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雅尔塔 豆瓣
Yalta: The Price of Peace
作者: [美] 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 林添贵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3
从1914年到1945年,世界经历两次大战的浩劫,人们从未如此渴望和平。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精明的谈判代表,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短短八天里,三巨头手握大小不等的筹码,时而两两联手,时而互相背叛,时而强硬,时而妥协,在理念与现实、道义与利益、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之间摇摆权衡。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波兰、德国、中国……许多国家的战后轨迹就此改变。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充满了乐观的希望,他们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尔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协和谅解,将成为战后盟国关系的基础。然而,1947年,铁幕降下,冷战开始。雅尔塔成了错失和平机会的象征。
哈佛大学东欧史专家沙希利•浦洛基则要为雅尔塔会议正名。他梳理苏联解密档案、各国政府文件、与会者回忆录和未发表日记,生动重现了这场争议极大、影响深远的会议。他重建当时的情势,从会议参与者的选择、计算、利益、理念出发,证明雅尔塔虽是通往分裂、危险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却绝非冷战的肇因。实际上,与会者协助结束战争,建立了经由谈判得到的和平环境,尽管和平仍有缺憾,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恐怕不会有更好的结果了。当然,这场意在为和平铺路的会议,也为达成和平付出了代价。
为什么贫穷? (2012) 豆瓣 TMDB
Why Poverty? Season 1 所属 : 为什么贫穷?
9.1 (57 个评分) 导演: 布莱恩·希尔 / 本·刘易斯 演员: Abu Badr / Umm Badr
贫富不均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穷人真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 所推动的《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跨媒体计划,参与协同制作工作,与全球同步播出一系列探讨21世纪贫穷问题的纪录片。
《为什么贫穷?》是由总部位于丹麦的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推动的非商业计划。Steps曾在2007年推动过《为什么要民主?》(Why Democracy?)。而《为什么贫穷?》即以此为基础,希望用影片刺激大众讨论贫穷问题;计划共同发起人还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丹麦广播公司(DR),这两家电视台也是本计划的主要合作伙伴和推动者。
这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本系列纪录片于2012年11月起全球播放,台湾PTS与英国BBC、美国PBS、日本NHK、香港RTHK等在内的70余家电视台均加入联合播出,估计观众总数超过 5 亿人。
第1集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 当我们穷在一起:动画贫穷史
第2集 Welcome to the World / 人之初 性本穷
第3集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有钱有庇护:金钱、权力和美国梦
第4集 Land Rush / 耕者无其田
第5集 Give Us the Money / 摇滚救贫穷
第6集 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第7集 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
第8集 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
2022年1月16日 在看 第八集:《读书致贫》王振祥说他们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公司,需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了钱,然后再把他们弄走”,一年两万的学费,民办学校和专科学校,什么都学不到,老师混日子,学生混日子,就为了一纸文凭,然后进入社会找工作时,这样的代价,却只能找到月均1000的工作,而且这份工作不见得你还能轻易拿下。
2012 BBC Documentary NHK 中国
英国史 (2000) 豆瓣
A History of Britain
9.0 (23 个评分) 导演: Liz Hartford / Tim Kirby 演员: 西蒙·沙玛
章节内容简介:
1 Beginnings(3100 B.C.——1000 A.D.)
(本片在时间上横越了4000年从铁器时代直至今日。)
古代英国是一个兴旺的地区,罗马人称它是一个声望和财富聚集的地方。当时很多英国酋长已经并接受了罗马式的规则并采取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Hadrian墙的建成标志着省在英国的出现。
在罗马帝国灭亡400之后,它的统一的梦想却流传了下来。Alfred公然向伪王国挑战,并且把海盗从王国的土地上赶走,最终一个王国被诺曼人征服了。
2 Conquest(1000——1087)
九个小时的战役(the Battle of Hastings)之后,一切都改变了,诺曼人取代了盎鲁——萨克逊人,英国从此走上另一条道路。
当法国人到来时,Harold解除了他哥哥Tostig的武装。他率领他的最后的部队向南冲锋了187英里。最后他在Senlac山上面对着向他冲来的威廉的骑士和弓箭手。
1066年的圣诞节那天,威廉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英国成为诺曼人帝国的一部分,而威廉也成为第一个王。
3 Dynasty(1087——1216)
1066年之后,Angevin王朝征服了,Schama(作者)说“征服所迎得的是混乱、屠杀、饥荒、勒索”
留在英国人心里的是亨利2世,那个建立了延续到今日的法律体制和城市服务的男人。尽管被人们记忆最深的是他谋杀了最powerful的烈士Thomas Becket。
在亨利的四个儿子中,两个当了国王。其中Richard对他的父亲宣战并在十字军东征中被捕,而John的失败则是被他的男爵鼓动印刷了Magna Carta.
4 Nations(1216 ——1348)
威尔士, 苏格兰 和爱尔兰在放弃取走他们的民族统一身份之后,统一了他们的思想,宣言要从Edward I残暴统治下独立。
苏格兰对英格兰发动战争,并请威尔士加盟一同反对他们的最高统治者。而这却导致了爱尔兰血灾。
威尔士,紧接着苏格兰,一个个倒在爱德华一世的铁锤下。爱德华一世建立了自罗马以来的最强大的帝国系统。
5 King Death(1348——1500)
这是一个关于黑死病的故事——一个肮脏的疾病在一周内传遍整个英国。
6 Burning Convictions(1500——1558)
亨利想从罗马教皇分离,声称自己就是英国的教皇。这导致了英国的改革。在那几十年里英国的天主教被抛弃。1536 和 1538年10000名僧侣被uprooting。修道院分解,他们的财产被重新分配。
伊丽莎白成功的策划了宗教的政变
7 The Body of the Queen(1558——1603)
这是关于两位女皇的故事——务实的精明谨慎的伊丽莎白和苏格兰的玛丽。
伊丽莎白清楚身为一个女子要统治一个国家十分困难,并且要控制宗教世界,更加困难。当玛丽离开英格兰,她发现她自己已经被囚禁,唯一的自由就是听从伊丽莎白女王的命令。
伊丽莎白完全掌握了英国的命运,在英国呼风唤雨,经过了宗教的改革和,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她成就了伟大的大不列颠。
8 The British Wars(1603——1649)
在国家统一之前,查尔斯一世相信君权神授能解决能够安定当时分崩离析的国家。
从苏格兰的祈祷书开始蔓延到对税收抵制和议会的要求。在这场王权与议会、骑士与圆卢党、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的战争中,最终死亡了75万人。
这场战争最终以英国的统一为结局,但统一后不再是联合王国,取而代之的是联合共和国。
9 Revolutions(1649——1689)
内战的结果是英国成为由奥利佛?克伦威尔领导的无君主的共和体。克伦威尔通过强暴的手段进行统治。当议会公然挑战的他的权威,他攻击议会并将它关闭了。他除了给自己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之外,一切所作所为与国王毫无差别。
但当克伦威尔死后,查尔斯二世复辟了帝国。
10 Britannia Incorporated(1690——1750)
17世纪90年代英格兰,沉浸在光荣革命的胜利的喜悦中,他们迎来了新的时代,新的国王——威廉三世。然而在正在遭受的贫穷和饥饿的苏格兰,依然支持被罢免的王国詹姆斯二世。
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关系转这点是1692年的Glencoe屠杀。半个世纪后,两个国家在利润的驱动下成为了合伙人,并且在1707年实现的联合。
11 The Wrong Empire(1750——1800)
一个人怎么能让自己的自由过多地区从与世界。 一个对自己军队不信任的国家,变成了地球上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帝国的自由变成了帝国的奴隶吗?
