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不只是厭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译者:
巫靜文
麥田
2019
- 12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应得的权利 豆瓣 Goodreads
Entitled:How Male Privilege Hurts Women
8.6 (45 个评分)
作者:
[澳]凯特·曼恩
译者:
章艳
2022
- 5
◎“21世纪的波伏瓦”、《前景》杂志票选“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凯特·曼恩振聋发聩之作
◎拆解日常生活中的厌女逻辑,剖析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好评推荐
——————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当今最重要的女权主义声音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备受赞誉之作。
2.首次对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进行系统的剖析,为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
3.本书是凯特·曼恩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引进,由资深译者章艳精心翻译。
——————
【内容简介】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凯特·曼恩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女权主义思想家。”——丽贝卡·特雷斯特(《单身女性的时代》作者)
“我希望这本书没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没有必要对男性特权进行清晰、尖锐的解构,以及这种特权是如何杀害我们的。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必要的。”—— 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派对恐惧症》作者)
“曼恩以清晰的分析,解释了一个围绕着男人的欲望和权益组织起来的社会,以及这种偏见如何辐射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大西洋月刊》
“凯特·曼恩就像一个挥舞着手术刀的病理学家,有条不紊地解剖各种混杂的争论标本,揭示出里面的病变组织。”——《纽约时报》
◎拆解日常生活中的厌女逻辑,剖析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好评推荐
——————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当今最重要的女权主义声音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备受赞誉之作。
2.首次对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进行系统的剖析,为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
3.本书是凯特·曼恩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引进,由资深译者章艳精心翻译。
——————
【内容简介】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凯特·曼恩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女权主义思想家。”——丽贝卡·特雷斯特(《单身女性的时代》作者)
“我希望这本书没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没有必要对男性特权进行清晰、尖锐的解构,以及这种特权是如何杀害我们的。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必要的。”—— 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派对恐惧症》作者)
“曼恩以清晰的分析,解释了一个围绕着男人的欲望和权益组织起来的社会,以及这种偏见如何辐射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大西洋月刊》
“凯特·曼恩就像一个挥舞着手术刀的病理学家,有条不紊地解剖各种混杂的争论标本,揭示出里面的病变组织。”——《纽约时报》
看不见的女性 Goodreads 豆瓣
Invisible Women
9.2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
译者:
詹涓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这本书没有咆哮,只有事实和数字。在告诉我父权制是我想象出来的之前,请你先读读这本书。《看不见的女性》充满启示,令人恐惧,又充满希望。堪称一部现世的《圣经》。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女性主义视角的社会学导论 豆瓣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Third Edition)
作者:
[英]帕美拉·阿博特(Pamela Abbott)
/
[英]克莱尔·威莱丝(Claire Wallace)
…
译者:
王金玲 等
2022
- 9
本书以思考女性主义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拉开序幕,立意于女性主义并非为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观点或分类领域,而是从根本上审视了过往主流社会学诸多未曾考虑性别差异的概念和观点,并尝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构了社会学整个学科的阐释图景。
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更是适合整个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导论读本。
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著作,更是适合整个社会学专业学习的基础导论读本。
性差异的伦理学 谷歌图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露西·伊利格瑞
译者:
张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5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领军人物
