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 豆瓣
作者: 胡川安 聯經 2021 - 5
歷史原來不是課本上寫的那樣!
中原是種想像,中華文化的起源不只一處?!
看三星堆的發現,如何改變我們認知的歷史版圖
「當中原周邊發現相當多與中原相異的文化、打破了過去中國文明單一起源的看法,而這些文化卻是過去文獻當中所沒有記載的,在我們過去的歷史知識中所缺乏的,我們如何解釋歷史文獻與考古材料間的差異呢?究竟這群沒有歷史的人 是如何消失的呢?」──胡川安,《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導論》
所謂的「中華」,在哪裡?
是由中原輻射出去的文明嗎?
僅限所謂的「漢人」嗎?
▍三星堆:挑戰「中原」概念的外星人文化
1986年中國四川省三星堆商代後期兩大祭祀坑的發現,震驚了海內外,也給了我們重新思索自身起源的新起點。
三星堆的著名面具和人像是十足的「異國」面孔,被媒體稱為「外星人的傑作和遺跡」,青銅器鑄造技術也有別於中原。這個高度發展的文明一點也不「漢人」、被排除在我們熟知的脈絡外,挑戰所有人對中原文化的認知。
▍秦漢帝國殖民導致三星堆文化覆滅?
3千年前的三星堆文明讓我們看到新的「中原」面貌同時,也激發更多疑問。其中最讓人不解的,就是這個東亞大陸上漢文化以外的另一個高度文明,為何會消失呢?
歷史學者胡川安相互參照歷史記載與考古結果,大膽推論出了可能的解答:三星堆文明的消失,肇因於被秦帝國殖民!
原來秦一統天下從來不只「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而是爭奪資源的殖民統治。由秦、西漢而東漢,古代四川人在外來漢文化殖民統治下生活,他們反抗、掙扎於自我認同,知識分子不得不想辦法在帝國體制內生存。在東漢末年,他們的文化竟還達到驚人發展,不受帝國崩潰影響。
▍中原是種想像,中華文化的起源不只一處?
過去,我們相信自己是「龍的傳人」,想像中華民族有單一、共通的祖先。四川三星堆文化的出土,讓我們得以用新材料、視角回顧歷史,刷新我們對古代歷史的認知、拓寬視野。
游牧者的抉择 豆瓣
9.4 (20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
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 豆瓣 谷歌图书
キメラ——満洲国の肖像
7.6 (5 个评分) 作者: 山室信一 译者: 林棋禎 八旗文化 2016 - 5
  傀儡國家? 偽滿政權?
  在傳統國共史觀中,
  滿洲國是受日本關東軍扶持之政權,以奪取中國利益,已是一種定見。

  王道樂土?民族協和?
  但對於日本人而言,無論在科學上、良心上,
  滿洲國都是果敢地往理想邁進、十分獨特的近代國家建設。

  日本左翼學者筆中的滿洲帝國,理想與現實衝撞下的愛恨情仇。

  ◎日本爭奪滿蒙之目的是為了與勁敵美國展開「世界最終戰」?
  ◎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等建國理想均是日本創造出來的美好幻象?
  ◎在溥儀執政的風光表象下,關東軍的獨裁與歧視政策才是滿洲國的真面目?
  ◎滿洲國其實並非「日本唯一之活路」,而是日本帝國崩潰的最終因素?

  「日本這個國家並未舉辦滿洲國的葬禮,就像偷吃東西後,卻又抹乾嘴巴般裝作不知道。」——日本漢學家 |竹內好

  「無論如何,滿洲國的一生,在中國東北這片大地上吸取無窮的養分,並不時轉變其形貌,與東北大地這個母體同生共死。希臘神話之中的奇美拉,正是口中噴著火焰,焚毀大地,掠奪家畜而去的怪物。」——本書作者 | 山室信一

  在華人世界裡,滿洲國無疑是被歷史遺忘的角落、被政治掩蓋的議題。這個近代日本所創設出來的「幻造國家」,原本應是某種烏托邦理想,卻以最慘烈的現實之姿誕生;它打著王道樂土與五族協和的大旗,但不可否認它是關東軍主控下的傀儡國家;它是與西洋文明相逢的最前線,但這個石原莞爾所謂的「日本唯一之活路」最終卻隨著帝國日本一同幻滅。

