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
导读利奥塔 豆瓣
Jean-François Lyotard
8.7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莫尔帕斯 译者: 孔锐才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在诸如《后现代状况》、《歧争》、《力比多经济学》和《非人》等作品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激进地改变了人们思考当代文化的方式。他对知识、艺术、政治和历史关系的研究组成了后现代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文本。
这本导读介绍了利奥塔作品的核心思想,包括现代性、后现代、伦理、崇高和“不可呈现”等概念。西蒙•莫尔帕斯将重要的文本放在它们的知识背景中,从而追溯了它们在当代思想中深远的影响力。这样,他不仅让利奥塔的作品变得易于进入,同时也让读者能对这些作品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
利奥塔的作品对于任何研究当代文学文化的学者来说都是无法忽略的。本书对于进入利奥塔范围广阔的批判作品是一个理想的指引。
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 豆瓣
Structuralism and Since:From Lévi-Strauss to Derrida
作者: [英]约翰・斯特罗克 译者: 渠东 / 李康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是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五位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和雅克・德里达的学术思想评论集。
这五位思想家堪称当今的人类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分析以及语言学和哲学诸领域较有影响的人物。书中收入由丹・斯皮尔伯等研究人士撰写的论文,分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五位思想家各自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概念之间的基本联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与关联。不失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法国思想乃至西方社会科学思想整体发展及其流变的基本著作。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精校本)——北大学术讲演丛书之四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詹明信 译者: 唐小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1985年来,杰姆逊教授在北大开设了西方文化理论专题课,本书是这次讲课的翻译记录。
杰姆逊教授这次专题课着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继国家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而后的晚期资本主义,是一个过错全商品化了的、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产生了新的变化,历史的深度消失了。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等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是对这些特征的概括。本书的“引论”和第一至第四章是作者研究工作的理论框架,他在讨论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与叙事分析等问题时,对当代西方思想界的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做了评述,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运用到新的理论阐述中。第五章“后现代主义文化”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他结合对建筑、文学、绘画、摄影、广告等文化工业的精彩分析,对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做了理论的总结。
本书是杰姆逊教授学术著作中唯一没有英文版的作品。直到1991年,杰姆逊教授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集大成的著作《后现代主义,或日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出版,名著中的理论分析和论断,其实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早已有所披露。
后现代的状况 豆瓣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哈维 译者: 阎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岀现。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豆瓣
8.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泰·卡林内斯库 译者: 顾爱彬 / 李瑞华 译林出版社 2015 - 3
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异彩纷呈的文化与艺术景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路与脉络?马泰·卡林内斯库通过历史与比较的考察,基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相对立的分析框架,把这五个概念作为“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作品实例,追根溯源,清理出每一副“面孔”的发生机理及彼此间的相互关联,试图为我们描摹出动态、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面貌。本书堪称一部文化现代性的观念史,是这一领域罕见其匹的广博而富于雄心之作。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豆瓣
Life and Times of Post-Modernit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特斯特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本书分六章:界限、特性/身份/认同、怀旧/恋乡、技术、责任、他人,将文学、历史、哲学融合到一起,探讨了当今社会中的生活、时间、意义及其全球影响。
后现代状态 豆瓣
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
8.0 (2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 译者: 车槿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手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中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 豆瓣
作者: [德] 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 译者: 钦文 商务印书馆 2014 - 4
本书由作者的四篇讲演构成:《真理、表象、和解――阿多诺对现代性的审美拯救》、《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艺术和工业生产――论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阿多诺――“非同一的特殊事物”的维护者》。
它们在主题上的相互关联是:艺术在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理性进行抗辩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认为,艺术不是某种更高理性形式的范式,而是帮助我们冲破理性理解界限的手段;艺术代表的并不是一种更好的理解的整体,而是代表了拓宽主体、交往和经验界限的可能性。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豆瓣 Goodreads
8.5 (8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日常性的生活际遇、一些理论问题的一再激发,以及个人的禀赋,促使作者对身体和空间这样一些主题产生了特别的关注,并且不经意地围绕这些论题写作,把自己对于身体和空间的认知以一种独到的视角呈现出来。汪民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为三个部分: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
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南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是作者汪民安近五年来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
非人:漫谈时间 豆瓣
L’ Inhumain. Causeries sur le temps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译者: 夏小燕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2
- 编辑推荐 -
★ 法国著名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继《后现代状况》、《异识》后,最重要、讨论幅度最广的学术著作。“非人”、“崇高”等利奥塔最重要的观点,在这本文集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和阐释。
★ 在人类与机器意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兴趣的今天,众多关于人类在当代世界中的意义的讨论,皆不可避免地会回到利奥塔对“非人”的分析。
★ 崇高一直是批判研究的核心范畴,利奥塔在本书中对康德、黑格尔以及埃德蒙德•伯克的崇高概念的解读,对崇高理论在文学、绘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的分析,是他对美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 本书是利奥塔作品中写作相对明晰的著作,对于那些不熟悉他之前文本的读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重写现代性》、《崇高与先锋派》等文章亦是人文社科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反复研读的经典文本。
- 内容简介 -
人道主义意义上说的人是否在以窘迫的方式变成非人?×人之“本”是否就在于人身上住着非人?
