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僰国与泸夷 豆瓣
作者: 刘复生 巴蜀书社 2000 - 2
本书论述了僰国疑案、记述了僰国早期开发、与泸夷等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隋唐宋代对僰国的置废、元明时期对僰国的开发,讨论僰国的消失原因。
唐宋帝国与运河 豆瓣
作者: 全汉昇 重庆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一部探研大运河与唐宋帝国兴衰之关系的经济史著作,首次发表于1944年,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的“丛刊”之一,其学术成就为学术界所公认,被誉为“千古不刊之作”。
作品综合分析了《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全唐文》《册府元龟》等大量历史典籍中关于大运河的史料,将自隋以来运河之畅通与否与帝国国运兴衰的因果关系作了有条不紊的分析,得出结论: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这一学术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隋唐至明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建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对自东晋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这一历史进程的描述,以及京杭大运河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莫大贡献。
高麗與宋金外交經貿關係史論 豆瓣
作者: 姜吉仲 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 6
宋徽宗為減輕當時北方遼、金等國之壓力,採聯合高麗政策,可是兩國間之關係,始終受遼之影響而時好時壞,因此雙方曾有兩次斷交、復交,北宋與高麗兩國聯合以制遼應為外交上之主要目標。至於高麗與南宋之關係,基本上仍繼承北宋時期之良好關係,但因金國之影響,時斷時續,遂使兩國正式的外交關係漸趨於間歇性,而以經濟、文化的關係較為頻繁。總之,高麗的外交政策,始終是採取先觀察宋遼或宋金之政情變化後才決定的。
金人"中国"观研究 豆瓣
作者: 熊鸣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博士文库:金人“中国”观研究》是从政治与观念互动的视角出发,去揭示促使金人“中国”观产生、演变的动力及其特质,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这是一部视角独特,观点鲜明,论述精到,有理论探索的创新之作。
《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博士文库:金人“中国”观研究》作者熊鸣琴认为金朝“中国”意识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的结合:即“以我为中心”争当东亚霸主的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吸收。女真帝王、贵族的“中国”观,首先源于统治中原汉地的现实需要与争当东亚霸主的政治意识,它是在与现实政治的互动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金朝建国后,在亡辽灭宋的军事扩张进程中,女真统治集团逐渐萌生了降服四方、以自身为东亚天下霸主的政治意识,而“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东亚霸主的代称。熙宗朝金宋签订的“皇统和议”,确立了金朝的东亚霸主地位。女真集团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吸收并非出自对汉法的倾慕与向往,而是出于统治汉地的需要。为了论证这个认识,书中以金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人物完颜宗翰为个案,探讨了金初汉制改革与女真现实统治需要的关系。并指出金熙宗以后,在人口民族结构、农牧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及文化组成上都显示出强烈的“中国化”特征,金人的“中国”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肇造区夏 豆瓣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ng China and the Forging of an East Asian World Order
作者: [瑞士] 谭凯 (Nicolas Tackett) 译者: 殷守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6
本书系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知名汉学家谭凯(Nicolas Tackett)继《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之后出版的最新专著。
谭凯利用各种历史、文学和考古资料,重点关注了外交、跨境旅行、军事战略、边界划界、民族意识和东北亚文化地理等。
谭凯提出,北宋时期,东亚国家间体制日益成熟,与此同时,在受教育的精英阶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这些发展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这些发展还表明,在世界历史中已经存在一种可替代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制度。
【内容简介】
与开放多元的唐帝国相比,两宋的政治文化给后世留下了封闭内省的印象。但谭凯认为,拜唐末五代特殊的地缘政治遗产所赐,宋代的政治精英拥有空前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分析宋、辽、西夏的文献与考古证据,谭凯阐述了一种常态化的国家间外交如何在有宋一代形成,而宋辽分治华北的现状又如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边疆意识与族群观念——这些发生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唐宋变革”将在之后的一千年里左右人们对“中国”的认知。
【本书获誉】
通过阐述一种国族意识如何在11世纪中原王朝与诸邻国的共存状况下萌芽,谭凯证明了“民族主义”不是一种专属于现代或西方社会的现象。本书文笔雅致而平易,对所有关注文化、族群与民族主义间之复杂关联的读者来说都堪称必读。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
谭凯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生的士大夫国族意识在宋代的崛起,质疑了对现代国族观念的中心化理解,也从根本上挑战了认为国族主义只能是西方现代性产物的既有观点。
——哈佛大学 包弼德(Peter K. Bol)
宋辽金史论集 豆瓣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8
本书精选刘浦江教授在宋辽金史领域的学术论文,按照主题排列,以见其学术格局。刘浦江教授以文献考据见长,并能娴熟运用辽金石刻材料及契丹、女真语文资料,将历史学与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紧密结合,解决了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疑难问题,将宋辽金史研究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统与华夷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9
本书收集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论证精审,眼光独到,表现出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收入刘浦江讲授去世前集中发表的四库学论文,皆选取典型案例做深度挖掘,与寻常的文献学研究相比气象迥然不同。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 .05: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Part 1
作者: [英]崔瑞德 / [美]史乐民 编 译者: 宋燕鹏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这是两卷关于宋朝(960-1279)及其五代和南方诸国先驱者的第一卷,介绍了中国从907年唐朝灭亡到1279年蒙古征服南宋的政治历史。概述了在社会、经济和知识分子上升时期,标志着宋朝政治的兴起、巩固和灭亡的人物和事件。作者特别强调了在宋朝时期出现的具有政治意识的文人阶层,其特点是在朝代早期考试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在接近尾声的“道学”运动的兴起。此外,他们还强调了宗派主义和宰相专制对宋朝政治文化的不稳定影响,以及契丹辽、西夏、女真金和蒙元等强大的草原帝国对宋朝事件的形成和发展速度的影响。
2021年5月8日 已读
北方内亚民族一步步蚕食直至鲸吞所有华夏领土(辽从后晋拿到幽云十六州,金灭北宋夺得淮河以北的中原,蒙元灭南宋征服整个中华),这种恐惧贯穿整个明朝,无法再以汉唐的外向开放包容自信与内亚打交道,转向保守封闭内向的文化。终其三百多年宋史,冗官、冗兵等军事积弱的现象始终无法改变,追溯源头,在于要根除杜绝导致唐亡之一的藩镇割据,这也是五代十国各路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象丛生的原因,而开启藩镇割据的,正是安史之乱,这个事件原来可以作为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轨迹的分水岭。(发现了一处低级错误:第十一章 理宗的统治 1124-1264)
0.历史 2018 中国历史 历史 历史与记忆
内闱 豆瓣
The Inner Quarters :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沛霞 译者: 胡志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内闺: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从而显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