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草原王權的誕生 豆瓣 谷歌图书
スキタイと匈奴 遊牧の文明
作者: 林俊雄 译者: 陳心慧 八旗文化 2019 - 1
匈人是匈奴人嗎?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又有什麼關係?
漢王朝如何被迫和親匈奴?它的復仇戰爭成功了嗎?
探尋中央歐亞草原的騎馬遊牧民──「斯基泰」與「匈奴」在世界史被忽略的意義!
騎馬遊牧民是野蠻和破壞的化身、而與文明無緣嗎?
這不過是留下文字記錄的定居農耕社會單方面的看法!
鼎盛期的波斯帝國也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斯基泰」;與漢皇帝具有對等軍事戰鬥力的遊牧民族──「匈奴」。他們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地理分界,串聯起整個歐亞大陸。
「斯基泰」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八至前七世紀的時候登上歷史舞台。而「匈奴」確切在歷史上出現,則是西元前三世紀的時候。雖然兩者的存在時間有落差,且看似一個存在於西洋史、一個存在於中國史,然而從考古挖掘的資料可以發現,兩者文化上非常的相似,屬於同一系統。同樣身為馳騁在草原之上的霸主,「斯基泰」與「匈奴」是同一群人嗎?他們又各自如何影響東西方的歷史呢?
本書首次把橫亙東西方的騎馬遊牧民合併而寫,探尋古代草原世界的王權形成和它們的文化,藉此思考遊牧民在世界史中的積極角色。在這套「興亡的世界史」中,有三本書的主角是騎馬遊牧民(另外兩本是第六卷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和第十卷的《蒙古帝國及其漫長遺緒》),這種非常罕見的設計,反應了學界重新評價騎馬遊牧民在世界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騎馬遊牧民看來,「歐洲」或「亞洲」這樣的地域框架是可笑的概念!
斯基泰和匈奴不只是中央歐亞草原的統治者,也是東西方文化的偉大傳播者。
從亞洲東部的蒙古高原,到東歐的黑海北方,這一片廣袤的草原上疾馳著騎馬遊牧民。對它們來說,這個世界既沒有「歐洲」,也沒有「亞洲」。這些騎馬遊牧民,與農耕定居民的文化、社會、道德處在完全不同的位置,經常創建出擁有廣大領域的國家,並帶給鄰近的東亞、西亞及歐洲很大的影響。
騎馬遊牧民如何衝擊世界史呢?眾所周知,匈人的入侵導致了歐洲發生重大變革,雖然匈人是不是匈奴,學界依舊未達成定論,但匈人是從東方遷移到歐洲的騎馬遊牧民族則是確定無疑的。同樣的衝擊更早地發生在東亞。從所謂的「五胡亂華」開始,其中鮮卑系的北魏勢力崛起,最終銜接上隋唐帝國,統治東亞長達五百年;然後就是契丹和女真,最後是蒙元和滿清席捲了整個中國。可以說東亞受到騎馬遊牧民的影響更大。
不受既定地理概念拘束的遊牧民,除了自身發展出的輝煌文化之外,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雙向的傳播。他們將取自西方的構想傳到東方,也將東方的發明傳至西方,並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來自西亞、希臘、中國等不同的美術風格。
■透過文字與考古資料的對照,還原草原上人群的真實樣貌。
用考古挖掘的成果,具體掌握彷彿傳說般存在的古代遊牧民族。
然而遺憾的是,斯基泰與匈奴都沒有文字,它們沒辦法訴說自己的歷史。但藉由東西方的「歷史之父」──司馬遷與希羅多德的描述,他們的戰鬥實力與習俗被書寫、留存下來。司馬遷描述的匈奴人和希羅多德筆下的斯基泰人驚人地相似。這兩人不持有偏見,承認與自己定居農耕社會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之存在。
除了利用文獻,本書最與眾不同的特色是採用考古和美術史資料。關於遊牧社會的考古,大約是十八世紀初期才開始的。在彼得大帝兒子的生日會上,一名在中亞經營礦場的富商,獻上了他挖掘到的大量黃金器具當作禮物,大帝注意到了這些物品在美術上的價值,下令展開中亞地區的挖掘。隨著考古挖掘,馬具、兵器及黃金器具,這些斯基泰文化的代表象徵陸續出土。本書就利用了至今為止發現的考古資料,盡量「復原」湮滅的歷史。
以草原的「古墳時代」為主,解釋了西元七世紀的草原上已經誕生了王權,而且分佈在整個中央歐亞。另外,對(1)馬具、(2)兵器及(3)黃金器具的美術史分析,也凸顯出斯基泰美術的獨創性,及其融合波斯、中國、希臘風格上所達到的極致。
本書也將考古發現和文獻彼此印證。比如希羅多德記述的遊牧民「王的葬儀」——製作木乃伊、用割耳或傷害身體部位的方式表示哀悼、在喪禮上吸食大麻達到亢奮狀態,以淨化自己——這些都從考古發掘中加以證實。而在南西伯利亞考古發現的中國風屋舍,其主人是叛逃到匈奴的李陵,還是嫁到匈奴的王昭君的女兒呢?作者也結合文獻加以推論。
■擺脫農耕社會的觀點,看見遊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國際性!
從遊牧民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義。
遊牧民通常被視為野蠻和落後,與文明無緣。在中國史料中,「華夷之辯」是一種貫通整個農耕國家歷史的意識形態,甚至至今如此。真的是這樣嗎?
