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庞贝:最新解密 (2016) 豆瓣
Pompeii: New Secrets Revealed with Mary Beard
导演: Ian A Hunt 演员: Mary Beard
其它标题: Pompeii: New Secrets Revealed with Mary Beard / 庞贝:灾难降临之前
Professor Mary Beard, renowned classicist and TV historian, is to explore what life was like i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xtraordinary and icon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Pompeii: Life Before Death, a new landmark programme for BBC One.
Mary Beard – a world Pompeii expert and author of Pompeii: Life Of A Roman Town – will be joining an international team as they bring the very latest technology to bear on this most extraordinary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Mary Beard says: “This is a really exciting chanc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ordinary people who lived in ancient Pompeii. It's a 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 I'm hoping we're going to unlock some if the secrets about who the people were.”
For the first time, a team is CT scanning and fully investigating the world-famous casts of the bodies to analyse the skeletons trapped within, to ascertain all they can about who they were, where they came from and how they lived. A team is also conducting DNA analysis of the bodies for the first time.
Elsewhere, the documentary will follow the work of recovering damaged frescoes and mosaics, the excavation and rebuilding of certain key buildings and the organisation and cataloguing of the thousands of astonishing artefacts in the storerooms – from loaves of bread to pet monkeys, paint pots to purses. It will shine a light on the work of archaeologists who are exploring the third of the town that has never been excavated, and will present a unique first look at the complete Pompeii in stunning CGI.
Using the evidence gleaned from all this research, the BBC One film will piece together a full picture of daily life in Pompeii before the town was destroyed by the eruption of Vesuvius in AD79.
庞贝 豆瓣 Goodreads
Pompeii : The Life of a Roman Town
9.4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 Mary Beard 译者: 熊宸 / 王晨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10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
结合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现代科技,完美还原庞贝古城面貌
融合考据、推理、叙事,书写如侦探小说般好读的罗马城市生活史
◎ 编辑推荐
☆ 完美融合学术成果与优美的叙事,荣获 2009 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将古代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 以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还原罗马帝国早期生活
☆《卫报》《泰晤士报》《纽约客》等多家媒体推荐
◎ 内容简介
自从 18 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 200 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 6 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