在野心、奴隶和勇敢地探险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一个强大帝国,将它的国旗插遍了全球。通过令人上瘾的茶叶、糖和咖啡贸易,它控制了殖民地。
12 Forces of Nature(1780——1832)
英国从1789年法国革命中吸取了不少的经验。这个章节将解释这一点。
13 Victoria and her Sisters(1830——1910)
维多利亚女王18岁登基,、统治一个令人疼痛但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的国家。
混乱和革命预示着s和t,但事实上家庭生活习惯和传统依然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14 The Empire of Good Intentions(1830——1925)
大英帝国承诺了和平、稳定和繁荣。但在爱尔兰和印度却如此相像的充斥着暴力和饥荒。
15 The Two Winstons(1910——)
最后一章陷入了对过去的英国20世纪的历史的沉思中。
探讨了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命运。消沉和不安的战后和平。
十字军东征和世纪宣言给我们什么暗示 Orwell's 1984的英雄Winston Smith预见了同时代的政治前景?
英国史介绍
对于一个不了解英国历史的人来说,本片是很好的教材。本片再现了英国文明的成长历程,从巨石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到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穿越17世纪暴乱的国内战争到日不落大不列颠帝国。这是一个生动的,有些情景可以说是血腥的故事。它有15个章节组成。从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死病在短时间内使英国一半的人丧生。Henry II, Anne Boleyn和Thomas Wolsey的政治操控致使英国与罗马天主教决裂……
在古代、中世纪时期,英国这个大西洋中的蕞尔小岛,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古代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英国被置于地球边缘的天涯海角。当时欧洲大陆的人,隔着英吉利海峡,隐隐约约见到不列颠岛岸边雾茫茫中的灰白色山崖,称之为阿尔比昂。在古代诗歌中,这个名称就是指英国。至于岛上的具体情况,知道的人很少。直到中世纪,一些欧洲大陆的人还以鄙夷的眼光来看待它。1414年,在黑海岸边的康士坦察召开的一次天主教国际会议上,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代表认为,英国不过是像丹麦、葡萄牙一样的小国家,它的代表不能与其他大国代表平起平坐,不应享有表决权。
但到了近代,英国一跃而为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在国际斗争中,它的代表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各国统治者无不对之刮目相看。靠了日益富强的国力和强大的海军,英国先后在16、17、18世纪击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所向无敌的海上霸主。英国的船舰,驰骋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上,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以后它又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逐步建立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凡阳光一天24小时照耀之处,都可以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旗帜在飘扬,英国近代历史也就成为这时期世界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像世界上别的国家、民族一样,英国历史也有它的特点,其重要特点之一是,长期而持久的议会传统。从中世纪以来,英国的议会就一直存在,未曾长时期停止过。到17世纪时,议会作为领导革命的核心力量,发动了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没有国王、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掌握最高权力的共和国。这次革命是在欧洲封建制度发生危机的环境下产生的。它是欧洲封建制危机的最深刻、最尖锐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革命中,社会中下层人民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桎梏,意气风发,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性。革命时期人民的精神焕发、热情蓬勃的气概,引起了当时人的极大振奋。诗人弥尔顿对此欢呼道,他好像看到一个强大的民族,“像从沉睡中醒来的巨人,摇撼着他那沉重的枷锁,奋然站立了起来!”