這首先要看文明的定義。「文明」一詞是從英語「Civilization」(原意是市民化)翻譯而來,原本就是城市定居社會所發明的用語。從這個角度看,以往被視為人類偉大的古代文明,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等,都有一些所謂文明的共通要素:城市、王權誕生、具有象徵性的巨大建築、官僚制度的創設、發明文字等等。
然而,對於本來沒有「城市」的遊牧社會而言,他們難道因此就是與文明相反,生活在「野蠻」之地的「胡」人嗎?本書反對這種觀點,認為那不過是農業社會的偏見!遊牧民有自己的文明——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從挖掘出土的草原霸者們的裝飾品來看──華麗的黃金工藝品、色彩鮮豔的氈製品、以及各種馬具和武器——都凸顯出「文明」的獨特性。另外,隨著文化的交流,遊牧民也建立了更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法律的城市,更具有多樣性和國際性。
以西元七到十世紀裏海附近的遊牧國家「可薩」為例,他們用貿易支撐其財政,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背景,與當時的大國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並駕齊驅,備受矚目。首都裡有七位法官,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法官各兩人,薩滿教法官一人。處於對立的三宗教竟然受到平等的對待,這個事實讓近代歐洲的歷史學家大感吃驚。這樣的做法雖然並非出自近代宗教自由的觀念,但遊牧國家的多樣性和國際性由此可知。
因此,如果擺脫農耕社會的觀點,就可看見遊牧民族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和藝術!本書即採用大量考古學和美術史的資料,從遊牧民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義。
■如果放棄中國視角,從匈奴的角度看漢匈之爭,會看到什麼樣不同的結論呢?
其實,司馬遷已經告訴你。
關於匈奴的史料,幾乎主要來自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是持平之人,他透過一位叫「中行說」的宦官表達了匈奴的立場。中行說本是陪同和親的公主到達匈奴,但他最後發誓向單于效忠,並用他所認同的匈奴的價值觀反駁漢使。比如他認為,匈奴的政治更靈活和務實,不像漢那樣被無意義的禮儀所束縛。
透過司馬遷的記載,我們看到,漢除了以公主和親,取得匈奴支持外,還必須每年提供大量高質量的絲綢。這些絲綢並不是遊牧民自己需要,而主要是轉賣給西方,獲得高利潤。此外,一般中國史書上多強調匈奴不守規則,即便漢已經和親、並每年提供贈品之後依舊反覆侵寇。然而本書指出,漢匈之間本來就存在民間自由貿易,這也是符合雙方利益之事。然而漢的中央政府認為不需要民間貿易、故常常閉關,從而引發糾紛。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內部的叛亂分子常常尋求遊牧國家的援助。西漢時代最大的叛亂——吳楚七國之亂,就與匈奴單于合謀而發動。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都沒有記載匈奴掠奪金銀財寶、絲綢和穀物;他們掠奪的是人和家畜。這些人被掠奪去做什麼呢?——答案是從事農耕。本書也從考古學的資料中分析匈奴的遊牧社會中,也存在定居聚落。本書指出,漢帝國中也存在大量自發性的逃亡者,除了層級高的比如燕王,還有大量一般民眾「聞匈奴中樂」而翻越長城。官員郎中候應在反對廢除長城防衛的十大理由之一即是,長城的防守功能也包括防止漢人向北逃亡。
■《草原王權的誕生》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是海洋島嶼國家,和中央歐亞的騎馬遊牧民國家的地理環境迥然不同。然而本書讓我們懂得,拋棄傳統中華思想中的華夷之辯,不再認為遊牧民族是野蠻和落後的化身,而理解到「文明」擁有不同的形態,遊牧民有自己的文明,擅長吸收和融合別的文化,更加尊重多元文化和價值,更具有國際性。
本書啟示
遊牧國家的多樣性和海島貿易國家的多樣性,都是以貿易為前提而遵重不同的價值。以本書結語中提出的「可薩」這個遊牧國家為例,近代西方史學家也驚詫於它除了擁有強大的貿易和軍事力量,首都裡竟然有七位裁判官,負責不同信仰之商人的法律仲裁。這就是台灣作為商貿國家可以從騎馬遊牧民社會中學習之處。
摘金奇缘 (201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Crazy Rich Asians
5.9 (664 个评分) 导演: 朱浩伟 演员: 吴恬敏 / 亨利·戈尔丁
其它标题: Crazy Rich Asians / 我的超豪男友(港)
《摘金奇缘》改编自新加坡作家关凯文畅销全球的小说《疯狂的亚洲富豪》,讲述了美国出生的华裔经济学教授朱瑞秋(吴恬敏 饰)与男友杨尼克(亨利·戈尔丁 饰)一起参加他的好友婚礼时,竟惊讶地发现男友原来是亚洲“钻石王老五”。惊魂未定的瑞秋不仅要面临尼克身边前赴后继的美女攻势,还要直面男友背后错综复杂的豪门恩怨,更有杨紫琼饰演的高傲富家婆婆进行百般阻挠。当朱瑞秋误入名车、派对、珠宝、豪宅萦绕的纸醉金迷的亚洲富豪世界,爱情突现阶级鸿沟,作为现代版“高知灰姑娘”,她能否打好这场爱情保卫战?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豆瓣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福 译者: 栾力夫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0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那个帝国时代无往不利,成为“三洲两海、东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的主人”。
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与东方强权奥斯曼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1683年奥斯曼军队再度围攻维也纳遭遇惨败,从此,“胜利”愈发成为一种奢望:奥斯曼帝国在军事、制度、科技上都被欧洲赶超了。帝国尝试过种种维新道路,新与旧的交锋异常残酷,一些大臣甚至苏丹为了改革事业献出了生命。
帝国的改革亦步亦趋,而世界近代的帝国主义争夺和民族独立运动却来得无比迅猛。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同时期的埃及也自立门户。此后,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中东和非洲领土上陆续分裂出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迅速沦为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最终,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在“一战”战败后倾覆。六百年世界帝国的历史成了被人怀念、叹惋的过去,而现代土耳其以一个共和国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土耳其的跌宕国运中,中国读者能找得到祖国的影子,也找得到很多国际现状的根源。那段帝国时代是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
