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史
俄国·蒙古·中国 豆瓣
Russia, Mongolia, China
作者:
(英)约翰·弗雷德里克·巴德利(Jhon F.Baddeley)
译者:
吴持哲
/
吴有刚
商务印书馆
1981
上卷为历史和地理部分,概述了至17世纪初期的蒙古民族史,介绍了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西伯利亚及其附近的地图和噶尔丹策凌时的准噶尔地图等。下卷为全书的主要部分,收录了17世纪初期至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去世(1676年)期间俄国遣使明、清朝廷和中国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出使报告等有关档案文献,共三十一件,并附作者的述评,对早期沙俄侵华史、清廷、蒙古与俄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17世纪蒙古的重要资料。有英、俄文本。
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 豆瓣
作者:
札奇斯钦
译者:
李玉柱
/
李勤璞 整理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一号多书:
金上京文史论丛 第一集 洪仁怀 王军主编 2007年7月
舟山年鉴(2004),ISBN:9787503415630,作者:舟山市史志办公室编
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
金上京文史论丛 第一集 洪仁怀 王军主编 2007年7月
舟山年鉴(2004),ISBN:9787503415630,作者:舟山市史志办公室编
我所知道的德王和当时的内蒙古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豆瓣
作者:
田卫疆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 2
安南史研究 Ⅰ 豆瓣
作者:
[日] 山本达郎
译者:
毕世鸿
商务印书馆
2020
第一编介绍了元世祖忽必烈经营南海的整体情况,指明其对陈朝政策乃是以占城为据点支配南海整体大战略中的一环,进而阐明了元朝与陈朝的外交、以及1284-1285年及1287-1288年元朝出兵的详细经过。通过使用地图对战斗经过的研究,相对于“不知晓实地仅使用中国文献来研究”的中国史、元史研究者,山本达郎对陈朝方面动向的详细解明,并加以正确的地理考证,实现了前者无法达到的精度,使读者叹为观止。研究明朝永乐帝的对越政策、对越出兵,明朝统治越南的实际情况及黎利等人反抗而致使统治崩溃的第二编,也同样细致且高瞻远瞩。即便在当时引领越南史研究的法国学界,也尚未存在如此研究。其对明朝设置府州县的位置的考证,直到现在也仍然是各种研究的基础。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蔡偉傑
八旗文化
2020
- 9
是內亞的遊牧民族將東亞及中國帶入世界史的舞台?
是內亞的政治勢力主導中國史的發展歷程?
馬可波羅和馬戛爾尼能夠見證「元—清內亞帝國」的繁華和世界性嗎?
還是割裂二者而單獨做出解釋?
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集結數十篇書評
深入日本「東洋史」和美國「新清史」等最新研究
完整呈現世界史觀點下的內亞與中國!
*****
本書《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集結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的數十篇書評,以曾經造訪大元帝國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與出使大清帝國的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的中國經驗作為討論切入點,引介多種新近學術觀點──主要為日本的「東洋史」和美國的「新清史」,探討自蒙古時代以來的騎馬遊牧文明如何影響和支配歐亞大陸(包括中國)的歷史,並梳理相關學術脈絡及爭議,呈現世界史視野下內亞與中國的歷史整體性,為讀者提供更加開闊及多元的視野。
▉世界史上的內亞、遊牧民與絲綢之路
在歷史研究上,「中國」和「西歐」通常被視為是更重要的文化、地理和政治單元。然而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學術對話,越來越多探討及界定「內亞」的地理疆域及文化邊界,及其在世界史上扮演的積極角色;並進一步討論起源自內亞的各種騎馬遊牧民——如古代的斯基泰人、對漢人造成巨大壓力的匈奴人,中古時代的鮮卑和突厥人,近代的蒙古人、滿洲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政治結構,其中杉山正明的《遊牧民的世界史》可謂是這一塊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而從內亞的角度重新審視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劉欣如認為絲路隨著蒙古時代的結束而衰微消逝;但米華健(James Millward)則認為絲絡並未衰微,至今仍然維持著繁榮的景象。
▉蒙古時代的先聲與其歷史遺產
第二單元深入日本學者,如杉山正明與岡田英弘的「東洋史」觀點,以及美國學者如梅天穆(Timothy May)與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為代表的「西方」觀點,專門討論自十三世紀以來蒙古帝國的建立、征服及統治的歷史意義,在於促進不同宗教及文化民族之間的融合,塑造現代世界及全球化的起源,並使「世界史」的書寫成為可能,其代表事件如推動東西文化交流的「成吉思大交換」及多方爭議的「馬可波羅造訪中國」。
日本東洋史家岡田英弘認為,蒙古帝國統治歐亞大陸的時代,即是世界史的開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更主張在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之下,經由「內亞海洋」交流的歐亞世界逐漸趨向一體化,是當代以美國為主的全球化時代的起源。
日本學界認為,應該跳出中國的角度而從內亞看蒙古和大清國的關係,即一二六○年後,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個獨立政權,分別是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以及統治中國地區的大元帝國。十四世紀之後,被大明國擊敗並失去中國統治權的大元帝國退回蒙古草原,開始了「北元」時期。一六三五年,後金大汗皇太極征服北元、使蒙古諸部臣服,便將後金國號改為大清。本書作者認為,在此意義上,大清可被視為大元的政治繼承者,並持續將以蒙古為代表的內亞文化引入中國。因此,即便在蒙古帝國崩潰後的後蒙古時代,也就是十七世紀以降,蒙古帝國的歷史遺產仍持續影響著歐亞大陸歷史的發展。
▉後蒙古時代的明清帝國
第三單元透過日本學者如神田信夫與平野聰的研究,及哈佛大學的新清史權威歐立德(Mark C. Elliott)教授的《滿洲之道》,詳細梳理美國「新清史」學派的觀點,討論大清帝國如何以少數滿人統治廣大漢人的同時,維持「滿洲」身分認同且避免被「漢化」;傳統的中國史解釋認為,滿清成功統治中國的原因是因為它已經漢化,從而走出野蠻,但新清史學者強調了保持滿洲認同和統治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
這一單元進一步討論清代皇帝如康熙、乾隆的統治策略及清王朝的世界觀,其代表如象徵著統治蒙、回、藏等民族的多元帝國之統治策略的「承德」存在的意義;及滿清對外關係轉捩點的「馬戛爾尼使團」。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引介各種外國新近研究著作,深入其學術討論脈絡,呈現出內亞與遊牧民的起源、傳統、及像蒙古人與滿洲人那樣如何影響世界及中國的歷史;同時介紹相關的爭議,尋求不同觀點之間對話與交流的可能。而最終在世界史的格局和多元視野下,彰顯出內亞傳統的重要性與如何影響中國的歷史。
是內亞的政治勢力主導中國史的發展歷程?