虽然后来克伦威尔建立的军事专政的护国公制,将革命的民主进程加以扼杀,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开辟了道路,但在王政复辟时期,王党分子竭力将历史车轮扭转到革命前的企图遭到了失败。经过二三十年的复杂斗争后,斯图亚特王朝再度被推翻,詹姆斯二世只得流窜国外,才逃脱了像他父亲那样被斩首的命运。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逐渐建立并巩固了起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治体制。在这段时期,欧洲大陆和东方各国,普遍存在着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社会各阶层劳动群众都在专制君主的枷锁下忍受熬煎。法国的路易十四,自称“朕即国家”,把国家与他个人等同起来。那些匍匐于他的足下的臣僚,阿谀地称他为“太阳王”。在“太阳王”的凡尔赛宫廷豪华奢靡的阴影下,有多少人在专制暴政的重轭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那个著名的巴士底狱“铁面人”的故事,只是由于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加以揭露,才为世人所共知。实际上远比这一事件更为凄惨的事又有多少!在沙皇专制农奴制的“黑暗王国”,在“身穿裙子头戴皇冠的答尔丢失(骗子手)”叶卡特琳娜二世及“戴着王冠的警察”尼古拉一世的野蛮统治下,俄国的千千万万农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叶卡特琳娜二世曾先后把约达80万个农民赏赐给她的宠臣作农奴。农奴主可以任意对这些农奴加以买卖、虐待,甚至杀害。在当时俄国的两家报纸《莫斯科新闻》和《圣彼得堡新闻》上,经常登载着把农奴和跑马、猎犬一起出卖的广告。女地主萨尔蒂科娃把许多农奴活活折磨至死。在这些暴君的严密控制下,人们在公开场合只能听到对“太阳王”和“仁慈沙皇”的歌功颂德,但实际上,受压榨和迫害的千万劳动群众,却对残害人民的统治者怀着刻骨的愤恨。18世纪时,法国的梅里叶曾尖锐地指出:“暴君是当代最大的强盗和刽子手。”俄国的拉吉舍夫在1790年出版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记》一书中揭露,在专制农奴制的俄国,农民遭遇的是“带枷的罪犯的命运、被囚于地牢的囚徒的命运、轭下牛马的命运”。他认为沙皇是“一切凶手中最凶残的凶手、一切罪犯中最严重的罪犯”;一死还不足以偿其辜,他应该“死一百次”。
和上述这些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具有相对自由、民主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科学文化界人士得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科学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有人估计,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中,大约有40%都是由英国学者作出的。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中,包括从牛顿到达尔文等一系列英国伟大的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是群星璀璨,先后出现了洛克、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休谟、吉本、麦考莱、韦伯夫妇、汤因比等人;在文学艺术上,莎士比亚、拜伦、雪莱、狄更斯、萧伯纳等,更是妇孺皆知。
英国的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和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不仅为本国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积极性奠定了条件,而且也为欧洲大陆专制君主制国家的进步人士提供了避难所。在近代早期,当法国掀起宗教迫害的浪潮时,数万名胡格诺教徒逃到了英国。后来,在流亡到英国的大批人物中,包括马克思、赫尔岑等革命家、思想家。《资本论》及其他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就都是在英国出版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在伦敦创办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并出版《北极星》、《钟声》杂志,发表革命民主主义文章,鼓吹在俄国推翻沙皇专制农奴制。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就是在伦敦的圣马丁堂成立的。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制,成为封建专制国家的先进人士向往的榜样。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法国其他一些政治家,都曾在他们的著作中,表示了对英国民主政治的向往。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运动兴起的时候,英国的政治制度是维新派人士效法的榜样。
英国历史上的另一特点是,从中世纪以来,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比较薄弱,同时它的社会阶级关系流动性比较大,阶级之间的界限不太严格。这些特点,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早期,英国没有常备军和固定的警察,甚至国王本人都没有固定的卫队,遇到紧急状况时,国王临时能够召集起来的武装人员不过几十人。在国家政治、军事生活中,武装力量主要由民兵组成。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仍是世界上军事官僚国家机器最薄弱的国家之一。马克思曾根据这一点,认为英国在客观上有可能通过实行普选权,用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同时,这些特点使英国的政治生活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往往通过小的变动即可调整,不致蓄积起来,爆发为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在英国历史上,除了17世纪革命时期的内战之外,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暴力斗争事件。
上述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阶级关系特征,造成了在英国各种政治党派政策中和政治思潮中浓重的和平渐进的改良主义。长期稳定的政治局势,社会阶级关系流动性、灵活性较大,对科学技术发明的鼓励,以及善于吸收国外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等,加上其他自然条件,使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当英国工业革命刚发生的时候,在大陆上,法国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地进行。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法国大革命的翻天覆地的暴力场面所吸引,未曾注意在英国发生的不太喧嚣的经济技术变革进程。但一个多世纪以后,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却日益显现了出来。它不但在生产技术上和经济上引起重大变革,而且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生产技术上,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量和生产率成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棉纱产量增加了四五十倍,生产率也迅速增长;19世纪初,英国一个普通纺纱工纺出的棉纱,相当于工业革命前二三百个手工纺纱工同时间纺出的棉纱产量。