【编辑推荐】
1. 奥斯曼帝国史,即土耳其的古代、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世界近现代变迁必不可少、又常常忽略的一块拼图。奥斯曼帝国的国运兴衰,强时称霸欧洲,弱时被欧洲赶超、欺凌,加上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使得土耳其成为理解近代全球力量变迁绝好窗口。从这里,你在了解土耳其自身的同时,也将从另一个视角理解现代欧洲和现代中东的形成。
2. 历史读者的感官盛宴!本书作者曾受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称赞,说作者兼为“形象刻画的大师”和“叙事写作的大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作为作者的生涯收官之作,完美诠释作者的大师文笔。傲视欧亚群雄的伟大苏丹,被守旧势力烧死在塔楼中的维新大臣……洋洋洒洒的奥斯曼历史,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
3. 土耳其时政局势动荡,牵动欧亚两洲乃至全世界的神经。这个地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交,背负数百年奥斯曼帝国传统的国家,为何如此重要?这部奥斯曼帝国通史将给你答案。
4. 土耳其旅游访古、感受风情的必备读物。土耳其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国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这本书让你不再对土耳其一无所知,你将对伊斯坦布尔的街巷、伊兹密尔的古城、地中海岸的秀丽风光都有不一样的亲切。
5. 你是否是诺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粉丝?那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也将让你一见如故!这是《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白色城堡》等书背后的历史布景。
6. 土耳其与中国同为亚洲文明古国,到了近代又一同沦为欧洲主导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落后被欺者。近代的土耳其史称“西亚病夫”。是什么导致了中土两国的相似命运?了解土耳其的历史命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近现代世界。
华南海盗 豆瓣 Goodreads
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穆黛安 译者: 刘平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该书超越了以往论述政治史、军事史的常规模式,对清史研究者具有方法论上的启迪作用,同时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广东沿海固有环境的广阔优美图画……讲述了一段引人入胜、富有刺激的奥德赛式的历史。
——《亚洲社会经济研究》
在北京和台湾两地大量档案的基础上,穆黛安对海盗组织和海盗生活的描写,会令社会史学家们读起来饶有兴味。
——罗友枝(Evelyn S. Rawski)
清中期拥有数百上千艘帆船和成千上万由男人(以及女人)组成的中国海盗,其数量规模看起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海盗都要超出几倍。然而,很不相称的是,无论是在本书所述海盗插曲之前还是之后,尽管海盗活动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五彩斑斓,但中国相关的传说很少。迄今为止,这些中国海盗一直被历史所遗忘,我们应让这些男男女女的生命重新鲜活起来。该书是美国女学者穆黛安送给中国读者的一份礼物。作者曾实地探访海盗巢穴,利用大量中、西方文献和档案资料,对1790—1810年间华南沿海的海盗集团产生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海盗的组织、规模、活动、结局和影响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穆黛安批评了当时中国人尤其是清政府的海洋观,并指出清政府在平息海盗过程中的剿抚之策及其以后所执行的水师制度与海防政策,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从那以后,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开始一步步被洋人逼迫着、推搡着走上一条充满悲情的近代化道路。此外,华南海盗的活动还直接影响到越南阮氏王朝取代黎氏王朝的改朝换代,对于这一历史,该书也予以充分的论述。该书当是这么多年来非常卓越的研究中国华南沿海区域历史的著述。
★编辑推荐:
海盗横行是海上贸易的大敌。许多国家如西班牙、英国、荷兰都曾备受海盗劫掠的困扰。对海盗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出国家对海权的维护。清朝中叶,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地区都受到海盗侵害,航行于南海海面上的中外商船、渔船屡屡遭到海盗的劫掠。虽然,官府屡屡出动水师打击海盗,但是往往收效无几。之所如此,正如作者深入史料所揭示的那样,海盗具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备受主流社会歧视的疍户、渔民都成为海盗的人力来源,许多从事水上劳作的百姓,在天灾人祸之际,转而从事海盗行动。海盗的船上生活,毫无诗情画意可言,不仅要面临着随时可能命丧官军刀枪之下的风险,还要忍受船上缺少衣食的恶劣生活,而且围绕分赃的矛盾,海盗彼此心怀异志,相互戒备,屡屡爆发内讧。
从清政府角度而言,清政府虽然海权意识淡漠,但是对打击海盗不遗余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有效行使。清政府在打击海盗问题上徘徊于剿抚两策,既表明清政府对海盗的形成根基认识不足,不可能有效地铲除海盗根基,也反映出清朝海上军事力量的严重薄弱,虽然海盗次第或降或灭,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清军水师战斗力不足和装备落后的状况,从而预示了未来的鸦片战争之败。