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 媒体推荐
如果你想知道在这座令人目瞪口呆的城市里最后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尔德的细致重建会告诉你很多信息,随着内容的深入,你的许多先入之见都会被抹去。
——《卫报》
她给庞贝研究的广阔领域带来了人性的触动……这部引人入胜的、好奇的、深情的对庞贝的记述是这类著作的典范。比尔德抓住了往日的核心和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相同的东西。
—— 罗斯·莱基,《泰晤士报》
在本书中,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恢复了庞贝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这部博学而生动的著作读起来令人难忘的原因。2000 年前的日常生活画面让人感到惊人地熟悉,同时其中又混杂着意思难以捉摸的神秘感。
—— 玛乔丽·科赫,《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本书中,玛丽·比尔德愉悦地推翻了关于我们在这座城市的遗骸中所看到的一切的假设,同样构建了许多假说。她断然表明,这座城市对火山喷发并不是完全没有预知的。
—— 凯瑟琳·A. 鲍尔斯,《波士顿环球报》
在这份生动的调查报告中,这位剑桥的古典学者于博学之外还表现出对诠释过度的怀疑。“说实话,这一切都太令人困惑了。”她在评论一幅充满象征图案的画时说。考古学的推理通常是巧妙的间接推理,而比尔德的谨慎使她称为非专业人士的优秀向导,她以同样清晰的方式解释了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纽约客》
引人入胜的揶揄之作……比尔德怀着毫不掩饰的喜悦顽皮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它们都是多年来由考古学家和古典学者引起的,不亚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以及古装电影里的奢华场景的制作者所造成的。
—— 史蒂夫·科茨,《纽约时报图书评论》
波斯笔记 豆瓣
7.8 (6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这部关于波斯帝国历史的新著,是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研究中国先秦、秦汉历史的延伸。与以往从希腊视角解读波斯帝国史不同,《波斯笔记》从波斯与中国比较的视角出发,换了个方向看波斯,也换了个方向看希腊、罗马。波斯帝国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大,不仅囊括了中近东的所有国家,也囊括了丝绸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国家;第二是统一,与秦汉帝国相似,它也是“车书一统”的大地域国家;第三是与中国关系很密切,不论是贵重商品、动植物还是中国的外来宗教,都以波斯为中介。本书对波斯帝国史的深入探讨,为中国看待欧亚大陆两千年以来的文明进程开启了新的视野。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拉丹・阿卡巴尼亞 / 維內齊雅・珀特 译者: 苑默文 聯經 2020 - 7
精選大英博物館中四百件珍貴藏品,
呈現輝煌奪目的伊斯蘭文明,
一本書就把博物館帶回家!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為讀者提供了新鮮的切入方式來瞭解伊斯蘭世界從起源至今天的歷史。本書以六章的篇幅,既按照歷史順序排列,又有主題編排,並使用精彩的圖片加以輔助,給讀者提供洞見與了解,透過藝術、工藝、族群及其地理方位,讓讀者領略從西非一直到東南亞的廣闊地域中創造出的物質文化。
本書的討論始於給伊斯蘭藝術打下基礎的前伊斯蘭時代作品,再到偉大帝國創造出的傑作,一直延續至今天的器物,範圍如此廣闊的檢索過程追溯了一個位於哲學思想、科學思想、美感、文學乃至技術創新的最前沿文明的發展歷程,與讀者在這一過程中領略豐富的文化財富。
用各種實物的照片搭配文字,包括建築裝飾、陶瓷器、珠寶、金屬器、書法、紡織品、樂器、錢幣、手抄本細密畫和現當代藝術,所有的這些物品都讓我們看到了伊斯蘭世界在過去和今天釋放出的奪目光彩。伊斯蘭文化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之一,同時也是內部最多元的文化之一,任何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靈感和啟發。
本書配有超過四百張的實物照片。
帶你進入古老的神祕世界,欣賞獨一無二的伊斯蘭藝術:
• 書法:傳統的書法體一直延續至今。包括圓潤的納斯赫體、用來書寫紀念建築物銘文的三一體、用在詩歌的書寫上的懸掛體、奧斯曼的檔案文件專用的官署體,以及中國穆斯林書法家的中國體。
• 手抄本:最早的手抄本是出自宮廷書坊,製作手抄本是一項集體的努力,其中包括造紙、抄寫和裝訂,在更為奢侈的手抄本例子中還有書法家、上色師、畫家、測量師和洗金箔和青金石的師傅等等。
• 金光彩瓷器:讓瓷器呈現出光亮的金屬色澤的金光彩技術,是伊斯蘭世界的陶瓷工匠給世界陶瓷帶來的最重大貢獻。達到金光效果的複雜方法一直被視作神祕莫測,具體工序被每位陶匠當作機密守護。
• 鑲嵌金屬器:12世紀時,伊斯蘭的重要文化中心赫拉特崛起,為最早生產金、銀、銅鑲嵌金屬器城巿。這種鑲嵌技術將普通的金屬基底轉變成金燦燦的表面,能夠將平淡無奇的器物轉變、升華成可以跟金銀相提並論的地位。
• 刺繡:刺繡在奧斯曼世界中的地位非常高,相比一門工匠手藝,刺繡更被看作是一門藝術。大多數的刺繡使用彩色的絲和棉,縫製在棉布或亞麻布上,但也會使用金屬線和用玻璃、珊瑚、綠松石和珍珠製成的亮片和珠子。
本書特色
• 台灣第一本伊斯蘭藝術史專書。
• 四百多件珍稀文物以精美照片呈現,彷彿置身大英博物館中。
• 專業穆斯林譯者苑默文,譯文流暢通順。
• 以物觀史,從藝術及用品的角度引領讀者進入伊斯蘭文化。
熱情推薦