◆深入推进女性主义与形上学批判的对话
◆策动爱欲伦理,达成男人女人的共通解放
◆神用肉身来爱我,爱人的手靠过来了
···
【内容简介】
在伊利格瑞看来,性差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哲学议题,而发动一场性差异的伦理革命,更是刻不容缓。在本书中,她深入 追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洛-庞蒂以及列维纳斯六位男性哲学家的经典文本;与此同时,也沉思胎儿与母亲、异性恋爱侣、女人之中、女人与其身体间爱的经验。
通过破除内/外、形式/质料、主体/客体、自我/他者等传统二元关系,伊利格瑞直指经典与当代理论在思索此类经验上的性别盲区。她认为,天使们作为中介本应流动起来,不停地穿梭于尘世与神性之间,以此宣告男人女人婚恋的完满。伊利格瑞深信尊重两性间不可化约的本体性差异之重要性,以“二”去爱,经由爱欲活动,方可达到身体与灵魂的丰饶和美。
···
【名人推荐】
据我所知,伊利格瑞在《性差异的伦理学》中对哲学史做了最有力的女性主义解读。她以极具批判性的锐气投入哲学正典之中,“拟仿”诸位大师,并揭露他们对于女人性的抹除/建构。伊氏治学讲究,且极为博学,其文本不仅将哲学改写为女性主义读本,还建立了最具哲学意味的女性主义批评。
——朱迪斯·巴特勒
···
【编辑推荐】
◆女性主义理论巨匠、波伏娃之后法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作者伊利格瑞多与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西苏(Hélène Cixous)并称为当代“法国女性主义三巨头”(holy trinity)。她被巴特勒誉为“可能是我所阅读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中最精通哲学之人”。她的作品极其原创性与批判性,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女性主义学者。
◆“性差异”作为两性解放的重要动力
20世纪以来,以人权、平等为根基的妇女解放运动硕果累累,伊利格瑞一方面持续关怀两性平权,另一方面着重思考差异的可能性。她深信女性身体之独特性;坚持从本体层面思考性差异,以此推翻传统哲学对“同一逻辑”的预设。本书不仅体现了她广博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展露出她勇于挑战父权传统的基进本色。
◆新爱欲伦理的重要读本
伊利格瑞在书中倡导一种进步的爱欲伦理:两个主体是对等的,没有缩减同化、占有控制。爱之中的男人女人朝向彼此,通过丰饶的肉身之爱,焕发神性与美。
◆知名学者张念倾情翻译并作专文导读
译文精心打磨,语言优美流畅,极力还原伊利格瑞诗意动人的写作风格。
◆封面再现欧姬芙名作、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
幸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授权,封面画作为美国现代艺术大师乔治娅·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名作《黑色鸢尾花》,以此映照伊利格瑞笔下理想的亲密爱侣:在轻抚和缠绕中以“二”去爱。小32开瘦长本精巧便携,护封特选绵柔艺术纸,尽享柔软舒适的阅读体验。
◆深入推进女性主义与形上学批判的对话
◆策动爱欲伦理,达成男人女人的共通解放
◆神用肉身来爱我,爱人的手靠过来了
···
【内容简介】
在伊利格瑞看来,性差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哲学议题,而发动一场性差异的伦理革命,更是刻不容缓。在本书中,她深入 追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洛-庞蒂以及列维纳斯六位男性哲学家的经典文本;与此同时,也沉思胎儿与母亲、异性恋爱侣、女人之中、女人与其身体间爱的经验。
通过破除内/外、形式/质料、主体/客体、自我/他者等传统二元关系,伊利格瑞直指经典与当代理论在思索此类经验上的性别盲区。她认为,天使们作为中介本应流动起来,不停地穿梭于尘世与神性之间,以此宣告男人女人婚恋的完满。伊利格瑞深信尊重两性间不可化约的本体性差异之重要性,以“二”去爱,经由爱欲活动,方可达到身体与灵魂的丰饶和美。
···
【名人推荐】
据我所知,伊利格瑞在《性差异的伦理学》中对哲学史做了最有力的女性主义解读。她以极具批判性的锐气投入哲学正典之中,“拟仿”诸位大师,并揭露他们对于女人性的抹除/建构。伊氏治学讲究,且极为博学,其文本不仅将哲学改写为女性主义读本,还建立了最具哲学意味的女性主义批评。
——朱迪斯·巴特勒
···
【编辑推荐】
◆女性主义理论巨匠、波伏娃之后法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作者伊利格瑞多与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西苏(Hélène Cixous)并称为当代“法国女性主义三巨头”(holy trinity)。她被巴特勒誉为“可能是我所阅读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中最精通哲学之人”。她的作品极其原创性与批判性,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女性主义学者。
◆“性差异”作为两性解放的重要动力
20世纪以来,以人权、平等为根基的妇女解放运动硕果累累,伊利格瑞一方面持续关怀两性平权,另一方面着重思考差异的可能性。她深信女性身体之独特性;坚持从本体层面思考性差异,以此推翻传统哲学对“同一逻辑”的预设。本书不仅体现了她广博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展露出她勇于挑战父权传统的基进本色。
◆新爱欲伦理的重要读本
伊利格瑞在书中倡导一种进步的爱欲伦理:两个主体是对等的,没有缩减同化、占有控制。爱之中的男人女人朝向彼此,通过丰饶的肉身之爱,焕发神性与美。
◆知名学者张念倾情翻译并作专文导读
译文精心打磨,语言优美流畅,极力还原伊利格瑞诗意动人的写作风格。
◆封面再现欧姬芙名作、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
幸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授权,封面画作为美国现代艺术大师乔治娅·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名作《黑色鸢尾花》,以此映照伊利格瑞笔下理想的亲密爱侣:在轻抚和缠绕中以“二”去爱。小32开瘦长本精巧便携,护封特选绵柔艺术纸,尽享柔软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看见无数的她 豆瓣
作者:
张莉
2022
- 11
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
波伏瓦、杜拉斯、三毛、娄烨、贾樟柯、秋园、山河故人、推拿、黄金时代
她们等不及要大声宣言、跃出纸面!
