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大明宫 (2009) 豆瓣
8.7 (65 个评分) 导演: 金铁木 演员: 黄河 / 白雨
公元618年,在华夏历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的唐帝国建立。帝国建立不久,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同胞兄弟,如愿坐上皇帝宝座。为了向父亲展现孝道,唐高宗在长安城东北方向主持修建大明宫,以作太上皇避暑的离宫。公元664年,雄壮巍峨的大明宫落成,它占地五千多亩,相当于五百个足球场大小。从唐太宗开始,这座帝国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在222年的岁月里见证了唐王朝的起伏兴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大唐最值得称道的荣耀顶点,而安史之乱、甘露之变、黄巢起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则接二连三在帝国的肌体上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血型伤疤。
战火和尘埃带走了幻灭盛景,而今的人们只能从半埋泥土中的断井残垣遥想纵隔千年的盛世繁华……
再见,我的新郎 (201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Bridegroom
8.7 (114 个评分) 导演: Linda Bloodworth-Thomason 演员: 肖恩·比特尼·科恩 / 托马斯·李·布莱德格鲁姆
其它标题: Bridegroom / 新郎
《再见,我的新郎》记录了同志青年肖恩·彼特尼·克罗恩 (Shane Bitney Crone) 和汤姆·布莱德格鲁(Tom Bridegroom)感人的爱情故事。他们刻骨铭心的相爱,曾经考虑结婚育子、组建家庭,然而所有可能性随着汤姆在2011年5月7日由屋顶意外坠落而化为乌有。肖恩不能去医院见汤姆最后的一眼,他无权处置汤姆的遗物,他甚至被禁止出席汤姆的葬礼,一切只因为他不是汤姆的“家人”,他们的关系得不到法律认可。
2012年汤姆去世一周年时,肖恩将他的不幸故事做成视频上传到YouTube网站,结果在世界各地引起极大反响,从而最终促成这部《再见,我的新郎》的诞生。《再见,我的新郎》获纽约翠贝卡电影节观众票选最佳纪录片奖。
好死不如赖活着 (2003) 豆瓣 TMDB
好死不如赖活着
8.0 (48 个评分) 导演: 陈为军 演员: 马深义 / 雷梅
其它标题: 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 / Better to live on
本部纪录片直击“艾滋病”这个敏感而恐怖的话题,以跟踪拍摄被感染的马深义一家为整条线索,赤裸裸的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家庭面对生死的生活原态和他们的心路。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鼓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本片荣获2003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提名、2003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高竞赛单元提名、2004年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和2004年英国国家最佳纪录片奖。
审判八号提案 (2014) 豆瓣
The Case Against 8
9.2 (28 个评分) 导演: 本·科特纳 / 瑞恩·怀特 演员: 西奥多·奥尔森 / Christopher D. Dusseault
其它标题: The Case Against 8 / 审判8号提案
电影讲述08年美国大选期间,美国加州通过了一项极具争议的8号提案,8号提案将婚姻权界定为仅限于一男一女的婚姻,使加州同志群体丧失了4个月前刚刚获得的合法婚姻权。随后为了争取婚姻平等,两对最普通的加州同性伴侣与8号提案的支持者就8号提案是否违宪开始了一场法庭上的长期战役。影片用5年的时间拍摄,对于美国的司法体系制度和上诉最高法院这神秘的历程做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披露。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2015) 豆瓣
8.4 (25 个评分) 导演: 杨帆
2012年7月14日,杨帆骑着一辆长江750挎斗摩托车,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同时寻找和他一样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人,拍摄生于同一天,却各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异域生活和人生梦想。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一万三千公里的追寻,杨帆共找到了23个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最终进 入纪录片中的有17人,分别来自蒙古、俄罗斯、芬兰、越南、冰岛、爱沙尼亚、波兰和比利时。这些“另一个我”中有热爱重金属的孤儿,有刚失恋的浪漫女孩,有多才多艺的说唱歌手,有莫斯科时尚前沿的调酒师,有爱写诗歌的叛逆女孩,有妥瑞氏综合症的患者,有学校赛车队的工程师,他同时也是冰岛大学生的掰手腕冠军。