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
庞贝 豆瓣 Goodreads
Pompeii :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
9.4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 Mary Beard 译者: 熊宸 / 王晨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10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
结合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现代科技,完美还原庞贝古城面貌
融合考据、推理、叙事,书写如侦探小说般好读的罗马城市生活史
◎ 编辑推荐
☆ 完美融合学术成果与优美的叙事,荣获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将古代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 以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还原罗马帝国早期生活
☆《卫报》《泰晤士报》《纽约客》等多家媒体推荐
◎ 内容简介
自从 18 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 200 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 6 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 媒体推荐
如果你想知道在这座令人目瞪口呆的城市里最后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尔德的细致重建会告诉你很多信息,随着内容的深入,你的许多先入之见都会被抹去。
——《卫报》
她给庞贝研究的广阔领域带来了人性的触动……这部引人入胜的、好奇的、深情的对庞贝的记述是这类著作的典范。比尔德抓住了往日的核心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相同的东西。
—— 罗斯·莱基,《泰晤士报》
在本书中,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恢复了庞贝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这部博学而生动的著作读起来令人难忘的原因。2000 年前的日常生活画面让人感到惊人地熟悉,同时其中又混杂着意思难以捉摸的神秘感。
—— 玛乔丽·科赫,《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本书中,玛丽·比尔德愉悦地推翻了关于我们在这座城市的遗骸中所看到的一切的假设,同样构建了许多假说。她断然表明,这座城市对火山喷发并不是完全没有预知的。
—— 凯瑟琳·A. 鲍尔斯,《波士顿环球报》
在这份生动的调查报告中,这位剑桥的古典学者于博学之外还表现出对诠释过度的怀疑。“说实话,这一切都太令人困惑了。”她在评论一幅充满象征图案的画时说。考古学的推理通常是巧妙的间接推理,而比尔德的谨慎使她称为非专业人士的优秀向导,她以同样清晰的方式解释了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纽约客》
引人入胜的揶揄之作……比尔德怀着毫不掩饰的喜悦顽皮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它们都是多年来由考古学家和古典学者引起的,不亚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以及古装电影里的奢华场景的制作者所造成的。
—— 史蒂夫·科茨,《纽约时报图书评论》
帝国与蛮族 豆瓣
Empires and Barbarians: 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作者: [英] 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 译者: 任颂华 中信出版社 2020
★1. “罗马史诗三部曲”收官之作,历时16年,书写欧洲千年大转型。
★2. 以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解开关于日耳曼人、匈人、维京人、斯拉夫人等众多蛮族的历史谜团。
★3. 比较视野古今对照,厘清移民改变世界的逻辑。
======================
【内容简介】
今天的欧洲,国家间互动频繁,生活方式大致相近,人口在各地流动,移民改变着所到之处,自己也被周遭改变。这样的格局,其实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现代欧洲的起源,要追溯到一场千年大转型。1世纪初,亚欧大陆西部划分为两个世界。一边是拥有职业军队、银行、哲学、文学乃至垃圾收集系 统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是它的中心;另一边是农业技术落后、几乎无人识文断字的蛮族欧洲,主导它的是讲日耳曼语的族群。而到了11世纪,在从大西洋延伸到乌拉尔山的广阔区域内,地中海的霸权早已失落,蛮族欧洲不再“野蛮”,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合成了一个欧洲。
其间的一千年里,匈人帝国横空出世又骤然衰落,西罗马陨落,法兰克人建起了头一个基地在欧洲北部的帝国,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使东罗马沦为地区性势力……随着一个个帝国的起落,讲日耳曼语的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游牧的匈人、阿瓦尔人、马扎尔人,跨海而来的维京人,取代日耳曼人统治中欧和东欧的斯拉夫人在欧洲大地上来来往往。这些移民觊觎帝国的财富,也恐惧帝国的暴力,他们沿着陆路、海路、河道网,或是拖家带口寻找新的家园,或是组成小型战队劫掠,或是贩卖奴隶、毛皮取利。
从罗马到欧洲,这是个移民改变世界的故事。一千年的迁徙终结了罗马帝国主导的秩序,罗马人眼中的蛮族重绘了亚欧大陆西部的人文地理和政治版图,在帝国与蛮族的角力中,现代欧洲的雏形逐渐浮现。
======================
【编辑推荐】
★1. “罗马史诗三部曲”收官之作,历时16年,书写欧洲千年大转型。
