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伊朗 豆瓣
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 麥克‧安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8 - 8
關於伊朗(波斯)我們不僅知道的太少,而且大部份是誤解!
當人們提起「波斯」時,聯想的圖景是那個浪漫的國度:優雅花園中的玫瑰和夜鶯,矯健的駿馬,奇幻的故事,挑動情慾的美女,寒光四射的彎刀,像是嵌了寶石一樣發光的彩色地毯,詩歌和憂鬱的音樂 。然而在西方媒體營造出的「伊朗」則是另外的一番圖景:眉頭緊鎖的教長,黑色的石油,黑袍後面露出蒼白臉色的女子面無表情地凝視別處,兇殘的人群點燃旗幟,嘶嚎著「XX去死」的口號。這是同一國家與文明嗎?
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大多數非伊朗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遍佈炎熱沙漠的國度,但伊朗是有高聳、寒冷的群山環繞的,它擁有富饒的農業省份,其它的地方則充滿了茂盛的亞熱帶森林,因為有各種氣候類型,這裡有多元又多彩的動植物分佈。伊朗位於伊拉克和阿富汗,俄羅斯和波斯灣之間,這裡的人在普遍說阿拉伯語的中東地區說著印歐語系的語言。伊朗一般被誤認為是一個具有強大民族文化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例如亞塞拜然人、庫德人、吉拉克人、俾路支人、土庫曼人等等各種少數族裔人口構成了伊朗人口的一半。自1979年革命以來,伊朗的女性要遵守整個伊斯蘭世界中最為嚴格的著裝法規,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伊朗家庭讓家裡的女孩外出讀書和工作,伊朗現有百分之六十的大學生是女性,很多女性(即便已婚)都擁有自己的工作。一個將神權與共和國結合的國家,一個高喊反美卻羨慕美式生活,1979年伊朗大學生攻佔美國大使館的同時,也沒關閉美國企業的可樂工廠。
波斯曾經打造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包容多民族、尊重各民族傳統與信仰的大帝國。後來即使在阿拉伯人征服下,信了伊斯蘭,然而大部份時期是以什葉派為國教(其中有人為刻意的因素在裡頭),這不僅獨樹旗幟,讓它不同於其他伊斯蘭政權,而且做為少數是註定無法爭奪伊斯蘭世界的共主地位。
本書有一獨到的見解:波斯—伊朗是中東世界的晴雨計、風向雞,觀諸歷史上伊朗的動向,因為其地緣與文化魅力,後來常常成為周邊國家發展方向的預告。伊朗究竟是一個好戰勢力還是一個受害者?伊朗在傳統上是一個擴張主義國家,還是一個傳統上被動又防禦性的國家?伊朗的什葉派究竟是一群靜默主義者,還是一群暴力、持有革命性和新紀元幻想主義的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從歷史中才能得到一些啟發。
橫渡孟加拉灣 豆瓣
Crossing the Bay of Bengal: The Furies of Nature and the Fortunes of Migrants
作者: 蘇尼爾.阿姆瑞斯(Sunil S. Amrith) 译者: 堯嘉寧 臉譜 2017
★★孟加拉灣為何重要?了解我們遺忘的亞洲,重現南亞•東南亞的時代故事★★
如果要以新的角度看世界,我們需要新的地圖――――
第一本全觀剖析孟加拉灣周邊區域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專書
深入探索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的今昔興衰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美國歷史學會南亞史「約翰理察茲獎」(John F. Richards Prize)得獎作品
★收錄逾20張圖片和精繪地圖,大量口述歷史和文件檔案,自15世紀末至現代,區域發展軌跡追溯詳錄
★完整爬梳全球觀點下的南亞•東南亞近現代史,深入了解亞洲跨國移民的成因和遷徙,解析孟加拉灣周邊諸國如何從殖民地轉型成為現代國家
【專業審訂】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劉堉珊
【讚譽推薦】
宋鎮照 成大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東亞發展暨治理中心主任、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台泰交流協會理事長
張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陳國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蔡宏政 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蕭新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總統府資政
█ 今天全世界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居住的國家緊鄰孟加拉灣
有數世紀時間,軍隊、經商者、奴隸和工人行經孟加拉灣,這條印度與中國之間的海上公路成為歐洲各國與亞洲對手競逐的重要場域。橫渡孟加拉灣,代表著同時跨越自然和政治的邊界,也意味著人群和語言之間的第一次相遇。
但二十世紀後半葉,「南亞」與「東南亞」被嚴格區隔開來,分隔兩者的那條線,剛好劃過孟加拉灣的中間。孟加拉灣整體區域的興衰,見證了人類現代歷史中最大規模的遷徙之一,也是了解亞洲、乃至全球未來的關鍵。
█ 曾位居全球化歷史核心,一度被遺忘,今日重新崛起的區域
本書依時序書寫孟加拉灣這個區域波瀾壯闊的故事:
˙從十五世紀末歐洲列強前來尋找香料談起,敘述各國的勢力消長和影響,以及當時留下的歷史和人文遺跡
˙十九世紀下半葉,斯里蘭卡的茶葉、緬甸的米、馬來西亞的橡膠投入全球市場,數百萬人在這個區域內流動,寫下許多移民和移工苦難的歷史
˙二次大戰後,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地域出現國界,「南亞」與「東南亞」截然二分,從此翻轉這個區域的發展
孟加拉灣由無數的旅程、記憶和權力來源結合在一起,這個關於經濟整合和大量遷徙的大型故事,正是一部文化接觸和混合的歷史。
█ 為什麼要了解這個區域的故事?