包修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林長寬 伊斯蘭研究學者,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張育軒 FB粉專「說說伊朗」創辦人
趙錫麟 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各界好評
透過不同時期器物與書畫的收藏,為讀者勾勒出伊斯蘭世界歷史的多樣性。
——包修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伊斯蘭文明史』的入門書,其內容可讀性相當高,透過大英博物館伊斯蘭文物專家的文筆,以該館豐富的伊斯蘭收藏品為內涵,言簡意賅敘述了伊斯蘭文化與文明發展歷史。
——林長寬 伊斯蘭研究學者,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吸納多個文明的伊斯蘭在歷史中不同區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色,書中每件物品背後都有豐富的故事。我們像被帶領進入一棟塞滿寶藏的庫房,這本書就是簡明又引人入勝的導覽。
——張育軒 FB粉專「說說伊朗」創辦人
本書使用數個編年表,從不同角度臚列了複雜的伊斯蘭歷史,讓我們能夠宏觀的了解伊斯蘭文明發展的來龍去脈,進而更明確的認識文明發展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資產,鑒古識今,我們更要慎重思考應當如何正確生活。
——趙錫麟 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精美的藏品照片,從最精緻的藝術品,到日常生活用具的珍貴考古發現,為讀者展開一個全新的視角……對伊斯蘭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閱讀此書。
——《Timeless Travels》
出乎我的意料,本書的紀年不僅一直更新到現今年代,還包含了當代的作品,讓內容更為豐富。
——《The Big Issue》
全書的企劃、設計、裝禎極為精美,內容引人入勝、充滿啟發、處處驚喜,讓人獲益良多。
——《藝術象限》
器服物佩好无疆 豆瓣
作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编 2022 - 8
2017年3月,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以“浴火重光”为题,在午门东雁翅楼盛大展出。展览主题彰显了这批珍宝极其特殊而惊险的传奇经历,吸引广大中国观众的目光。故宫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先后赴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 6 地巡回展出,所到之处皆掀起公众对阿富汗文明与文化关注的热潮。此展原计划第 7 站抵达南京博物院,之后即将离开中国。机缘巧合的是,为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国家博物馆将作为主场举办“亚洲文明联展”,而这批阿富汗文物则有缘在赴南京之前重回北京,作为“亚洲文明联展”之分展,在清华大学重装亮相。本书即在原有清华展览图录的基础上,在保持原书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增加了全新的图片的研究文章。
本书集结了阿富汗最为珍贵的艺术珍品,堪称阿富汗的“国家宝藏”,其中包含了230余件(套)文物,按出土地点即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古城遗址划分单元,分别呈现青铜时代、希腊化时期、月氏人入侵至贵霜王朝建立之前、贵霜王朝四个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是阿富汗作为东西文明交汇中心的见证。书中还邀请了李零、扬之水、苏荣誉、吴欣等十余位海内外权威专家,从多个角度撰写论文,增强了本书的学术性。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古老的阿富汗文化,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有深入思考和理解。
辽陈国公主墓 豆瓣
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 1993 - 4
辽陈国公主墓,ISBN:9787501006793,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编
2022年11月17日 已读
閱的電子版,可惜圖片也很少。陳國公主墓的很多藏品都在內蒙古博物院·契丹展廳。
契丹 文物 考古
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 豆瓣
作者: [俄]Э.В.沙弗库诺夫 译者: 宋玉彬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渤海历史、考古学界的研究者们以历史的责任感为己任,以严肃、认真和科学的态度,投入了沉寂多年的渤海国研究之中。一时形成了由国内外著名的老一辈学者、专家带头,大批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强有力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连续奋战了七八年的时间,向国内外学术界推出了一大批关于渤海的历史、政治、民族、考古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专著、论文和考古学报告等。这批成果的数量之多、学术水平之高,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标志着中国的渤海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时期,关于渤海的国外研究状况,尤其是苏联远东地区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被陆续介绍到中国.