一生中的那些痛和爱,失败与昂扬,悲切与欢乐,都想让你看见
💫编辑推荐
●张莉,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执牛耳者。本书中,她首次系统讲述“如何用女性视角重新观看文学和电影”。
●女性视角的解读是属于我们今天的读法。《黄金时代》《山河故人》《BJ单身日记》《秋园》,三毛、杜拉斯、伍尔夫、波伏娃、娄烨……,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不限于女性创作者和女性主义作品,在女性视角下演绎出新的故事。
●女性视角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可以学习的方法论。它跟女性和所有弱势者、边缘人站在一起:外出打工不能哺乳的母亲,在爱中反复被骗的失婚女人,被幸福家庭隔绝自由的主妇,对什么是美感到绝望的盲人……看见他们生命的软弱、力度、龃龉、诗意。看见失语之下 “人”的故事。
●女性视角偏离标准答案,不受经典话语制约。成为不驯服的读者,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一本书了解“女性文学”。从中国第一位女作家拿起笔,到今天的普通女性如何写作,系统了解中国女性文学脉络。
●满载有趣的文艺话题。关于三毛散文中的“我”、关于萨特之外的波伏瓦、娄烨的女性立场、女作家对“女性写作”的顾虑……学者视野,真知灼见。
●随笔式写作,真挚温暖,时时闪现机锋,畅快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当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女性视角重新讲述,会发生什么变化?30个夜晚,张莉老师和女孩们开始了阅读和观看的冒险。
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何为“女性文学”,用作家纪念碑的形式标记了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一直聊到今天的女性写作,为理解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用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大众熟悉的20部文学和电影。它们是一些经典的、大众的、传统的、流行的故事,也并非全部出自女性创作者、或是女性主义作品,但透过女性视角,故事被开拓出更深邃的空间,那些被忽视的女性和弱势者的命运被看见、被关注。
💫名人推荐
张莉教授引导我们去“看见”被遮蔽、被隐身、被扭曲的女性,理解女性的切身之痛和困境,呈现男女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对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书写谱系(从陈衡哲到张洁)的追根溯源,以女性视角展开对当代中外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体贴入微的细读,她力图将读者召唤为不被驯服的旁观者、同情者甚至书写者。整部书以讲稿为基础,采用聊天的语调,文风亲切、细腻、丰盈,让女性成为了可见的叙述主体,也成为了经验、思维、审美和言说的主体。——胡桑
有了性别觉醒,我们才会认识到文学、电影的价值判断、生产方式和惯例在历史上都是由男性塑造的。通过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艺作品,不仅帮助我们观察到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中的现实处境,还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正是书中这些自我定义的现代女性大大解放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祝羽捷
从女性作家到作品中的女性,有限的人物和作品却展示了无数的生命体验和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在她者世界中回望女性一路走来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丰富性。——沈奕斐
波伏瓦、杜拉斯、三毛、娄烨、贾樟柯、秋园、山河故人、推拿、黄金时代
她们等不及要大声宣言、跃出纸面!