★精彩试读
海盗的海上生活扫描
海盗联盟中的绝大多数普通匪众,就和此前活跃于江坪的那些海盗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贫苦渔民。从服装上来看,是很难把他们与水上世界其他下层社会成员区别开来的,稍有不同的是,海盗们不戴帽子,穿着黑色棉布长衣。b 他们加入匪伙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些人显然热衷于以当海盗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另有一些人是为了寻求与岸上单调乏味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海上冒险,大部分人看来则是由于难以忍受清朝官员的专制压迫和苛捐杂税而被迫下海为匪的,因为有一份遍及广州和澳门的揭贴声称,彼辈下海为匪,皆因“官吏人等均怀暴虐之心,只知榨取民财,不管百姓死活”所致,在这份文告中,一些海盗表现出了对所受劳役和捐税之苦的愤怒,而另一些人则对那些无力防范罪犯和土匪,只会骚扰百姓的地方官吏表示不满。
联盟中还有一些“穿着体面”的有钱人,其中有一位还略通英语,并声称自己去过英国。然而,这些毕竟只是例外,大多数人参与海盗活动主要是为了寻求经济利益。到1806 年时,成群结队投奔海盗联盟的新成员已经“很难加以仔细甄别”了,这些人——主要是渔民——或五人十人一伙,或数十人上百人一队,络绎不绝于途,纷纷涌入联盟。起先,投奔联盟的人员似乎来去自由,有些人甚至只待上一两个月便离去了。但到1807 年时,海盗首领规定入伙者须待上八九个月,否则予以拒绝。
虏获的肉票仍然是联盟补充成员的一个重要来源。人们几乎每天都可能被绑票,一旦成了肉票,便少不了遭受折磨,即便是素能忍耐的张保在不顺心时也往往诉诸武力。有一次,张保率人劫获几艘米船,他告诉米船上的人说,只要在神像面前起誓,他就可以让他们当海盗。结果有三四个人拒绝了,张保命人将他们的手反绑起来,再从桅顶吊下一根绳子,串结在他们的手臂之间,把他们绞扯到离甲板三英尺高的地方。然后,他的下属用鞭子抽得他们死去活来,再把他们升吊到桅顶之上,就这样差不多吊了一个多小时。这个过程重复了数次,直弄得这些可怜的家伙有的屈服,有的被折磨至死。
劫获的渔船上的人都被迫为海盗做杂役,丝毫没有被释放的希望。年幼男孩很被看重,他们被海盗收为童仆,或被收为养子。那些无力缴纳赎金的肉票,往往被关押起来,或被指派干活,或是照看战利品。除非有人武装看护,否则他们不得上岸。如果肉票试图逃跑,轻则拷打,重则杀死。有时他们在被关押四五年之后,也有机会获得自由,但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害怕被人当作海盗而不愿离开。有那么多被拘押的肉票加入了海盗队伍,以致两广总督于1805 年猜测道,胁从者占了整个海盗力量的半数以上。
海盗们希望能学会使用西式枪炮,所以他们并不随意伤害虏获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一艘葡萄牙双桅船和一艘美国纵帆船上的船员便是依靠这一点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特纳和格拉斯普尔也是这样活下来的——他们教那些绑票者如何装子弹,如何使用滑膛枪。有位亚美尼亚俘虏为海盗当了一年多医生才换得一条性命。特纳被扣押的那只船上的管事原本是一个无力缴纳赎金的肉票,他是通过为海盗保管文书才获得自由的。
女人在联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尽管至少从理论上来讲,如果她们未曾嫁人是不得踏上甲板的。许多女人在岸上没有固定住所,只能带着孩子居住在拥挤不堪、令人讨厌的船舱里。海盗首领与五六个妻妾同居一舱室的情况并不少见,船员们一般则由未婚男人组成。特纳注意到,尽管有严禁淫乱的限制,但每艘船上通常载有8—10 个女人,她们“打算取悦船上所有的男人并提供性服务”。而且,在他看来,“没有她们,很多船员也照样快活”,也许因为海盗“几乎都是些公开干那些违背人性事情的家伙”。
女人们在船上干起活来与男人相比毫不逊色。在整个华南沿海,作为一种传统,摇舢板、划小艇的事都由女人承担。这些当海盗的女人,虽然初一见面时很娇柔、很轻佻,实则相当粗壮而放肆。她们天生大脚,生性灵活好动,可以担当匪目盗首,自行率船“做事”。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她们有时甚至与自己的丈夫并肩作战。在1809年的一次战斗中,一位掌舵的女匪用一柄短刀护身,接连刺伤了数名扑上来的敌人。
船上的居住条件总是拥挤不堪。当船老大及其妻妾占据了尾部相对宽敞的船楼之后,船上的其他成员只得挤塞在主甲板下的货舱里。从理论上来讲,每个海盗及其妻子均可拥有一个自己的小舱房。但船上的空间十分宝贵,一个男人及其家庭只能拥有一个大约4平方英尺的铺位。肉票和新入伙者通常只能睡在不挡风不避雨的甲板上。特纳勉强入睡的地方是一个至多4 英尺长、1 英尺半宽的空间。如果他伸胳膊抬腿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话,即刻便会挨上一记拳头或是被踢上一脚。格拉斯普尔(Glasspoole)的情况更惨,就是遇到狂风暴雨,他也只能披块破垫子,蜷缩在甲板上的某个角落——即便是这样一块破垫子也常常被夜间看风瞭望的海盗拿走。
后甲板上的小木棚便是船上的厨房,储藏淡水的木桶也放在那里,除了在劫获猪肉或家禽之后得以大吃大喝一通外,平常吃的都是糙米和鱼,但当食物缺乏时,他们有时就得连续几星期靠虫蛹与米同煮或是靠吃老鼠为生—在船舱肮脏不堪、虫虱遍布的情况下,老鼠倒是繁殖迅速。
然而,海上漂流的生活并非总是充满了劳作和苦难。海盗们尤其迷恋赌博,许多人将大部分闲暇时光花在打牌上。确实,即使是在战斗发生时,仍有一批人继续玩牌。当某位玩牌者被打死时,其他人并不惊慌,只是将死者的尸体推到一边,然后继续打牌。海盗们还靠吸食鸦片消磨时光,他们随身所带的烟灯、烟枪一应俱全。但是这种休闲时光正不断减少,因为联盟的野心正在不断扩张。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豆瓣
7.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艺术史研究中长期以“仕女画”或“美人画”来表述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但这样的术语不仅相对晚出,在形成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画科定位和评论取向,也无法囊括所有围绕“女性”产生的绘画作品。本书中,巫鸿先生提出了“女性题材绘画”这个概念,并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意图把被孤立和抽出的女性形象还原到它们所属的图画、建筑和社会环境中去。
