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雅尔塔 豆瓣
Yalta: The Price of Peace
作者: [美] 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 林添贵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3
从1914年到1945年,世界经历两次大战的浩劫,人们从未如此渴望和平。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精明的谈判代表,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短短八天里,三巨头手握大小不等的筹码,时而两两联手,时而互相背叛,时而强硬,时而妥协,在理念与现实、道义与利益、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之间摇摆权衡。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波兰、德国、中国……许多国家的战后轨迹就此改变。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充满了乐观的希望,他们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尔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协和谅解,将成为战后盟国关系的基础。然而,1947年,铁幕降下,冷战开始。雅尔塔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
哈佛大学东欧史专家沙希利•浦洛基则要为雅尔塔会议正名。他梳理苏联解密档案、各国政府文件、与会者回忆录和未发表日记,生动重现了这场争议极大、影响深远的会议。他重建当时的情势,从会议参与者的选择、计算、利益、理念出发,证明雅尔塔虽是通往分裂、危险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却绝非冷战的肇因。实际上,与会者协助结束战争,建立了经由谈判得到的和平环境,尽管和平仍有缺憾,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恐怕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了。当然,这场意在为和平铺路的会议,也为达成和平付出了代价。
苏联解体亲历记 豆瓣 Goodreads
Autopsy on an Empire:The American Ambassador's Accoun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 Jack F.Matlock, Jr. 译者: 张敏谦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2
《苏联解体亲历记》的作者小杰克·F. 马特洛克作为美国驻苏大使,目击了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他在苏联11年,对苏联问题了解得透彻而明晰。
Bloodland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imothy Snyder Basic Books 2010 - 10
Americans ca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ood War.” But before it even began, America’s wartime ally Josef Stalin had killed millions of his own citizensand kept killing them during and after the war. Before Hitler was finally defeated, he had murdered six million Jews and nearly as many other Europeans. At war’s end, both the German and the Soviet killing sites fell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leaving the history of mass killing in darkness. Bloodlands is a new kind of European history, presenting the mass murders committed by the Nazi and Stalinist regimes as two aspects of a single history, in the time and place where they occurred: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when Hitler and Stalin both held power. Assiduously researched, deeply humane, and utterly definitive, Bloodlands will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central tragedy of modern history.
满洲人在东北 豆瓣
Маньчжуры на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е (XVII в.)
作者: [苏] 格·瓦·麦利霍夫 译者: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室 商务印书馆 1976 - 5
本书用中国文献揭示了满洲国于十六世纪末一一十七世纪在远东的侵略政策,满洲诸部的聚集史以及满洲人与阿穆尔沿岸地区和滨海地区各部族相互关系的性质,阐明了东北的管理制度以及清朝当局对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同时记述了清帝国在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对阿穆尔沿岸地区的俄国领地的侵略。(原书内容筒介)
近年来,苏修叛徒集团为了推行霸权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指使其御用学者,炮制了许多歪曲、篡改中国历史的文章和专题著作。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献总编辑部在1974年出版的《满洲人在东北》就是其中的一种。
这部书摆出一副大架式,旁征博引,大量堆砌史料,书后罗列的书目竟达三百四十多种。从表面上看,作者好象是在搞什么“学术研究”。其实,这完全是装腔作势,借以骗人。该书作者根本不是出于学术兴趣要研究满洲人在东北的历史,而是为看一种明显的政治目的在搞反华宣传。他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明目张胆地歪曲、篡改十七世纪中俄关系的历史,赤裸裸地为老沙皇侵华罪行辩护, 并为新沙皇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舆论。
这部书尽管篇幅很大,文字冗长,内容繁杂,但它妄图说明的主要问题不外是:第一,黑龙江流域不是满族的故乡,它“始终处于满洲人实际控制之外气”,因而不是中国的领土;第二,黑龙江沿岸地区是俄国新土地发现者“直接发现”的“不为人所知的新土地”,“已经在法律上纳入了俄罗斯国版图”;第三,1683—1686年中国清朝政府在黑龙江地区所进行的雅克萨战争是对俄国的“侵略”和“掠夺”,等等。如果把这些问题和苏联政府声明散布的谬论加以对照,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虽然用了很多篇幅,绕了很大圈子,但是它的基本内容却是重弹苏联政府声明的老调。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为苏联政府声明散布的谬论制造“根据”和作脚注。(中译本出版说明)
滨海遥远的过去 豆瓣
Далекое прошлое Приморья
作者: [苏] 阿·巴·奥克拉德尼科夫(А. П. Окладников) 译者: 莫润先 / 田大畏 商务印书馆 1982 - 5
《滨海遥远的过去》一书,出版于1959年,是苏联公开反华以前的著作。书中所说的“滨海地区”,指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一带地方,即老沙皇强占的那片土地的东部,现在主要归苏联滨海边疆区管辖。奥克拉德尼科夫在这本书中,尽管散布了一些错误观点,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尚未否认“滨海地区”同我国东北乃至黄河流域之间有悠久的历史关系。所以,本书在详细介绍当地考古发现的同时,大量引用中国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并对当地和我国内地的考古资料进行比较研究。
苏联的最后一天 豆瓣 谷歌图书
Moscow, December 25th, 1991
8.3 (52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康纳·奥克莱利 译者: 沈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过政令解散的。
爱尔兰记者奥克莱里是苏联解体的见证者,在本书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传神。
