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
暴风骤雨 土改纪事 (2012) 豆瓣
演员: 陈晓楠
“土改”——即土地改革,亦即土地所有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中共领导革命,“土改”有很大的功劳,因为“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的诉求,也是孙中山曾经提出的政策理想,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但是,土改的细节如何呢?土改中的“阶级斗争”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阶级成分”是如何划分的呢?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农民高呼“共产党万岁”获得黑土地几年后又怎样了呢?农民分到的土地又到哪里去了呢?当今的情况是如何呢?
暴风骤雨(一):元宝村土改纪事
暴风骤雨(二):阳城土改纪事
暴风骤雨(三):温泉屯土改纪事
暴风骤雨(四):饶阳土改纪事
暴风骤雨(五):韶山土改纪事
暴风骤雨 (2005) 豆瓣
9.1 (20 个评分) 导演: 蒋樾 / 段锦川 演员: 于洋
其它标题: The Storm
1946年秋天,一个名叫周立波的年轻人从热河来到东北元宝区,县委指派他为区委委员(后任区委副书记、书记)。他是元宝镇土改工作队副队长,他没想到的是,这段时期的特殊工作经历,成就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第二年夏天,周立波写出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上卷初稿。在后来的电影《暴风骤雨》,有一个角色跟周立波在元宝镇的形象职位十分相近。
赵光腚、韩老六、郭全海、白玉山等小说中的人物,都可以从元宝屯发现对应的人物原型。然而他们的命运又有着极为有趣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我们的土地》以对《暴风骤雨》和元宝屯的追寻为线索,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历史资料,反应土改时期的东北农村。
吕新雨教授评价:它探索用口述史、历史资料、访谈等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检讨了各种不同话语对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建构,及其种种建构背后的历史动机,使我们直面历史巨大的复杂性,从而开辟了多重读解历史的空间,表现出导演对历史意识的自觉和清醒。
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增訂版)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石川禎浩 译者: 袁廣泉 / 瞿艷丹 香港中文大學 2021 - 7
本書為日本著名歷史學家石川禎浩教授的代表作。作者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這一大事件置於20 世紀初的國際背景之下考察,通過對中外文獻進行徹底的比較和對照,詳細考證中共成立前後的「每一個事件」,重新還原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 2001 年日文版面世後,相繼推出的中文、英文版均引發巨大反響,被推為「歷史主義方法的經典著作」。

  本增訂版係據日文原版全文譯出。除因應相關領域的新資料與新研究進行全面修訂和增補之外,又續寫一章,着重討論「一大」歷史地位的變遷及相關資料的形成過程。
锻造组织 豆瓣
作者: 张永 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 2023 - 3
本书是作者十几年中共党史研究成果的汇总,作者在书中尝试以“崩溃—重建”模式对1927—1934年间中共的军事政治运作进行探索。本书指出,革命不仅是破坏旧秩序,也是建立新秩序,列宁主义革命党的组织成长同时就是现代中国的政治重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起源于这个历史过程。从建党、建军到建国的政治重建道路是现代中国的历史出口,在这一过程中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列宁主义革命党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4年7月30日 想读 「这本书非常不错,一页都没法跳读。」
中国 党史
Sparks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1 (7 个评分) 作者: Ian John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 9
Using history to challenge Communist Party rule.<br /><br /> China's Underground Historians and their Battle for the Future describes how some of China's best-known writers, filmmakers, and artists have overcome crackdowns and censorship to forge a nationwide movement that challenges the Communist Party on its most hallowed its control of history.<br /><br />The past is a battleground in many countries, but in China it is crucial to political power. In traditional China, dynasties rewrote history to justify their rule by proving that their predecessors were unworthy of holding power. Marxism gave this a modern gloss, describing history as an unstoppable force heading toward Communism's triump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uilds on these ideas to whitewash its misdeeds and glorify its rule. Indeed, one of Xi Jinping's signature policies is the control of history, which he equates with the party's survival.<br /><br />But in recent years, a network of independent writers, artists, and filmmakers have begun challenging this state-led disremembering.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bypass China's legendary surveillance state, their samizdat journals, guerilla media posts, and underground films document a regular pattern of from famines and purges of years past to ethnic clashes and virus outbreaks of the present--powerful and inspiring accounts that have underpinned recent protests in China against Xi Jinping's strongman rule.<br /><br />Based on years of first-hand research in Xi Jinping's China, Sparks challenges stereotypes of a China where the state has quashed all free thought, revealing instead a country engaged in one of humanity's great struggles of memory against forgetting―a battle that will shape the China that emerges in the mid-21st century.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Goodreads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1937-1952
8.5 (10 个评分) 作者: Hans van de Ven 译者: 何啟仁 聯經 2020 - 11
這關鍵15年,成就了你我熟知的現代中國!
