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奥斯特利茨 豆瓣 Goodreads
Austerlitz
9.1 (4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内容简介
人到底需要多少记忆?
当孤身穿过时间,我们真正需要记住什么,面对什么?
一个追寻真相的高贵灵魂,一幅奇异梦幻的记忆拼图,
从威尔士到伦敦到布拉格到巴黎,
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男子,在理性与罪之间徘徊,
穿越时间之雪,抵达先于身体的伤口。
本书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 •塞巴尔德享誉国际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这一名字本身便是一种隐喻,它既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名字,又是一场著名战役的名字,同时还与奥斯维辛(Auschwitz)的发音如此相似。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从威尔士到巴黎,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而伴随着他对“自我”的探寻,一块又一块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逐渐连缀起来,还原出一份悲恸的个人史,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家族往事,以及欧洲大陆曾发生过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塞巴尔德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语调,突破传统小说文体的各种边界,将虚构与事实、记忆与历史、图像与语言、叙事与评论等糅杂在一起,编织出一个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迷人的故事。通过奥斯特利茨,我们穿越到一片带着深不可测的时间感的广袤之地,一个由朦胧的画面与人影组成、笼罩于光与雾之中的世界中。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是二十一世纪的乔伊斯。他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穿越欧洲历史黑暗时期的奥德赛之旅,乃欧洲大陆思想及文学集大成之作,是战后世界最感人至深、最真挚的小说之一。——《泰晤士报》

若你认为现代文学已死,试试塞巴尔德吧。如卡夫卡及博尔赫斯这般的大师之魂正活在塞巴尔德身上。对塞巴尔德来说,那些“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他也想要对其提供解答。——《华尔街日报》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属于一个稀有而难以捉摸的种类……他让人上瘾,而一旦你被他的作品所虏获,就再也不愿、也不想放下了。——《纽约客》

你所能想象到的最扣人心弦的作家之一。具有难以被分类的独创性,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音。其作品应被列入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普鲁斯特的行列。
悲痛,绝美,奇异,萦绕不去……塞巴尔德的秘密是他将自己视为在这个时代似乎已显过时的良心之声,他为逝者呼吁,不忘正义。
极少数能让人意识到语言之魅力的作家。——《纽约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现代主义文学最后的大师塞巴尔德,跻身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之列的风格开创者。横扫欧美各大文学奖,包括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涅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等,在法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家中的作家,苏珊•桑塔格尊为“伟大文学”,扎加耶夫斯基写诗致敬,詹姆斯•伍德长文推荐。

塞巴尔德绝唱之作《奥斯特利茨》:悲痛、绝美、奇异、高贵,21世纪德国文学的桂冠,为责任与良心而写作。

他的写作有着“钟声的庄严”,既是对宏大问题的回答,又迎合了当前文化讨论中的热点,因而引起普遍讨论、获得广泛赞誉。

“塞巴尔德是21世纪的乔伊斯!”——欧洲媒体评论《奥斯特利茨》
荷马的奥德修斯是对常青的伊萨卡的返乡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对平庸的都柏林的忍受
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则是对奥斯维辛的认领