由于关于渤海的历史文献比较缺乏以及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等客观情况,到了80年代后期,中国的渤海研究相对有所减少,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渤海研究的未来和发展,“希望在田野上”。也就是说渤海考古学的进展如何,是渤海研究的关键。当然,这首先是将希望寄托在本国的考古学研究方面。同时,对周邻国家,尤其是与渤海当时的领土疆域有关的国家,对那里的渤海考古学研究,也寄于厚望,俄罗期远东地区则是备受关注的地方。
工994年冬,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正式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几位俄罗斯学者访问了我所。在俄罗斯学者带来的学术成果中,《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一书格外引入注目,这就是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由多位从事渤海考古学研究的俄罗斯学者集体撰写的著作。写作这部书的目的,用书中的引言的话说:“根据文献史籍及考古学考察的研究成果,揭示渤海在周邻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渤海在远东地区通古斯语族民族未来命运中的地位,是作者所面临的任务.”作者遵循这一写作原则,将多年来所获取的考古学资料进行了整理,著作具有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
如何将俄罗斯考古学家的学术成果及时、科学、准确地翻译过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考古学基础理论,并有较丰富的考古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尤其是要对渤海考古的各种遗存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译者还要对原著作者所从事的考古及取得的成果有相当深入的掌握。只有这样,加上过硬的外语功夫和勤奋才能完成一部出色的译作。
本书的译者宋玉彬同志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青年考古学者,该同志在大学受过严格良好的考古学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参加我所工作后,积极参加田野考古工作,尤其对我省东部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朝鲜北半部沿日本海一带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类遗存都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从90年代初起,便立下决心要承担起翻译和研究渤海考古的任务.为此,该同志刻苦钻研俄语,经过短短的几年努力,将自己的俄语水平提高得很快,为了提高自己的俄语水平,他曾到俄罗斯远东黑龙江下游参加由俄罗斯学者主持的考古发掘,还到海参崴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因而,具备了一定的俄语语言汉译的能力,在此期间,该同志还不断地将篇幅不长的俄罗斯学者的论文翻译过来,使自己受到锻炼,翻译水平和技巧更加成熟。正是由于宋玉彬同志具备了翻译专著的条件,因此,1994年所里决定将本书的翻译工作交给他,希望他尽快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中文版的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对此表示衷心的祝贺。一是祝贺宋玉彬同志在翻译作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二是本书的学术价值一定会受到中国学者的肯定,会对我国的渤海研究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此欣喜之余,利用本书出版的机会,还想说几句,那就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有工8个年头了,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抓住历史的机遇,在相当好的社会环境下,多读些书,钻研自己的业务,是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正道。但令人忧虑的是,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些人被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搞昏了头,变得浮躁。一句话,坐不住冷板凳。学问是需要一代代传下去并得以发展的,没有一点踏踏实实的精神是什么也干不成的。从宋玉彬同志几年来的成长和翻译本书过程所尝到的各种滋味,从中是可以悟出一些道理来的。
王 侠 1997年7月25日于长春
2022年8月8日 已读
此書認為,作為中世紀滿洲繼高句麗之後出現的最重要的國家,它既不是中國所宣揚的乃唐朝的附屬地方政權,同樣,也並非朝韓所宣稱乃高句麗的繼承國,與新羅是南北朝的關係,渤海國是一個以通古斯語靺鞨人為基礎,吸納高句麗人、突厥人、回紇人、契丹人、室韋人、索格狄亞那人以及中國人的多民族國家,正因為族群的多樣性才讓其在文化表現上呈現出混合性和開放性。未來渤海國更多的謎題還有待於文物考古的進一步支持。
歷史 渤海國 考古
穿越西伯利亚 豆瓣
作者: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 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0 - 10
本书是2017年中俄西伯利亚联合考古项目的工作报告,介绍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在西伯利亚地区开展旧石器时代遗存调查与试掘、古代欧亚草原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公众考古等方面的工作成果。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项目前期重庆科技考古学者考察西伯利亚地区古代文化及遗产保护的文章。
远祖的倾诉 豆瓣
作者: 杨泽蒙 2008 - 1
《远祖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内容:自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始,我国古代先民在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又逐步掌握了锻铁技术。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考古学上称谓的“铁器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阶段。《远祖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所讲述的,便是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发生在北方草原上的被历史尘封了两千余年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
2022年6月2日 已读
作者好像是鄂爾多斯博物館館長,話術上還得受制於官方大一統說辭的限制,不過敢於直接指出比起當時中原,鄂爾多斯青銅器從出土文物的風格和形製上更多地與外貝加爾-南西伯利亞地區和黑海北邊地區出土的文物相似,也實屬不易了。
歐亞 歷史 考古 遊牧
古埃及 豆瓣