孟加拉灣這個區域一直被分成好幾個個別的領土各自管理,由於政治上不統一,沒有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許多亞洲國家對這片大海視而不見,不想一探究竟:看看它的資源如何發展、勞動力如何移動、如何讓自己免於受到貿易和財富波動的影響。今日我們依然可以漠視這個區域嗎?
孟加拉灣今天的道德和政治問題,和進入二十世紀時碰到的問題沒什麼兩樣。孟加拉灣到底屬於誰?是熱衷於追求能源、資源和影響力的新興勢力嗎?想要從土地榨取出額外價值的資本力量?或是居住在這個海岸的各種不同的人?
對於台灣南方的這個區域、我們南方的各個鄰國,我們的理解太少。本書引領我們進入這個無法漠視的地區,面對中國、印度的進擊,洞察世界未來。
█ 對本書的讚譽
「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印度與錫蘭環抱著的那片海洋就是孟加拉灣。作者花了多年心血,從環境、移民、性別、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角度深入剖析,結合亞洲史與歐洲史的深厚背景鋪陳,把孟加拉灣當成一個完整的區域,並且是可以整合到全世界的區域,探索區域內的人民如何追求生計、追求幸福,不因時代的變化多端、不因世局的波起雲湧而卻步躑躅的歷史與現實。讀了四五百頁的書,彷彿也經歷了四五百年的歷史,發人深省。」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值得讚賞的宏大雄心,且讀來趣味盎然,本書是長久以來最吸引我的歷史著作之一。」
――艾米塔•葛旭(Amitav Ghosh),《朱鷺號三部曲》(Ibis Trilogy)作者
「引人入勝……這一切研究的成果成為一部錯綜交織的區域歷史……非凡的著作。」
――阿卡什•卡普爾(Akash Kapur),《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閱讀本書是純然的享受。文筆優美……描繪孟加拉灣各重要時期變遷的歷史,從中世至今,含括所有環境、經濟、社會和政治的複雜面向。」
――大衛•路登(David Ludden),《印度與南亞:一部簡史》(India and South Asia: A Short History)作者
「閱讀本書可獲得豐富的資訊、令人信服的分析細節,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並且讀到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
――卡洛琳•奥塞拉(Caroline Osella),《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作者遍述歷史背景、移民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以及人類的苦難。」
――拉維•謝諾伊(Ravi Shenoy),《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
騎乘鐵公雞 豆瓣 Goodreads
Riding the Iron Rooster:By train through China
8.0 (29 个评分) 作者: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译者: 徐麗松 馬可孛羅 2016 - 2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
他們眼中的保羅.索魯:
◎詹宏志:「保羅.索魯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詭的旅行作家。索魯的風格是那種穿透世俗虛偽的銳利,毫不留情,也絕不隨俗。如果你願意冒著自己的自尊也受一點點傷害的風險,讀到的確實是極其敏銳的觀察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
◎吳繼文:「他常常置身荒涼甚至荒謬,但他自有定見、自得其樂。他的眼界與幽默使得他的招牌嘲諷辛辣但不帶酸腐味。今天的世界訊息如雲而真相如煙,行者移動更快、選擇益多卻看得更少,沒有保羅.索魯的手眼,我們真的不知道還要失去多少。」
◎邱一新:「他是個具有穿透能力的旅行作家——不媚俗、不矯揉,不隨波逐流,但也毫不留情,讀起來令人拍案叫絕、心有戚戚焉。」
◎韓良憶:「這傢伙實在太會寫了,他那支偶爾憤世嫉俗卻也常有敏銳觀察與清澈洞見的筆,使得我這個讀者讀上了癮。」
中國人最大的特色是,無時無刻不在奔忙!即使在走過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以後,他們依舊走個不停。中國歷史教給我們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他們從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腳步……
保羅.索魯在一九八O年首次遊歷中國,他順著長江一路南下,沿途走訪了十幾個城市。這年,眼見的中國是個有趣的年代,文革結束,求變的浪頭竄起,境內正處於保守和改革兩派間權力角逐如火如荼的社會氛圍。人們穿著藍裝、腳登布鞋,騎著自行車穿過泥濘的街道;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廠逐漸失去視力;服務生不但不拿小費,而且還高喊著「為人民服務!」。境內唯一明亮的色彩,是那些膽子較大的婦女和姑娘們髮上別著的紅絲帶……
過了六年,保羅.索魯再度造訪中國。這回,他心血來潮參加了旅行團,從倫敦搭火車穿越東西德、社會主義的波蘭、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這些國家如今都已經變了天——然後由邊境進入中國內地……一路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轉抵西藏山野……這趟搭乘火車環遊中國,他訝異於中國的改變之大與快速。原有的公社不是關閉便是展現新的風貌;稻田不見了,無田可種的農民開始湧現全國各地找工作。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透過他的心和眼,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蛻變中的中國風貌,新奇卻也有著荒謬的趣味。
【名家推薦】
