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文化战略 豆瓣
作者: 【美】道格拉斯·霍尔特 / 道格拉斯·卡 译者: 汪凯 商务印书馆 2013 - 8
《蓝海战略》之类的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战略著作认为,创新在于产品功能的突破。然而,作者通过对万宝路、星巴克等数百个品牌案例的分析,以及与相关品牌管理者和消费者的访谈,发现了功能主义创新模式的缺陷,那就是忽略了社会和历史变迁产生的意识形态机遇。作者花费八年的时间,运用“实验”的方法,创立了足以弥补主流创新模式欠缺的“文化战略”理论,并将此理论反复应用于品牌推广实践,成功重塑了多个垂死挣扎的品牌,也成功地让数家新设小企业迅速成长为品牌价值达数亿美元的大企业。在实践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文化创新模式以及适用于文化创新的组织形式。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品牌战略的宝典。
商业模式新生代 豆瓣
作者: [瑞士]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Alexander Osterwalder) / [比利时]伊夫·皮尼厄(Yves Pigneur) 译者: 黄涛 / 郁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0
对于那些致力于改进或创造商业模式的先驱来说,
《商业模式新生代》是一本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用的、启发性的工具书。
改变你思考商业模式的方式
《商业模式新生代》将会告诉你当下领先公司正在使用的强大而实用的创新技巧。你将学会如何系统地理解、设计和实施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分析与更新旧的商业模式。
由470名战略实践者共同创作而成
《商业模式新生代》言行一致,由470名商业模式画布实践者共同创作,横跨45个国家。这种可以立即使用的方法,体现了一种紧密配合、公开和平行的设计思路。
为实践者而设计
《商业模式新生代》为那些时刻准备摒弃老套思维方式,接受新颖、创新的价值创造模式的人而写。他们是高管、顾问、创业家和所有公司的领导人。
商业简史 豆瓣
作者: 刘润 2020 - 9
一部商业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全书从四大阶段理清商业发展脉络:线段型商业——中心型商业——去中心型商业——全连接型商业。 线段型商业是商业世界的首次进化,催生了“丝绸之路”; 中心型商业是商业世界的侏罗纪时代,催生了“电商”; 合久必分的去中心型商业时代,催生了“区块链”; 全连接型商业是商业世界的乌托邦,我们正在不断地接近它。 商业的进化,离不开“连接”。连接的过程,就是交易成本越来越低、网络密度越来越大、交易效率越来越高的过程。只有在商业之海中,看清“连接”前进的方向,才能顺势而为,在这部宏大的《商业简史》中,谱写属于自己的商业未来史。
24堂财富课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陈志武 2009
耶鲁教授与女儿的财富对话 青年创业最温情的启发读本
这是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与女儿的对话集。中心话题是如何通过创业来快速获取财富。要创业致富,必须面对商业模式的选择问题。商业模式,是目前所有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学者、媒体人口中谈论最多的热词之一。
作者分析了微软、星巴克、沃尔玛、戴尔、无锡尚德、重庆力帆等公司各自不同的商业模式,正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它们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巨大的规模,其创始人也因此积累了亿万财富。至于什么是失败的商业模式,有哪些不好的后果,书中也举了不少例子。作为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对冲基金公司老板,作者丰富的商业史、金融学知识以及实战经验,为本书增色不少。
王利芬、徐小平、熊晓鸽、朱明、袁岳等多位人士给予本书很高评价!这是全民创富年代不可多得的一本畅销书!