围绕“女性空间”,作者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作;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深度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进而思考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尼安德特人 豆瓣 谷歌图书
Neanderthal Man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 译者: 夏志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以现代分子手段,重探人类演化路径
在“走出非洲”与“多地起源”的学说争论之间,持续追问“人之为人”的起源、演化与未来
◎ 编辑推荐
从提取古埃及木乃伊的DNA到测序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
从冷战时期的单枪匹马到全球大协作背景下的往来轶事
古DNA领域奠基人的一手回忆,一线 科研工作者的立体人生
◎ 内容简介
1856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千米处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被鉴定为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着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
本书的作者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对古DNA领域从兴起到日趋成熟的第一手行业记录,同时也交织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诚面对困惑、失败、质疑、成功与更多未知的精彩经历。从古埃及木乃伊到获得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再到发表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从瞒着导师开展实验,到冷战时期前往民主德国获取样本,再到全球科研协作背景下的交流轶事——帕博在古DNA领域30多年的探索,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学说争论之间,拉开了研究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生理的序幕,也见证了一位好奇于古埃及学的医学生到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组织者的成长。请跟随本书追本溯源,一探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
◎ 媒体推荐
帕博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古遗传学研究发展,以及使该领域成为可能的技术革新。
——《科学》
《尼安德特人》展现了一个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历史。
—— 卡尔·齐默,《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与古DNA绑定在一起的,那非斯万特·帕博莫属……《尼安德特人》的出版及时,且行文流畅。必读推荐。
——《自然》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由传奇科学家写就的经典之作。我每次与斯万特·帕博博士见面都能感受到他的激情,相信本书一定会带给你一次不同寻常的寻踪问祖的穿越之旅。
——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帕博用引人入胜的笔调,讲述了欧洲“尼人”基因如何流入世界各地现代人学业的精彩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情理之中。有趣的是,我国近年发现的许昌人化石居然还发育出“尼人”特有的器官构造,令人深思。遗传学与古生物学联姻将精准描绘近代祖先的行走轨迹:是“走出非洲”,还是“多地起源”,抑或“边走边融”?
—— 舒德干,中国科学院院士
想了解人类的演化历史,想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解密这一过程的,《尼安德特人》绝对是上佳的选择之一。
——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透过尼安德特人这个独特的小窗口,我们得以窥视人类演化的过往历程。想知道是什么铸就我们现今的样子,或许,你可以翻翻此书。
——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了解我们从何而来,才能知晓我们将往哪走。认真回顾人类过往的历史,将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 王石,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
我们的先祖是什么模样?我们人类为何成为如今这般?其间到底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经验教训?读读《尼安德特人》吧!了解逝去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DNA的蛛丝马迹来寻踪“断案”的呢?这部重建人类演化史的“科学历险记”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 李昌钰,刑事鉴识专家
什么使人类独一无二?科学家坚持不懈寻踪尼安德特人DNA,用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人类演化史的大门。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人类?看了此书你或许就会明白。
—— 黄晓明,演员
◎ 获奖信息
★入选《环球科学》2018年“最美科学阅读”榜单
明治天皇 豆瓣
Emperor of Japan:Meiji and His World, 1852-1912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基恩 译者: 曾小楚 / 伍秋玉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8
纪念碑式的传记伟作 日本崛起的恢弘历史长卷
1867年—1912年,日本从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现代大国。欧美数百年间的变化,在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余年中急速上演;后世日本的命运,在此亦有端倪。然而,明治却隐身于各个事件和人物背后,难见踪迹。他是无能的傀儡,还是最伟大的君主?在时代的巨大浪潮中,他如何应对周遭的一切?