他们有的还在大学深造,而有的已经开始了在社会上的打拼,甚至有的已经当上了妈妈。他们有着相同的人生起点,却有着不同的命运走向,性格和思想也大相径庭,透过同一个生日的人这扇窗口可以窥见人生的丰富多彩。《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旅行的故事,是一次车轮丈量世界的壮举,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缘分的故事,是奇遇、邂逅以及相逢的极致呈现;《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成长的故事,是21世纪90后一代人的集体写真和青春对话。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 (2014) 豆瓣
8.5 (35 个评分) 导演: 李伦 演员: 易中天 / 马未都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位嘉宾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将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一份足有253个人的死亡名单,绝大多数人都姓易,他们的生命都结束在1939年9月23日,最大的71岁,最小的只有1岁。这是易中天在去往岳阳市营田镇家族老宅的前夜,通过传真发给他的。对于这桩发生在75年前的家族惨案,易中天早有耳闻,但却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这场灭顶之灾中自己家这一支能幸免遇难。带着对这段历史的不解与好奇,易中天踏上了《客从何处来》的寻根之旅。而陈冲希望了解作为中国著名药理学家的外公自杀的真相,马未都最想知道生前是空军总医院政委的父亲的故事,阿丘想知道他外婆是怎么去世的,曾宝仪则是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外公的故土。
每个人背后都有段深埋的家史,《客从何处来》中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2014年4月27日起,让我们与五位嘉宾一同奔波万里百年,去认领属于他们尚未启封的血脉遗产,一同观看《客从何处来》。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2013) 豆瓣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9.0 (74 个评分) 导演: 邓康延 演员: 叶开 / 周国平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 (201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님아, 그 강을 건너지 마오
8.5 (107 个评分) 导演: 陈模瑛 演员: Cho Byeong-man / Kang Gye-yeol
其它标题: 님아, 그 강을 건너지 마오 / あなた、その川を渡らないで
在江原道横城某个村落,有一条清澈见底、涓涓流淌的小河。 89岁怀有少女情怀的老奶奶姜溪烈和98岁却依然浪漫绅士的老爷爷曹炳万住在那个小山村里。无论他们去往哪里,总会穿上色彩明亮的情侣韩服,两只手紧紧地牵在一起。春天的时候,摘下花朵给对方插在头上;夏天的时候坐在河边,用脚敲打水面;秋天的时候一起互相丢落叶玩耍;冬天的时候打雪仗。这对白发老夫妻每天过得如同新婚一般。某一天,老夫妻心爱的小狗突然死去,老夫妻埋掉小狗归来,自那天起,老爷爷的体力渐渐不支。下雨的院子里经常会传来老爷爷的咳嗽声,老奶奶的心中已经开始准备另一场离别。
2020年9月22日 看过
09/21,应该是部会让我流泪的电影啊,但和别人一起看,即使是喜欢的人,也不好意思在他面前哭吧
家庭 温情 爱情 纪录片 韩国
地平线系列:彻底隔离 (2008) 豆瓣
Horizon: Total Isolation
7.0 (6 个评分) 导演: BBC HORIZON
其它标题: Horizon: Total Isolation
本部纪录片是BBC地平线系列节目四十年来颇具争议的一次感官剥夺实验。此次实验由圣乔治医院精神创伤心理科的领头人伊恩·罗宾斯教授发起,他从世界各地邀请六位曾在英国关塔那摩被拘留和受过酷刑的人,研究他们大脑所经历的变异。这六位志愿者被置身于一个核燃料仓中,其中三人被安排独自待在黑暗的隔音房中,而其他三人则戴上护目镜和泡沫箍袖带,被安排在刺耳的白噪音中。等待他们的是足足48小时的漫长煎熬。
最初的实验是由顶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教授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的,但很多北美政治和科学团体认为该实验极其残忍,被迫中止。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2015) 豆瓣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7.2 (155 个评分) 导演: BBC
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
中国式教学的特点是严厉,时间长。中国学生在一些知名的国际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国的教学方法来教育英国的中学生可行吗?参加试验的老师和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有什么体会?