工业革命也大大改变了人同自然的关系和人同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千万年的时期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在无法克服的自然界威力面前,只能以依赖和屈从的态度去取得与自然界的协调。世界上大多数人,虽然终年辛劳,含辛茹苦,仍无法从自然界取得维持温饱的衣食。直到中世纪时,在欧洲,无论乡村或城市,约有一半的人经常处于难以维持生命的最低生活水平。遇到荒年,往往饿殍遍野。直到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在英国的坎布利亚等地还曾有许多人饿死,甚至在首都伦敦也有饿死人的事发生。就全世界来说,工业革命前,即1750年,全世界人口约7.5亿人,以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来看,全世界顶多只能养活的人为10亿。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激增,100年后,即1850年为12亿人,1950年为25亿人。虽然人口激增,但工业革命后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足以保证全世界人口平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人口增加了3倍,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收入仍然增加了4倍。有人说,英国工业革命是一个成功的例证,因为它的结果是:“在人口增加的同时,生产出了更多的产品,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在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实际上超过了一般的政治革命事件。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方面所造成的重大技术发展,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方面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工业革命之前,各地区和各国之间的交通非常不便,山川阻隔,往往成为不可克服的障碍。各地区、各国人民之间,永世隔绝,互不来往,这是造成了人们之间互相隔阂、猜忌以至争战的客观因素。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工具飞速发展,人际来往、国家关系越来越密切;各国与各地区都由统一的经济链条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利害一致性日益增强。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四海一家的前景越来越近。
然而,我们说近代英国的政治比较民主自由,只是与欧洲大陆及东方的专制君主制相比较而言。实际上,英国在近代历史时期,主权在民的民主进程始终未能贯彻到底。即使在17世纪革命高潮时期,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当权派即已用残酷手段,将要求把民主进程深入发展下去的中下层人民,及代表他们利益的平等派和掘地派加以镇压。平等派的领导人李尔本等被逮捕、监禁,要求民主的士兵阿诺尔德、洛克叶和汤普逊被枪杀。书报检查制度虽然在1695年被废除,并且以后也未再恢复,但揭露和批判现实政治腐败的作家仍遭到迫害。著名的威尔克斯案件就是一个例证。托马斯?潘恩也因为发表了批评英国政府的著作而遭受迫害,他不得不逃往国外。18世纪末,英国国内激进民主主义兴起时,英国政府颁布法令,暂停“人身保护法”生效,又制订“叛逆行为法”和“叛乱集合法”,限定人民的言论、集会自由,违者将遭严惩,直至判处死刑。法庭以“散播不满和叛乱种子”的罪名将激进民主人士托马斯?缪尔流放到澳大利亚。在19世纪英国进行的三次议会改革中,选举权虽然不断扩大,但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妇女,始终被排斥在选举权之外。一直到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时,妇女才取得了选举权,而且年龄被限定在30岁以上。英国工人运动兴起后,英国统治阶级多次用武力对工人加以镇压。1819年发生了“彼得卢屠杀”惨案。宪章运动时,政府调集军警,屡加破坏,最后竟命令“铁公爵”威林顿率大批武装力量来对付工人群众。
当英国作为国外先进人士避难所的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在对外关系上却执行着镇压革命和殖民侵略的政策。法国革命开始后,英国统治者成了当时反对法国革命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从18世纪末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英国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在英国推行殖民侵略过程中,英国的殖民主义者在世界广大地区抢占土地、屠杀人民、掠夺财货。英国国内的工商业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血汗。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挟其坚船利炮,用血与火的手段,通过鸦片战争强加到我国人民头上的。所以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英国也扮演了反动的角色。
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但在它的早期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财富飞速增长,但劳动群众却反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无论作为一个人或一个阶级,都不能像人一样的生活、感觉和思想”。拿卡莱尔的话来说,工业革命后所建立起来的工厂,不过是像“昏暗、肮脏的牢房”。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行世界博览会时,英国的产品琳琅满目,参观者都对之赞不绝口。英国的工商业者作为“世界工厂”的主人而志满意得。帕麦斯顿在讲演中说:“我们的民族显示出一个榜样,即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一个阶级都以欢乐愉快的心情,接受了上帝安排给他们的命运。”然而事实却是,工业革命时期,在新的工厂制度下进行劳动的工人阶级,他们的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生活条件都处于非常悲惨的状况下。在迅速兴建起来的大城市中,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秽肮脏,工人们麇集在嘈杂、喧嚣的厂房中,无日无夜地辛苦劳动。大工业城市成了没有诗歌、花朵和友爱的荒漠。英国学者哈孟德说,这些“新式的纺纱厂和新式炼铁厂,就好像是金字塔一样,把它们长长的阴影投射在这个以它们为自豪的社会之上。”工业革命后,“迈达斯的祸害”在社会上到处弥漫,就好像古希腊寓言中的国王迈达斯一样,人们贪婪地企图把一切都变成黄金,结果却丢掉了许多远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工业化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说明“人类社会的被奴役,而不能说明人类社会有力量”。汤因比指出:“工业革命证明了,自由竞争可以创造财富,但不能创造幸福。”现在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吸取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注意。
沙皇帝国: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 (2016) 豆瓣
Empire Of The Tsars: Romanov Russia With Lucy Worsley
7.4 (7 个评分) 演员: 露西·沃斯利
Lucy Worsley travels to Russia to tell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he dynasty that ruled the country for more than three centuries. It’s an epic tale that includes giant figures such as Peter the Great and Catherine the Great, the devastating struggle against Napoleon in 1812, and the shocking murders of Nicholas II and his family in 1918 which brought the dynasty to a brutal end.
The Romanovs were the most powerful European monarchs since the Middle Ages, wielding unmatched authority into the 20th century. Lucy will see how they embraced and sponsored the arts on an astonishing scale, commissioning artworks and building spectacular palaces that still dazzle today. Yet many ordinary Russians were little better than slaves, and the failure of the Romanovs to address their condition would ultimately lead to revolution.