苏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整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最集中地体现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人身上。每个人都看着他们,“就像狼群等着最强壮的两头狼对峙”,看谁会成为领导者。卑微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脾性,宽宏大量也不是叶利钦的风格。两人从最初的联手合作,到后来的冲突不断,终于变得势同水火,各不相让。最终,戈尔巴乔夫不能很好地判断他的人民,在自我认识上更加糟糕,而叶利钦则在动物般的直觉下,听到了远处历史车轮的轰隆声。
古拉格:一部历史 豆瓣 谷歌图书
Gulag: A History
9.5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 译者: 戴大洪 新星出版社 2013 - 4
在这部受到普遍称赞的权威性的《古拉格:一部历史》著作中,安妮•阿普尔鲍姆第一次对古拉格——一个大批关押了成百上千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进行了完全纪实性的描述,从它在俄国革命中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性时代的瓦解。阿普尔鲍姆深刻地再现了劳改营生活的本质并且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
《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之后立即被认为是一部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读书。
古拉格群岛 豆瓣
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8.6 (11 个评分) 作者: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田大畏 / 钱诚 群众出版社 2015 - 8
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从1918年到1956年,那些分散在苏联广袤大地上的各个劳改营像“群岛”一般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第二领土”。
本书以“群岛居民”的苦难经历为线索,同时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驾驭写作的才华。书中既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呐喊,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一部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的重要的参考著作。
蒙古精神 (1991) TMDB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Урга
8.0 (35 个评分) 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演员: 巴德玛 / 巴雅尔图
其它标题: Урга / 套马杆
在中苏边境跑生意的俄罗斯人谢尔盖不但迷了路,自己的卡车还陷到了泥坑里。他茫然地爬上山头以求救援,却看见了蒙古人天葬的尸体,惊愕的奔跑中遇到了蒙古牧民贡巴。淳朴热情的贡巴把谢尔盖请到家中杀羊摆酒进行款待,并帮他解决了卡车的问题。 贡巴、妻子和他们的三个孩子象祖先一样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这种温馨自然的家庭生活让谢尔盖回想起自己远在故乡的亲人。不久,谢尔盖在城里的歌厅酒后闹事被警察带走,贡巴又托亲戚把他接了出来。最后,这两个民族不同、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的男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而贡巴也有自己的忧虑,他的妻子已生育了三个孩子,医生告诫她不要再生孩子,这件事愁坏了贡巴,为此他已经好几个月没能和妻子同房。一天晚上,城里长大的妻子告诉贡巴现在有种叫避孕套的东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叮嘱他进城买彩电时捎回几个。 在城里的药店里,贡巴感到格外尴尬,最终只好笑嘻嘻地走开。回家途中,贡巴在享用过城里的罐头和饮料后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成吉思汗……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豆瓣 谷歌图书
9.4 (19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 2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第一章讲述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重点在斯大林的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说明在保障苏联的远东战略利益的条件下,斯大林希望东北亚地区保持稳定状态,以维持根据雅尔塔协定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地缘结构。
第二章讲述中苏同盟建立特别是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明,中苏条约谈判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理解不同,主要不是毛泽东在莫斯科受到了冷遇和屈辱,而是斯大林被迫对中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这一让步,将导致苏联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使其在远东乃至亚洲的战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开始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三章讲述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主要是斯大林对金日成想要用武力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这一计划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过程。与第二版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同,这里的重点首先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斯大林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决策动机。这一节完全是新写的,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推断的逻辑漏洞或史实错误,并进一步论证了笔者自己的推断——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保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第四章讲述中国出兵朝鲜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的背景把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出兵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由于条件变化而导致的毛泽东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的变化。同前一章一样,这里的重点也是历史叙事,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动机。从条件和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决策动机是多重的,并且有所变化,既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有的是临时处置,有的则贯穿始终。从总体上讲,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持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一节基本上也是新写的。
第五章讲述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层面中国与朝鲜之间发生的诸多分歧和矛盾中,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泽东,这说明毛泽东的出兵决策实现了其根本目标。因此,这个决策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
余论讨论中国在1951年初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问题。这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性失误并不在于出兵朝鲜的决策,而在于没有适时收兵,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并因此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过于沉重的代价。
2019年6月5日 已读
苏联档案的解密,足以颠覆传统的叙述,追溯朝鲜战争爆发和解放台湾受阻的源头,居然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苏联被迫放弃了其在东北的核心利益——中长铁路以及大连、旅顺港
中国 传记 冷战 历史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