这里汇集的“漫谈”没有宣言或者专论的功能和价值,如利奥塔所言,它们都是一些应邀写的文章,大多数是针对非专业的读者,其余的则是私下的交流。在书里的一系列广泛讨论中,利奥塔研究了康德、海德格尔、阿多诺和德里达的哲学,并着眼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如塞尚、德彪西和布列兹——的作品。他还探讨了时间与记忆、崇高与先锋派,以及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在这些讨论中,他着重思考了现代性、进步与人之间密切但疑窦丛生的联系,以及向后现代性的过渡。利奥塔声称,文学、哲学和艺术的任务就是见证并解释这一艰难的过渡。
有争议的知识 豆瓣
作者: [美] 史蒂文·塞德曼 译者: 刘北成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本书作者史蒂文·塞德曼教授是美国著名社会理论学家。在本书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关于社会学理论的后现代解释框架,也是对社会学理论史重新梳理和诠释。从孔德开始的社会学,到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一直到当代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当代流行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如吉登斯、布尔迪厄、沃勒斯坦,以及英国的文化研究,后殖民理论,美国的当代的各种社会运动,等等,作者试图放在一个统一解释框架中予以理解。
作者的解释框架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社会分析,其二是道德立场。作者认为,任何社会学的抽象理论,都必然有一定的历史社会起源,并且一定植根于相应的道德信仰之中。以历史社会起源和道德信仰来解释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现代方法论的体现。用这种可以称之为“后现代”的方法批判和梳理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史和思想史,就会发现,我们以往的社会学知识,作为既定的、大一统的、无可置疑的科学知识,都是有“争议”的。因为,对社会现象有多少不同的互相抵牾的解释,就有多少不同的互相抵牾的含义,但没有任何一种解释可以在理论范围内证实自己或证伪其他。
后现代方法论注重社会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强调分析该理论所预设的前提和所预设的解释范围。更重要的是,后现代方法论认为,任何社会理论的建构,都与社会权力(包括社会运动)相关。所以,社会理论也无非是为某种特定的社会构造(social construction)设定规则和规范而已,正因为社会理论是如此地产生和建构的,就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评价其核心概念和方法论的含义,以及该理论在政治实践中的效果。后现代方法论还注意到,对某种特定的社会理论,有些社会要素被“神圣化”了,而有些要素被故意忽略了;有些社会要素被“放大”了,而有些要素被“扼杀”了。社会理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任何社会理论,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来源于某种社会权力,成为这种权力的系统话语,并为之服务;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社会性,另一方面,任何社会理论都不可避免地采取某种特定的道德立场,肯定或否定某种政治实践,维护这种社会权力或抵制其他的社会权力。即便是所谓的“科学”社会理论,也同“科学”的社会势力相关,也起源于与“现代.性”相关的历史条件。当“科学”的社会理论成为理论世界的霸权话语,也就意味着“科学”的社会势力成为了统治性的社会权力。
从后现代方法论角度,社会理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真理”,不可能通过积累而形成真理体系,从而达到人类认识的极限。社会理论属于知识的范畴,要应用这种知识,就要分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当社会学知识被应用在利益冲突的环境中或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就会变得“有争议”了,社会学知识所标榜的“真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当我们进入了“后现代”时代,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大一统的政治权力被极大地消解,社会被各种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种族的、宗教的、文化的势力多元化,原来传统的经典性的社会学知识遭遇到颠覆性的挑战,无法继续维持其垄断性的话语霸权,在实践中无法坚持其统一的道德立场。这种社会学理论的现状,使得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史处在危机之中。如何理解社会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如何看待社会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沟通“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就成为社会学理论本身的重大课题。作者的这本著作可以看做是解决这些课题的重大努力。
作者史蒂文·塞德曼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他长期研究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倡导后现代方法论。也许是因为他公开提倡社会学的道德立场,使得他特别注意社会变化的趋向和新社会运动的社会学理论的阐释,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他发表了大量论文,著作等身,其中有多种被翻译成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和中文。这本《有争议的知识》是他对后现代方法论的系统的和理论的总结,特别是对福柯“权力一知识”关系的阐发和实际应用。这本著作自1994年出版,1998年再版,成为美国许多学校的社会学理论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其中的某些章节,成为研究生研究和讨论的主题或辅导材料。我在美国攻读社会学博士期间,选修了史蒂文·塞德曼教授全部社会学理论课程,在担任他的助教期间,为他的研究工作搜集和查阅资料,使得后来我的博士论文极多地得益于后现代方法论。值此机会,谨向塞德曼教授表达我诚挚的感谢。
后现代理论 豆瓣
Postmodern Theo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 / [美] 斯蒂文·贝斯特 译者: 张志斌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10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介绍并分析了福柯、鲍德里亚、哈贝马斯、利奥塔、德勒兹、杰姆逊等一批思想大师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是系统阐释后现代理论的极好读本.尤为可贵的是,他以相当的篇幅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间既对立又亲和的关系。
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 豆瓣