In this new three-part series, Lucy will apply her characteristic insight,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wit to the Romanov dynasty. Her understanding of royal tradition and culture, and her gift for bringing historical characters vividly to life, will create a fresh and compelling account of this unique royal family.
穆罕默德生平 (2011) 豆瓣
The Life of Muhammad
导演: Faris Kermani 演员: Rageh Omaar
距离今年贵斋月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宣告摄制完成一部历史名人传记纪录片《穆罕默德生平》(The Life of Muhammad)。 负责监制这部纪录片的经理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名穆斯林学者阿基尔‧艾哈迈德﹐影片的旁白讲解员是一位《半岛电视台》英文节目主持人拉加尔‧欧麦尔。
英国《卫报》宗教事务记者丽雅扎特‧布特星期四(7月7日)应邀出席了这部传记纪录片的预演式﹐事后她在《卫报》发表了影评﹐对这部影片大加赞赏。 她说﹕“一个普通的男子﹐只用了二十来年的时间﹐就永远改变了世界历史。”
她说她带着对伊斯兰和穆斯林许多现代问题走进放映厅﹐当影片落幕时﹐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答﹐而且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起源和道理的解释﹐如吉哈德﹑妇女权利﹑祈祷礼仪﹑妇女服装﹑骑骆驼朝觐﹑第一部社会宪章。 先知穆圣在归真之前完成了社会改造﹐创建了新模式。 影片中所表现的历史事实印证了英国历史学家卡伦‧阿姆斯特朗的论述﹐她写过许多宗教书籍﹐曾经参加2002年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专题讨论先知穆圣的生平﹐ 她坚持论证伊斯兰的理性与公道。
布特女士说﹐“面对穆斯林敌对势力对伊斯兰的亵渎和攻击”﹐而BBC在这部纪录片中所展现的《穆罕默德生平》是对伊斯兰的正面尊重和赞扬。 她说﹐在全部影片中﹐“没有出现穆罕默德的脸面和形像﹐而是采用戏剧性的艺术技巧表现他的重要言行。”
“这部纪录片是时代的需要﹐让现代的人看到先知穆圣时代的真实性﹐因此摄影队走遍许多国家取景﹐如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叙利亚﹑土耳其﹑约旦﹑英国和美国。 伊斯兰在西方是被广泛忽略的知识﹐但从事这部影片编剧和摄制的创作组成员﹐都是著名的学者﹐他们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堂最为可靠的必修课。”
欧麦尔在画面外解释说﹕“影片的第一部曲是说明先知穆圣出生时的阿拉伯社会环境和当时的世界﹐在这个环境中他开始了童年成长的过程。 影片中表现了他的礼拜﹑祈祷﹑沉思﹑商旅﹑谈话﹑爬山﹐他完全是一个普通男子。 他坚持要人民相信﹐他是一名使者﹐向人间传播真主的启示﹐要追随者们严格分清他个人行为与启示的界线﹐因此不许可在他出生的地方建立纪念碑和追念遗物。” 他告诫信士们说﹕“你们应当敬畏真主﹐而不许可崇拜使者。”
2002年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曾经公演过一部电视文献片《穆罕默德﹕一位先知的传统》(Muhammad﹕Legacy of A Prophet)﹐内容不如今天英国影片充份﹐引起过许多争议﹐而《穆罕默德生平》显然大有改进﹐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分为三大时期。
“他出生在一个积怨和仇杀的时代﹐暴力和战争成为家常便饭﹐随意流血杀人﹐人类面临末日﹐文明毁灭﹐人人悲观失望。 一位先知诞生了﹐他把社会从黑暗引向光明﹐教民众敬畏真主和互相慈善﹐给人类带来新希望。 在短短的二十三年间﹐社会巨变﹐阿拉伯人为全世界高举平等与和平的火炬﹐开创了新生活﹐在人们心中建立了新的希望。”
欧麦尔说﹕“我们对先知穆圣的生平细节所知并不多﹐但这三部曲式的文献电影向大家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伊斯兰诞生时的曙光﹐一个光明的信仰降临了人间。 今天的世界对于认识这位先知﹐与一千多年前同样至关重要。”
印度的故事 (2007) 豆瓣
Michael Wood: The Story of India
8.7 (9 个评分) 导演: Jeremy Jeffs 演员: 迈克尔·伍德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印度曾是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可是这个国家起源于何时?又是怎么样渐变成如今这样?这就是Michael Wood跨越这个国家竭力向我们回答的两个问题。   在这一系列中,Michael Wood将探索在使印度历史文化成形的一些古老的地方:巴特那-一个曾经最伟大的城市; 马杜赖-一个自公元前一千年就存在一直至今的城镇;和其它一些曾经是印度香料贸易中心的古老地区。
不朽的埃及 (2016) TMDB 豆瓣
Immortal Egypt Season 1 所属 : 不朽的埃及
9.6 (5 个评分) 演员: Joann Fletcher
In this four-part series for BBC Two, Professor Joann Fletcher explains how Ancient Egypt’s extraordinary story fits together, from nomads to pyramid builders, from tomb robbers to the last of the pharaohs. The result is the world’s most fascinating and enduring civilization.
角斗士 (200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Gladiator
8.1 (569 个评分)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演员: 罗素·克劳 / 华金·菲尼克斯
其它标题: Gladiator / 帝国骄雄(港)
马克西·蒙斯(罗素·克劳 饰)是罗马帝国战功显赫,受人拥戴的大将军。老国王马库斯·奥利利乌斯(理查德·哈里斯 饰)对大将军赏识有加,有意加冕于他。老国王对将军这种超越亲情的宠爱自然招来太子康莫迪乌斯的妒忌与不安,太子伺机杀害父亲,抢先登上王位,并马上下令诛杀大将军一家。
马克西蒙斯死里逃生躲过暴君的魔爪,可是他所有的家人都未能幸免于难,返回家园,他只看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走投无路的马克西蒙斯只能投身为奴,从昔日的大将军沦为一名角斗士,在血腥厮杀中苟且求生。
凭借英勇的气魄和高超的武艺,马克西蒙斯渐渐脱颖而出,晋级到罗马的大角斗场。这一次,他的剑直指暴君康莫迪乌斯,失去亲人的痛苦,沦为奴隶的屈辱,在马克西蒙斯的内心燃起了熊熊怒火。
尼罗河上的惨案 (1978)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Death on the Nile
8.3 (449 个评分) 导演: 约翰·吉勒明 演员: 彼得·乌斯蒂诺夫 / 简·伯金
其它标题: Death on the Nile / 尼罗河上谋杀案
痴情的神枪手 Jackie(Mia Farrow 饰)将贫穷的未婚夫 Simon Doyle(Simon MacCorkindale 饰)介绍到朋友 Linnet Ridgeway(Lois Chiles 饰)的庄园工作。谁知不久后 Simon 与 Linnet 结了婚,两人还如胶似漆地去埃及度蜜月。愤怒的 Jackie 跟到埃及,时时骚扰纠缠。在尼罗河游船上,Linnet 发现除了 Jackie 之外,船上很多游客都不怀好意。上岸参观卡纳克神庙时,一块巨石从高高的柱子上掉落,下面的 Simon 与 Linnet 差点丧命。可是,针对 Linnet 的谋杀并未停止。Linnet 躲过了一劫,却没躲过第二劫。除了 Linnet 惨死床上,Linnet 的女仆 Louise(Jane Birkin 饰)、声称目击到凶手的 Salome Otterbourne 夫人(Angela Lansbury 饰)都被灭口。经过调查,侦探 Hercule Poirot(Peter Ustinov 饰)发现,除了 Jackie 和 Simon,几乎每个游客都有充分的作案动机和时间。 那么,凶手究竟是谁?他是如何实施犯罪的?而之前推下巨石的又是谁?
