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
五十年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人 (1999) 豆瓣
The 50 Years War: Israel and the Arabs
8.7 (9 个评分) 导演: Dai Richards / David Ash 演员: 亚西尔·阿拉法特 /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其它标题: The 50 Years War: Israel and the Arabs / 中东战争五十年
PBS home video documents the bitter 50-year war between the Israelis and Arabs. This program begins with the 1947 decision of the U.N. to partition Palestine. In 1948 and 1967, Arab armies were defeated as Israel struggled for statehood. The film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The final episode features the 1973 Yom Kipper War, the 1978 Camp David Peace Accord, the 1987 Palestinian uprising, the 1993 Oslo Agreement, and continuing attempts to solidify this unstable relationship. Featured in this documentary are Benjamin Netanyahu, Shimon Peres, and Yitzhak Shamir of Israel; King Hussein of Jordan; Yasir Arafat from the Palestine Authority; Hafez al-Assad of Syria; Jafaar Numeiry of Sudan; and American Presidents Bill Clinton, George Bush, and Jimmy Carter. The 50 Years War: Israel and the Arabs follows a half-century of war, struggles, and negotiations.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豆瓣
Ottoman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urkish Empire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福 译者: 栾力夫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0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是三百年的强盛加上三百年的衰落的故事。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世界的十字路口,国运兴衰牵动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土耳其人的祖先来自中亚大草原。公元1300年左右,他们迁徙到亚洲的最西端,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土耳其人拥有草原民族一贯的凌厉作风,而他们的灵活与包容则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仅仅经过三位开国苏丹的励精图治,土耳其人就以“帝国”自立,在欧洲留下战无不胜的威名。
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攻陷君士坦丁堡,1529年苏莱曼大帝陈兵维也纳城下——鼎盛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为欧亚大陆的政治地图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上建起新的繁荣,被汤因比称为“罗马帝国的第五次复兴”;在亚洲,它再现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带领伊斯兰世界回归了团结与强盛。这一切,使得奥斯曼帝国在那个帝国时代无往不利,成为“三洲两海、东方西方、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的主人”。
随着世界现代的降临,奥斯曼帝国却落后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站上历史变革的潮头,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沙皇俄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与东方强权奥斯曼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1683年奥斯曼军队再度围攻维也纳遭遇惨败,从此,“胜利”愈发成为一种奢望:奥斯曼帝国在军事、制度、科技上都被欧洲赶超了。帝国尝试过种种维新道路,新与旧的交锋异常残酷,一些大臣甚至苏丹为了改革事业献出了生命。
帝国的改革亦步亦趋,而世界近代的帝国主义争夺和民族独立运动却来得无比迅猛。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同时期的埃及也自立门户。此后,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中东和非洲领土上陆续分裂出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很多国家迅速沦为英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最终,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在“一战”战败后倾覆。六百年世界帝国的历史成了被人怀念、叹惋的过去,而现代土耳其以一个共和国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土耳其的跌宕国运中,中国读者能找得到祖国的影子,也找得到很多国际现状的根源。那段帝国时代是欧亚两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不可磨灭、无法回避的历史记忆。
【编辑推荐】
1. 奥斯曼帝国史,即土耳其的古代、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世界近现代变迁必不可少、又常常忽略的一块拼图。奥斯曼帝国的国运兴衰,强时称霸欧洲,弱时被欧洲赶超、欺凌,加上地处“世界的十字路口”,使得土耳其成为理解近代全球力量变迁绝好窗口。从这里,你在了解土耳其自身的同时,也将从另一个视角理解现代欧洲和现代中东的形成。
2. 历史读者的感官盛宴!本书作者曾受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称赞,说作者兼为“形象刻画的大师”和“叙事写作的大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作为作者的生涯收官之作,完美诠释作者的大师文笔。傲视欧亚群雄的伟大苏丹,被守旧势力烧死在塔楼中的维新大臣……洋洋洒洒的奥斯曼历史,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
