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缄默的迷宫 (2014) 豆瓣 TMDB
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
7.3 (43 个评分) 导演: 朱利奥·里奇尔利 演员: 亚历山大·费林 / 安德烈·谢曼斯基
其它标题: 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 / 谎言迷宮(台)
故事发生在1958年的西德,乔汉(亚历山大·斐林 Alexander Fehling 饰)是一名法院公诉人,专门负责处理违反交通安全法案的诉讼案件。一天,在法院里,他偶遇了一位名叫托马斯(安德烈·席曼斯基 André Szymanski 饰)的记者正在大声的控诉一位中学教师,他指认对方在二战期间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监视人,如今却逃脱了法律制裁。
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乔汉深深的思考,他开始关注起周围的人对于德国曾经的暴行的认知和态度,结果令他震惊。于是,乔汉决定开始着手寻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并且让他们指认现在仍旧逍遥法外的战犯。随着调查的深入,乔汉震惊的发现,这整件事情牵连的人数之多,就连自己也难逃其咎。
苏菲的抉择 (1982) 豆瓣 TMDB
Sophie's Choice
7.9 (65 个评分) 导演: 艾伦·J·帕库拉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 凯文·克莱恩
其它标题: Sophie's Choice / 索菲的抉择
一位来自美国南部的年轻作家斯汀戈(彼特·麦尼科 Peter MacNicol 饰)为求生计来到布鲁克林,认识了居住在楼上的苏菲(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和内森(凯文·克莱恩 Kevin Kline 饰)。他们很热情的表达希望和这位年轻的作家交朋友 ,斯汀戈欣然接受他们的邀请。逐渐地交往之后,他们之间相互建立了亲密友好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斯汀戈了解到,苏菲常因内森的猜疑和暴怒伤心哭泣,但她非常的爱内森,最让她担心是:内森没有她以后的生活将不可想象。苏菲是波兰人,二战后来到美国,在这里认识了内森并和他相依为命,战时苏菲曾被关进纳粹集中营,而她的父亲、丈夫、儿女全部在这场战争中罹难。对于自己的受难和亲人一个个的悲惨命运,和这场战争中人间地狱般的种族大灭绝,苏菲的精神和肉体该如何抉择……
四万万人民 (1939) 豆瓣 IMDb
The 400 Million
8.1 (23 个评分)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演员: 弗雷德里克·马奇 / 莫里斯·卡诺夫斯基
其它标题: The 400 Million / 四亿人民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光荣岁月 (2006) 豆瓣
Indigènes
8.3 (24 个评分) 导演: 拉契得·波查拉 演员: 贾梅尔·杜布兹 / 萨米·纳塞利
其它标题: Indigènes / 荣耀日
1944年至1945二战期间,一群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教小伙子应召入伍,被编入法国军队,参加对德国的反击战。阿布戴卡德( 罗舍迪·泽姆 Roschdy Zem饰)因通过军事理论考试而被授予下士军衔,在上级命令下带领同乡的弟兄们编进严厉的马丁尼兹中士(伯纳德·布兰肯 Bernard Blancan 饰)的队伍中。在首次训练中,矮小伙萨义德(贾梅尔·杜布兹 Jamel Debbouze 饰)在应对中士投手雷的考察时险些酿成大祸,幸好中士出手敏捷,反应神速,才让这批新兵幸免于难。在战斗中,这些新兵表现神勇,特别是下士,中士对他另眼相看。午餐时,出于对非洲士兵的歧视,食品分配极为不公,为了各种族士兵权益,下士不惜以下犯上,贸然顶撞了中士,两人是否就此结下私人恩怨?非洲士兵们的命运又何去何从?