也許,沒有誰的國家是真的。
在建國神話的夢幻中,真相與謊言,都成了現實。
這是課本中最混亂、難以卒睹、令人放棄理解的一段歷史,
是一個政府走向潰敗、國家邁向分裂、人民必須受難,真相難辨的傷痛故事。
和平被有關民族間平等、擁有自決權利、民主和人權等偉大原則割裂。它無法產生希望,也無法形成和解,卻能夠滋養核戰和末日的恐懼。──方德萬
今日的中國,何以會是如此?到底是誰打贏了關鍵的戰爭?
隔海高唱的歷史,哪個才是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尤其難解。這段近代中國進程,由連串的錯誤、分裂、敗亡、注定受難的傷痛寫就。
《戰火中國》以全新視角,重新梳理這段令人慨歎,凝縮重要轉捩點與變化的歷史,且在大脈絡下特別穿插陳克文與齊邦媛的個人史,補足了大歷史角度忽略的老百姓生命軌跡。
過去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二戰無足輕重,但《戰火中國》作者方德萬指出,當眾人目光集中在歐洲戰場時,1937年至1952年中國正在打一場複雜的全面戰爭,不但要面對同時並存、相互拉扯的多股的外敵,還有同樣分裂並進的內憂。
新中國,就在這麼飄搖動蕩的土地上誕生。
要探究新中國真正的本質,必須盡力拋開抵抗外侮的英雄式主觀論述色彩,同時並論各派系在抗戰時期的作為、決策、成功與失敗,以及日本、蘇聯、美國、英國等勢力的政治考量與行動。《戰火中國》全書分為四部份:第一部「立國大業」論析蔣介石掌權至1937年中日開戰期間,圍繞其與國民黨的連串事件;第二部「歷史轉捩點」講述對日抗戰的時代精神轉變,分論日本、國民黨如何試圖取勝,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擴張;第三部「試煉」和第四部「新中國」,則檢視成為世界大戰一部分的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後的中國內戰,以及在韓戰中逐漸浮現的冷戰面貌。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 Goodreads
9.5 (11 个评分) 作者: 钱理群 聯經出版公司 2012 - 1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被公認為東亞區域思想界的代表性人物
19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當代中國重要知識分子
以獨特觀點,從個人歷史記憶出發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年的歷史做出最完整的回顧、批判、反思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共八十萬字,醞釀了二十五年,反映了錢理群近期研究與思想的重要結晶,
試圖通過本書建構一個底層(我─錢理群,民間思想者)、高層(毛澤東)、中間層(知識分子)互動的三維敘述空間、結構
此三層之間的互動、反抗、合作、背離
形成一個複雜交錯的歷史過程,
並構成中國今日思想狀況的藍圖。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完整呈現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心路歷程
堪稱近年來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回顧與自傳。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提供了讀者看待當代中國問題時不可多得的思想資源,對於當前「中國崛起論」、「中國模式論」的知識熱潮,以及「毛澤東的幽靈」浮現於「後毛澤東時代」的徵象,提出即時有力的回應與批判。
錢理群以獨立知識分子的立場,通過本書,對於自己如何走過毛澤東影響下之共和國六十年,做出回顧與反思。共和國六十年的政權迭替,整個國家民族經歷了分裂動盪,在錢理群平靜而從容的敘述調子底下,內蘊著歷史的激情與蒼涼。
「一方面,我是毛澤東時代所塑造的,毛澤東文化已滲透到我的血肉及靈魂中,這種毛澤東時代的印記永遠改變不了,無論如何掙扎、自省、批判,我都是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浪漫主義者、烏托邦主義者。另方面,我更是個毛澤東時代自覺的反叛者。我的歷史使命就是反戈一擊,對毛澤東做出同時代人所能達到的最徹底的清理和批判。既受他的影響,同時又是他的反叛者,並力圖使自己成為徹底的反叛者。」──錢理群
《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作為親歷共和國六十年的獨立知識分子,錢理群以其豐厚的歷史經驗與直面現實的批判力度,為讀者打開一扇深入了解1949年至今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民間思想知識狀況與毛澤東思想實踐的窗口。錢理群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本書的敘述框架,指出毛澤東時代的1957年所底定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與後毛澤東時代有著內在的貫串性聯繫,這是批判性理解當下政體的核心關鍵。同時,錢理群致力挖掘中國當代民間思想,力圖在被鎮壓、被抹殺的「民間異端」歷史中,重拾那頑強存在的民間思想,並繪製其知識系譜,以提出一條中國民間版的社會主義思想道路。錢理群以其豐富的史料文本與作為一個歷史見證者、參與者的親歷經建,精采地勾勒出中國戰後思想狀況的景貌,並站在民間的立場、從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角度,為讀者漸次打開、進入中國大陸戰後歷史與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達到心的交流。
