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
古兰经注 豆瓣
作者: 伊本·凯西尔 译者: 孔德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8
《古兰经注》在尊重原意的前提下,沿用了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些译法,书中所出现的人名、地名和书名与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基本一致,且与阿拉伯原文本的格式保持一致。《古兰经注》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阿里·沙里亚蒂思想研究 豆瓣
作者: 王泽壮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3 - 7
沙里亚蒂的著作明显的特征是强调人的思想。他不仅不畏惧西方的霸权文化,而且通过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复兴了古老的波斯文化,捍卫了伊斯兰教的地位。沙里亚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当时伊朗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一方面关注中产阶级的命运,另一方面以一个负责任的知识分子的身份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伊朗社会,积极探索拯救社会的新途径。沙里亚蒂对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他的思想在当时的青年一代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即使是在今天,仍有许多大学生阅读他的著作,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文化营养,了解伊斯兰信仰。
對話 豆瓣
Islam and the Future of Tolerance: A Dialogue
作者: Sam Harris 山姆.哈里斯 / Maajid Nawaz 馬吉德.納瓦茲 译者: 梁永安 立緖 2016
一場宗教對話的典範,佳評如潮!
前伊斯蘭極端主義份子vs.美國新無神論者,針對伊斯蘭議題的宗教性、公共性,所進行的一場迫切需要的對話:
.伊斯蘭教是和平還是戰爭的宗教?
.伊斯蘭教需要改革嗎?它適合改革嗎?
.為什麼這麼多穆斯林被極端主義吸引?
.伊斯蘭主義(Islamism)、聖戰主義(Jihadism)和基本教義派(Fundamentalism)在當今世界意味著什麼?
如何看待把宗教信仰強加於社會全體的渴望?
英國《泰晤士報》曾公布一項驚人的調查數據:每七個英國年輕人就有一個對「伊斯蘭國」有好感。你是否也疑惑,何以具備高教育程度的歐洲穆斯林,會跑去伊拉克和敘利亞加入兇殘極端的「伊斯蘭國」?何以平時溫和理性的中產階級穆斯林,會認同嚴守教義比人命還重要?
在尋找答案前,首先必須問問自己,真的了解何謂「伊斯蘭主義」、「聖戰主義」和「基本教義派」嗎?在你的既定印象裡,是否可能已將「伊斯蘭教」和「伊斯蘭國」劃上等號?甚至誤以為,每個穆斯林都樂意成為自殺炸彈攻擊的「聖戰士」?說不定早已患了「恐伊斯蘭症」而不自知?
作者之一的納瓦茲是位從極端主義回頭的自由派穆斯林,亦是在英國致力伊斯蘭教內部改革的重要推手,他指出,意識形態組織吸收信徒有四個要素:一種悲憤敘事(不管是真實還是錯覺)、一種身分定位危機、一個魅力型招募者和一套意識形態信條。正是這四要素將諸多滿懷宗教理想的年輕人推向了極端主義的懸崖。
另一位作者哈里斯則是美國新無神論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哲學家、神經科學家暨作家,他從世俗主義切入,質問伊斯蘭教究竟是愛好和平,還是好戰的宗教?更直陳伊斯蘭教義中諸多與二十一世紀的科學理性、人權精神、普世價值相悖之處,指出溫和派穆斯林在宗教紛爭中自相矛盾的危險處境。
兩位立場截然不同的知識份子,橫越歷史、政治、宗教等寬廣向度,成就了這場開誠布公、深具哲學價值的對談,無異再創巴格達宮廷大辯論的新高度。本書不僅釐清世人對伊斯蘭世界的諸多誤解與刻板印象,亦有助廓清穆斯林社群自身的社會角色與義務,試圖為伊斯蘭教的未來開拓一條更多元兼容的坦途。
本書出版的重要代表性意義,更在於在一個充滿誤解和暴力的世界中,鼓勵更廣泛的公眾討論,如何與具有不同觀點的人找到共同點。
好評推薦