馬可波羅和馬戛爾尼能夠見證「元—清內亞帝國」的繁華和世界性嗎?
還是割裂二者而單獨做出解釋?
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集結數十篇書評
深入日本「東洋史」和美國「新清史」等最新研究
完整呈現世界史觀點下的內亞與中國!
*****
本書《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集結內亞史研究權威蔡偉傑的數十篇書評,以曾經造訪大元帝國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與出使大清帝國的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的中國經驗作為討論切入點,引介多種新近學術觀點──主要為日本的「東洋史」和美國的「新清史」,探討自蒙古時代以來的騎馬遊牧文明如何影響和支配歐亞大陸(包括中國)的歷史,並梳理相關學術脈絡及爭議,呈現世界史視野下內亞與中國的歷史整體性,為讀者提供更加開闊及多元的視野。
▉世界史上的內亞、遊牧民與絲綢之路
在歷史研究上,「中國」和「西歐」通常被視為是更重要的文化、地理和政治單元。然而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學術對話,越來越多探討及界定「內亞」的地理疆域及文化邊界,及其在世界史上扮演的積極角色;並進一步討論起源自內亞的各種騎馬遊牧民——如古代的斯基泰人、對漢人造成巨大壓力的匈奴人,中古時代的鮮卑和突厥人,近代的蒙古人、滿洲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政治結構,其中杉山正明的《遊牧民的世界史》可謂是這一塊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而從內亞的角度重新審視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劉欣如認為絲路隨著蒙古時代的結束而衰微消逝;但米華健(James Millward)則認為絲絡並未衰微,至今仍然維持著繁榮的景象。
▉蒙古時代的先聲與其歷史遺產
第二單元深入日本學者,如杉山正明與岡田英弘的「東洋史」觀點,以及美國學者如梅天穆(Timothy May)與魏澤福(Jack Weatherford)為代表的「西方」觀點,專門討論自十三世紀以來蒙古帝國的建立、征服及統治的歷史意義,在於促進不同宗教及文化民族之間的融合,塑造現代世界及全球化的起源,並使「世界史」的書寫成為可能,其代表事件如推動東西文化交流的「成吉思大交換」及多方爭議的「馬可波羅造訪中國」。
日本東洋史家岡田英弘認為,蒙古帝國統治歐亞大陸的時代,即是世界史的開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更主張在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之下,經由「內亞海洋」交流的歐亞世界逐漸趨向一體化,是當代以美國為主的全球化時代的起源。
日本學界認為,應該跳出中國的角度而從內亞看蒙古和大清國的關係,即一二六○年後,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個獨立政權,分別是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以及統治中國地區的大元帝國。十四世紀之後,被大明國擊敗並失去中國統治權的大元帝國退回蒙古草原,開始了「北元」時期。一六三五年,後金大汗皇太極征服北元、使蒙古諸部臣服,便將後金國號改為大清。本書作者認為,在此意義上,大清可被視為大元的政治繼承者,並持續將以蒙古為代表的內亞文化引入中國。因此,即便在蒙古帝國崩潰後的後蒙古時代,也就是十七世紀以降,蒙古帝國的歷史遺產仍持續影響著歐亞大陸歷史的發展。
▉後蒙古時代的明清帝國
第三單元透過日本學者如神田信夫與平野聰的研究,及哈佛大學的新清史權威歐立德(Mark C. Elliott)教授的《滿洲之道》,詳細梳理美國「新清史」學派的觀點,討論大清帝國如何以少數滿人統治廣大漢人的同時,維持「滿洲」身分認同且避免被「漢化」;傳統的中國史解釋認為,滿清成功統治中國的原因是因為它已經漢化,從而走出野蠻,但新清史學者強調了保持滿洲認同和統治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
這一單元進一步討論清代皇帝如康熙、乾隆的統治策略及清王朝的世界觀,其代表如象徵著統治蒙、回、藏等民族的多元帝國之統治策略的「承德」存在的意義;及滿清對外關係轉捩點的「馬戛爾尼使團」。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引介各種外國新近研究著作,深入其學術討論脈絡,呈現出內亞與遊牧民的起源、傳統、及像蒙古人與滿洲人那樣如何影響世界及中國的歷史;同時介紹相關的爭議,尋求不同觀點之間對話與交流的可能。而最終在世界史的格局和多元視野下,彰顯出內亞傳統的重要性與如何影響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