自己去看 (1985) 豆瓣 IMDb Eggplant.place Min reol TMDB
Иди и смотри
8.8 (147 个评分) 导演: 依莱姆·克里莫夫 演员: 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 / 奥尔加·米罗诺娃
其它标题: Иди и смотри / 见证(台)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
波斯语课 (2020) IMDb 豆瓣 TMDB
Persian Lessons
8.0 (1300 个评分) 导演: Vadim Perelman 演员: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 Lars Eidinger
其它标题: Persian Lessons / 波斯密语(港)
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在集中营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语。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小卷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斯语”单词。军官在残暴的环境中对小卷竟有了依赖,并开始袒护他。不料集中营中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平凡岁月的魅力 (2005) 豆瓣 TMDB
The Magic of Ordinary Days
7.6 (29 个评分) 导演: 布兰特·席尔兹 演员: 凯丽·拉塞尔 / 斯基特·乌尔里奇
其它标题: The Magic of Ordinary Days
一个受教育的年青女子未婚怀孕,她父亲强行安排她和孤单的农夫结婚。故事背景是二战。原本没有感情的两个人,莫名其妙地结了婚,经历了很久,终于互信互爱!
逃离索比堡 (1987) TMDB 豆瓣
Escape from Sobibor
8.4 (9 个评分) 导演: 杰克·高德 演员: 艾伦·阿金 / 乔安娜·帕库拉
其它标题: Escape from Sobibor / 死亡集中營
1944年,二战临近结束时,纳粹军队在波兰东部建立了三个关押死囚犯的集中营,其中一个就叫索比堡。另外有一个集中营发生了集体逃亡事件,因而看管索比堡集中营的官员发誓决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在索比堡集中营。在这个充满酷刑的集中营里,逃跑却是唯一的出路。而更为严峻的是,如果有一伙囚犯逃跑,德国人将屠杀掉相应数量的囚犯。任何一次较大规模的逃亡将意味着负责的门卫和德方的政府官员性命不保。一个死囚犯却在这种看守异常严密的集中营里,率领600人集体越狱,其中300人成功,成为历史上的奇迹。(转自VeryCD.com)
隐形同盟 (2017) 豆瓣 TMDB
Die Unsichtbaren
8.2 (13 个评分) 导演: 克劳斯·拉夫勒 演员: 露比·欧·菲 / 爱丽丝·德维尔
其它标题: Die Unsichtbaren / 无形之人
1943年2月,德国纳粹政府宣布首都柏林已经“清除了犹太人”。此时此刻,有7000名犹太人成功转入地下生活。最终有近1700名犹太人在战时柏林的恐怖氛围中活了下来。《隐形同盟》讲述了四位至今仍健在的历史见证者的这段经历。他们的真实人生故事给了本片创作灵感,影片结合了戏剧形式的影像再现和对这些幸存者的精彩采访。
二战全史 (1973) 豆瓣
The World At War
9.2 (13 个评分) 导演: Ted Childs 演员: 劳伦斯·奥利弗
该纪录片通过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轴心国分别在欧洲、亚洲、中东所挑起的战争,表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海、陆、空的各个战场上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者宏大场面。通过该片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如:斯大林格勒、诺曼底登陆及攻克柏林等重大战役珍贵史实资料。
重温《The World At War》
1、制作
2、一个新的德国,1933-1939
3、奇怪的战争,1939年9月-1940年5月
4、法国沦陷,1940年5月-6月
5、单独作战,1940年5月-1941年5月
6、巴巴罗萨,1941年6月-12月
7、万岁!日本,1931-1942
8、走我的路,美国,1939-1942
9、北非沙漠,1940-1943
10、斯大林格勒,1942年6月-1943年1月
11、狼群战术
12、苏联红星,1941-1943
13、旋风轰炸德国,1939年9月
14、回顾往事
15、一个可爱的日子,昨天:缅甸
16、家园遭焚:英国 1940-1941
17、帝国内:德国,1940-1944
18、六月黎明:1944年8月
19、占领荷兰,1940-1944
20、钳形攻势,1944年8月-1945年3月
21、大屠杀 1941-1945
22、报应,德国,1945年1月-5月
23、日本,1941-1945
24、太平洋,1942年2月-1945年7月
25、核弹,1945年1月-9月
26、清算
27、回忆
特辑一:希特勒的秘书
特辑二:谁赢的了二战
特辑三:希特勒之死