一生中的那些痛和爱,失败与昂扬,悲切与欢乐,都想让你看见
💫编辑推荐
●张莉,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执牛耳者。本书中,她首次系统讲述“如何用女性视角重新观看文学和电影”。
●女性视角的解读是属于我们今天的读法。《黄金时代》《山河故人》《BJ单身日记》《秋园》,三毛、杜拉斯、伍尔夫、波伏娃、娄烨……,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不限于女性创作者和女性主义作品,在女性视角下演绎出新的故事。
●女性视角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可以学习的方法论。它跟女性和所有弱势者、边缘人站在一起:外出打工不能哺乳的母亲,在爱中反复被骗的失婚女人,被幸福家庭隔绝自由的主妇,对什么是美感到绝望的盲人……看见他们生命的软弱、力度、龃龉、诗意。看见失语之下 “人”的故事。
●女性视角偏离标准答案,不受经典话语制约。成为不驯服的读者,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一本书了解“女性文学”。从中国第一位女作家拿起笔,到今天的普通女性如何写作,系统了解中国女性文学脉络。
●满载有趣的文艺话题。关于三毛散文中的“我”、关于萨特之外的波伏瓦、娄烨的女性立场、女作家对“女性写作”的顾虑……学者视野,真知灼见。
●随笔式写作,真挚温暖,时时闪现机锋,畅快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当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女性视角重新讲述,会发生什么变化?30个夜晚,张莉老师和女孩们开始了阅读和观看的冒险。
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何为“女性文学”,用作家纪念碑的形式标记了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一直聊到今天的女性写作,为理解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用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大众熟悉的20部文学和电影。它们是一些经典的、大众的、传统的、流行的故事,也并非全部出自女性创作者、或是女性主义作品,但透过女性视角,故事被开拓出更深邃的空间,那些被忽视的女性和弱势者的命运被看见、被关注。
💫名人推荐
张莉教授引导我们去“看见”被遮蔽、被隐身、被扭曲的女性,理解女性的切身之痛和困境,呈现男女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对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书写谱系(从陈衡哲到张洁)的追根溯源,以女性视角展开对当代中外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体贴入微的细读,她力图将读者召唤为不被驯服的旁观者、同情者甚至书写者。整部书以讲稿为基础,采用聊天的语调,文风亲切、细腻、丰盈,让女性成为了可见的叙述主体,也成为了经验、思维、审美和言说的主体。——胡桑
有了性别觉醒,我们才会认识到文学、电影的价值判断、生产方式和惯例在历史上都是由男性塑造的。通过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艺作品,不仅帮助我们观察到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中的现实处境,还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正是书中这些自我定义的现代女性大大解放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祝羽捷
从女性作家到作品中的女性,有限的人物和作品却展示了无数的生命体验和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在她者世界中回望女性一路走来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丰富性。——沈奕斐
危险的熟人 豆瓣
I Never Called It Rape: The Ms.Report on Recognizing, Fighting, and Surviving Date and Acquaintance Rape
作者:
[美]罗宾·沃肖(Robin Warshaw)
译者:
李闻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25%的美国女性遭遇过强奸或强奸未遂,其中超过80%的人认识袭击者
◎预测一个国家暴力程度的最佳指标,是这个国家对女性的暴力和威胁
《危险的熟人》是美国有史以来首部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暴力调查报告。
根据对美国大学校园的调查,本书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25%的女性遭遇过强奸或强奸未遂,而其中超过80%的女性认识袭击者。女性遭遇熟人强奸的场合不仅有约会,还有参加校园活动、求职、学生聚会、郊游,等等。而像同学、同事、异性朋友、邻居、亲戚……这样的熟人防不胜防。
当受害女性勇敢地站出来说出真相、举行抗议活动并提起诉讼时,肇事男生的父母也建立了一些组织,生怕自己的儿子受到虚假指控,甚至反诉学校。
作者调查发现,是美国文化使强奸成为可能。很多男孩十几岁时就不断受到朋友和年长男性的撺掇,而许多女孩却被告诫要把第一次留给那个对的人。
本书的写作源于1980年代末由《女士》杂志在美国进行的首次大规模强奸问题研究。令人悲哀的是,30年后,关于熟人强奸的统计数字表明这种现象并没有减少。