一次互敬和深入的對話。任何對人權、伊斯蘭教、聖戰主義和多元主義感興趣的讀者,會發現本書深具啟發性和吸引力。――《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改革伊斯蘭教已漸漸成為二十一世紀政治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議題。本書的對話坦誠而睿智,對涉及的思想和道德議題有最佳闡述。——平克(Steven Pinker),著有《我們本性中的善良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在任何時代,以事實和理性為基礎的對話總是罕見——但更罕見的是穆斯林知識份子和非穆斯林知識份子能開誠布公,討論有關伊斯蘭教的種種議題。這正是《對話:伊斯蘭與寬容的未來》的難能可貴之處。納瓦茲和哈里斯同時從歷史和哲學角度討論伊斯蘭主義和聖戰主義,不帶有絲毫情緒成分或教條。大部分有關宗教的談話都是各說各話,但現在,我們總算有了一次恰如其份的辯論。——《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納瓦茲和哈里斯的對話坦誠而富感情,令人耳目一新——他們一個是從伊斯蘭主義回頭的自由派穆斯林,一個是鼓吹無神論的腦神經科學家……他們的過招釐清了很多困擾著伊斯蘭教公共討論的混淆。——伊莎德.曼吉(Irshad Manji),見《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思想自由和理性探索一度是古代伊斯蘭社會的特徵,例如,遜尼派伊瑪目阿布.哈尼法(Abu Hanifa)曾在伊拉克大清真寺與無神論者辯論,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曾召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學者在巴格達宮廷進行辯論,而莫臥兒皇帝亦曾親自參與對基督徒、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辯論。納瓦茲和哈里斯的對話坦誠而範圍廣闊,值得肯定。納瓦茲熟諳極端主義者的世界觀,亦熟諳改革神學(reform theology)的歷史和傳統,深知伊斯蘭教亟需從內部進行更新。我期盼這次辯論能開花結果,它表明了在我們這個愈來愈兩極化的世界,持不同觀點的人還是有可能進行文明的對談和從彼此學到東西。——伊斯蘭學者哈桑博士(Dr. Usama Hasan)
在伊斯蘭教草創的世紀,穆斯林學者的投入曾有助於形塑這種初生信仰的教義和傳統,而現在,納瓦茲和哈里斯的角力大概適足以表明我們正處於伊斯蘭教演化另一階段的伊始。能讀到他們的談話絕對是有幸,可讓人嘗到一點舉行於巴格達哈里發宮廷的大辯論會的風味。——侯蘭(Tom Holland),歷史學家,著有《在刀光劍影裡:伊斯蘭教的誕生和全球阿拉伯帝國的興起》(In the Shadow of the Sword: The Birth of Islam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Arab Empire)
書中有關宗教、政治、價值和詮釋的觀念讓人讀罷全書之後仍久久縈迴於心。它處理的議題在當前往往意見兩極,但兩位作者鼓勵我們跨越分歧。……《對話:伊斯蘭與寬容的未來》深化我們對宗教、意識形態、政治和尋找共同地基可能性的理解。沒有什麼時候比目前更需要這樣的著作。——拉特利奇(Jeremy Rutledge),見《信使郵報》(Post and Courier)
哈里斯和納瓦茲做到了許多辯論伊斯蘭教問題的人做不到的事情:一次客氣但坦誠的對話。有鑑於相關問題的重要和緊迫性,所有人都必須一讀這書且起而效尤。——阿婭安.阿里(Ayaan Hirsi Ali),著有《外道、流浪者和異端》(Infidel, Nomad,and Heretic)
富激發性而世俗……《對話:伊斯蘭與寬容的未來》充分體現公開對話的優點……納瓦茲和哈里斯的所有努力無非是要為伊斯蘭教內的改革精神發聲。這種精神要能蔚為烈火無疑還有長路要走,但納瓦茲和哈里斯卻為此投下了火種,值得我們鼓掌。——史都華(Brian Stewart),見《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對伊斯蘭教有著如生理性膝反射偏見的讀者將可從本書學到很多。——《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非常值得一讀……一次互敬和深入的對話。凡對人權、伊斯蘭教、聖戰主義和多元主義感興趣的讀者,會發現本書深具啟發性和吸引力。——《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伊斯蘭啟蒙運動 豆瓣
The Islamic Enlightenment:The modern struggle between faith and reason
作者: 克里斯多福.德.貝萊格(Christopher de Bellaigue) 译者: 洪世民 馬可孛羅文化 2020 - 5
打破伊斯蘭文明只留駐過往、抗拒現代化改革的迷思!