特辑四:勇士们
特辑五之一:奥斯威辛集中营(上)
特辑五之一:奥斯威辛集中营(下)
特辑五之二:奥斯威辛集中营(上)
特辑五之二:奥斯威辛集中营(下)
特辑六之一:人民公社(上)
特辑六之一:人民公社(下)
特辑六之二:人民公社(上)
特辑六之二:人民公社(下)
这是我能找到的《The World At War》最详细的分集名字了,有些是我自己起的名字 :cool!: 这部1974年英国一家电视制作公司制作完成的宏伟巨作应该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权威的纪录片。看看他们做了多少工作就知道这部片子的分量,出现在他们影片中的有事件发生的当事人,有高级军官,有政治家,有普通百姓、还有普通士兵。整部大约26小时的影片中没有一个重复镜头,全部镜头均取材于当时的战时宣传影片或照片。该片的解说为著名英国演员劳伦斯奥里佛爵士,相信听过他诠释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人对他的声音应该有印象。此外该片的资助人是大英博物馆,每集的拍摄都组成了单独的制作小组,有各自独立的编剧、导演,然后经过专门聘请的历史学家审评,再加以精心制作。我相信,在反映二战的纪录片中,不但过去没有,今后恐怕也没有能超越这部片子的了。
第一次看到这样翻译纪录片的,十分新鲜。不过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影片带给我的震撼,当看到身临其境者一个个出现在屏幕上现身说法时,还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吗?比如第7辑《万岁!日本》中描述珍珠港事件,被采访的有日军计划制定者、特遣舰队的海军军官、驻珍珠港的日本间谍、空袭珍珠港的日军飞行员、当时在场的美国陆军军官、美国海军军官和水兵,甚至还有当时珍珠港的平民。短短20分钟的叙述让你永远难忘。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 豆瓣
9.5 (12 个评分) 作者: 艾伦·拉森 / 比尔·迪柏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 - 4
本书是由飞虎队员在1944-1945年间所拍摄的摄影作品集,反映特殊年代中特殊人群眼中的中国社会,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第三帝国的兴亡 豆瓣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作者: [美] 威廉·夏伊勒 译者: 董乐山 等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富有盛名的代表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始终是读者获得史学通识教育、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本。
经典史书,塑造思想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以下简称《第三帝国的兴亡》)起源于威廉·夏伊勒在欧洲和纳粹德国生活的真实经历,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缴获的德国文件、德国军官和文官的审讯记录和证词、幸存下来的日记和回忆录。虽然当时许多史学专家对威廉·夏伊勒提出质疑,认为时间沉淀不够长,不足以以客观角度撰写第三帝国的历史。但是,夏伊勒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手资料能为写作者使用,加之他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促使他无论如何都要写下这段历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后,在全世界范围热销,出版当年仅在美国就售出了200万册,此后加印不断,成为史上销量惊人的历史类畅销书。同时,图书界和史学界也给予了高度认可,《第三帝国的兴亡》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奖、凯里-托马斯非虚构图书奖。英国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休·特雷弗-罗珀不吝赞美之词,说:“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记述客观,论断公正,结论无可辩驳。”60年来,这部史学著作始终在历史类图书的必读榜单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千万读者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物。
中国史学通识读本,翻译界教科书
《第三帝国的兴亡》不仅在英语世界畅销,更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读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读过东京创元社推出的日语版之后,曾写道“我对这本书入了迷,还有他的《柏林日记》”。1961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开始进行翻译,译者由当时任职于新华社的董乐山领衔,还包括李天爵、郑强、陈庭祐、沈苏儒、李奈西、周家骖、程祁昌、赵师传,译稿由董乐山校订终稿。中文版出版以来,成为国内史学通识读本,广受读者好评,在知识界、思想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译本更成为许多大学翻译课堂的教学范文。