首先,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的班。
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的仪式。
而课堂上主要以记笔记为主。同时,还要参加集体练习。学生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等。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2016) 豆瓣
Chinese New Year: 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
7.6 (63 个评分) 导演: Bill Locke 演员: 凯特·亨布尔 / Ant Anstead
BBC记者采访春运,北上哈尔滨观冰灯,河北蔚县打树花,南下云南看金丝猴。
太阳之下 (2015) 豆瓣 维基数据 TMDB IMDb Bangumi
V paprscích slunce
7.6 (152 个评分) 导演: 维塔利·曼斯基 演员: Lee Zin-Mi / Yu-Yong
其它标题: V paprscích slunce / 幸福北韩(港)
2015 documentary film by Vitaly Mansky
2016年12月15日 看过
展现了虚假的一面,却依然看不到真实的朝鲜。不过要展现真实的朝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实的中国尚未展现出来。
朝鲜 纪录片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 (2016) TMDB 豆瓣 IMDb
The Coming War on China
6.6 (27 个评分) 导演: 约翰·皮尔格 演员: Franklin Blaisdell / 詹姆斯·布拉德利
其它标题: The Coming War on China / 더 커밍 워 온 차이나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The coming war on China)是由著名记者约翰·皮尔格拍摄的纪录片。2016年12月5日起在英国影院上映,并于12月6日晚在英国电视台ITV播出。时长约两小时。
片子共分四部分,分别为马歇尔岛的秘密、中国的崛起、美国在冲绳军事基地遭遇当地反对、作为帝国的美国正在构筑对中国的包围圈。第一部分用大量史料,讲述了美国二战期间在马歇尔岛试爆原子弹这一鲜为人知的秘密。这个被称为“4·1工程”的核试验计划,给当地岛民造成严重的核辐射,不少人身患癌症最后不治身亡,核试验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第二部分从鸦片战争讲起,叙述中国的一步步发展和崛起。第三部分聚焦美国在日本冲绳的军事基地,包括试验新武器、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以及对当地居民犯下的诸如强奸妇女等罪行。第四部分名为“帝国”,讲述美国正在加紧构筑对中国的绞索,周边有400个军事基地将中国包围。受访的一名美国将军称,“最好的武器需要最好的敌人,现在中国就是美国完美的敌人”。片中还称,美国有一个针对中国的“愿景2020”战略计划,在中国的东、南、西等各个方面都有军事基地,且都是进攻态势,美国占据地、海、空、天等各领域的主动权。“奥巴马拨巨款用于发展包括核武在内的各类军事武器,这些武器不会没有用武之地。美国对中国的战争即将到来。”
片子的立意,尤其是警告战争不应爆发的立意不错,历史上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令人触目惊心,不少画面还是第一次看到。但纵观全片,感觉有些故弄玄虚,片子的内容不足以支撑起“中美要爆发战争”的说法。
约翰·皮尔格11月在其个人网站称,为拍摄此片,他在马绍尔群岛、日本、韩国、中国和美国等地花了两年时间。
他说,他的飞机被特许飞往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岛时,他看到一个巨大的“黑洞”,那是被称为“布拉沃”的氢弹爆炸留下的火山口,那次爆炸毒害数百公里范围内的人和环境。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秘密实验给这些岛上的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毁灭性的伤害,被标为最高机密的“4.1项目”允许使用活人进行实验。
他说,似乎很少人知道泳衣的名称叫“比基尼”是为了纪念破坏太平洋中比基尼珊瑚礁的核爆炸。1946年到1958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为进行氢弹试验爆炸了66次核装置,在12年的时间里相当于每天爆炸1.6个广岛原子弹。
美国在比基尼岛核试验
美国在比基尼岛核试验
今天的比基尼处在沉默中,它已被改造和污染了。棕榈树长成一个奇怪的方格,没有任何东西在活动,没有鸟。陈旧的公墓石碑仍是活跃的放射源。
站在沙滩上,可以看到太平洋翡翠般碧绿的海水从一个大黑洞的斜面落下来。那是被称为“布拉沃”的氢弹爆炸留下的火山口。那次爆炸在数百公里的范围内毒害了人和环境,毒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约翰·皮尔格称,拍摄此片的目的是,要打破打破舆论对于可能发生战争的缄默:美国和中国可能正在走向战争,核战争不再是不可想象的。
他表示,有证据显示,核战争不再只是一个“阴影”,而是一种确实存在的可能性。美国正在俄罗斯的西边和针对中国的亚太地区打造二战后最大的军事联盟。