“罗马史诗三部曲”是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希瑟的代表作,以总共2000多页的篇幅重现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历史的千年演进。《罗马帝国的陨落》讲述西罗马的最后一百年,探索罗马帝国如何在与蛮族势力的种种互动中最终陨落,《罗马的复辟》则从西罗马灭亡的476年讲起,将公元476—1000年的历史描述为各方势力试图重新统一欧洲、恢复罗马荣光的过程。《帝国与蛮族》是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比其他两部更具野心,写作历时16年,从移民和发展的角度,书写了1—11世纪罗马霸权衰落、现代欧洲诞生的千年进程。
★2. 以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解开关于日耳曼人、匈人、维京人、斯拉夫人等众多蛮族的历史谜团。
公元第一千年留下了很多历史谜团。蛮族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文字,可靠、可用的史料少而又少,而可以依赖的考古证据,解读起来也并不简单。我们不知道3世纪的日耳曼人怎么生活、4世纪的匈人为什么突然西迁、在6世纪时还不为人知的斯拉夫人起源于何处、9世纪的维京人如何跨海……自然也不知道这些来来往往的移民怎样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轨迹。没有哪个学科能单独回答这些问题,而彼得·希瑟以他驾驭多学科的惊人能力和历史学家的侦察力,将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学、比较移民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进展当作工具,拨开了围绕众多蛮族群体的迷雾,也让罗马陨落、欧洲诞生的图景清晰起来。
★3. 比较视野古今对照,厘清移民改变世界的逻辑
今天,移民正在改变欧洲;而一千多年前,移民创造了现代欧洲。《帝国与蛮族》讲述的不是只能在博物馆里陈列的故事,而是现代世界的起源。彼得·希瑟借助史料和遗存重构过去的世界,细述古代世界中的人口迁徙、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与现代世界互为对照。他将公元第一千年末期欧洲各国文化趋同的现象称为“第一个欧洲联盟”,将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互动比作“全球化时代”,用“帝国的牛顿第三定律”来描述帝国与蛮族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这样的比较视野下,我们开始看清移民和发展如何塑造欧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 联结学术界和大众、历史与当下,广受赞誉,学者叹服
彼得·希瑟擅长将复杂的研究分析、精深的学术语言转化成口语化的叙述文字,在古代和现代世界间搭建桥梁,正因如此,以严谨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罗马史诗三部曲”受到了大批读者的赞誉。学者们也为他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而叹服。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凯利称赞他“轻松驾驭众多细节的能力”和“迷人的比较眼光”,《卢比孔河》的作者汤姆·霍兰称彼得·希瑟有皮朗式的宏大眼界,也有持续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能力,研究奥托帝国的学者劳拉·旺格林则赞叹,希瑟能用如此亲切而清晰的文风,来传达这么精细复杂论述。
角斗士 (200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Gladiator
8.1 (569 个评分)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演员: 罗素·克劳 / 华金·菲尼克斯
其它标题: Gladiator / 帝国骄雄(港)
马克西·蒙斯(罗素·克劳 饰)是罗马帝国战功显赫,受人拥戴的大将军。老国王马库斯·奥利利乌斯(理查德·哈里斯 饰)对大将军赏识有加,有意加冕于他。老国王对将军这种超越亲情的宠爱自然招来太子康莫迪乌斯的妒忌与不安,太子伺机杀害父亲,抢先登上王位,并马上下令诛杀大将军一家。
马克西蒙斯死里逃生躲过暴君的魔爪,可是他所有的家人都未能幸免于难,返回家园,他只看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走投无路的马克西蒙斯只能投身为奴,从昔日的大将军沦为一名角斗士,在血腥厮杀中苟且求生。
凭借英勇的气魄和高超的武艺,马克西蒙斯渐渐脱颖而出,晋级到罗马的大角斗场。这一次,他的剑直指暴君康莫迪乌斯,失去亲人的痛苦,沦为奴隶的屈辱,在马克西蒙斯的内心燃起了熊熊怒火。
罗马帝国的陨落 豆瓣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8.8 (8 个评分) 作者: 彼得•希瑟 (Peter Heather) 译者: 向俊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6 - 11
再现罗马走向衰亡的悲壮史诗,追问帝国倾覆的真正根源,严谨研究和流畅书写的完美融合,全球热销50万册!革新爱德华•吉本的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罗马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内容简介】
鼎盛时代的罗马帝国,统治着西起不列颠、西班牙,东至幼发拉底河的土地。千百年来,罗马帝国被当作人类统治的制度典范,拥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复杂的行政体系和繁荣的交通贸易网。当时人们相信,“永恒之城”罗马永远不会陷落。
罗马人想不到的是,帝国由盛转衰只在转瞬之间,而毁灭的种子来自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北方人烟稀少的草原。公元4世纪末,呼啸而来的匈人骑兵打破了罗马世界的平衡,本来已经和罗马相安无事的欧洲蛮族被匈人击溃、驱赶。376年,第一批哥特人难民请求进入罗马境内居住,大量涌入的蛮族人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帝国百年衰亡史的大幕拉开了。