「扣人心弦……旅行家保羅.索魯憑藉真情、活力及無比決心,探索他想發掘的事物……他是個從不懈怠的旅人。」
——華盛頓郵報
「《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是一位頂尖旅行作家與一個最佳旅行素材——中國向外國自由行觀光客重新開放的火車之旅——結合而成的美妙結果,兩者的碰撞產生細膩動人的火花……保羅.索魯帶著他一貫的主體性,再次以高超技巧冶煉無數巧合與邂逅,展現每個他所到之處的動人底蘊。」
——《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
「一本精采好書、緊扣人心的冒險故事,帶領讀者探索世界上最後一個謎樣國家。」——《休士頓郵報》(Houston Post)
「作者對於交流對話的巧妙掌握,充滿細節、色彩與生命的細緻描繪,無不使這本書絲絲入扣,栩栩如生……閱讀保羅.索魯,彷彿經歷一場奇異旅行,穿梭在一個出人意表、喜感十足、妙不可言,也充滿官僚糾結的世界中。所有動人的旅行都應該像這樣。」
——《克里夫蘭據實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這位旅行家用生花妙筆造就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讀者彷彿親自經歷了一場旅行。」
——《柯夢波丹》雜誌(Cosmopolitan)
「美不勝收……保羅.索魯在字裡行間傳達出世界彼端的喜樂與苦惱,使一切顯得生動、親切而真實。」
——《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公允無私、洋溢同理心的絕妙之作。」
——《哥倫布電訊報》(Columbus Dispatch)
「很少作家能像保羅.索魯這樣,以精湛的文筆,對在疆域遼闊而矛盾重重的當代中國所見那些轉瞬即逝的萬般意象,進行如此深刻的記錄。」
——《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保羅.索魯是個神乎其技的說書人。」
——《沙加緬度蜂報》(Sacramento Bee)
民國政府的西藏專使(1912–1949)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朱麗雙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6 - 1
本書整理、解讀豐富的檔案材料與文獻資料,對民國時期前往西藏的專使做一綜合與分析並重的敘事。本書描寫這些專使前往西藏的歷史背景,他們在西藏的活動以及他們體察藏族社會的獨特視解,指出西藏專使赴藏的目的除了調查西藏社會、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情況,主要是聯絡並增進漢藏情感及重建中國對西藏的主權。
越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 ) 译者: 譚天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其它标题: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許多世紀以來,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犧牲品。越南的國家版圖時而擴張,時而縮水,有時分裂,有時消失,而且這一切遠非他們所能掌控。儘管一再面對龐大的壓力,越南存活下來,創建了亞洲最特出、最複雜的文化。
近年來,隨著造訪這個獨特國度的人越來越多,對一本重要史冊的需求也不斷升高:我們需要有一本書,讓外界人士了解過去的統治者、叛亂者、僧侶與殖民者在越南留下的歷史痕跡。
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充分滿足了這項需求。根據他對中南半島投入畢生研究的心得,所寫的這本書既能隨時保有越南「圈內人」的省思,在觀念上又不失與越南「圈外人」的聯繫。一波又一波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或美國的入侵者最後都被越南人逐退,我們也見到越南人本身為這一切付出的可怕代價。由於冷戰期間最曠日持久的一場衝突戰就發生在越南,許多年來,為了宣傳,越南的過去一直遭到扭曲、操控。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能從一種真正歷史的角度,對造成現代越南的事件進行觀察。
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與英文資料完成這項最新的研究。《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既有越南史的宏觀描述,又包容許多世紀以來詮釋越南層層面面的各種野史、傳說、歧見、文化與人物,無疑是一本卓越而重要的巨著。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林孝庭 译者: 朱麗雙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 - 2 其它标题: 西藏問題
本書是中國邊疆研究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要專著,曾入圍2007年國際亞洲學者研究大會(ICAS)人文類最佳圖書獎。在這部書中,林孝庭教授通過深入探討民國政府與西部邊陲地方政治勢力的互動關係,揭示了國民黨政權在對日抗戰前後與國共內戰期間等不同歷史階段,把原本幾乎不存在的中央政令與影響力,滲入包括西藏在內的中國西南與中亞內陸地區,逐步實現在這些地區的國家建構。在作者看來,國民黨政府所謂的「邊疆」議題,並非全然是傳統上所認知的那種對一個中央政權不斷帶來侵擾的「邊患」議題,亦非完全是國民革命意識形態驅使下民族主義式的「族群政治」議題。相反的,一個本質上屬於地方性政權,政令與影響力皆有限,卻宣稱代表全中國的國民黨政權,面對近代西藏和其他邊疆地區的「主權」問題,靠的更多的是政治上與宣傳上的修辭,然而此種政治修辭流佈如此之廣、影響如此之遠,對1949年以後上至國家政策,下至普通民眾的一般觀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本書對今人理解過去和現在的漢藏關係,有着相當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