《危险的熟人》给出了校园内外发生的诸多案例,意在帮助人们理解强奸是一种文化现象,并试着为女性和男性提供解决强奸流行这一问题的策略。而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强奸和性侵行为暴露在所有人眼前的最终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
也许我们应该记住:
压迫的根源在于忘却。
历史还会重演。
◎预测一个国家暴力程度的最佳指标,是这个国家对女性的暴力和威胁
《危险的熟人》是美国有史以来首部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暴力调查报告。
根据对美国大学校园的调查,本书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25%的女性遭遇过强奸或强奸未遂,而其中超过80%的女性认识袭击者。女性遭遇熟人强奸的场合不仅有约会,还有参加校园活动、求职、学生聚会、郊游,等等。而像同学、同事、异性朋友、邻居、亲戚……这样的熟人防不胜防。
当受害女性勇敢地站出来说出真相、举行抗议活动并提起诉讼时,肇事男生的父母也建立了一些组织,生怕自己的儿子受到虚假指控,甚至反诉学校。
作者调查发现,是美国文化使强奸成为可能。很多男孩十几岁时就不断受到朋友和年长男性的撺掇,而许多女孩却被告诫要把第一次留给那个对的人。
本书的写作源于1980年代末由《女士》杂志在美国进行的首次大规模强奸问题研究。令人悲哀的是,30年后,关于熟人强奸的统计数字表明这种现象并没有减少。
《危险的熟人》给出了校园内外发生的诸多案例,意在帮助人们理解强奸是一种文化现象,并试着为女性和男性提供解决强奸流行这一问题的策略。而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强奸和性侵行为暴露在所有人眼前的最终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
也许我们应该记住:
压迫的根源在于忘却。
历史还会重演。
身体由我 豆瓣 Goodreads
8.4 (82 个评分)
作者:
[德] 希拉·德利兹 著
/
[德] 路易莎·施托默尔 绘
译者:
马心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1
这是一部女性健康科普著作,图书出版后在德国医学界和科普界收获了一致盛赞,长踞《明镜》周刊畅销榜,领衔了各大健康百科及女性健康图书榜单。
这是一部温情的女性身体启蒙著作。许多女性对自己身体所持的态度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否定的,特别是对生殖器官,提及时总带有羞耻感。其实,子宫、乳房、卵巢、生理期,它们存在于世界上半数人的体内,它们与生命密切相连,它们的健康直接决定了女性的生命质量,因此,它们是应当“被看见”、“被了解”的。如果足够了解,有很多痛苦,女性原本可以不必承受。
在认知身体的旅途中,女性将意识到,很多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都是由体内的荷尔蒙所掌控的,对荷尔蒙系统的深入认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抵御衰老和守护健康的准则。而所有的知识储备升级,都将带领我们,找到更加广阔的那个自己。
本书作者是拥有超过30年科研及临床经验的畅销科普作家希拉•德利兹博士。她在德国屡次受邀参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健康节目录制,被誉为“人们理想中的妇科医生”。她以带领女性冲破禁忌与成见为使命,希望帮助所有女性积极大方地探索自己无与伦比的身体。在这部书中,所有照本宣科都是被禁止的,这里的女性健康通识课,会如同“网飞”(Netflix)剧集一般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
这是一部温情的女性身体启蒙著作。许多女性对自己身体所持的态度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否定的,特别是对生殖器官,提及时总带有羞耻感。其实,子宫、乳房、卵巢、生理期,它们存在于世界上半数人的体内,它们与生命密切相连,它们的健康直接决定了女性的生命质量,因此,它们是应当“被看见”、“被了解”的。如果足够了解,有很多痛苦,女性原本可以不必承受。
在认知身体的旅途中,女性将意识到,很多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都是由体内的荷尔蒙所掌控的,对荷尔蒙系统的深入认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抵御衰老和守护健康的准则。而所有的知识储备升级,都将带领我们,找到更加广阔的那个自己。
本书作者是拥有超过30年科研及临床经验的畅销科普作家希拉•德利兹博士。她在德国屡次受邀参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健康节目录制,被誉为“人们理想中的妇科医生”。她以带领女性冲破禁忌与成见为使命,希望帮助所有女性积极大方地探索自己无与伦比的身体。在这部书中,所有照本宣科都是被禁止的,这里的女性健康通识课,会如同“网飞”(Netflix)剧集一般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
第二性(經典中文全譯本,三冊平裝通行版) 豆瓣
Le Deuxieme Sexe
作者: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译者:
邱瑞鑾
貓頭鷹
2015
- 4
平裝版(桃紅黑馬甲,首刷限定三邊刷色)春天問世。
◎特別收錄譯者邱瑞鑾答客五大問
你從未真正看過第二性!全世界都被英譯本誤導了60年。
★法國第一才女西蒙.德.波娃畢生心血結晶
★石破天驚的女權論述,梵蒂岡列為禁書,當代女性主義奉為最高精神「聖經」
★原著問世六十四年後,台灣終於首度推出唯一法文直譯、完整全譯本
★翻譯為三十五種版本,數百萬人手一冊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西蒙‧德‧波娃