本书搜集庞大的资料,在天皇的个人细节和时代的重大事件中达成巧妙的平衡。我们既可以看到明治拘谨地会见外国使节、偏爱个别后妃、在伊藤遇刺后好像突然老去,同时也能看到倒幕运动、明治维新、西南战争、日俄战争等风云变幻的亲历见闻。它是一部传记,亦是一个时代的编年史。
日本之镜 豆瓣
A Japanese Mirror: Heroes and Villains of Japanese Culture
8.0 (33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4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6)——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内田康专文导读,以“亚文化”为关键词,梳理日本在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大量地吸收、模仿外来文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精辟地点出日本文化静谧、沉稳,同时庸俗、下流的独特魅力。
★ 《日本之镜》对日本的神话传说、电影、戏剧、文学、艺术进行深刻又有趣的探讨,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极端且矛盾的文化特性。伊恩·布鲁玛以幽默风趣的文笔,带领读者窥见日本大众文化中色情、暴力、变性等元素背后,追求美及自我解放的意图。
★ 《日本之镜》聚焦于日本的流行文化,通过各类漫画、女扮男装的宝冢歌剧团、演艺圈的偶像明星,到黑帮、色情、家庭等各式电影,伊恩·布鲁玛都揭示隐藏其后的日本传统文化、民族性、社会氛围,以及自我认同,也解释了为何这些流行文化或励志向上,或怪诞荒唐,或血腥低俗,卻都能在商业及文化传播上異軍突起,取得成功。
★ 获选“兰登书屋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读者票选之书。
【内容简介】
强调礼节、秩序及仪式,温柔文雅、合群顺从的日本人,其大众文化中却处处糅合了极端病态的暴力与色情美学。以“家庭”为价值判断的核心,对“母亲”“父亲”形象的期望、幻想,造成日本人对性别的焦虑与矛盾。男性对“母性”的渴望、对女性力量的恐惧,以及对女性性欲的忧虑,通过谷崎润一郎、吉行淳之介、沟口健二、铃木清顺等人的作品展现无遗。而重视合群、强调集体的日本人,个人内心情感与自我主张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期许面前毫无作用。群体和人际关系的束缚,造成在义理人情之前,道德、法律都需退让,进而说明日本人往往缺乏个人责任承担意识的民族性。
《日本之镜》通过对电影、戏剧、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鞭辟入里的分析,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这些两极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时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样貌。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文乐《忠臣藏》、宫本武藏的传说,或是黑帮片与家庭剧,伊恩·布鲁玛都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地探索有如镜子般反射出现实的戏剧性幻想。他对日本大众文化中病态怪诞的行为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让读者能理解这个被迫温文尔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为”的风格化与仪式感,寻求压抑自我的解放。
【名家推荐】
本书列举了当代日本流行文化的怪象,从拥有庞大发行量和充斥荒诞暴力元素的色情漫画,到多愁善感的黑帮片和流浪者电影,无所不包。笔触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纽约时报》
文笔大胆,内容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日本之镜》融会了大量涉及两性的奇闻轶事,让人在读得津津有味之余,不免泛起阵阵不适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是从日本的神话展开论述,清楚何时应拉开幕布。
——《新政治家》
大开眼界……本书是对(日本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这两大问题的一项探索,既怪诞诡奇,又充满智慧……实在是妙笔生花。
——《每日电讯报》
《日本之镜》呈现了一名游客最想看见的真实日本,他应该把这本书放进行李袋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这本精彩绝伦的文化研究和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一样,用电影探索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但布鲁玛更进一步利用电视剧、漫画和黑白情色片强化他的分析……迷人的民族掠影。
——《卫报》
这本书精妙地解释了日本混合的国家体制和文化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柯克斯评论》
创造日本 豆瓣 谷歌图书
Inventing Japan: 1853-1964
7.7 (35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2
从为黑船震动惊恐的江户幕府,到主办东京奥运迎向全球的现代化国家,
伊恩•布鲁玛深入浅出地重新解读“日本成为现在的日本”的过程,
发掘日本真实而复杂的面貌,探索日本模式蕴含的黑暗力量,提供借镜历史、思索未来的独到视角。
从1853年马修•佩里的黑船驶入江户湾,结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到在美国的监管下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并于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的现代国家,日本不过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本睿智、优美而精简的书中,伊恩•布鲁玛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细腻考察,清晰地呈现日本历经的种种重大事件及相继而来的转变,从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一直到美国接管及东京奥运。布鲁玛深刻地探讨日本社会思想、政治秩序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面向,并以独到和客观的视角解释日本如何经历这些戏剧性的巨变及伴随的战争与变革,最后从一个小小封闭的传统岛国一跃成为牵动东亚乃至世界的现代国家。
“爱国的”独裁者 豆瓣
Franco: A Personal and Political Biography
9.0 (5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坦利·G.佩恩(Stanley G. Payne) / [西]赫苏斯·帕拉西奥斯 译者: 李永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1
佛朗哥统治西班牙近近40年,人生充满传奇与矛盾。他早年恪守军人本分,似无政治野心,但在国家转向的关头,参与军事政变,推翻了左翼政府,建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二战期间,他与希特勒虚与委蛇,却始终没有加入纳粹阵营,使西班牙免遭战火;战后又靠拢美国,获得大量援助。他维护西班牙传统文化,对西方保持警惕,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推动西班牙的现代化进程,热心培养王子接班,恢复君主制。和平交接权力,客观上为西班牙实现民主奠定了基础。本书作者是西班牙历史和佛朗哥研究权威学者,利用了大量佛朗哥的私人文件和采访材料,突破政治偏见,避免简单谴责或颂扬,力求客观公允。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传记,呈现了西班牙的现代历史图景与政治发展脉络。
帝国的暮光 豆瓣
Empire's Twilight: Northeast Asia under the Mongols
作者: (美) 鲁大维 (David M. Robinson) 译者: 李梅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蒙古帝国的兴起构成了全球史的一隅,14世纪中期帝国的衰落同样在历史长河中影响深远。东北亚作为蒙古帝国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发展进程对于我们认识蒙古帝国的性质和14世纪中期新出现的“后帝国”时代大有裨益。全书介绍了东亚大陆上的势力版图,如东部的高丽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国的联动,特别是蒙古大军如飓风般横扫东亚之后,挥师东进朝鲜半岛的精彩历史。
作者重构了14世纪国际秩序中开京、辽东和大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书名中的黄昏,寓意着蒙古帝国时代辉煌与夕阳西下的晚景在东亚文明圈中的折射。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豆瓣
Alexander of Macedon 356-323 BC: A Historical Biography
9.1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格林 译者: 詹瑜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3
追寻亚历山大的脚步,直面这位伟大征服者的内心世界
.....................