3. 土耳其时政局势动荡,牵动欧亚两洲乃至全世界的神经。这个地处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交,背负数百年奥斯曼帝国传统的国家,为何如此重要?这部奥斯曼帝国通史将给你答案。
4. 土耳其旅游访古、感受风情的必备读物。土耳其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国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这本书让你不再对土耳其一无所知,你将对伊斯坦布尔的街巷、伊兹密尔的古城、地中海岸的秀丽风光都有不一样的亲切。
5. 你是否是诺奖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粉丝?那么《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也将让你一见如故!这是《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白色城堡》等书背后的历史布景。
6. 土耳其与中国同为亚洲文明古国,到了近代又一同沦为欧洲主导的世界现代化大潮中的落后被欺者。近代的土耳其史称“西亚病夫”。是什么导致了中土两国的相似命运?了解土耳其的历史命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近现代世界。
黑旗 豆瓣
Black Flags
8.0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比·沃里克 译者: 钟鹰翔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身亡之后,扎卡维的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在邻国叙利亚混乱升级之际,巴格达迪把暴力带入这个国家,并且在伊拉克成立了伊斯兰国,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作者沃里克还在书中介绍了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在中东问题上的种种错误之举。最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我们的希望所在——伊斯兰国正在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Arabs: A History
9.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尤金·罗根 译者: 廉超群 / 李海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7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苏格兰人报》年度好书
· 破解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讲述五百年来阿拉伯人的希望与失望
·《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中东史研究专家 哈全安教授等极力推荐
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是一个关于殖民、战争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多样、动人的故事。在这部开创性的雅俗共赏的著作中,屡获殊荣的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广泛利用五个世纪的阿拉伯资料,将阿拉伯人的经历放在其关键的历史背景之中,从阿拉伯人自己的视角加以客观呈现。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涵盖了从北非到阿拉伯半岛的整个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现代阿拉伯历史的方方面面。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开始,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竞争,再到现在的美国霸权时代,罗根生动描绘了五百年来阿拉伯人身份的演变过程和争取国家主权、实现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探究了当今阿拉伯世界诸多困境的历史成因,充满权威睿智的学术洞见。
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性格常被严重误解。对于任何想要清晰、高效、可靠了解近现代阿拉伯世界的人来说,本书是必不可少的最佳选择。
巴格达 豆瓣
Baghdad: City of Peace, City of Blood
作者: [英] 贾斯廷·马罗齐 译者: 孙宇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8
中东千年古城巴格达的美丽与哀愁
开启伊斯兰文明黄金时代的和平之城,在历史中浮沉
饱尝历史风雨和残酷磨难的血腥之城,终将焕发新生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历经诸多战乱的屠宰场、人间炼狱巴格达为何曾经拥有和平之城的美誉?本书开创性地系统论述了巴格达的千年历史,打破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动荡混乱的固有印象,还原了它作为世界文明金顶明珠的璀璨一面,在这方面填补了中文世界的空白。
☆为何巴格达被认为是伊斯兰世界逊尼、什叶两派分裂的中间点?为何千年以来巴格达大规模冲突不断?萨达姆带领逊尼派屠杀什叶派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本书详细解释了团城巴格达的建立以及由盛转衰的复杂过程,深刻挖掘了隐藏在无数流血事件表象下的生动真相。
☆新锐历史学家贾斯廷·马罗齐关于征服者帖木儿的畅销传记,被《星期日电讯报》评为该年度图书。本书则是关于世界历史名城巴格达前世今生的历史著述,更是荣获了颇具分量的2015年度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
◎ 内容简介
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于762年营建巴格达以来,这座城市就有“和平之城”的美誉,但从它不同寻常的历史来看,它也经历过十分血腥的统治年月。当美军于2003年进入巴格达城时,他们成了这座城市动荡历史的新参与者。
然而,巴格达的历史也有其血腥残酷的一面。这座城市经常遭受瘟疫、饥荒和洪水的侵袭;经历过大量恐怖的外敌入侵和军事占领;也时常需要忍受独裁者的残暴统治。因此,巴格达的历史也是其统治者和征服者的历史。
◎ 媒体推荐
贾斯廷·马罗齐是新一代旅行作家-历史学家的出色代表。
——《星期日电讯报》
从字里行间能看出贾斯廷·马罗齐对巴格达的无限爱意,同时也能看出他对这个不知何故从征服者的掠夺、居民的暴躁和统治者的欺骗中幸存之地的敬意。也许是纯粹的意志力让这座城市继续前进。要么就是这一点,要么就是努力回到自己辉煌往昔的雄心壮志。
——《旁观者》
巴格达的历史表明它可能容易遭受侵略,但那些征服者从未声称能够长期拥有它。
——《独立报》
以色列 豆瓣 Goodreads
Israel: A Concise History of a Nation Reborn
8.3 (26 个评分) 作者: [以]丹尼尔·戈迪斯 译者: 王戎 译 / 宋立宏 校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9
v 以色列是 个小国,但建国以来 直吸引着世界的注意,既受到许多人青睐,也常常成为抨击的对象。
v 为什么国际社会如此关注以色列这样 个小国?