  滿洲國,是絕非用「偽政權」這樣的簡化思考就可輕易定位的存在。它是日本與中蘇等鄰國關係下的產物,應該將之當作世界或東亞近代史的一環來思考。滿洲國也和二十世紀的各種議題,如戰爭、革命、壓迫與解放等問題環環相扣。從這個角度思考滿洲國的問題,就等於探討了二十世紀這個時代的問題。


  糾纏的日滿關係是理解滿洲國的關鍵,日本學者山室信一從日本觀點,深入探究了滿洲國與日本的關係以及滿洲國建國的來龍去脈。對於山室而言,滿洲國就像是隻擁有獅頭(關東軍)、羊身(日本天皇)與蛇尾(中國皇帝)的幻獸(奇美拉),此政權確實是以關東軍為首之傀儡國,目的在於掌控日本於滿蒙之利權。但從「善意的惡政」此論點出發,我們也能看到,滿洲國得以建立並非僅靠關東軍,眾多抱持復辟、保境安民理想的東北要人,與抱持興亞主義、民族協和、王道樂土理念的在滿日人,以及期望改革日本的日本知識分子,基於各自的考量,對滿洲建國也紛紛展現出樂觀其成的態度。

  然而,滿洲國的美好幻象,經由自我民族中心主義的日本人所實踐之成果,卻成為了令人畏懼的「沒有國民的軍營國家」,以致興起「反滿抗日」浪潮,而原本冀望滿洲成為「唯一之活路」的日本帝國,也在「日滿一體化」的實相惡果下,雙雙於一九四五年走向滅亡。

作者簡介

山室信一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政治史、法政思想史。除《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外,亦著有《法制官僚的時代——國家的設計與知識的歷程》(一九八四年每日出版文化獎)、《作為思想課題的亞洲——基軸.連鎖.投企》(二○○一年亞洲太平洋特別獎)、《憲法九條的思想脈絡》(二○○八年司馬遼太郎獎)、《日俄戰爭的世紀——從連鎖視點所見的日本與世界》等書。

譯者簡介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學術),曾任出版社外稿譯者多年,現為和春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專任助理教授,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流通總監。著有《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国民学校」制度と初等義務教育政策の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日本學研究叢書18)。

沈玉慧

  九州大學人文科學府東洋史講座博士、同人文科學研究院專門研究員。譯有中島樂章〈十七世紀初九州中部海港與閩南海商網絡:肥後地域之明人墓與唐人町〉等。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黃耀進

  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員,現為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製作總監。譯有《東京日和》、《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亂世的犧牲者:重探川島芳子的悲劇一生》等書。

