強權的交互影響下,如何共生與互鬥、繁榮與沒落。這是一本黎凡特的三城記,也是一部東地中海近代政治發展的史詩。
【國際書評】
本書的精采讓我欲罷不能,奔騰文字,洞悉世情的分析,以及令人難忘墮落、殘酷與普世燦爛的人群故事。──《沙皇時代》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菲利普.曼瑟曾以無人能敵的精銳筆觸描繪伊斯坦堡。在《黎凡特》一書,士麥拿、亞歷山卓與貝魯特聲聲招魂裡,對這一切再熟悉不過的曼瑟,以強烈熱情,卻不流於情緒化的筆,帶來歷史、旅行寫作與地方召喚的精采結合。貝魯特的篇章,對照此時此刻黎巴嫩情勢演變,格外驚心。高度推薦本書。──《新政治家》
菲利普.曼瑟精細描寫三大地中海港市:亞歷山卓、士麥拿與貝魯特……透過敏銳細節觀察,深刻掌握傳統帝國與不同地方社會之間的交盪動力,曼瑟重現了一次大戰前繁華無匹的伊茲米爾(前身為士麥拿),以及一九五〇年代埃及民族主義翻天覆地之前的亞歷山卓。──《經濟學人》
近東地區的偉大黎凡特城市,構築了菲利普.曼瑟傑出新書的中心。以黎凡特世界最燦爛的三大都市為核心:士麥拿、亞歷山卓港與貝魯特,本書開展出令人深思的傑作。一如讀者熟悉的作者前作《世界欲望之都:君士坦丁堡》,這也是一部精雕細琢的歷史研究,獨到之處在於引述了數百年間前往黎凡特的各色旅人書信、日記與旅行紀錄。──《文學評論》
菲利普.曼瑟重返地中海東岸的驚世之作……曼瑟不只為此地一度興盛的文明譜出哀歌,更為黎凡特世界留下一部重要紀史,重現其歷史上應有的地位。──《觀察家日報》
《黎凡特》無疑是部傑作,透過曾被譽為「黎凡特女王」的海上財富之都──士麥拿、亞歷山卓與貝魯特,曼瑟揭露在分崩離析世界中尋求共存共榮的挑戰……(貝魯特)究竟能否持續普世都會的性格,沒人能夠肯定。曼瑟驚人巨著的字裡行間,隱然的不確定性卻是核心謎團。以自由貿易追尋財富的策略,經過更趨平等的修正後,未來是否可能導向共存與和平?──《獨立報》
黎巴嫩的驚天內戰,原因何在,今日仍舊成謎。國際化及集體權利制度是否惡化街頭族群關係?又或是笨拙草率的國際化造成的?還是被阿拉法特搞砸的?一切有待公評。菲利普.曼瑟的作品正提供論辯者最權威的紀錄之一。──《衛報》
曼瑟寫下一則精采的故事……嫻熟黎凡特區域,寫作時定居在貝魯特與伊斯坦堡的作者描繪出多采多姿的地中海城市風情。──《貝魯特東方日報》
文采斐然,令人動容……這是一首詠嘆普世燦爛消逝的哀歌……《黎凡特》書中有幾幕精采絕倫的場景,例如描繪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與他在亞歷山卓興建的雄偉無花果角宮殿;一八八二年英國轟炸占領亞歷山卓;一九二二年士麥拿落入土耳其領袖凱末爾手中,卻付之一炬等……曼瑟的長處就在他巨細靡遺的研究……他以十九世紀法國史學研究知名,後來又以精采的君士坦丁堡著作驚世。這本最新著作將讓他在地中海與中東史學界占有一席之地。──BBC歷史
令人戰慄……依循時間軸與地理向度安排的精采篇章……是一本重大成就。對我而言,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作者對細節與細微人情的神韻與掌握。──《埃及與近東旅行研究學刊》
曼瑟描寫直到二十世紀,持續困擾士麥拿、亞歷山卓與貝魯特的民族主義、宗教與文化衝突,同時卻又精妙點出黎凡特地區共存的多種宗教、族群與意識形態,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難得見。這部豐富的歷史故事,想必能滿足學者、旅人、旅行文學愛好者及更多讀者。高度推薦給對世界上最複雜區域深感興趣的讀者。──《圖書館學刊》
《黎凡特》是一本嘔心瀝血之作,也是精細的學術作品,佐以生動的社會日常,對當時都市與社會地景的親密描繪,栩栩如生呈現出三百年歷史……菲利普.曼瑟以不急不徐的節奏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巨大主題是一場緩慢上演的悲劇,即使今日的多元文化社會仍舊脫離不了關係。讀者也隨之在政治統一與普世多元的危險平衡中擺盪……本書不僅是休閒閱讀或歷史參考,更是重要的政治警訊。──《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黎凡特》一書的特點多不勝數。菲利普.曼瑟對於黎凡特區域歷史文化的知識掌握如同百科全書般詳盡。他親自走過這些街道,會晤顯赫家族領袖,探索他們的私人文獻庫。他搜尋細節的眼光敏銳,從各種回憶錄中擷取故事片段,更生動喚起每座城市的風光與氣味。同時明晰準確刻劃政治史上的重大發展。──《每日電訊報》
伊朗 豆瓣
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 麥克‧安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8 - 8
關於伊朗(波斯)我們不僅知道的太少,而且大部份是誤解!