※编辑推荐※
仅仅是亚历山大这个名字就可以唤起无穷的想象力,然而这是一个我们过于熟悉,但实际上又知之甚少的名字。他令年轻的恺撒羞愧满面,激发了后世从穆罕默德二世到拿破仑等一系列的伟大的征服者,他把希腊文化带到东方,又在从埃及到阿富汗兴建了一系列名为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从阿拉伯到印度等地,到处都有他的传说,然后亚历山大究竟是谁,他是纯粹天才的产物还是环境的造物?本书将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马其顿,从一切的起源开始讲起,让我们追随这位伟大征服者的脚步,踏上通往撒马尔罕之旅,寻找位于世界边缘的大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众多亚历山大传记中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彼得·格林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亚历山大学术史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代考古学的成果,一方面对传统史料做出了别具一格的选用和甄别,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亚历山大的一生。在书中,他拨开了围绕在亚历山大身上的诸多迷雾,让读者得以窥视这位世界征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刻画了一位集军事天才、独裁者和伟大领袖于一身的人物。彼得·格林曾在雅典教学多年,十分熟悉希腊的地理状况,多年翻译古希腊诗歌的经验让他具备了出色的文学素养,因此,前希腊化时代地中海世界的风貌在他的笔下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获得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
※媒体推荐※
"一部充满活力、高度可读的传记……在这些热情洋溢的叙述中,这段历史栩栩如生……格林剥去了各种浪漫传奇故事的外衣,把这位奥威尔式的暴君的本质暴露出来。在他的叙述中,亚历山大无止境地追求绝对权力,最终导致他脱离了现实。
——《出版者周刊》
极为出色的人物研究……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叙事中,充满了阴谋、战斗、签订又被撕毁了的协议……本书行文流畅,叙事紧凑,文字清晰,格林对原材料的使用驾轻就熟。书中浸透了格林对那段绚丽、癫狂、辉煌的时代的历史感,在那个时代,一个躁动不安的金色半神把希腊主义永远地刻进了历史和传奇之中。本书极为出色地传达了亚历山大令人惊叹的一生。……极为了不起的传记——同时还是对古代世界的权力政治的优秀研究。
——《科克斯评论》
当你阅读彼得·格林的让人着迷的亚历山大传记时……你会感觉到这个神话一般的故事的每一条谜线都被揭开……对古代世界的充满虚荣的帝国式夸耀的叙述,格林采取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修正主义立场。
——克里斯托弗·希金斯,《洛杉矶时报书评》
在每个时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都会不停地把亚历山大的故事按照一系列的英雄模式来塑造,也一直在重新塑造。不过,根据彼得·格林这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传记,这些神话完全可能比亚历山大本人更让人仰慕。
——埃里希·西格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延禧攻略 (2018) 豆瓣 TMDB
所属 : 延禧攻略
6.5 (403 个评分) 导演: 惠楷栋 / 温德光 演员: 秦岚 / 聂远
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初年,少女魏璎珞(吴谨言 饰)随一众同龄秀女入选皇宫。璎珞美丽机敏,蕙质兰心,可是她入宫的初衷与其他女孩有所不同。由于姐姐被人杀害,璎珞决心进入紫禁城追查凶手。她误认为皇帝的弟弟傅恒(许凯 饰)是幕后真凶,于是假意接近对方。在解除误会后,璎珞发现自己也 喜欢上了这名男子。富察皇后(秦岚 饰)欣赏璎珞的聪颖,于是将其留在身边,悉心调教。一入宫门,万劫不复,宫中的女人为了取得乾隆皇帝(聂远 饰)的宠幸,不惜勾心斗角,暗刀杀人。在丧失人性的修罗场,璎珞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出手反抗。她与皇帝接触越来越多,也开始得到皇帝的宠爱。
进入了延禧宫后,璎珞襄助皇帝走向权力的顶峰……
女子的生活 (2018) 豆瓣
8.1 (137 个评分) 导演: 新田真三 / 中野亮平 演员: 志尊淳 / 町田启太
美纪(志尊淳 饰)出生在宁静秀美的小村落里,因此从小就对繁华又热闹的大都市心心念念。长大之后,美纪进入了时装公司工作,也算是圆了他一个潮流梦。表面看来,美纪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大美女,可实际上,美纪的生理性别为男性,没错,美纪是一名“跨性别者”。虽然无论是打扮还是行为举止,美纪都俨然是女性的样子,但她的性取向却依然是女性。
一次偶然中,美纪和曾经的同学后藤(町田启太 饰)相遇了,后藤认出了眼前的美人是从前班上默默无闻的土小子,大为震惊。之后,在机缘巧合之下,美纪和后藤开启了他们的同居生活,在此过程中,后藤逐渐接受了美纪的独特之处。
人生删除事务所 (2018) TMDB 豆瓣
dele ディーリー Season 1 所属 : 人生删除事务所
8.1 (352 个评分) 导演: 泷本智行 / 常广丈太 演员: 山田孝之 / 菅田将晖