第一本將「伊斯蘭」和「啟蒙運動」相提並論的開創性論述。

穆斯林與伊斯蘭文化的改革種子,其實早在兩百年前就種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讚譽: 「剖析過去兩百年伊斯蘭與現代化在伊斯坦堡、開羅、德黑蘭等地的衝突,精采絕倫。」
穆斯林世界被認為無法現代化、改革、與時俱進
事實上,從十九世紀以降,伊斯蘭心臟地帶的中東社會早已被現代化的理想和慣例改變了,包括採用現代醫學、女性走出閨房,甚至民主的發展等等。造就這些不凡變化的學者、科學家、作家和政治人物,給穆斯林留下了深遠的改變。他們有些身在埃及,飽受學術思想與列強瓜分之衝擊,最終萌發現代民族國家的幼苗;他們有些則在伊斯坦堡,在歐亞大陸之中思索君主立憲的可能,挽救鄂圖曼帝國最後的希望;還有人在近乎鎖國狀態的伊朗,一次次起義、一波波改革中爭取權益,將伊朗推向現代化的十字路口。
現代化終究未能推翻保守主義,信仰壓過了理性主義
當代的伊斯蘭啟蒙運動,儘管表面暫時中止,但與它有關的轉變依然持續。二○○九年夏天,伊朗的綠色運動(Green Movement)動員了數百萬人對國家高壓領導階層操縱的選舉結果發動規模驚人的抗議;兩年後,阿拉伯之春重新檢視後殖民主義下的伊斯蘭世界,民眾透過自己的力量,實現遲來的民主;緊接著二○一三年,土耳其也爆發類似強度規模的抗爭,反對艾爾多安毫無包容力的政府。這些民眾力量,現在看來都沒有達到目標,阿爾及利亞、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國軍閥盤據;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土耳其當局都加強控管力度。但這完全不代表激發它們的動力已悄然遠去。抗議、鎮壓、戰事,都證明反動的力量仍努力不懈,試圖改變伊斯蘭領導者決絕的權威。
許多罪惡乃假穆斯林之名進行
伊斯蘭的真義充滿了爭議。但過去的歷史上,遜尼派與什葉派從未激烈對立;熱切奉行伊斯蘭的組織常常只是烏合之眾;許多住在西方國家、大都會的穆斯林,不去當地清真寺聆聽講道,反而從網路上獲得激進的學說,某種程度上更像是自戀世代的社群產物,使人們依據個人偏好奉行伊斯蘭教;另一方面,個人價值、律法、科學、政治組織,才能代表真正的伊斯蘭思想與社會。啟蒙運動後的伊斯蘭教仍很年輕,我們應該了解穆斯林在轉變過程裡的陣痛與困惑,期待在這個動盪中,迎來穩定的發展。
各界推薦
「適時、思考縝密、發人深省。」──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英國史學家及作家
「出色地結合了淵博的學識、有力的議論和迷人的文筆,《伊斯蘭啟蒙運動》大膽無畏、振奮人心、無比重要。」──潔西‧柴爾斯(Jessie Childs),英國作家
「一部見識廣博且具娛樂性的研究,針對一個絕不只是對古文物感興趣的主題:伊斯蘭世界與後啟蒙西方之間的邂逅。」──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歷史作家、廣播主持人
「這是最適合我們失序日子的那種書:及時、迫切、具啟發性。」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印度散文及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