管理的常识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陈春花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0
很多时候不是员工的素质不行,更不是企业文化不行,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内部无法协同的组织中,由于对管理常识的误解所导致的因素占了绝大多数。本书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重要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等等。
非线性成长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黄有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是影响数百万人的新职业教育创业者、《运营之光》作者黄有璨关于职业发展、商业认知和个人成长的最新力作。
这本书最大的不同是其提出的个人成长底层逻辑和方法论,能指导读者自主地解决每个具体困难,而不是生搬硬套作者的过往经验。
全书以作者总结出来的个人成长范式“非线性成长”为主线,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身边高手的例子,帮助大家梳理在不确定环境下个人成长的三大阶段——“技能培养”“提升商业认知与系统思考能力”和“心性成长”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理性和感性在书中交替呈现。主线围绕三大阶段,充满了条分缕析的理性思辨色彩;辅线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既有纠结、自省,又有热情和坚信,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同时欣喜地发现认知和思维得以提升。
能量与文明 豆瓣 Goodreads
Energy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作者: [加] 瓦茨拉夫·斯米尔 / Vaclav Smil 译者: 吴玲玲 / 李竹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5
比尔•盖茨2017年度书单图书
高效利用能量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引擎
华语世界首次引进,加拿大历史学家、科学家瓦茨拉夫•斯米尔能量研究重磅之作
从远古采集社会到化石能源时代,全景展现能量利用与文明进化互相交织的历史
以能量为标尺,对人类社会的进化进行的一次有文化的、精确的分析
“能量是唯一的通用货币”,开篇语振聋发聩,奠定了本书讨论的基调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无所不包”的大书,既大气磅礴,宏观地回溯了采集社会到油气时代,人类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搜寻食物,到创造出足以更改地球面貌的毁灭性武器的壮阔历程,又细致入微,从都江堰的具体建设与规划思路到阿兹特克浮园的天才设计,从冬宫广场上美丽的亚历山大石柱的竖立过程到爱迪生与特斯拉的电流之争。……有趣的小故事,缀满了这部注定不易阅读的著作。不论是想要从能量的角度一窥人类文明史,还是希望看到一本另类的“百科全书”,抑或因对人类的化石能源使用现状感到忧虑而希望找到出路,你都能从本书中得到一些答案。
◎ 内容简介
能量是唯一的通用货币。要想达成任何目标,能量都必不可少。大到改变板块构造的力量,小到微小雨滴的累积侵蚀,能量无处不在。通过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为植物质的光合作用,生命得以形成。人类文明的存续更是依赖于各种能量——从化石燃料的采掘到光能发电。本书作者瓦茨拉夫•斯米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量的利用之间关系的重要历史作了全面解读,范围上至远古采集社会,近至当今的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
作为唯一能够系统地利用体外能量的物种,人类利用能量来开发智力、制作种类丰富的器具——从最简单的工具,到现代最先进的内燃机和核反应堆。对化石燃料的利用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人类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战争与武器、信息与通讯、经济、政治、城市化、生活质量和环境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斯米尔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全景式的视角。本书基于斯米尔1994年的《世界历史中的能量》,并作了大量增补和修订。在本书中,斯米尔组织了大量的新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去二十年中人们在能量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 专业推荐
《能量与文明》一书的作者从人类发展进程对能量的依赖谈起,诠释了能量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作用,提出了一方面需要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合理地利用能量,另一方面是要改善能量的来源,从两个方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作者对能量与文明的相互关系做了严谨的思考,期望能量更多用于推动文明的进步,而不是相反。总之,《能量与文明》一书值得能源工作者阅读和回味。
——李俊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扎耶德未来能源奖终身成就奖得主