Eroticism, Expenditure, and General Economy: Selected Writings by Georges Batail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汪民安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乔治·巴塔耶是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先驱,是当代法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策源地。他踏着尼采的足迹,对主体、知识、理性、功利性生产和基督教展开了摧枯拉朽的批判,这一切明示了下一代天才知识分子——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克里斯蒂娃——的道路。巴塔耶令人眩晕的博学、神秘主义趣味和对语言表意的神经质般的拒绝,使他的文本像一道隐密的深渊,但却对各种理性和道德的僭越投上一层光亮。
后现代史学理论读本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彭刚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1973年海登•怀特《元史学》问世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学界产生强烈冲击,无论史学理论还是史学实践均深受影响,发生巨大变革。本书精选海登•怀特、卡洛•金兹堡等名家最具代表性的十五篇文章,就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中的诸多议题展开讨论,不仅是对该领域数十年发展的总结,也对历史哲学与历史实践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
通向巴塔耶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张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 一本通向“爱欲与死亡的大师”巴塔耶思想迷宫的学术指南。《色情》标配读物。
★ 梳理核心概念“耗尽”“色情”“至尊性”,勾勒巴塔耶思想地图,思想震荡。
★ 剖析巴塔耶的暗黑文艺思想——文学与恶、诗人、天才、孩童
★ 追忆巴塔耶生平及思想传承,绘出星群璀璨的思想谱系图,上承尼采、科耶夫…与拉康、雷蒙·阿隆、布朗肖同时代,下启鲍德里亚、罗兰·巴特…群星璀璨的思想纪元。
★ 通往巴塔耶,重审人的价值。透视巴塔耶思想,重申生命体验的延展与美妙。
———————
▼内容简介
人是充满欲望的“否定者”。将生命的体验带到尽可能远的地方。
在爱欲与死亡前,狂饮生命之泉;于世俗禁忌处越界,抖落物性,披洒人的圣性光辉。
——*——
巴塔耶,20世纪法国重要思想家。杂糅尼采、科耶夫、黑格尔、萨德、弗洛伊德等哲学家思想;启迪了福柯、德里达、让-鲍德里亚等,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本书从巴塔耶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耗尽”“色情”与“至尊性”出发,深入研究他在普遍经济学、政治哲学、人类学、文艺等方面的思想,梳理出其庞杂思想的基本架构及彼此间的内在关联,为研究者提供理论视角;同时,为初窥门径者绘制思想迷宫指南。
第二次启蒙 豆瓣
作者: 王治河 / 樊美筠 2011 - 1
《第二次启蒙》是两位作者10余年求学国外的思索结晶。从一种观照世界的新视野即过程思维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第二次启蒙》对作为工业文明思想基础的第一次启蒙(包括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局限特别是其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对他者的种族主义立场,对传统的虚无主义姿态,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过分迷信,对自由的单向度阐释,对民主的均质化理解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次启蒙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念,其中包括“深度自由”,“道义民主”,“厚道科学”,“有机教育”,“和者生存”,“互补并茂”以及“建设性后现代女性主义”,“后现代有情法”,“后现代农业”,“后现代商道”,“后现代人权”,“后现代绿色生活方式”等诸多浸透着中西智慧的别开生面的概念。作者相信,第二次启蒙不仅可为即将来临的生态文明和后现代转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的擘划,而且因其深阔的整合视野及与中国文化的深度契合,它注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无边的挑战(修订版) 豆瓣
作者: 陈晓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7
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经典之作
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
最早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问题
融理论思辨与审美感知为一体,捕捉当代最生动的文学品质
先锋文学30年,该修订增补版,增加两章全新附录
《无边的挑战》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中国先锋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从理论源头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了独到的梳理。本书是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也是最早探讨了如今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几乎成为常识的后现代性问题,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多年来,它的敏感与精辟,锐气与生动,始终引起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哲学100问:后现代的刺 豆瓣
作者: 书杰 2020 - 10
《哲学100问:后现代的刺》是继《哲学100问: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哲学100问:人,诗意地栖居》之后的第三本书。本书以启蒙、文化工业、传媒、工具理性、解构、正义、科学为展开话题,用通俗的语言带你走进紧张刺激的后现代哲学世界。
本书系统介绍了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梅洛·庞蒂、伽达默尔、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哲学家的核心思想,集中梳理了法兰克福学派、身体哲学、诠释学、解构主义、政治哲学以及科学哲学等哲学流派的核心逻辑。
核心模块:
社会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
身体与解释:身体哲学
解构的快感:解释学丨解构主义
正义与邪恶:现当代政治哲学
科学哲学
哲学家: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梅洛-厐蒂、伽达默尔、福柯、德里达、罗尔斯、汉娜•阿伦特、波普尔、库恩、费耶阿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