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罗马军队惨败于暴乱的哥特武装,皇帝瓦伦斯战死。局势逐渐失控,蛮族军队开始蚕食罗马的领土。406年,莱茵河防线失守;410年,罗马城首次被洗劫;412年,西班牙全境沦陷; 439年,北非全境失守;446年,不列颠行省脱离罗马统治;455年,罗马再次遭到洗劫;468年,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北非远征惨败;476年,帝国灭亡。讽刺的是,废黜罗马末代皇帝的哥特势力,正是100年前那批哥特难民的后裔。
我们不仅疑惑,罗马帝国的金城汤池是从哪里开始崩塌的?一个世纪的衰亡史,难道就没有挽回的机会?“永恒帝国”的失败,人口大迁徙,以及欧洲再也没能实现的“分久必合”之梦,给我们的启示几何?本书将用精彩的故事和详实的细节,重现罗马帝国这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百年。
————————————————————————————————————————
【编辑推荐】
◎罗马史权威学者彼得•希瑟25年心血力作,全球销量超过50万本
《罗马帝国的陨落》讲述罗马帝国衰落的最后一百年(4世纪末—5世纪末),是综合半个世纪来罗马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如大侦探一般,把历史学家几十年来发现的时空碎片,一片一片地拼给你看,奇迹般重建罗马帝国的宏大面貌;同时,他又为我们演示了这个大帝国崩坏、倒塌的悲壮史诗。
◎穿透历史迷雾,刷新罗马史写作的深度与广度,了解晚期罗马史的不二之选
从378年罗马军在哈德良堡之战中惨败,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时间对解释罗马灭亡至关重要,但它尴尬地落在古典史和中世纪史研究的视域交界处,缺少整体而权威的审视。《罗马帝国的陨落》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重整了罗马末年的政治-社会图景,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察这个时代。从非洲的繁忙商业,到罗马东方的漫长防线,再到欧洲蛮族的多样生活,这个广阔帝国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是反映帝国衰亡的镜子。
◎重开欧洲史上最大疑案:罗马帝国为何终结?
罗马帝国的陨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给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疑问。人们不禁会问: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套制度体系,但它最后怎么就失败了呢?
难道它具有致命的内部缺陷?抑或公元5世纪的欧洲民族的迁徙大潮太过汹涌,外部压力使国家难以支撑?又或者,帝国的皇帝、将军做出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决定?书中,希瑟站在新的历史和知识高度,对罗马衰亡的原因做出了全面分析——大国兴亡、欧洲秩序、移民……种种话题中回响的现代启示,值得我们侧耳倾听。
————————————————————————————————————————
【评论】
关于那个至关重要却又很难透彻理解的时代,彼得•希瑟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难得一见的作品,集合了他讲故事的天分和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就像一座新立的灯塔,照透了笼罩着西罗马帝国最后岁月的历史迷雾。
——汤姆•霍兰(Tom Holland,《卢比孔河》《波斯战火》作者)
麦考利(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曾说,畅销历史学家应该以取代年轻女孩床边的轻小说为己任。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流畅易读的文风和出众的学识。希瑟三者兼具……吉本当然还是经典。但是希瑟用一样的热忱,革新了吉本的事业;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希瑟只用了吉本六分之一的篇幅。
——约翰•曼(John Man,亚洲史学家、作家)
爱德华•吉本的旧事新说,一部丰富而有戏剧性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先生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所述的这个大变革的故事,也在于其幕后历史学家的杰出工作。希瑟先生就像大侦探一般,使用了十八般手段——从考古学的花粉检测到文学批评——只为了还原一段淹没历史的真相。
——亚当•基尔希(Adam Kirsch,诗人、批评家)
阿拉里克的哥特人、阿提拉的匈人、盖萨里克的汪达尔人,还有罗马帝国的奋斗目标和糟糕统治,都被丢进希瑟的大熔炉中,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吉本也不会轻视这种说法——罗马的帝国主义最终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保罗•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
普通读者会被希瑟那种生动、清新、没有难解术语的讲述所吸引,他的口吻犹如在大学的历史大讲堂。……对读者的细心讲解,以及详尽的注释,使这本书能够吸引任何对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感兴趣的人。
——劳伦斯•岗村(Lawrence Okamura,罗马史学家)
开卷有益的大师之作。
——《前言杂志》(ForeWord Magazine)
极富感染力,充满历史的跌宕起伏和伟大人物。
——《旁观者》(Spectator)
激动人心的故事,汹涌激荡的往事……这本书可以推荐给任何人,不论是历史专家还是业余读者。
——《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
就像一个罗马末代皇帝一样,彼得•希瑟决定重整罗马破碎的山河,防止江山沦于历史的迷茫与无序。和罗马末代皇帝不同的是,希瑟成功了。