这本书回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客观地衡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平。全书通过俯视人类的文明史,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那就是使用能量这个标尺。《能量与文明》一书能够让我理解文明如何发展至今,又将向何处去。
——吴军,计算机科学家
这是一本基于扎实研究的心血之作。只知道什么时代的人用什么方式取得能量是远远不够的,高级知识都在细节之中:这种方式和那种方式相比,消耗多少、取得多少、浪费多少,由此产生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差异是什么?当时的人被能量限制而未必能意识到能量这条线索,我们却可以掌握这个思考维度。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有些读者试图从思想和主义的角度理解文明,但实际上,那些都是被修饰过无数次的说辞。想要拨开各种迷雾,就要从资源、武器、人口上入手。而这三要素都是由能量转换效率、获取能量的成本决定的。这本书,扎实就扎实在这里。
——卓克,科普作者
能量是贯穿宇宙运行、文明演进、社会建构、产业创新的通行货币。这本《能量与文明》揭示的这个道理,令我震撼。全书糅合了历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综合功力,帮助读者在一个全新侧面,重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及与之互动的社会。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类社会数千年,如何生产与使用能量始终是最大的主题。在这本书里,作者将人类社会运用能量的轨迹清晰地描述了出来,堪称智者的深邃思考。喜欢思考底层逻辑的你不应该错过。
——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能量与文明》追溯了人类的故事,以及能量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生产、使用、食用以及浪费的。能量在很多方面统治着我们人类社会。这是一本细节丰富的书,所以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似乎有些出于意料。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总结了能量对文明所有主要领域的影响。这是一本让人类思考自身命运与未来的好书。
——李大光,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作者瓦茨拉夫•斯米尔教授通过一个有趣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控制能量的演化历史。通过详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能够利用的能源形式,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能量是如何改变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且驱动其进步的,很是值得一读。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总编
在《能量与文明》中,斯米尔深入而广泛地解释了人类将能量转化为热、光和运动的能力方面的创新,是如何在过去一万年中推动我们的文化和经济进步的。——比尔•盖茨
一部充满智慧、饱含怜悯的重要著作。
——《外交》(Foreign Affairs)
他(斯米尔)悄悄塑造了整个世界对能量的看法。
——《科学》(Science)
斯米尔是一个不允许真相被政治遮蔽的作家。
——《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人类所完成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获取能量的能力。有关能量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瓦茨拉夫•斯米尔是全世界顶尖的研究者。毫无疑问,《能量与文明》将是21世纪有关这一课题的最重要的指南。
——伊恩•莫里斯,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古典学教授,《西方将主宰多久》作者
斯米尔的非凡见解为我们阐释了能量在创造文明、维持文明的延续中的核心地位。本书立足于科学,对文明之间的差异保持敏感,内容翔实,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权威性著作。
——大卫•E. 奈,历史学家,《百年流水线》《电气美国》作者
企业家的企业理论 豆瓣
作者: 【丹】尼古莱·J.福斯 / 【美】彼得·G.克莱因 译者: 朱海就 / 王敬敬 2020 - 6
两位作者分别是尼古莱·J.福斯和彼得·G.克莱因,他们都是当今全球数一数二的重量级奥派经济学家,也有深厚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底子。这本书一问世,就被誉为是研究企业家精神的最新里程碑,荣获奥地利学派"年度图书",有非常大的影响。
华为的意志:华为经营逻辑的引擎 豆瓣
作者: 鲁青虎 2022 - 1
一个企业活下去并非容易之事,企业要始终健康地活下去更难。因为它每时每刻都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的过程中才能活下去。30余年间,华为从一个地方小企业成长为行业全球领先企业,成为中国企业在世界的标签,离不开华为所有人的艰苦奋斗,而能够一直坚持以奋斗者为本来驱动华为发展,离不开创始人任正非强大的意志力,作者将自己在华为13年的观察和近些年的系统思考,总结了在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任正非的意志是如何驱动经营逻辑,闯过了一道道生死关隘,也为中国其它企业能够长久“活下去”,提供有益的启发。
◆前华为高管鲁青虎诚意新作,以13年自身体验和感受解释华为成就来源!
◆经营逻辑的闭合循环图总结提炼华为健康、快速发展30余年背后的意志驱动力!系统呈现更专业、更深刻、更热血、更励志的华为奋斗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力荐!
◆任正非意志及华为意志集中体现,在绝境中爆发出疯狂的意志,卷土重来,直至成长为领先企业!