译林新版,全新增订
2020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胜利75周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出版55周年之际,译林出版社推出精装上下册增订版,主要增订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对照英文原版重新校订译文,针对全书三千多条人名、地名,按照通行的译名法则进行修订;
2,补充近200张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对应,并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图8张,采用拉页装订,全景式展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3,编写大事年表、主要人物小传,为阅读增加辅助资料。此外,精装版本印制由精装工艺一流的南京爱德印刷厂承印,保障实体书收藏级品质。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展示与挖掘。作者威廉·夏伊勒以亲身经历的独特视角、新闻写作练就的出色文笔,以及对素材的深耕细读,为这部历史著作注入了生动而真实的生命力。
東史郎日記 豆瓣
作者: 東史郎 熊本出版文化会館 2001 - 6
皇軍一兵士の「中国戦線」記。戦争の実態を克明に綴る。一般住民への「掃蕩」という虐殺、「徴発」という名の略奪、女性への凌辱、捕虜の「処分」、民家への放火など模範的皇軍兵士として戦いつつも思い悩む苦悩が赤裸々に。
德累斯顿 豆瓣
The Fire and the Darkness
作者: [英] 辛克莱·麦凯 译者: 张祝馨 2022 - 2
◎ 编辑推荐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原型,丘吉尔缄口不提的敏感事件,广受争议的盟军轰炸行动
战争结束在即,德累斯顿是合理的军事目标吗?如果说摧毁德累斯顿是犯罪,那么谁才是真正的罪犯?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一部独一无二的城市史,讲述艺术之城的前世今生
从典雅、文明的往日辉煌,到残酷、狂热的纳粹时期,到毁灭与重建的极端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和解与复兴。
★从空中到地下,从前线到后方,多视角叙事,完整还原灾难始末
“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关键参与者以及地面上遭受攻击本身及其后果的受难者讲述。”——罗伯特·福克斯
◎ 内容简介
“一场大火从德国喷出,绕世界一圈,然后又回到了德国。”
1945年2月,末日从天而降,上千架轰炸机飞过,德累斯顿在一夜之间沦为废墟,“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欧洲文明的中心,被炸出了20世纪。
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针对德国城市和平民的无差别轰炸对战争进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惨痛的伤亡以及巨大的破坏引起了舆论的激烈反应。纳粹当局将盟军的攻击称作“恐怖轰炸”,英美媒体亦为德累斯顿这块瑰宝的毁灭而震惊,就连丘吉尔也对空袭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究竟谁该为德累斯顿的毁灭负责?这一问题的讨论经久不衰,热烈程度甚或高于人们对广岛核爆的关注。冷战时期,德累斯顿的废墟在“铁幕”之下成了英美帝国主义恐怖暴行的物证,也刺激着大西洋两岸的反战运动。到今天,德国右翼组织仍然试图利用这一事件,以期将德国人塑造成战争罪行的受害者。
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轰炸发生的那一夜——在德累斯顿,千百个声音正等待着世界的倾听,是时候看看那场骇人听闻的毁灭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 媒体评论
正直的愠怒驱动着这一扣人心弦的研究。
——马克斯·黑斯廷斯(《日本帝国衰亡》作者)
令人不安又无法抗拒。辛克莱·麦凯赋予了这个黑暗的主题以生命。
——基思·罗威(《野蛮大陆》作者)
清晰而公正地描述了空战历史中最臭名昭著、最具破坏性的空袭。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关键参与者以及地面上遭受攻击本身及其后果的受难者讲述。
——罗伯特·福克斯(《我们见证过》作者)
这场火风暴及其后果为这座城市的六年战争划下了创伤性的结局,它铭刻在人们的公共记忆中,在易北河畔被火烧黑的石头上依然清晰可见。
——《金融时报》
麦凯的丰富叙事和描述天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那个可怕夜晚的考究而坚定的记录。对现代历史上最具道德争议的军事行动之一,这本书是极为可读和精心制作的补遗。