获得奖项:
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Koret犹太图书奖
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英国文格图书奖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
《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葬礼竞技会 豆瓣
Funeral Games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3
《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的垂死开篇。公元前323年的巴比伦皇宫,笼罩在沉重压抑的气氛之下,昔日的帝国统治者已日薄西山,而他身后遗留的子嗣此时尚未出生。弥留之际,亚历山大只留下“给最强者”的遗言就去世了。
自此,亚历山大周围各怀野心的将佐、亲属,为了夺得帝国继承权开始了一段混乱的斗争:有人毫不留情地剪除异己;有人被迫推上台前扮演傀儡角色;有人结成脆弱的同盟,很快又挥戈相向……
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人人都是棋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亚历山大曾经苦心经营的庞大帝国正走向不可预知的结局。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作家张爱玲、英国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挚爱作家—玛丽·瑞瑙特
公认巅峰巨作“亚历山大三部曲”第三部
阴谋与陷阱,复仇与角力,在这里同台竞技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的帝国,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
以很多人来说,对古代世界感兴趣,就是对玛丽·瑞瑙特感兴趣。她的作品对古代现实把握得真切,感受得真切,如今无人能及。玛丽有一种天赋:知道怎样在某些时候用寥寥几笔说出千言万语。
——罗宾·雷恩·福克斯,《亚历山大大帝传》作者,历史学家
瑞瑙特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沉浸到作品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入它的奇异、狂暴与美好之境。一种文学魔法,如此令人信服又充满创造性。
——《泰晤士报》
天堂之火 豆瓣
Fire from Heaven
8.3 (3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天堂之火》讲述的是亚历山大20岁即位之前的经历。一出生,亚历山大的健美、力量和勇气便光彩夺目;而所有这一切,都将在亚历山大漫长而艰苦的少年时代被打磨得锋利,足以支撑起他宏伟的未来。
还未离开襁褓,亚历山大同床异梦的父亲腓力王和母亲奥林匹娅斯就开始了对他人生控制权的争夺,这让他自幼便谙熟权术和阴谋;而与他情投意合的挚友赫菲斯提昂及导师亚里士多德,则让他感受到了信任之力和理性之光。
尽管他12岁时已经在沙场上手刃仇敌、18岁时就当上了马其顿的骑兵指挥官,他也还是要蛰伏在困苦、羞辱中屏息静待,等待命运光华熠熠的道路为他完全敞开的那个时刻。
编辑推荐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作家张爱玲、英国布克奖得主 《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挚爱作家 玛丽·瑞瑙特
公认辉煌巨作 “亚历山大三部曲” 第一部
少年亚历山大 史无前例的传奇演绎 横扫欧亚的霸业缔造者 初露锋芒的少年时代
名人推荐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 希拉里·曼特尔
媒体推荐
以她通常的元气与想象力写就,玛丽•瑞瑙特具有伟大的才华。
——《纽约时报》
瑞瑙特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沉浸到作品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入它的奇异、狂暴与美好之境。一种文学魔法,如此令人信服又充满创造性。
——《泰晤士报》
波斯少年 豆瓣
The Persian Boy
8.6 (5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玛丽·瑞瑙特在《天堂之火》中讲述了亚历山大20岁继位以前的人生,而《波斯少年》则以第一人称回忆录的动人之笔,续写大帝最后的七年。故事叙述者是一位真实的波斯人——亚历山大青春俊美的伴侣巴勾鄂斯。
这少年幼时被卖为奴隶,辗转成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男宠,他起初只从宫闱传闻里听说亚历山大震动朝野的胜利。后来在高伽米拉战场上,亚历山大再次击败大流士,将他赶上逃亡之路。大流士故后,巴勾鄂斯被作为求和礼物献入亚历山大的内廷。
亚历山大对声色享受体验尚浅,但对感情向来需求很深;巴勾鄂斯善于悦人,却一直无处实现少年的恋梦。他们的相遇恰似命中注定。征途漫漫,爱情给了亚历山大无限安慰,历经刺杀阴谋、异族联姻与军心浮动,他对巴勾鄂斯始终未减眷恋。
瑞瑙特不但以大师手笔再现了一代军事天才的光荣与梦想,而且一反亚历山大故事从希腊人出发的传统视角,借波斯人眼光写出胜利者与臣服民族难以弥合的鸿沟。作为历史小说,《波斯少年》不仅大气磅礴,细节精确,考据严谨,而且全书洋溢着一种罕见的深情与人性之光,与现代读者无有阻隔。
【书评一览】
有一阵子,(肯尼迪)总统偶尔会大看特看写实风格的历史小说,他尤其喜欢玛丽·瑞瑙特关于古希腊的作品。——<总统的阅读>,美国《生活》杂志1961-3-17
她[张爱玲]看过Mary Renault的《The King Must Die》,看得津津有味。——水晶《蝉:夜访张爱玲》,1971年
玛丽•瑞瑙特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理想——使读者获得对过去的新洞见。……她在作品中真实自然地展示希腊世界的生活与道德,而且把双性爱、同性爱和异性爱都视为常态,予以从容的表现。——《纽约时报》
玛丽•瑞瑙特属于极少数长年创作而精品迭出的作家,她写到的每一个题材都予人新鲜的惊奇感。——《华尔街日报》
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是20世纪原创性最令人意外的艺术品之一。——戈尔•维达尔,著名美国作家
刻画深爱着战士(亚历山大)的半是男子的这位宫廷宠臣,需要娴熟的技法,瑞瑙特女士成就斐然。——《大西洋月刊》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古拉格群岛 豆瓣
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8.6 (11 个评分) 作者: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田大畏 / 钱诚 群众出版社 2015 - 8
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从1918年到1956年,那些分散在苏联广袤大地上的各个劳改营像“群岛”一般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第二领土”。
本书以“群岛居民”的苦难经历为线索,同时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驾驭写作的才华。书中既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呐喊,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一部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的重要的参考著作。
失恋33天 (201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失恋33天
6.7 (1037 个评分) 导演: 滕华涛 演员: 白百何 / 文章
其它标题: 黄了一个来月(豆友译名) / Love is Not Blind
高端婚礼策划师黄小仙(白百何 饰)做梦也想不到,相恋七年的男友居然和自己的闺蜜走到了一起,这让一向刻薄强势的她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可是地球并不会因为某人的失恋而停止运转,黄小仙在面对情感失意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工作上的压力。但是,在没有了爱情的这段时间里,黄小仙发现了很 多以前根本不会去注意的东西,例如那个总是与自己针峰相对的娘娘腔同事王小贱(文章 饰)并没有那么讨厌,例如钻石王老五与河南籍港台腔女子的结合到底是什么原理,还有如何走到金婚的秘诀。在明白了种种之后,也就是在黄小仙失恋的第33天里,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城市里,她发现“那人”其实一直伴她左右……
本片改编自豆友大丽花写的人气网络小说。
2011年12月24日 看过
哇,这白百合长得真像王珞丹。文章演地真棒!!难得的好片子,不在于特技,不在于名导,只在于好演员,好剧本。2011.值得一看的好片。
2010s 2011 2013 2015_watched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