作者: [意]阿尔韦罗·西廖蒂 著 译者: 彭琦 / 陈甜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尼罗河畔的奇异之旅,数千年的古老文明,这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师眼中的古埃及,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主要考古遗址的神秘氛围和重要意义一。简单明了但信息量丰富的文本包含有图片注解,还有专门的图表和图绘帮助读者穿越目眩神迷的法老世界。
本书是《古文明之光丛书》中的一册,通过精美的图片与精炼的语言,浅易、明晰、生动地展现了古埃及文明全景。书中首先概述埃及地理和历史,然后逐步深入描述各处考古发现和重大遗址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在19世纪被重新探索的故事。
蒙古考古 豆瓣
Археология монголии
作者: D.策温道尔吉 / D.巴雅尔 译者: D.莫洛尔 / 潘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本书采用教科书式体例,系统介绍了蒙古国境内从史前到蒙元时期的考古遗存及考古发现和研究简史。全书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古代国家时期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下再以时代为序细分若干章。本书原版是2002年出版的新蒙文《蒙古考古》,中译本据2008年出版的《蒙古考古》俄译本翻译,俄文版增添了2003—2008年间蒙古考古新发现的内容,是目前最新的系统、全面介绍蒙古考古遗存的专著。本书是中国考古学者了解蒙古考古的基础性著作。
尼安德特人 豆瓣 谷歌图书
Neanderthal Man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 译者: 夏志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以现代分子手段,重探人类演化路径
在“走出非洲”与“多地起源”的学说争论之间,持续追问“人之为人”的起源、演化与未来
◎ 编辑推荐
从提取古埃及木乃伊的DNA到测序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
从冷战时期的单枪匹马到全球大协作背景下的往来轶事
古DNA领域奠基人的一手回忆,一线 科研工作者的立体人生
◎ 内容简介
1856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千米处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被鉴定为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着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
本书的作者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对古DNA领域从兴起到日趋成熟的第一手行业记录,同时也交织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诚面对困惑、失败、质疑、成功与更多未知的精彩经历。从古埃及木乃伊到获得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再到发表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从瞒着导师开展实验,到冷战时期前往民主德国获取样本,再到全球科研协作背景下的交流轶事——帕博在古DNA领域30多年的探索,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学说争论之间,拉开了研究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生理的序幕,也见证了一位好奇于古埃及学的医学生到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组织者的成长。请跟随本书追本溯源,一探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
◎ 媒体推荐
帕博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古遗传学研究发展,以及使该领域成为可能的技术革新。
——《科学》
《尼安德特人》展现了一个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历史。
—— 卡尔·齐默,《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与古DNA绑定在一起的,那非斯万特·帕博莫属……《尼安德特人》的出版及时,且行文流畅。必读推荐。
——《自然》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由传奇科学家写就的经典之作。我每次与斯万特·帕博博士见面都能感受到他的激情,相信本书一定会带给你一次不同寻常的寻踪问祖的穿越之旅。
——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帕博用引人入胜的笔调,讲述了欧洲“尼人”基因如何流入世界各地现代人学业的精彩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情理之中。有趣的是,我国近年发现的许昌人化石居然还发育出“尼人”特有的器官构造,令人深思。遗传学与古生物学联姻将精准描绘近代祖先的行走轨迹:是“走出非洲”,还是“多地起源”,抑或“边走边融”?
—— 舒德干,中国科学院院士
想了解人类的演化历史,想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解密这一过程的,《尼安德特人》绝对是上佳的选择之一。
——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透过尼安德特人这个独特的小窗口,我们得以窥视人类演化的过往历程。想知道是什么铸就我们现今的样子,或许,你可以翻翻此书。
——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了解我们从何而来,才能知晓我们将往哪走。认真回顾人类过往的历史,将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 王石,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
我们的先祖是什么模样?我们人类为何成为如今这般?其间到底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经验教训?读读《尼安德特人》吧!了解逝去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DNA的蛛丝马迹来寻踪“断案”的呢?这部重建人类演化史的“科学历险记”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 李昌钰,刑事鉴识专家
什么使人类独一无二?科学家坚持不懈寻踪尼安德特人DNA,用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人类演化史的大门。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人类?看了此书你或许就会明白。
—— 黄晓明,演员
◎ 获奖信息
★入选《环球科学》2018年“最美科学阅读”榜单
五色炫曜 豆瓣
作者: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首都博物馆 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2
海昏侯墓园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极好、结构极完整、功能布局清晰、拥有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自2011年开始发掘至2015年底,已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简牍、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近2万件,数量已经远超了著名汉墓长沙马王堆。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补:去南昌海昏侯博物馆前做的背景知识准备