埃及艳后 (1963) Eggplant.place IMDb TMDB 豆瓣 Min reol 维基数据
Cleopatra
7.4 (128 个评分) 导演: 约瑟夫·L·曼凯维奇 演员: 伊丽莎白·泰勒 / 理查德·伯顿
其它标题: Cleopatra / 埃及妖后(港)
52岁的凯撒(雷克斯•哈里森 Rex Harrison 饰)以罗马执行官的身份驾临埃及,为了解决王室姐弟争位的事端。皇姐克里奥佩特拉(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 饰)美艳绝伦,凭借自身的魅力和政治手腕,迅速让凯撒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但获得了对埃及的统治权,而且还以美貌征服了罗马。
克氏与凯撒完婚后,为其产下一子,深得凯撒喜欢,被立为继承人。但此事引起了凯撒手下大将安东尼(理查德•伯顿 Richard Burton 饰)与屋大维(罗迪•麦克道尔 Roddy McDowall 饰)的不满。在凯撒遇刺驾崩之后,安东尼接掌了罗马的统治权,但他同样无法抵挡克氏的绝世美貌。当安东尼彻底沉溺于暴风雨般爱情的时候,身在罗马的屋大维已经吹响了夺权的号角……
建筑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buildings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帕特里克·狄龙 著 / [英] 斯蒂芬·比斯蒂 绘 译者: 姜南菲 / 吴婧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一部手绘全球建筑史: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为你讲述建筑的前世今生;
剖面图大师图解16座传世建筑。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者与剖面图大师联袂创作
该书作者帕特里克·狄龙是英国建筑师与历史学家,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绘者斯蒂芬·比斯蒂是英国知名手绘插画家,享誉国际的剖面图大师,DK御用插画师。
☆ 俯瞰建筑3000年,了解人类磅礴历史的另一面
建筑的故事纵向追溯了人类建筑3000年,从原始人寄居洞穴躲避野兽袭击开始,到21世纪英国建筑师修筑草砖房以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尾,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暗含了建筑史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命运。
金字塔、帕特农神庙、万神庙、巴黎圣母院、水晶宫等16座传世建筑宛如群星闪耀在古典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包豪斯等建筑流派的银河里。每座传世建筑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再次将读者拉入波谲云诡的大时代,俯瞰建筑流派的演化、时代变迁。
☆ 宽幅全彩剖面图图解建筑,用建筑的语言去读懂建筑
16座传世建筑,16张全彩宽幅剖面图,16次深入建筑肌理的抽丝剥茧,16次全程私人导览。等比例绘制的建筑剖面图让建筑结构纤毫毕现,精心插入的图例解密建筑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到建造者的天才灵感。
建筑是凝固的时代音符,掌握建筑的语言,去读懂我们生活的世界。
☆ 在宏观视角中穿针引线,呈现关于建筑和建筑史的惊人细节
书中既有气势磅礴的宏观叙事:波谲云诡的大时代背景、建筑流派的螺旋式演化、16座传世建筑的前世今生、文艺复兴、美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建筑影响,也有微观细节的铺陈。技术的进步:砌砖方式、罗马时代的空调地暖、下水道系统、拱券、混凝土、电梯、网壳结构等,影响建筑流派的关键人物:伊姆霍特普、莫里斯主教、安得烈亚·帕拉第奥等,几次影响巨大的文化变革运动等等,所有这些细节都将带领读者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建筑世界。
☆ 人类缔造了建筑,同时建筑也改变了人类
每一座建筑都寄托了建造者的梦想和希望。人类既是建筑的缔造者,同时也为建筑所改变。建筑一经建造,便拥有了自己的命运。它们承接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历史的纵横捭阖、帝王将相成王败寇。读懂建筑的故事,读懂我们人类从哪来,又将到哪里去。
◎ 内容简介
从稻草屋到摩天大楼,从宫殿到艺术中心,《建筑的故事》带我们进行了横穿世界大洲穿越数十世纪的建筑之旅。帕特里克·狄龙(Patrick Dillon)选择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帕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学校,水晶宫,悉尼歌剧院和蓬皮杜中心等,并讲述了每栋建筑背后非凡的故事。
斯蒂芬·比斯蒂(Stephen Biesty)细致微观的剖面图让我们看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结构,并欣赏建筑的创作者的天才灵感。图例和拉页中还详细解释了结构名称和建筑术语,本书末尾还附有一个索引与建筑大事记时间表。
这是一部真正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建筑史,展出来自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亚的经典建筑。
◎ 媒体评价
该书既有基本建筑概念的清晰解释,例如拱券、拱门、圆顶、钢筋混凝土等等,也有对称、几何、建筑模式等抽象原理的阐述。斯蒂芬·比斯蒂精心描绘、图例清晰的剖面图将每个章节做出划分,剖面图让读者有了一个如万花筒但又紧密集成的视觉维度,为读者进行了知名建筑的翻译解读。——《美国图书馆期刊》(School Library Journal)星级评鉴
世界上16座传世建筑的高光时刻……斯蒂芬·比斯蒂用彩铅画出了更细腻的线条,丰富的细节。如果愿意的话,读者甚至可以精确数出紫禁城太和殿的阶梯数。每张剖面图都有详尽但丝毫不破坏构图的图例解释……文本部分讲述了建筑营建过程中的故事,将读者重新带回了那些遥远的时代。引人入胜的剖面图和明晰的章节划分让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喜欢的部分开始阅读。图书末尾还附有索引和建筑大事记时间表。——《号角杂志》(The Horn Book) 星级评鉴
这本书对世界建筑进行了入门介绍,非常适合有志成为建筑师的孩子,书里还有比斯蒂引人注目的剖面图。——《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这本大开本、美观、内容丰富的图书用历史逸闻和精美的剖面图,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建筑完美呈现。剖面图大师斯蒂芬·比斯蒂的彩色铅笔图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比例感,完美在纸上再现建筑的宏伟壮观。通过他标志性的剖面图,还可以看到室内和建筑的细节。——《书单杂志》(Booklist)
最经典的建筑从来不仅仅是粗糙建筑结构的总和,它们满足着建造者的实用需求,更承载着建造者的想象和梦想。斯蒂芬·比斯蒂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建筑物所具备的难以捉摸的特点,用精美的插图再现了这些传世建筑的辉煌。在精心绘制的页面上,10~16岁的读者(以及他们的父母)可以沿着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线探索著名建筑。这本书是献给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建筑颂歌,极具可读性。——《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通向世界尽头 豆瓣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Railway