錢理群在《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裡順著歷史行走順序,將中共建國之後至今六十年的歷史分為建國初期(1949-1955)、反右運動前後(1956-1958年初)、大躍進年代(1958)、大饑荒年代(1959-1961)、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文化大革命年代(1966-1976)、後毛澤東時代(1977-)。在同時考量各歷史時期的國內情況∕國際情勢的視角下,他將整段歷史以「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作為分野,強調毛澤東與中共在前段時期所奠定的中國共產黨之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如何後遺到「後毛澤東時代」、成為後段時期實行改革開放的基礎,同時提出反右運動前後所奠定的「1957年體制」是「1989年體制」的基石,兩者間有著內在的歷史連續性,如此方能歷史化的理解當下中國共產黨的專制政體核心。
更重要的是,錢理群考察了自1950年代即出現的校園「右派」(校園民主運動),文革間的民間思考、1980年的民運以及1989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並認為它們之間有一脈「社會民主主義」的知識思想連續,亦與1990年代「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的知識分子論爭以及當下中國的民間社會運動,有著複雜的內連性質,而這些知識運動與黨內思想的分派彼此扯動,形成上下相互吸收、影響的關係。
錢理群先生將當前中國的思想、知識光譜做了歷史化的考察,並以此回應、分析所謂「毛澤東的幽靈」在「後毛澤東時代」浮現的現象,對於當前「中國崛起熱潮」以及與之相應的知識徵候,提出即時、有力的批判與警醒。
本書《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冊)以前言為始,從起自建國初期(1949-1955年),迄至第九講 通向文革之路(1962-1965年)(下)。
中国的内战 豆瓣
Civil War in China: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8.0 (8 个评分) 作者: 胡素珊 (Suzanne Pepper) 译者: 启蒙编译所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题进行全面系统、客观中立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关于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作者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作者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从而细微客观地揭示出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
这是任何想要了解国共关系史,特别是想要了解当年执政的国民党何以会短短几年间就败给了“革命”的共产党的读者,非读不可的重要著作之一。作者的视野相当开阔,尤其是对1940年代后半期国共两党在社会政治层面的较量,做了很深入的考察与研究,给人深刻的印象。
——杨奎松
意外的圣地:陝甘革命的起源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周錫瑞 (Joseph W. Esherick) 译者: 石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 07
延安是中國的「革命聖地」,也是曾經的中共陝甘寧邊區首府所在地。1935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在這裏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實踐確立了整個毛澤東時代的坐標系,令陝北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陝甘革命聖地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美國著名史家周錫瑞以三十餘年心血傾力研究,對其間歷史的必然走向與時勢轉換的偶然因緣提出深刻的洞察。他廣泛搜集同時代的文獻、親歷者的回憶錄和口述訪談等資料,並多次前往歷史現場實地考察,從不同角度觀察清代以來這一地區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對關鍵人物在歷史關口的大小抉擇給予客觀之認識與同情之理解;並「以扎實的研究和強有力的敘事」,解析革命聖地之所以能夠出現的種種機緣、意外與偶然,和共產革命如何在「一系列因緣際會的長期過程」中生長起來。
张力与限界 豆瓣 谷歌图书
9.8 (10 个评分) 作者: 黄道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1 其它标题: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中央苏区史,在中共党史中是一段“别样的经历”。中共在1927年国共分裂后,几乎是白手起家开始武装反抗,神话般的故事到1930年代中期暂时画下了一个逗号,1934年中共遭遇的挫折,以博古等为首的中共中央不甚成功的领导固然不能辞其咎,但这些被历史推上中心舞台的年轻人,其实本身也是历史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