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
财富之城 豆瓣
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
8.8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 张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2
地中海史诗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财富之城》则可算是威尼斯共和国简史,不过侧重于其在地中海上的外交与战争,尤其是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抗。数百年间,威尼斯从礁湖渔村崛起为海上贸易强国,并且开疆拓土,盘踞了爱琴海沿岸许多地区,凭借狡黠的外交手腕、强悍的海军和金钱贿赂,左右逢源于东西方势力之间,与基督教和穆斯林世界都做生意,在不同时期与双方都发生过武装冲突,此中故事非常精彩。
海洋帝国 豆瓣
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9.1 (59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4 - 6
海洋帝国
从马耳他到勒班陀,夺取世界的中心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在整个欧洲史中,没有任何故事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世界争夺地中海的较量更令人热血沸腾……本书是讲述这个故事的翘楚之作。
——《华尔街日报》
克劳利的洞见极其精妙,描写波澜起伏。很少有一本书能如此鞭策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评判。克劳利的《海洋帝国》是关于一个被人低估、常被忽视的主题的诚实记载,是一本罕见的奇书。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大手笔!准确捕捉了争夺世界中心的激烈斗争的宗教狂热、残暴和大浩劫。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海洋帝国》确立了克劳利地中海历史大师的地位……他渊博而引人入胜地描绘了奥斯曼海盗和十字军航海家,他对这些人的理解就像他们对海潮的精通一样。
——《文学评论》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第一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一系列为了权势和生存而战斗的海盗、十字军武士和宗教战士。《海洋帝国》是一个色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当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背景。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Northern Crusades
作者: [英]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 译者: 李达 / 周超宇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6
波罗的海早期发展史的拓荒之作
见证条顿骑士团的兴衰历程
◎ 编辑推荐
☆在波罗的海地区,条顿骑士团的开拓以及北欧各国的十字军运动,虽不如在圣地的十字军那么盛大壮烈,但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
☆本书不仅梳理了波罗的海和北欧地区的地理环境、诸民族的社会状况,也论述了条顿骑士团和十字军在这片新地域的军事活动和殖民管理,展现了西欧天主教文化在新地域的传布、维持、适应和发展,兼具人类学和历史学价值。
☆可贵的是,作者对历史有清醒公正的认识,不避骑士团的罪恶,也不忘文明传衍的成果。
◎ 内容简介
盛大的十字军东征渐渐衰微之时,在偏远的波罗的海地区,另一场更加深远的开拓运动逐步展开。埃里克·克里斯琴森专注研究中世纪波罗的海沿岸的十字军运动与不同政权和民族的互动,展现了条顿骑士团在东北欧的兴衰史。他从波罗的海周边的地理环境着手,呈现瑞典人、芬兰人、普鲁士人、立陶宛人、文德人等民族的社会状况;再讲述条顿骑士团(和宝剑骑士团)对普鲁士和利沃尼亚的开拓,瑞典、丹麦、德意志等国的殖民与十字军战争,分析他们与波兰、立陶宛、罗斯的复杂关系。
这场运动交织着物质利益和宗教号召,交织着征服和苦难。最终,西欧天主教文明带来的教堂、庄园、城堡、自治市镇、法庭、行会和议会,在波罗的海地区开花结果。
◎ 名人推荐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的著作有活力有气势,阐明了东欧早期历史中的重要发展,再现了一段史诗般的历程。
——莫里斯·基恩
这本有趣的佳作,填补了关于中世纪晚期欧洲北部的历史文献空白……在这个复杂的历史领域,本书是一部有价值的导论。
——詹姆斯·布伦戴奇,《教会史杂志》
作者有许多洞见……让本书的重要性远超其预设的范围……因为对克里斯琴森先生而言,历史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彼得·金,《斯拉夫评论》
他的学识宽广、公正而准确……本书立足于严密的历史观察,而非思想观念的狂热,将军事基督教阐释得光辉宏伟,令读者眼花缭乱……是有价值、有学问、吸引人的著作。
——F. R. H. 迪布莱
三十年战争史 豆瓣
Europe’s Tragedy A New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作者: [英] 彼得·威尔逊 译者: 宁凡 / 史文轩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获奖作品
当下最全面、最前沿的三十年战争史研究专著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本书荣获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
☆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 内容简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媒体推荐
一部杰出、全面且详细的著作。
——蒂姆·布兰宁,剑桥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
一部权威、明智、视野广阔的著作,研究得极为细致。
——劳罗·马丁内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极为成功,作者的学识令人钦佩,文笔轻快优雅,持论公正。
——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需要这样一部博学多识……一锤定音的历史著作。现在彼得·威尔逊提供了这样一部作品。
——杰弗里·科林斯,《华尔街日报》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Arabs: A History
9.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尤金·罗根 译者: 廉超群 / 李海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7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苏格兰人报》年度好书
· 破解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讲述五百年来阿拉伯人的希望与失望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中东史研究专家 哈全安教授等极力推荐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殖民、战争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多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部开创性的雅俗共赏的著作中,屡获殊荣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广泛利用五个世纪的阿拉伯资料,将阿拉伯人的经历放在其关键的历史背景之中,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加以客观呈现。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涵盖了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现代阿拉伯历史的方方面面。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开始,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竞争,再到现在的美国霸权时代,罗根生动描绘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身份的演变过程和争取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了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充满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
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清晰、高效、可靠了解近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人来说,本书是必不可少的最佳选择。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二】 豆瓣
Postwar: 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作者: 東尼.賈德 译者: 黃中憲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2 - 5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
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卷二《繁榮與革命》涵蓋時期為1953~1971,美蘇兩國的冷戰核武競賽達到最高峰,弔詭的是,歐洲局勢卻出現恐怖平衡,史達林的過世,遠東韓戰的結束、柏林圍牆的「適時出現」,為東西對峙的壓力鍋帶來穩定,促使經濟走向繁榮之境。
真正令西歐各國焦頭爛額的是,海外殖民地漸次獨立,促成歐洲將眼光逐步轉回到歐洲內部的團結。荷蘭失去印尼,法國失去越南、阿爾及利亞,英國失去印度、非洲。連板球、足球運動比賽的失敗都令英國臉上無光。
從外部來說,西歐失去殖民地,但是內部走向消費社會,變得富裕。年輕人搭上需求正熱門的勞動市場,手頭上展現十足的消費能力;奢侈品的象徵物——女用長絲襪銷售量激增。生活形態也劇烈改變,大型超市出現;有餘裕購買房車,前往郊區超市採購;普及化的冰箱得以貯藏從超市大批購得的食物;有了房車,長程的度假成為時尚,旅遊景點逐漸被開發出來。不過,這些年輕人似乎對現實抱持不滿,1968年因為大學女生宿舍問題,引爆法國五月學運。
東歐諸國在史達林死後,以微妙的方式試圖擺脫蘇聯的掌控,蘇聯新上任的總書記赫魯雪夫,也嘗試在不過分批判史達林罪行的作為裡,切割與史達林的關係。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羅馬尼亞西奧塞古的轉向以及諸國內政的改革都說明了東歐與蘇聯關係的細微改變。那是東歐未來變局的遠方鼓聲。
《戰後歐洲六十年》全套共四卷。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音樂、服飾等等各面向,將二戰之後,歐洲複雜的歷史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一般糾纏的歷史事件,串連一塊,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歷史著作。
【封面圖片說明】
圖片來自Magnum攝影社,攝影師為Marc Rioud。一位油漆工人在巴黎鐵塔上手舞足蹈,畫面傳達樂觀的精神,烘托1953 ~ 1971這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