——《华尔街日报》
麦凯避免直接的说教,他更关注德累斯顿人年复一年的纪念仪式以及这段历史在集体记忆中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为这座城市在现代的复活感到欢欣。
——《经济学人》
引人入胜、研究充分、写作有力、结构得当。献给所有对军事历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人。
——《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麦凯的广泛研究和生动书写捕捉了轰炸的恐怖和悲剧。读者不会轻易忘记这段关于毁灭的叙述。
——《出版人周刊》
法兰西的陷落 豆瓣
The Fall of France:The Nazi Invasion of 1940
作者: [英] 朱利安·杰克逊 译者: 魏本超 2022 - 2
【编辑推荐】
★沃尔夫森历史奖得奖作品;
★法国史权威朱利安·杰克逊代表作;
★军备、军力、统帅、战略,多角度解读德法军事力量;
★深度剖析法国战前社会、政治、经济,揭示法国战败深层次原因;
★大量军事动线图、军力对比图表,细致再现战争实况;
★全景式展现战争混乱而复杂的真实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940年法国沦陷的全过程。这是一场著名的失败,短短六周时间,一个拥有强大陆军的国家便沦为纳粹的附庸。这次战败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格局,使法国至今仍然笼罩在耻辱的阴影之中。作者从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法国社会状况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这次溃败的根本原因,展现了身处战争中的法国社会全景,并真实地告诉人们,军事史上那些流畅而简单的叙述与混乱而复杂的战争现实是多么不同。
本书获得200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媒体推荐】
出色的研究,展现了1940年德国迅速击败法国的过程,及其在当时和现在的广泛影响……将会成为二战历史学家讨论的焦点,并引起军事史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柯克斯书评》
法国在1940年5月令人震惊的失败是西方民主史上的重大灾难之一……杰克逊评估了这场灾难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外交、情报和军事背景……这是一部令人钦佩的复杂的事件分析史。
——《大西洋月刊》
杰克逊的书以扣人心弦的细节讲述了关键的几个星期里有关法国的军事、社会和政治故事,这些故事对此后几十年的欧洲地缘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本观点犀利的著作也为旧时代日渐衰落的文化谱写了挽歌。
——英国《金融时报》
才华横溢、具有权威性的书,对20世纪最让人费解的事件之一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理查德·埃文斯
一部精美、有力、可读性很强的书。杰克逊给讨论带来了新鲜感和尖锐感,读者将被直接吸引到行动和氛围中。
——罗伯特·吉尔德
二战信息图 豆瓣
INFOGRAPHIE DE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作者: [法]让·洛佩兹 / [法]樊尚·贝尔纳 译者: 黄广凌 2022 - 5
国内首部简体中文版二战史视觉资讯信息图
50+个主题,300+幅图表
千万原始数据,开启战争史新写法
百科全书式 “图解”二战,洞见超越战争的本质
…… …… …… …… ……
🌪百科全书式二战信息大串联。跨越战前、战时、战后3个阶段,介绍人力、物力、武器等50多个主题,不光有多个战役的解读,还有如装甲师和航空母舰等军队武器的发展及对比,甚至能发现一位美国飞行员空袭德国的一天。
🌪300多幅图表直观深入,视角多元独特。信息制图,以匠心精神呈现专业数据图。刷新数字与图表的颜值,打破军事书缺乏美感的咒语,开启战争史新写法。
🌪这是一本精加工可视化的速记手册,也是一座“二战数据库”。它使每位读者去深入了解英、美、苏巨大的生产能力,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战场上交战双方的损失……它指引我们完整地重新解读人类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可读性强,满足多类不同读者的兴趣、知识需求,硬核又有趣。不论你是战史爱好者还是军事小白、成年读者还是青少年,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干货,轻松获取兴趣点。
🌪战争专家心血之作,用专业和实力说话。三位研究二战领域的顶尖专家,考察节选无数国际原始资料,历时3年,整合数据皆为心血之作。中文版由多位专家审校,地图通过国家自然资源部地图局审核。
…… …… …… …… ……
你知道吗?世界上每九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走上“二战”战场?参展四国最高指挥部的内部架构是怎样的?战斗机家族的战时发展史有多久?在这场人类史上极其昂贵的战争中,哪国损失重?