◆深受华为人认同的华为精神总结!华为公司前副总裁、惟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方惟一,华为公司前战略部副总裁、独立企业管理咨询人郭海卫,前《华为人报》主编、《任正非这个人》作者周学军,“学习华为三部曲”作者、华为公司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邓斌,华为公司前后备干部系主任、《华为增长法》作者胡赛雄,华为公司前代表处管理者丁文国等推荐!
※名人推荐※
王中江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
华为之所以成为华为,因为它有强大的意志驱动力。这是青虎先生体验和感受过的,他以此来解释华为的成就来源并用它为本书命名。我非常相信意志的力量。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想走多远;人能站多高,取决于他想站多高。将真正想做的变成坚定的意志,将坚定的意志变成坚持不懈的行动,就能创造一切。
方惟一 华为公司前副总裁,曾任华为公司战略与规划部总裁、财经管理部总裁等,现任惟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欣喜地看到这本书,感叹其三大功力:对企业经营理解的功力、文化贯通于组织和经营的功力、上下融通的功力、……贯穿本书的是无处不在的开放与谦逊,这点,更加难能可贵。
郭海卫 华为公司前战略部副总裁、独立企业管理咨询人
本书从“意志”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将华为的关键成功要素进行了全方位的解码,强调华为在意志力驱动下形成的奋斗者文化,磨炼成为其强大的经营逻辑,造就世界级领先企业。本书给当下苦寻企业发展之道、希望学习华为文化和经营思想的朋友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周学军 前《华为人报》主编、《任正非这个人》作者
鲁青虎先生以自己在华为的经验,试图探究华为成功的关键,即任正非的意志力如何导引众多华为人迈向世界水平。值得一读,掩卷三思,必有精进。
邓斌 “学习华为三部曲”作者、华为公司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
鲁青虎老师从“意志”角度来解读华为和任正非的经营哲学,在众多解读华为的经常管理图书中独树一帜,值得有志于牵引企业走更远的路的企业管理者研读。真诚推荐。
胡赛雄 华为公司前后备干部系主任、《华为增长法》作者
本书是对企业精神的探索与探讨。战术千万条,好战第一条,精神是君药,方法论是臣药。塑造企业精神,这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丁文国 华为公司前代表处管理者
鲁院长从“意志”的视角诠释华为经营、管理、成长及文化建设的内涵,耳目一新。相信本书会给经营、管理企业的朋友们带来启迪和有益的参考。
有廁出租 豆瓣
作者: 莊玉惜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8 - 2
公廁有市,夜香有價。
早期香港的商人爭相經營公共廁所,原因何在?
公廁遍地開花,形成商業網絡,比「走水貨」利潤更高?
公廁衍生的衛生問題,連政府也無權過問?
由公廁商品化,透視香港殖民地城市管治形態。

有廁出租,價高者得﹗
鴉片戰爭後,絲綢重鎮順德與環球絲綢市場接軌,為了提升養蠶桑葉的質量,高價收購香港糞便作肥料,觸發華藉地產商在港擴建商業公廁,高價招租充當糞便收集站。商業公廁主導其時公廁服務,緩解以公帑及官地建政府公廁的壓力。
香港人口密集,興辦糞廁的難度甚高,地主每以臭氣擾人、物業價值受損而反對政府公廁,地產商建的「屎坑」卻持續服務半個世紀。究竟商人運用甚麼策略化解矛盾?政商在城市基礎建設中潛在甚麼張力?環球絲綢市場怎樣左右公廁服務?本書透過政商共謀公廁商品化,探討社會精英運用土地資源在管治上佔有重要角色,為殖民城市管治注入新形態。
本書特色:
1. 本書把公共廁所放大到社會歷史的大環境中去審視,透過社會的發展、人與人及社會的關係,揭示當中的經濟利益關係及土地分配,分析興建公共廁所的社會經濟因素。
2. 本書由作者博士論文修改而成,內容建基於歷史檔案資料,研究由2013年前已展開。本書內容將具真確性及歷史價值,值得研究香港歷史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