文化史 汉代 考古
丝绸之路新史 豆瓣
The Silk Road : A New History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 译者: 张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8
【名人推荐】
丝绸之路是一条传说中在中古时期横穿欧亚大陆中心的商路,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是对这个话题最可读和最可信赖的历史描述。作者在原始文献和优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以及对馆藏文物的广泛研究。本书插图精美,前所未有地生动展现了在中亚绿洲间行走的商人 与驮兽,他 们运载着商品、思想、艺术、音乐和宗教。
——梅维恒(Victor H. Mai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敦煌学专家
这本书语言生动易读,同时内容非常丰富前沿。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成功。
——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中亚中古社会史教授
人们传统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是“笔直而通畅”,韩森颠覆了这个印象,以及丝绸非常重要的观念。相反,她详细展现了七个中亚绿洲的生活、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了解使用中文、俄语、日语及其他语种写作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她完成了一项盛举。
——吴芳思(Frances Wood) 大英图书馆前中文部主任、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
尽管渊博而迷人,本书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罗曼史。韩森挑战了人们对这个中亚十字路口的惯常描述。她发现当地居民主要处于维持生计和以物易物的状态,而非从事大规模的长途商业贸易; 她发现中国军队在把丝绸带到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非商人。尽管她揭露了真相,这片地区却显得更加迷人。她巧妙地将古籍记述以及对丝绸之路的现代勘测结合起来,使那段历史栩栩如生,尤其是公元1000 年左右伊斯兰统治这片区域之前此地多元宽容的宗教氛围。这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背上行囊出发的书!
——滕华瑞(Gray Tuttle)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所教授、现代西藏研究专家
【内容简介】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书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 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2021年12月4日 已读
比起那小規模不值一提的貿易量,更別說“絲綢”,其承載中國、中亞、伊朗、印度文明之間文化、科技和語言交流的意義更重大。
@ todo 丝绸之路 中国 中国古代史
西域考古记 豆瓣
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
作者: [英] 斯坦因 译者: 向达 商务印书馆 2013 - 2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西域考古记》是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斯坦因对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进行四次探险的纪实之作。书中通过记录大量的考古挖掘,首次揭开了诸如楼兰、尼雅等古国的神秘,具有珍贵的史料意义,对于我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滨海遥远的过去 豆瓣
Далекое прошлое Приморья
作者: [苏] 阿·巴·奥克拉德尼科夫(А. П. Окладников) 译者: 莫润先 / 田大畏 商务印书馆 1982 - 5
《滨海遥远的过去》一书,出版于1959年,是苏联公开反华以前的著作。书中所说的“滨海地区”,指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一带地方,即老沙皇强占的那片土地的东部,现在主要归苏联滨海边疆区管辖。奥克拉德尼科夫在这本书中,尽管散布了一些错误观点,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尚未否认“滨海地区”同我国东北乃至黄河流域之间有悠久的历史关系。所以,本书在详细介绍当地考古发现的同时,大量引用中国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并对当地和我国内地的考古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胡汉之间 豆瓣
作者: 罗丰 文物出版社 2004 - 9
本书收集了作者数年来的专题研究论文共计十九篇,内容涉及历史、考古等。作者结合自己长期在宁夏固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公元3~10世纪中国中古史作为研究重点,对宁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族融合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引用了大量国外的资料,对于现阶段相关问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西周的灭亡 豆瓣
Landscape and Power in Early China: The Crisis and Fall of the Western Zhou 1045-771 BC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李峰 译者: 徐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对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证性研究。作者通过探讨西周国家的衰弱和灭亡这一特定的持续历史和地理过程中,地理条件及其政治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联系地表形态的特征,分析和说明了西周的政治体系是如何并且为何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西周国家的解体和王畿的崩溃。
南西伯利亚古代史 豆瓣
作者: C.B.吉谢列夫 译者: 王博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4
《南西伯利亚古代史》讲述的是以努辛斯克盆地以及南邻阿尔泰山地为中心的地理单元古代居民的历史。
《南西伯利亚古代史》是C.B.吉谢列夫经过了长时间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书中列出了三篇:篇的古代属于史前史,在时间上包括了考古上的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初期;第二篇的匈奴——萨尔马特时代属于早期草原民族史,在考古上相当于早期铁器时代一直到历史时期的公元一世纪初即相当于中原的汉代;第三篇国家的形成,是从公元五世纪突厥汗国的建立开始一直到公元十一世纪的黠戛斯民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