本书由三位二战专家共同执笔,他们突破常规题材,考察节选了无数国际上的原始资料,将资料转换为清晰易懂的信息图,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实现了完美融合,用数据全景透视第二次世界大战。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 豆瓣
20th Century Journey: A Memoir of a Life and the Times
作者: [美国] 威廉·夏伊勒 译者: 汪小英 / 邱霜霜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 - 8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夏伊勒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夏伊勒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 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作为记录者,夏伊勒见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邓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时自己也置身其中。对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审判”、风靡全美的“肖托夸集会”、哈定时代的丑闻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来。一幅欧美大陆世纪初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夏伊勒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休战 豆瓣
La Tregua
9.3 (14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普里莫·莱维的“奥斯维辛三部曲”之一
◆一本载满了死亡与希望的记忆之书
【内容简介】
1945年,普里莫•莱维与另一些奥斯维辛幸存者死里逃生,从集中营开始返乡之旅。在返回意大利途中,他们经历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旅程,途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出生在集中营的无名幼童,精明独立的希腊人,向意大利人寻求庇护的德国军妓……每一个劫后余生者都背负着不同的生命故事,每一个人都依靠生之意志坚强地活着。
对莱维而言,这是一段绝无仅有的休战期:不仅指外部世界的休战,也是经历了奥斯维辛摧残之后,试图重返光明、重建秩序之前的过渡阶段。这本记忆之书,载满了死亡、流离与痛苦,也记录了信仰、希望与勇气。
【媒体/学者推荐】
以20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之一。
——《新共和》
他将欧洲犹太人的两极生活放在一起作对比,莱维先生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无可抵挡的、史诗般的气质,这成就了他最好的作品。莱维又一次呈现了我们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特点——对全人类的悲悯。
——《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不读懂这部作品,就等于任由人类经验的长河流向遗忘。”
◆普里莫·莱维——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这是一本记忆之书,载满了死亡、流离与痛苦,也记录了信仰、希望与勇气。莱维以一贯的冷静笔触回溯了奥斯维辛这座人间炼狱,以及走出奥斯维辛后的希望之旅。
◆莱维的“奥斯维辛三部曲”之一、电影《劫后余生》原著,被国外媒体称为“文学世界的卓越成就”。
巨流河 豆瓣 Goodreads
8.4 (5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2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记述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燃烧的大洋 豆瓣
Pacific Crucible: War at Sea in the Pacific, 1941-1942
9.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伊恩·托尔 译者: 徐彬 / 王斌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9
1941年12月7日清晨,习惯了军事演习的火奴鲁鲁居民,像往常一样从嘈杂的炮火声中醒来。他们并未意识到,一首赌上国家命运的宏伟交响曲已然奏响……
不可一世的日本,对美国不宣而战。珍珠港的两列巨舰烈焰腾空,永不沉没的传说消失在高耸入云的黑烟中。日军随后势如破竹。铺天盖地的太阳旗成为浩瀚大洋上的死神使者,日本战士则被对手视同怪物,留下不可战胜的神话。然而日军的“胜利病”给了美军机会。日本舰队试图将美军主力诱入圈套,一举歼灭,全然不知动向已被美军掌握,最终参战航母在中途岛全部葬身海底,战略主动权也拱手让人。
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前所未有的激烈海战摇撼着参战国的根基。这六个月的战况,不仅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走向,更是左右了整场二战的局势。此间历史的天平移动分毫,我们熟知的世界便会彻底不同。
《燃烧的大洋》书写的便是太平洋战争这扣人心弦的最初阶段。我们从中既可以领略罗斯福与丘吉尔谈笑风生背后的运筹帷幄,山本五十六目空一切的豪赌,又可以体会九死一生的飞行员面对阵亡战友遗物时的怅惘,舰队司令刚刚发出命令就收到不利情报时的绝望。当我们伴随书中的人物一同浮沉,历史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