日本朝日电视台2018年制作的电视剧,由泷本智行执导,山田孝之、菅田将晖主演。本剧以电子社会独有的“电子遗物”为主题,讲述了围绕着专业承接在委托人死后为其删除电脑、手机中的电子数据的人生删除事务所发生的故事。
就算你不在人世,你的手机和电脑也还活着,帮你删除(dele)不利记录,主演山田孝之、菅田将晖,以及支撑他们俩的唯一红花麻生久美子,他们在2018年夏天
挑战完全原创电视剧初次编写剧本的畅销作家本多孝好编织出的“见所未见”的故事,本剧主人公坂上圭司(山田)和真柴祐太郎(菅田)赖以为生的工作是接受客户委托,在其过世后偷偷抹去一切不方便公开的记录,可是他们完成任务时总会被卷入各种各种的问题之中,不得不去解开客户的人生以及藏匿其中的真相.....
该剧故事围绕死者留下的数字遗物展开,山田孝之在剧中饰演因原因不明的疾病下半身不遂,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的坂上圭司,菅田将晖饰演隐瞒了不为人知的过去的真柴祐太郎,圭司的律师姐姐坂上舞由麻生久美子饰演。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豆瓣
作者: 吴玉贵 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本书是一部研究6—7世纪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与同时期的内地农业政权的政治关系的著作。突厥汗国的兴起,改变了欧亚内陆地区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作者通过对卷帙浩繁的汉文史料的考辨,对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上聚讼不已或未及引起重视的问题,如突厥汗国的征服与分裂、隋朝对突厥汗国的政策、东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平定北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与制约、唐朝对东突厥降部的安置、西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在西域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6—7世纪突厥汗国与内地政权交往的历史线索,将作为国际显学的突厥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为认识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年中国历史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游牧者的抉择 豆瓣
9.4 (20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
安南史研究 Ⅰ 豆瓣
作者: [日] 山本达郎 译者: 毕世鸿 商务印书馆 2020
第一编介绍了元世祖忽必烈经营南海的整体情况,指明其对陈朝政策乃是以占城为据点支配南海整体大战略中的一环,进而阐明了元朝与陈朝的外交、以及1284-1285年及1287-1288年元朝出兵的详细经过。通过使用地图对战斗经过的研究,相对于“不知晓实地仅使用中国文献来研究”的中国史、元史研究者,山本达郎对陈朝方面动向的详细解明,并加以正确的地理考证,实现了前者无法达到的精度,使读者叹为观止。研究明朝永乐帝的对越政策、对越出兵,明朝统治越南的实际情况及黎利等人反抗而致使统治崩溃的第二编,也同样细致且高瞻远瞩。即便在当时引领越南史研究的法国学界,也尚未存在如此研究。其对明朝设置府州县的位置的考证,直到现在也仍然是各种研究的基础。
王的归程 豆瓣
Return of a King: The Battle for Afghanistan,1839-42
作者: [英] 威廉·达尔林普尔 译者: 何畅炜 / 李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1839年春,英国人武装入侵阿富汗,几乎未遇抵抗。但两年后,阿富汗人揭竿而起,义民起事演变成举国上下的暴力反抗。第一次英阿战争以不列颠惨败告终。威廉·达尔林普尔基于最新的多语种材料,以生花妙笔解析不列颠帝国史上最大的灾难,而这一灾难与当前西方国家在阿富汗所面临的不断深化的危机显然有类似之处。
养家之人 (201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The Breadwinner
8.3 (533 个评分) 导演: 诺拉·托梅 演员: 莎拉·乔德利 / 索玛·查亚
其它标题: The Breadwinner / 持家小木兰(港)
塔利班残酷统治下的阿富汗,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过着水深火热犹如地狱一般的生活。倔强的小女孩帕瓦娜(莎拉·乔德利 Saara Chaudry 配音)随父亲(Ali Rizvi Badshah 配音)外出挣钱养家,不仅目睹了父亲被昔日的学生辱骂羞辱,更和家人目击了父亲遭到非法逮捕的一幕。家中有病弱的母亲、成年的姐姐以及嗷嗷待哺的弟弟,年幼的帕瓦娜只能剪去秀发,伪装成男孩走出家门,踏上生死未卜的养家之路。在此过程中,她遇到了同样扮成男孩的昔日伙伴,也与一名沉默魁梧的塔利班分子成为朋友。当战争的阴影再度逼近时,帕瓦娜想方设法要找到下落不明的父亲,将他带回家中……
本片根据黛博拉·艾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2021年8月15日 看过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为阿富汗再次落入塔利班的魔爪惋惜
2010s 2017 2018 4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