——《泰晤士报》(The Times)
希瑟熟练地梳理了罗马衰亡过程中必要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同时用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讲述,重塑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的故事与人物。……其中不乏敏锐的洞察,不同年代之间观点的跳跃碰撞,还有富于感染力的历史热情。
——《独立报》(Independent)
罗马的命运 豆瓣
The Fate of Rome: Climate, Disease, and the End of an Empir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尔·哈珀 译者: 李一帆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的典范
《枪炮、病菌与钢铁》版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结合了当代最前沿的基因科学、气候研究、疾病研究的技术,为我们重新讲述罗马覆灭背后的故事
◎ 编辑推荐
☆ 利用最前沿的基因科学、气候科学和疾病科学,向我们解释了罗马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结构性危机,以及他们在面对这种危机的时候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 本书论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章节之一:罗马帝国的灭亡。并且是第一本研究气候变化和传染病在罗马帝国的崩溃中所起作用的著作,叙述了自然战胜人类野心的故事。
◎ 内容简介
凯尔·哈珀将宏大的历史叙述与最为尖端的气候科学和基因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罗马帝国的命运不仅是由皇帝、士兵和野蛮人决定的,也是由火山爆发、太阳周期、不稳定的气候以及致命的病毒和细菌决定的。他从罗马帝国的二世纪的巅峰时期一直叙述到七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支离破碎的局面。哈珀描述了罗马人在巨大的环境压力下如何复苏,又如何再次面临危机,直到再也无法承受“小冰河时代”和反复爆发的鼠疫的打击。
《罗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描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如何面临和忍受环境的压力,最终依然崩溃的。罗马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和细菌进化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
◎ 名人推荐
这是一个伟大文明与隐形敌人长期斗争的故事。在公元160年的帝国全盛时期,由著名的罗马大道和繁华的港口连接起来的辉煌城市,正等待着来自非洲中部和西藏高原致命的病原体。然而,在变幻莫测的太阳光芒下,在时而被火山尘埃遮住的天空下,或者缺少雨水的天空下,帝国依然顽强地坚持着。哈珀对帝国居民和其邻居如何面对这些灾难的描述充满人性,同时对他们所面临的风险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栗。写得精彩,既宏伟又富有同情心,这真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彼得·布朗,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
在这段引人入胜的历史中,凯尔·哈珀展示了疾病和环境因素不仅是罗马帝国最终崩溃的原因,也是罗马衰亡前几个世纪面临的严重问题的原因。哈珀引人注目的警世故事记录了致命的鼠疫、病毒热和其他瘟疫,这些瘟疫一次又一次地蹂躏着人们,导致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敌军。人们不禁要问,帝国是如何维持如此长的时间的。
——埃里克·克林特,乔治华盛顿大学古代史和考古学教授
凯尔·哈珀是21世纪的爱德华·吉本。在这本非常重要的书中,他揭示了罗马帝国的衰亡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重大教训:人类可以操纵自然,但永远不会战胜它。
——伊恩·莫里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学教授
凯尔·哈珀对罗马帝国的衰亡的非凡的新描述扣人心弦,而又让人心生恐怖,书中讲述了人类行为与各个系统、病原体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尽管哈珀书中的主角不是人类,但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埃玛·登奇,哈佛大学古代史教授
这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生态和环境方面的最好描述,既有学问,又生动,而且是最新的。
——约翰·罗伯特·麦克尼尔,乔治城大学环境史教授
《罗马的命运》是罗马世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无畏、创新,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沃尔特·沙伊德尔,斯坦福大学古代史教授
◎ 获奖推荐
媒介网站2017年度图书之一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2017年度图书之一
福布斯网站2017年伟大的人类学和历史书之一
《联邦党人》2017年度图书之一
美国出版商协会2018年专业学术卓越奖荣誉奖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 豆瓣
Una giornata nell’antica Roma:Vita quotidiana,segreti e curiosità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廖素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
