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
中國的亞洲主義:東亞的共識還是戰爭催化劑? 谷歌图书
作者: 史峻(Craig A. Smith)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5 - 06
本書特色

「亞洲主義」──
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起點

排外與猜忌、族群的分裂與統合、擴張與合作的矛盾交錯,
交織成近代中國對亞洲的想像與實踐。
今日的中國與亞洲,
從未真正走出「亞洲主義」的影響。

誰能領導亞洲?
是中國?日本?還是──美國?

當「國恥未雪,民生多艱」成為民族主義的核心語彙,
一個「強國夢」將如何改寫亞洲的命運?
又將為世界帶來何種未來?

◎從「亞洲盟友」到「亞洲老大哥」──中國為何堅信自己該領導亞洲?
當帝國崩潰、列強環伺,面對百年屈辱與國土喪失,中國知識分子在廢墟中尋求出路。他們從日本「脫亞入歐」後孕育出的「亞洲主義」中,看見東亞團結的可能,也嗅到了強權政治的野心,更將之作為亞洲對抗西方秩序的起點。隨著論述的引介與轉化,中國逐步從尊奉日本為亞洲盟主,轉向強調自身在區域中的主導角色,構築起一條從「尊日」到「打倒西方帝國主義」的思想脈絡。

◎「國恥未雪,民生多艱」不只是歷史──更是今日中國的語言
從引介日本論述到建構本土思想,中國知識界將儒家倫理、種族觀與現代民族主義融合,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洲主義觀點。這套論述不僅回應當時的國際壓力,也反映了中國對區域角色的重新定位。從「東亞共榮」到「中國夢」,亞洲主義不再只是對抗西方的口號,而是融入中國思考主權、地緣政治與發展戰略的核心框架之中。

◎今日的一帶一路,昨日的亞洲主義
「亞洲主義」雖曾沉寂於歷史,但其核心理念已悄然重返當代中國的外交語言。從倡議「命運共同體」到強調協助發展中國家,中國正以新的語彙延續過去的思想脈絡。若要理解今日中國的區域構想與全球戰略,追溯這段思想的歷史源流將是關鍵一步。
從經濟發展到民主:現代亞洲轉型之路的不同面貌 谷歌图书
作者: 丹.史萊特(Dan Slater) / 黃一莊(Joseph Wong) 春山出版 2024 - 05
**威權統治者為什麼願意讓步轉向民主?
**

**是抵擋不住,是心懷慈善,還是另有盤算?
**

我們曾經以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來,民主也將隨之發展出來。然而真實情況卻十分複雜,與這樣樂觀的期待相距甚遠。中國與新加坡是特別明顯的例子:儘管經濟有驚人的發展,政治上卻並非民主。

然而,原本是威權體制的臺灣與南韓,卻在經濟起飛之後踏上民主轉型之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儘管在一九八○年代,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者遭遇美國施加的壓力以及臺灣內部追求民主的呼聲,但它的統治權力仍舊非常穩固,是什麼樣的因素讓它願意進入另一種政治架構,來應對上述的壓力?

本書作者認為,原因並非政權即將崩潰所以不得不妥協,也不是威權統治者善心大發,反而正是因為統治基礎十分穩固,讓威權政黨有信心在全面開放選舉之後,仍然可以穩操勝券,掌握政權。

這個相當特別的解釋角度十分具有啟發性,讓我們對「為什麼有些國家邁向民主,有些卻沒有」這個政治經濟領域的重大謎團有進一步的理解。兩位作者深入比較亞洲十二個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發展路徑,解釋他們從這樣的視角如何看待這些國家的民主發展,包括日本、南韓、臺灣、中國、新加坡、泰國、香港、越南、柬埔寨、緬甸、印尼、馬來西亞。


史萊特與黃一莊運用精要的分析與全方位的實證研究,為理解亞洲的民主化軌跡提供了新的架構。保守派的掌權者有可能化身為出人意料的民主化源頭──對於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者,這是重要的一課。
──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哈佛大學政府學系教授,《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共同作者。


獨裁者為什麼會放棄他們的威權權力?對於這個關鍵問題,史萊特與黃一莊這兩位比較政治學頂尖學者提出新穎而令人信服的詮釋,並深入研究亞洲民主化與威權現況的案例作為佐證。《從經濟發展到民主》一方面與當今世局的析論密切相關,一方面為理解民主化提供了新穎而恆久的貢獻。
──史宗瀚(Victor C. Shih),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政治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李宗榮/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長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列)
穿越亚洲腹地(上卷) 豆瓣
CENTRAl ASIA AND TIBEI: Towards Holy City Lhasa
作者: [瑞典] 斯文·赫定 译者: 林晓云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推荐!
国内首次完整引进,“西域探险之父”斯文·赫定第四次亚洲探险全记录。
完整展现1899~1901斯文·赫定探险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三年。
◉ 编辑推荐
斯文·赫定第四次深入亚洲腹地考察的实录,
一百多年前我国新疆 、西藏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生动写照。
斯文 ·赫定的游记,一如他的素描,真实、朴素而传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陈星灿
一场非凡的发现之旅,一次动魄的阅读体验。
——《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
这是一部关于探险家的真实日常之作,完整呈现斯文·赫定成果斐然的一次亚洲探险。
全书用类似日记的形式重现在凄凉孤寂的荒野中度过的每一天,记录沿途三年间 6000 多英里路程的波澜壮阔。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沉睡的楼兰古城,考察古罗布泊风貌,再次踏足西藏高原,向着神圣的拉萨一路前行。
◉ 内容简介
斯文·赫定的第四次亚洲之旅并不顺利,一路惊险连连,从藏北进入拉萨的尝试宣告失败,他和旅队不得不穿过大片未知的土地,回到罗布荒原,为再次进藏做准备。整夜的大风暴过后,一座消失已久的古城—楼兰出现在他们面前,为这支备受打击的旅队带来了巨大惊喜,也为新疆现代考古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他们未能抵达拉萨,但发现楼兰古城、重新界定罗布泊的位置等成果让这次亚洲之旅成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