當人們提起「波斯」時,聯想的圖景是那個浪漫的國度:優雅花園中的玫瑰和夜鶯,矯健的駿馬,奇幻的故事,挑動情慾的美女,寒光四射的彎刀,像是嵌了寶石一樣發光的彩色地毯,詩歌和憂鬱的音樂 。然而在西方媒體營造出的「伊朗」則是另外的一番圖景:眉頭緊鎖的教長,黑色的石油,黑袍後面露出蒼白臉色的女子面無表情地凝視別處,兇殘的人群點燃旗幟,嘶嚎著「XX去死」的口號。這是同一國家與文明嗎?
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大多數非伊朗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遍佈炎熱沙漠的國度,但伊朗是有高聳、寒冷的群山環繞的,它擁有富饒的農業省份,其它的地方則充滿了茂盛的亞熱帶森林,因為有各種氣候類型,這裡有多元又多彩的動植物分佈。伊朗位於伊拉克和阿富汗,俄羅斯和波斯灣之間,這裡的人在普遍說阿拉伯語的中東地區說著印歐語系的語言。伊朗一般被誤認為是一個具有強大民族文化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例如亞塞拜然人、庫德人、吉拉克人、俾路支人、土庫曼人等等各種少數族裔人口構成了伊朗人口的一半。自1979年革命以來,伊朗的女性要遵守整個伊斯蘭世界中最為嚴格的著裝法規,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伊朗家庭讓家裡的女孩外出讀書和工作,伊朗現有百分之六十的大學生是女性,很多女性(即便已婚)都擁有自己的工作。一個將神權與共和國結合的國家,一個高喊反美卻羨慕美式生活,1979年伊朗大學生攻佔美國大使館的同時,也沒關閉美國企業的可樂工廠。
波斯曾經打造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包容多民族、尊重各民族傳統與信仰的大帝國。後來即使在阿拉伯人征服下,信了伊斯蘭,然而大部份時期是以什葉派為國教(其中有人為刻意的因素在裡頭),這不僅獨樹旗幟,讓它不同於其他伊斯蘭政權,而且做為少數是註定無法爭奪伊斯蘭世界的共主地位。
本書有一獨到的見解:波斯—伊朗是中東世界的晴雨計、風向雞,觀諸歷史上伊朗的動向,因為其地緣與文化魅力,後來常常成為周邊國家發展方向的預告。伊朗究竟是一個好戰勢力還是一個受害者?伊朗在傳統上是一個擴張主義國家,還是一個傳統上被動又防禦性的國家?伊朗的什葉派究竟是一群靜默主義者,還是一群暴力、持有革命性和新紀元幻想主義的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從歷史中才能得到一些啟發。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 豆瓣
The Lands of Eastern Caliphate: Mesopotamia, Persia, and Central Asia From the Moslem conquest to the time of Timur
作者: [英] G.勒·斯特兰奇 译者: 韩中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本书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诸方面记述了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翔实的资料对我们了解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很有帮助。另外,本书中的很多记载可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
作者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突厥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而这些历史地理文献多是现在尚未译介过来,且国内学者关注不多的。作者对所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这既包括本书的记述是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的,又包括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多个方面记述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作者本人作为一名学者,其在引用相关文献资料时,已对文献资料进行了考订、比对,同时参考了当时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书译者对西域史地、中西交通史和伊斯兰教史多有研究,其在翻译过程中对本书所引原始文献进行了核对,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注释,其中的很多注释是对原文记载的补充或是作者所进行的学术考证。这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另一方面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补正。
碎叶 豆瓣
作者: 努尔兰·肯加哈买提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7
《碎叶》一书为努尔兰博士所作,以其博士论文作为基础,将碎叶城作为研究对象,是目前国内对该遗址最为全面的研究著作。作者首次充分结合史料文献与阿克贝西姆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运用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将以往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集中和梳理,对于宗教、汉文碑铭等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创新之处,是一本非常难得的体现高水平考古学研究的综合著作。