从公元115年的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开始,阿尔贝托•安吉拉(Alberto Angela)引领读者在古罗马城进行一次非凡的探险之旅。此时罗马帝国正处于权力的顶峰。帝都罗马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都会。从富丽的多穆斯到拥挤的公寓大楼,从嘈杂的罗马集市到宏伟的帝都浴场,巴西利卡中的唇枪舌剑,斗兽场里的殊死拼杀,罗马人的酒会、游戏、习俗、禁忌,甚至隐秘性事,等等等等,均呈现在作者笔下。讲述古罗马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但很少有一本书能够使读者如此接近帝国首都的日常生活。作者凭借天才的讲故事能力,并基于丰富的考古发现,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拜占廷学研究 豆瓣
作者: 陈志强 人民出版社 2001 - 2
拜占廷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是欧洲中世纪的重要帝国,其历史延续了千余年,对中古欧洲和西亚各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特别是其文化成为连接古典希腊、罗马时代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欧洲文明的桥梁,在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际学术界对其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给予很大的重视,使之迅速成为一门“显学”。由于拜占廷希腊语的艰深和有关的历史资料贫乏,使我国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一直落后于欧、美等国。陈教授两次赴希腊进修、留学,专攻拜占廷史。回国后,继续从事拜占廷史的研究,发表了数十篇有关的论文,出版了《拜占廷通史》和军事史等著作。《拜占廷学研究》一书共有7章,详细介绍和阐明了作者近年来对拜占廷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对外关系诸问题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是作者的一部力作。全书观点新颖,信息量大,定能对拜占廷学的研究起到推起作用。
埃及、希腊与罗马 豆瓣
Egypt, Greece,& Rome Civilizations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9.1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查尔斯·弗里曼 译者: 李大维 / 刘亮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9
牛津大学出版社20年修订3版,英语世界古代地中海文明通史标准读本
融最新考古发现、文献解读与游记笔调于一体
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多角度立体呈现
88幅精美插图、20幅详细地图、13幅建筑平面图,生动展现5000年西方古代世界壮美画卷!
◎ 编辑推荐
☆本书自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后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普通读者的好评,至2014年第三版出版经历了两次全面修订,补充了近20年间古代史领域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始终是古代文明一本全的最佳选择
☆作者曾广泛游历地中海沿岸各古代遗址,以旅行家的笔调将古代历史娓娓道来
☆书中共有88幅精美插图、20幅详细地图、13幅建筑平面图,帮助读者在视觉层面对古代世界有直接的了解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古代地中海诸文明兴衰、探讨西方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地中海古代通史。作者查尔斯·弗里曼以埃及、希腊与罗马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地中海古代文明作为切入点,带领读者全面回顾了自公元前5000年古代近东文明勃兴,至公元600年古典时代结束为止,整个地中海世界跌宕起伏的历史。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框架,力图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建筑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维度,全方位地介绍与解释历史。作者还用大量篇幅回顾了近代以来欧洲人重新发现与接受希腊-罗马文明的历程,提醒读者警惕对于历史的滥用。书中另附有多幅精美的插图与地图。
本书虽然是一部古代历史的入门级读物,但书中仍不乏严谨的学术讨论和严肃的思考,并用浅显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了西方学术界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与重大考古发现。
◎ 名人推荐
查尔斯·弗里曼是我最为推崇的一位历史学者,他一直将历史置于广阔的地理与时代背景下加以审视《埃及、希腊与罗马》是一本永远值得一读的佳作,为那些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和认知古代地中海诸文明的机会。 ——保罗·卡特利奇,剑桥大学教授
这本介绍古代地中海文明的著作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尤其适合一般读者以及那些有志于历史研究者作为入门读物。无论就哪个角度而言,弗里曼的这本书都是一部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阿兰·劳埃德,埃及探索协会主席
本书对地中海三大古代文明——埃及、希腊与罗马文明的介绍与分析切中肯綮、一针见血。查尔斯·弗里曼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理查德·迈尔斯,悉尼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