徐浤馨

  日本國立北海道大學法學博士。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博士後研究、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助理教授。現為真理大學應用日語系兼任助理教授、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員、內容力有限公司代表。
2021年8月29日 已读
国共对于已经盖棺定论的滿洲國的态度,浓缩在一个“伪”字,但是作为滿洲國的直接缔造者——日本,其视角和诠释对于世人补充完整这段十三年半的历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 日本 日本汉学 海外中国研究 港台版
蒙古獨立與蒙中俄關係(1911-1945年) 豆瓣
作者: 其木格(Enkhchimeg Baatarkhuyag) 幸福綠光 2016 - 7
以蒙古人的觀點,解析蒙古與台灣、俄國的歷史關係,
想了解蒙古國取得獨立的真正過程,
絕不能錯過本書!
●蒙古獨立是蒙古人本身自願的,不是俄帝煽動的結果。蒙古獨立運動曾經不被任何國家支持,其獨立的過程完全依靠本身鍥而不捨的努力,向當時北方強大的鄰國(俄國)請求援助。俄國如何回答?俄國實際上對蒙古抱持何種態度?
●為了收復內蒙古,蒙古國政府曾於1913年向中國發起戰爭。蒙古國的政策以收復原先完整的領土,並恢復13世紀成吉思汗成立的「大蒙古國」為目標。依據蒙文文獻,內蒙古四十五旗當中幾乎全部希望加入蒙古國。當時蒙古國與內蒙古的關係如何?
●蒙古人於1911年發起第一次獨立運動,欲脫離滿清,卻被新建立的中華民國視為地方分離運動,加以反對。曾經建立橫跨歐亞帝國的蒙古,在歷史的悲劇中分裂為內、外蒙古。1911、1921年,內蒙古人與位於俄國境內的布利雅特蒙古人,都曾參與過獨立運動,足見蒙古國為蒙古族團結的重要中心。
●蒙古1911年的獨立運動成功後曾因俄國、中國的影響而受限,最終仍於1945年得到承認。1911~1945年如此長的時間裡,蒙古如何制定政策,順利周旋於兩國間?
●除了與中、俄國兩大強國間的關係外,蒙古也曾試圖取得美國、日本等第三方鄰國的承認,企圖影響中俄兩國對獨立一事的態度。雖然最終都未成功,此一歷史過程仍舊值得世人關注。
作者序
讓蒙古國的風吹進台灣
十多年前,當我初次踏進師大國語中心時,每間教室的牆壁上都掛著一張張世界地圖。但是,沒有一張地圖上出現「Mongolia」的字樣,相反地,卻把蒙古擺在中華民國的範圍內。
對於在獨立國家出生、長大的我而言,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我認識的諸多台灣朋友中,每一位都以為我會說中文,都稱呼我來自「外蒙古」,沒有人認為蒙古是個獨立國家。當年,我一進入台大碩士班就讀一年級時,一位教授不知為何對我抱持著十分強烈的敵意。他批評我既然是中國人,為什麼中文還說不好?或是,你就是中國人,蒙古獨立算什麼?那年我不過是個二十初頭的小女生,因自己出生長大的國家而遭受謾罵,既不解也不懂得辯護。就這樣,默默在心中留下無法忘懷的傷痕。
雖然那時我幾乎要放棄回國了,但是身邊的台灣朋友卻不斷地鼓勵著我。加上,好面子的我不願意回國時被誤解,讓人說我怎麼隨隨便便就從學校退學?終究,我選擇了留下來,甚至還拿了個博士學位。這大概是當初完全料想不到的。
這幾年裡,我發現台灣人對蒙古的瞭解真的太淺、錯誤太多了。在盡力解釋的過程中,我興起研究蒙古獨立史的興趣。因為,用中文發表的相關著作確實相當稀少,我開始希望有一本書能夠讓台灣的朋友瞭解真正的蒙古史。而當我開始認真研究蒙古獨立史時,也發現獨立過程遠比我想像的更加漫長與艱辛。我衷心希望蒙古的年輕人能多加珍惜這個國家。雖然世代更迭,現今已是個提倡人權的時代,人人都懷抱獨立自主的願望與快樂。難道這不是在前人的奮鬥中一點一滴改變而來的嗎?這份精神,相信應該長存心中。
最後,這本著作使用相當多蒙古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相信會對部分讀者有所幫助,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由於是第一本書,不完善之處還有許多,期待更多人能夠批評指教。雖然不管在閱讀史料或是翻譯上都相當困難,最終沒有放棄而以中文發表,我真的感到相當慶幸。在台灣十幾年鼓勵我的老師以及所有朋友們,還有我的家人,我要致上最誠懇的謝意。謝謝你們,也謝謝讀者。
拓边西北 豆瓣
作者: 曾瑞龙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就北宋军事史中的“宋夏关系”及和战问题展开了全新论述。作者利用跨历史学和军事学的研究方法,对北宋中后期与西夏的关系做了全新审视。认为,北宋中后期曾有计划地向西北开拓领土,推动“开边运动”,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本书进而以全新的战略分析方法,重新评析宋朝对辽夏战争中的各场战役,并探讨其对当朝政策、文化等问题的影响。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豆瓣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译者: 唐晓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2
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林孝庭 译者: 朱麗雙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 - 2 其它标题: 西藏問題
本書是中國邊疆研究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要專著,曾入圍2007年國際亞洲學者研究大會(ICAS)人文類最佳圖書獎。在這部書中,林孝庭教授通過深入探討民國政府與西部邊陲地方政治勢力的互動關係,揭示了國民黨政權在對日抗戰前後與國共內戰期間等不同歷史階段,把原本幾乎不存在的中央政令與影響力,滲入包括西藏在內的中國西南與中亞內陸地區,逐步實現在這些地區的國家建構。在作者看來,國民黨政府所謂的「邊疆」議題,並非全然是傳統上所認知的那種對一個中央政權不斷帶來侵擾的「邊患」議題,亦非完全是國民革命意識形態驅使下民族主義式的「族群政治」議題。相反的,一個本質上屬於地方性政權,政令與影響力皆有限,卻宣稱代表全中國的國民黨政權,面對近代西藏和其他邊疆地區的「主權」問題,靠的更多的是政治上與宣傳上的修辭,然而此種政治修辭流佈如此之廣、影響如此之遠,對1949年以後上至國家政策,下至普通民眾的一般觀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本書對今人理解過去和現在的漢藏關係,有着相當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