作者: [英] 克里斯蒂安·沃尔玛 译者: 李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从俄罗斯的心脏延伸到遥远的太平洋港口,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98公里,是19世纪最雄心勃勃的铁路工程,也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铁路。从催人泪下的故事到改变世界的军事行动,本书生动地讲述了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大量历史细节,同时涉及俄罗斯全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从千顶之城莫斯科,到波光粼粼的贝加尔湖,再到白雪皑皑的远东冻土。
跨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是中国与欧洲大陆之间最绵长可靠的纽带:20世纪初,启蒙的思想沿着这条铁路传入中国;20世纪中期,国家政要乘这条铁路出访苏联;20世纪末以来,它又成为能源和贸易的重要通道。这条地位独特的交通线见证了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也见证了世界格局的种种变迁。
这是一部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堂关于这条铁路的全景式人文课,更不失为一本有趣、有效的旅行指南。
空王冠 豆瓣
The Hollow Crown: The Wars of the Roses and the Rise of the Tudors
8.4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丹·琼斯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丹•琼斯、陆大鹏再度联袂 献上恢宏史诗《金雀花王朝》续篇
☆《权力的游戏》或《都铎王朝》的爱好者不可错过
☆一部笔触大胆、戏剧性极强的叙述史
【内容简介】
如果你是《权力的游戏》或《都铎王朝》的粉丝,那么丹•琼斯这本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中世纪历史著作正合你的口味。《空王冠》是英国史学家丹•琼斯继《金雀花王朝》之后的又一恢弘史诗。本书描写了在英国统治时间最长的金雀花王朝如何分崩离析,并被都铎所取代。莎士比亚笔下的世界在本书里得到真实的展现。
【媒体推荐】
《空王冠》是最高水准的叙述史。
——《文学评论》
《空王冠》在节奏感和情节性方面精彩如小说,但同时非常有学术性和深刻洞见,和琼斯的前一本书《金雀花王朝》一样可读性极强……
——《每日邮报》
如果你是《权力的游戏》或《都铎王朝》的粉丝,那么丹•琼斯这本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中世纪历史著作正合你的口味……和琼斯的前一本畅销书《金雀花王朝》一样让人手不释卷。
——《每日邮报》
颇有教诲意义,可读性极强……琼斯令人喜悦的风趣和他描写的那些恐怖暴力冲突一样令人难忘。
——《泰晤士报》
琼斯用如此生动晓畅的文笔记述那些暴力冲突与背叛。所有情节,即便是非战斗情节,也具有极强的戏剧性,惊心动魄……快节奏、风趣、充满人道关怀。《空王冠》是最高水准的叙述史。
——《文学评论》
激动人心的史诗,血与玫瑰的历史。这里有暴风雪之中的鏖战,有斩首、比武大会、私定终身、伪造家谱、骑士风度,还有纯粹的恶毒……琼斯的材料很是惊险刺激,但要筛选材料并创造精巧的结构与背景,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了。从本书可见高水准的学术直觉和对宏大叙述的娴熟掌握。这是水平极高的叙述。
——《星期日电讯报》
说来也怪,丹•琼斯给他相当优秀的金雀花王朝大众历史著作所作的续篇,比前作甚至更为赏心悦目。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必然的: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之间的争霸战,即所谓玫瑰战争,本身就充满戏剧性。要想写得差,真得需要非常蠢的作者。但这本《玫瑰战争》大获成功的更重要原因是琼斯本人的多才多艺:他是精明的研究者、笔调轻松活泼的作家,并且或许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严守客观的历史学家。
——《公开信月刊》
罗马帝国的陨落 豆瓣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8.8 (8 个评分) 作者: 彼得•希瑟 (Peter Heather) 译者: 向俊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6 - 11
再现罗马走向衰亡的悲壮史诗,追问帝国倾覆的真正根源,严谨研究和流畅书写的完美融合,全球热销50万册!革新爱德华•吉本的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罗马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内容简介】
鼎盛时代的罗马帝国,统治着西起不列颠、西班牙,东至幼发拉底河的土地。千百年来,罗马帝国被当作人类统治的制度典范,拥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复杂的行政体系和繁荣的交通贸易网。当时人们相信,“永恒之城”罗马永远不会陷落。
罗马人想不到的是,帝国由盛转衰只在转瞬之间,而毁灭的种子来自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北方人烟稀少的草原。公元4世纪末,呼啸而来的匈人骑兵打破了罗马世界的平衡,本来已经和罗马相安无事的欧洲蛮族被匈人击溃、驱赶。376年,第一批哥特人难民请求进入罗马境内居住,大量涌入的蛮族人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帝国百年衰亡史的大幕拉开了。
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罗马军队惨败于暴乱的哥特武装,皇帝瓦伦斯战死。局势逐渐失控,蛮族军队开始蚕食罗马的领土。406年,莱茵河防线失守;410年,罗马城首次被洗劫;412年,西班牙全境沦陷; 439年,北非全境失守;446年,不列颠行省脱离罗马统治;455年,罗马再次遭到洗劫;468年,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北非远征惨败;476年,帝国灭亡。讽刺的是,废黜罗马末代皇帝的哥特势力,正是100年前那批哥特难民的后裔。
我们不仅疑惑,罗马帝国的金城汤池是从哪里开始崩塌的?一个世纪的衰亡史,难道就没有挽回的机会?“永恒帝国”的失败,人口大迁徙,以及欧洲再也没能实现的“分久必合”之梦,给我们的启示几何?本书将用精彩的故事和详实的细节,重现罗马帝国这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百年。
————————————————————————————————————————
【编辑推荐】
◎罗马史权威学者彼得•希瑟25年心血力作,全球销量超过50万本
《罗马帝国的陨落》讲述罗马帝国衰落的最后一百年(4世纪末—5世纪末),是综合半个世纪来罗马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如大侦探一般,把历史学家几十年来发现的时空碎片,一片一片地拼给你看,奇迹般重建罗马帝国的宏大面貌;同时,他又为我们演示了这个大帝国崩坏、倒塌的悲壮史诗。
◎穿透历史迷雾,刷新罗马史写作的深度与广度,了解晚期罗马史的不二之选
从378年罗马军在哈德良堡之战中惨败,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时间对解释罗马灭亡至关重要,但它尴尬地落在古典史和中世纪史研究的视域交界处,缺少整体而权威的审视。《罗马帝国的陨落》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重整了罗马末年的政治-社会图景,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察这个时代。从非洲的繁忙商业,到罗马东方的漫长防线,再到欧洲蛮族的多样生活,这个广阔帝国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是反映帝国衰亡的镜子。
◎重开欧洲史上最大疑案:罗马帝国为何终结?
罗马帝国的陨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给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疑问。人们不禁会问: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套制度体系,但它最后怎么就失败了呢?