为什么以色列人在众多关键问题上存在如此严重的分歧?
为什么以色列会做出这些决策?它的未来将会怎样?
v 戈迪斯带我们重温以色列历史中的 个个里程碑式事件,向我们介绍 位位凭借满腔热血和强大灵魂在关键时刻改变國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既向我们展示了以色列是如何成为一个文化、经济和军事强国的,也指出了这个國家犯下的错误,追溯了其在国际上长期受到孤立的根源。戈迪斯清晰而全面地证明,以色列最主要的目的和最重大的成就是实现犹太民族在现代的重生。本书探究的正是这个民族和國家的灵魂。
伊朗五百年 豆瓣
作者: 【美】阿巴斯·阿马纳特 译者: 冀开运 / 邢文海 读客/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 - 10
这是一部伊朗近现代通史,囊括了1501—2009年这500多年的历史。
从16世纪萨法维王朝建立统治,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大战时期的艰难求存,再到巴列维时期的西方化改革,最后是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耶鲁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阿巴斯·阿马纳特讲述了今日伊朗是如何形成的。
穿越百年中东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现代中东问题的起点,是首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在一战前,几乎整个中东地区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羽翼之下,随着帝国的崩溃,一系列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但由于新建国家的政治不成熟、经济不平衡、宗教冲突频发,导致了近百年来纷争不断。本书以游走、研究的方式,讨论了百年中东纷争的来龙去脉。以历史的脉络为经,将中东问题总结为几个大的题目进行分章,穿插以作者的现场观察,以故事的形式再现百年中东的矛盾和冲突。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豆瓣
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作者: [美]戴维·弗罗姆金 译者: 栾力夫 中信出版社 2020 - 9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最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编辑推荐】
●揭秘现代中东的起源,追溯中东百年动荡的根源,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十年磨一剑的力作
现代中东是如何形成的?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这些国家是怎样出现在世界地图上的?中东为何至今动荡不断?这些问题都源自“一战”后英、法、俄、美等国对战败国——奥斯曼帝国——的处置。处置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各个战胜国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东各国的边界是如何划定的?犹太复国主义是如何出现的?巴以冲突源头何在?最终的中东解决方案为何埋下了纷争的种子?作者埋首于档案和文献之中十年,为我们逐一解答这些关乎现代中东命运的问题。
●精彩的大国博弈,牵动来自五大洲的多方势力,一部外交与战争交织的史诗
“一战”期间,中东不仅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厮杀的战场,也是协约国内部各国相互博弈的舞台,在欧洲结成盟友的英、法、俄等国,在中东却互相猜疑、防备和排斥,有时甚至走到了冲突的边缘。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充满了猜忌、误判,甚至欺诈,情节不断反转,条约签了又改,敌友关系随时变化。美国在加入“一战”后也开始在中东问题上指手画脚,意大利和希腊也试图在中东分一杯羹,而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则成了英国在中东战场的主力军。中东一个地区的问题牵动了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神经。
●大英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伦敦、埃及、印度三方围绕中东政策的博弈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但它是大英帝国的中心吗?伦敦、开罗、德里(西姆拉)之间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博弈?哪方是英国中东政策的主导者?作者的行文穿梭于伦敦、开罗、印度和伊斯坦布尔之间,为我们展示了伦敦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英国驻埃及当局,以及一些英国外交官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详细记录了官员的决策过程,使我们可以一窥大英帝国的权力结构,并帮我们厘清了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
●丘吉尔、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历史名人在现代中东的形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几个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为何能决定世界上一个地区的命运?