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国阿克•贝希姆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西域名城,入唐为西北边防重镇,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19世纪90年代以来,俄国与苏联考古学家在碎叶城进行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相继发现唐代碎叶子城、罗城遗迹和许多重要宗教遗迹,并发掘出唐代碑铭、碑额及其相关文物。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但国内对这一历史名城的专题研究尚属空白。本书主要用考古学方法,结合文献资料,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以唐代为中心对碎叶考古遗迹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的工作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通过考古学类型学分析,碎叶城历史的发展可大体分粟特、唐和喀喇汗朝三个文化时期。通过以碎叶唐代遗迹为切入点,书中重点讨论唐代汉文碑铭、汉式钱币和王方翼筑城碎叶以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这些研究表明,唐代中原文化,不仅对碎叶,而且对整个楚河流域都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原汉文化西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唐朝的佛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楚河流域地区,从而出现了以大乘佛教为主的楚河流域佛教中心——碎叶和新城(Nevaket)。
无规则游戏 豆瓣 Goodreads
Games without Rules: The Often-Interrupted History of Afghanistan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米姆·安萨利 译者: 钟鹰翔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 豆瓣
作者: 尼古拉斯・塔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剑桥东南亚史(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东南亚是世界上历史、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儒学,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对这一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美国在这里有过殖民经历。战后东南亚的新发展举世瞩目。东南亚的历史复杂而令人倍感兴趣。
《剑桥东南亚史》是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剑桥史”中的一种,由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2位具有国际学术声誉的东南亚史学者合作完成。这部150万字的巨著,采用主题论述的方式,聚焦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尤其是宗教)的发展,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使人耳目一新,不同于此前出版的按国别或纯粹按年代顺序,以政治甚至王朝兴衰为主要内容的东南亚史致力于从整个地区的层面上论述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全貌,也不忽视各个国家的特点,各章既有鲜明的特色,互相之问又联系紧密,全景式地展现了东南亚史;充分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前历史学、考古学对东南亚史研究的新成果,并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比较方法,体现了当代东南亚史研究的水平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剑桥东南亚史》第一卷分两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初的东南亚历史。本卷在开篇第一章对20世纪的东南亚历史编纂学的极有学术价值的全面考察之后,运用新的结构和分析框架,多学科的方法和大量新的史料,在第一部分第二章到第五章中论述东南亚地区1500年前的历史,探讨了东南亚的原始社会。早期国家组织.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因素、复杂的宗教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章)为1500~1800年的东南亚史,分析1500年以后外部世界的影响和东南亚社会的适应性,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南亚政治发展,经济变化,社会变迁和宗教问题,以及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一重要的过渡时期东南亚在内外压力下陷入的困境。
《剑桥东南亚史》第二卷分两个部分,全面展示了19、20世纪的东南亚史。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包括从1800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东南亚史,论述了殖民政权的建立和西方列强的政策,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南亚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殖民统治和国际商业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和复杂化。宗教和大众文化及其与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关系,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章)探讨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南亚,在论述殖民帝国的终结和东南亚独立国家形成后,深人分析了在当地历史传统。战后全球格局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展示了当代东南亚的宗教变化,探讨了战后东南亚地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