难道它具有致命的内部缺陷?抑或公元5世纪的欧洲民族的迁徙大潮太过汹涌,外部压力使国家难以支撑?又或者,帝国的皇帝、将军做出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决定?书中,希瑟站在新的历史和知识高度,对罗马衰亡的原因做出了全面分析——大国兴亡、欧洲秩序、移民……种种话题中回响的现代启示,值得我们侧耳倾听。
————————————————————————————————————————
【评论】
关于那个至关重要却又很难透彻理解的时代,彼得•希瑟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难得一见的作品,集合了他讲故事的天分和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就像一座新立的灯塔,照透了笼罩着西罗马帝国最后岁月的历史迷雾。
——汤姆•霍兰(Tom Holland,《卢比孔河》《波斯战火》作者)
麦考利(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曾说,畅销历史学家应该以取代年轻女孩床边的轻小说为己任。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流畅易读的文风和出众的学识。希瑟三者兼具……吉本当然还是经典。但是希瑟用一样的热忱,革新了吉本的事业;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希瑟只用了吉本六分之一的篇幅。
——约翰•曼(John Man,亚洲史学家、作家)
爱德华•吉本的旧事新说,一部丰富而有戏剧性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先生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所述的这个大变革的故事,也在于其幕后历史学家的杰出工作。希瑟先生就像大侦探一般,使用了十八般手段——从考古学的花粉检测到文学批评——只为了还原一段淹没历史的真相。
——亚当•基尔希(Adam Kirsch,诗人、批评家)
阿拉里克的哥特人、阿提拉的匈人、盖萨里克的汪达尔人,还有罗马帝国的奋斗目标和糟糕统治,都被丢进希瑟的大熔炉中,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吉本也不会轻视这种说法——罗马的帝国主义最终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保罗•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
普通读者会被希瑟那种生动、清新、没有难解术语的讲述所吸引,他的口吻犹如在大学的历史大讲堂。……对读者的细心讲解,以及详尽的注释,使这本书能够吸引任何对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感兴趣的人。
——劳伦斯•岗村(Lawrence Okamura,罗马史学家)
开卷有益的大师之作。
——《前言杂志》(ForeWord Magazine)
极富感染力,充满历史的跌宕起伏和伟大人物。
——《旁观者》(Spectator)
激动人心的故事,汹涌激荡的往事……这本书可以推荐给任何人,不论是历史专家还是业余读者。
——《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
就像一个罗马末代皇帝一样,彼得•希瑟决定重整罗马破碎的山河,防止江山沦于历史的迷茫与无序。和罗马末代皇帝不同的是,希瑟成功了。
——《泰晤士报》(The Times)
希瑟熟练地梳理了罗马衰亡过程中必要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同时用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讲述,重塑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的故事与人物。……其中不乏敏锐的洞察,不同年代之间观点的跳跃碰撞,还有富于感染力的历史热情。
——《独立报》(Independent)
BBC苏格兰史 豆瓣
A History of Scotland
作者: [英]尼尔·奥利弗 译者: 张朔然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苏格兰人为什么要举行独立公投?
●读完这部思想解放和民族自由的史诗你就明白了
●BBC资深历史纪录片主持人,解开苏格兰影响世界的密码
苏格兰启蒙运动如何影响了全世界?
格子花纹何时成为苏格兰的民族象征?
威廉•华莱士的自由精神是否传承至今?
在城堡、高地与群岛中发现苏格兰民族的战斗与传奇,浪漫与不屈。
传统的苏格兰历史,总是以英格兰为坐标系,充斥着战败和羞辱。无论是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的牺牲、命运多舛的玛丽·斯图亚特女王,还是成立联合王国后的附属地位,都透露出一种失败者和受挫者的气质。但是这样的历史真的准确吗?
尼尔•奥利弗使用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成果,将苏格兰的历史放入了更为宏大的欧洲史、世界史的范畴来考察;并且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了地质史、古人类史、帝王史、贸易史、启蒙思想史的写法,用几千年的历史脉动、精彩纷呈的人物,激烈的战役书写出苏格兰人寻求思想解放和民族自由的辉煌斗争。本书一改苏格兰悲剧性的刻板印象,准确地把握了苏格兰的身份认同,在这广袤的世界中为苏格兰找到了更为恰切的位置。
也许我们自以为了解苏格兰,但打开这本书,它仍能让你大吃一惊。
——《好书指南》
尼尔•奥利弗从考古学、地缘政治学等诸多角度……将我们的目光引向苏格兰从古至今独特的际遇与处境。
——克里斯托弗•哈维,《苏格兰事务》
《苏格兰史》是我们迄今为止最有野心的节目。
——BBC苏格兰分公司
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 豆瓣 Goodreads
To Hell and Back: Europe 1914-1949
9.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恩·克肖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20世纪初,欧洲歌舞升平。突然,拿破仑战争之后雄踞文明之巅近百年的欧洲落入野蛮的深渊。在文明的讴歌声中开启的20世纪,沦为战争的世纪。
从1914年到1949年,欧洲接连经历两场惨烈的大战,铁了心要自我毁灭。那是大混乱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两次大战之后,在地狱行了一遭的欧洲试图在废墟上重生,新欧洲的轮廓逐渐清晰。在这段令人战栗的历史之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带着它的烙印前行。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 豆瓣
The Pursuit of Power, Europe 1815-1914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埃文斯 译者: 胡利平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动荡的年代暂时告一段落,直到灭顶之灾于1914年降临。
这是欧洲涌动、迸发的一百年,也是权力竞逐的世纪。在1815年以前,人们看重的是荣耀,而在19世纪,人们越发看重权力。
旧制度崩塌后,人人渴望获取并行使权力,以便把自己的观点付诸实施。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一切都不复从前。
竞逐权力欧洲人走上文明之巅,睥睨全球,也招致毁灭欧洲的大战。1914年,欧洲各地的灯火一盏盏熄灭,点亮它们仍需时日。
葬礼竞技会 豆瓣
Funeral Games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3
《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的垂死开篇。公元前323年的巴比伦皇宫,笼罩在沉重压抑的气氛之下,昔日的帝国统治者已日薄西山,而他身后遗留的子嗣此时尚未出生。弥留之际,亚历山大只留下“给最强者”的遗言就去世了。
自此,亚历山大周围各怀野心的将佐、亲属,为了夺得帝国继承权开始了一段混乱的斗争:有人毫不留情地剪除异己;有人被迫推上台前扮演傀儡角色;有人结成脆弱的同盟,很快又挥戈相向……
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人人都是棋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亚历山大曾经苦心经营的庞大帝国正走向不可预知的结局。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作家张爱玲、英国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挚爱作家—玛丽·瑞瑙特
公认巅峰巨作“亚历山大三部曲”第三部
阴谋与陷阱,复仇与角力,在这里同台竞技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的帝国,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
以很多人来说,对古代世界感兴趣,就是对玛丽·瑞瑙特感兴趣。她的作品对古代现实把握得真切,感受得真切,如今无人能及。玛丽有一种天赋:知道怎样在某些时候用寥寥几笔说出千言万语。
——罗宾·雷恩·福克斯,《亚历山大大帝传》作者,历史学家
瑞瑙特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沉浸到作品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入它的奇异、狂暴与美好之境。一种文学魔法,如此令人信服又充满创造性。
——《泰晤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