我们所熟知的丘吉尔是英国在二战中的首相,其实丘吉尔在“一战”时已经在政坛崭露头角,战后担任殖民地大臣的他是英国中东政策的“总设计师”,那么,丘吉尔究竟做了什么?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促成阿拉伯大起义的英雄,还是言过其实的、被包装出来的明星?巴黎和会三巨头又是怎样规划中东命运的?马克•赛克斯等几位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竟然基本决定了现代中东国家的边界,这又是为何?书中登场人物众多。全书在描写人物决策过程的同时,也关注决策者背后的价值观和他们对“一战”后新世界的期许。可以说,本书不仅是关于现代中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更是关于20世纪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独特的从“大中东”、“大博弈”视角考察现代中东形成的创新之作
以往书写现代中东形成的史书大多只关注英国,至多是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而作者将这一问题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框架下考察。他将俄国统治下的中亚作为“大中东”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认为现代中东的形成过程也是英俄两国从19世纪开始的“大博弈”的高峰。视野宏大,观点颇具创新性。
●全面呈现奥斯曼帝国最后的8年岁月,刷新对晚期奥斯曼帝国的既有认知
奥斯曼帝国为何选择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被讥讽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为何没有在战争开始后被迅速击垮,而居然能与英、法、俄等世界列强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这是为何?而这些胜利为何没能最终拯救帝国,使其免遭覆亡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帝国的最后岁月不只是充满了内忧外患,也有高光时刻,帝国并非像我们传统上认为的那么不堪。
●多方赞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国际国内知名人士和学者推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求他手下每位处理中东事务的官员都要阅读的作品;普利策奖提名作品,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作品;美国海军陆战队“专业阅读项目”指定书目;美国陆军、美国国务院、弗吉尼亚大学、堪萨斯大学、罗格斯大学、斯沃斯莫尔学院推荐书目;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思考未来人类处境所需要阅读的50部书”之一;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三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天社等国内专业学者推荐。
崛起之路 豆瓣 Goodreads
Saudi Arabia: Power, Legitimacy and Survival
作者: [英]蒂姆·尼布洛克(Tim Niblock) 译者: 郭响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1 其它标题: 沙特阿拉伯发展史:权力、政治与稳定
无论从资源和经济价值还是从国际关系格局来讲,中东都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在中东地区,沙特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其在全球石油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宗教地位、在中东秩序中的作用等都决定了沙特在中东乃至世界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因而了解沙特的历史、政治、外交等非常有必要。本书系统论述了沙特的国家形成、历史发展、政治体系与权力结构、外交政策、问题与挑战等,分析了沙特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以及解决危机的举措,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理解沙特,理解中东政治。
我的一生 豆瓣
My Life
8.3 (7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果尔达·梅厄 译者: 舒云亮 新星出版社 2014 - 7
梅厄夫人自传《我的一生》,是关于她本人的生平,也是关于以色列为生存而斗争的历史。她以朴实内敛的笔触记录自己的成长,以及民族的苦难和聚合历程,描述了一个国家在战火中的诞生和振兴,成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的一生》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后即成为畅销书,并在美国拍成电视片,由英格丽·褒曼主演,风行一时。
本书曾由新华出版社于一九八六年内部发行(书名《梅厄夫人自传》,依据纽约德尔出版公司一九七七年版),本次由读库团队依据伦敦韦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出版公司(Weidenfeld & Nicolson, London)一九七五年版重新编译出版。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4030146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