片中称,中美两国今年在中国南海上呈现紧张态势,双方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有人担心这可能会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经济强权,如前苏联一样,对美国统治世界的权力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了400个基地,军舰、核武器和轰炸机环绕中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绞索”。
在片中,五角大楼官员为了得到经费,把中国称为一个“完美的敌人”,称“中国想要主宰这个星球上的一大片土地。”
他们还引用美国首任总统的话称,“如果你想要和平,那么就得时刻备战”。他们还称,“是时候了,我们要向全世界宣示,美国归来了”。
约翰·皮尔格12月就该片接受《新国际主义者》杂志采访时称,美国前卡特政府高级顾问、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阿米塔伊·埃茨昂尼(Amitai Etzioni)曾在华盛顿向他表示,美国官方正在准备同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将“始于对中国反介入设施的攻击,使中国的陆基和海基导弹以及反卫星武器失效,而这些攻击的风险在于,部署在中国内陆的核武器将被触发,从而导致核战争的全面爆发。”
皮尔格称,一名中国的战略家告诉他,“我们并不是你们的敌人,但如果你们(西方)决定做我们的敌人,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做好准备。”中国的军力和武器库比美国小得多。但是,国忧思科学家联盟高级分析师顾克刚(GregoryKulacki)写道,“中国正在讨论提高核导弹的响应级别,以便在受到攻击威胁时快速发射……这是一个显著而危险的改变……而实际上美国的核武器政策是影响中国提高核武响应级别的最直接外部因素。”
约翰·皮尔格,1939年10月生,系澳大利亚著名记者,现居英国伦敦。他既是一位战地记者,又是作家和电影
约翰·皮尔格就该片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专访
约翰·皮尔格就该片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专访
人,曾两度获英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记者”(Journalist of the Year)、“联合国媒体和平奖”(UN Media Peace Prize)、法国 “无国界记者” (Reporter Sans Frontieres)大奖、艾美奖(Emmy Award),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颁发的“理查德·丁布尔比奖” (Richa rd Dimbleby Award)等众多奖项。
2017年1月15日 看过
本片似乎想通过展现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布局来突显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但好像主题并不突出,更像是介绍美国亚太军事基地当地人们的反战诉求。不管怎样,我们的世界仍不太平,希望世界和平,远离战争。
军事 战争 纪录片
8号提案 (2010) 豆瓣
8: The Mormon Proposition
8.7 (12 个评分) 导演: Reed Cowan 演员: Spencer Jones / Tyler Barrick
其它标题: 8: The Mormon Proposition / 8: 摩门教提案
影片讲述的是美国禁止同性婚姻的8号提案。在2009年,数千名同志被剥夺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于是摩门教开始了全国性的组织活动,并带头融资和带头作用,努力制止超过三十年的婚姻平等地位。
导演Reed Cowan一开始只是想拍一部关于犹他州年轻同志的纪录片,这些年轻人有许多是无家可归,当中更不乏有人选择自杀一途,但导演很快就发现让慈爱的父母变得「恐同」的原因,竟是摩门教教义使然,本片将纪录这些同志们如何起身抵抗「八号提案」,若是摩门教会在加州提出的八号提案通过,那么同志人权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制,更将丧失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
14号收容所:完全控制区域 (201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Camp 14: Total Control Zone
7.4 (7 个评分) 导演: 马克·维瑟 演员: Shin Dong-Hyuk / Oh Yangnam
其它标题: Camp 14: Total Control Zone / 脱北者14号收容所
申东赫1983年11月19日出生在朝鲜的再教育营,他一出生就是一名政治犯。他的父母是两名得到当局允许而结婚的囚犯。申东赫在14号收容所——实际上是死亡集中营——里度过了整个童年和青年时期。他从6岁起就被迫劳动,忍饥挨饿,遭受狱警残酷的殴打和折磨。他对铁丝网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直到23岁,他才在一个老囚犯的帮助下设法逃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他途径朝鲜和中国,最终抵达韩国,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