一九四九年,一部影響二十世紀後半的經典哲學著作在巴黎出版。在戰後女性於社會地位上依然受到壓迫的時期,本書用超過七十萬字的內容來探討女性,其言論猶如一顆原子彈投入了西方世界,造成了極大的轟動與迴響,不僅帶起了六〇年代後的女權運動,也為二十世紀的女權奠定了基礎,而這就是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
《第二性》的內容廣博精深,從文學、歷史、神話、社會學、生物學和醫學多方面討論女性,書中一改理論著作的枯燥晦澀,反而援引大量實例,翔實生動,縱論歷史演變中女性處境、地位、權力的實際情況,是一部兼具廣度與深度、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絕世經典。
「女人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個女人,女人應該被視為完整、完全的人。」《第二性》將帶領我們一步步經歷波娃的思辨歷程,從女人面臨的困境,到女人如何在深刻的自覺後開創自己的選擇,其邏輯清晰、批判精準的論述,使得此一經典至今難有其他作品能望其項背,不僅被視為西方「解放女性」的世界性宣言,更成為現代女性主義思潮中的扛鼎之作。
一字一句譯自法文原典,完整全譯本首度面世
六十多年來,《第二性》由於涉及學科廣泛,並深富哲學意涵,在翻譯上的難度也是眾所公認具有挑戰性。比如早年的英文譯本,不僅被批評缺乏完整性,也沒有將波娃所使用的哲學專有名詞翻譯出來,就連後來的新譯本,也被批流暢性欠佳、無法精確傳達文義,至今尚未有令眾人滿意的譯本。
而《第二性》的繁體中文譯本,自出版以來亦流於斷簡殘篇,讓讀者無法全面深入瞭解此一著作,直至今時,我們重新推出《第二性》經典中文全譯本,邀請法國文學翻譯名家邱瑞鑾擔任翻譯,由法文原著直譯,過程耗時六年,竭心竭力克服翻譯難度,不僅忠實傳譯原書哲學層次與論述,並以優美的文字展演波娃過人的文采,將此部20世紀當代大師的經典作品,以最完整、最貼近原著的樣貌,重新呈獻在讀者的面前。
王聰威(小說家)
平路(作家)
朱天文(小說家)
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何雅雯(詩人、韓國西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吳繼文(作家、出版人)
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沈雲驄(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林德俊(作家、資深編輯人)
臥斧(文字工作者)
洪文龍(國立教育電台「性別教育Easy Go」製作主持人)
范代希(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郝譽翔(中正大學台文所教授)
郭強生(作家、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陳維玲(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陳柔縉(作家)
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陳瀅如(麥田出版副總經理)
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許綺玲(中央大學法文系系主任)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楊照(作家、評論家)
葉李華(知名科幻譯者)
趙恬儀(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銀色快手(文學評論家、荒野夢二店長)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劉怡伶(女書店文學廚房策劃主持人)
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鍾文音(作家)
羅青(藝術家)
嚴歌苓(作家)
顧立平(資深主編)
顧燕翎(教授)
充滿思辨性,每次翻開,一面重溫女性主義來時路,一面依然享受頭腦體操的歡快感。──平路(作家)
雄辯,先驅,經典──大半個世紀之後看《第二性》依然如此。而新譯中文版的譯筆令此書輕易上手好讀,功不可沒。──朱天文(小說家)
《第二性》相當值得想更深入自己內在與外在世界的女人共同來努力探索。做為女人,我賞識西蒙‧德‧波娃的美麗與智慧,也深刻體驗並敬佩譯者邱瑞鑾女士在翻譯過程中的堅忍意志與力求完美之心!──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第二性》是這樣的經典:充滿知性的樂趣與雄辯的想像力,讓我們在每次的重讀中,都感受到或強或弱的激盪,省思性別、他者、族群的各種可能,增進對所有存在形式的理解、尊重和愛。作者和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一樣,當人們想強調其女性身份加以頌揚的時候特別躊躇,唯恐變成了褻瀆。──吳繼文(作家、出版人)
即使女性主義已經發展到後現代百花爭鳴的多元文化理論,已經出版六十年的《第二性》仍然是劃時代的經典鉅著,書中所涵蓋的包羅萬象觀察與深入的文化、社會、心理、現象與哲學分析視野,是性別研究的原點,也繼續啟發當代的性別平等運動。此全譯本有兩項優點:一是根據法文直譯,讓讀者更貼近於波娃的原始理念。二是此譯本用語通順流暢,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文義,擺脫用語簡略但是諱莫如深的書寫風格,與當下世代用語習慣零距離。——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第二性》或許不是觀看女性的真理,卻提供我們想像女性的歧路花園,其經典性之所以屹立不搖,在於我們試圖與其對話時,總能獲得源源不絕的啟發。──小熊老師林德俊(作家、資深編輯人)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再讀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還是鏗鏘有力,令人感到振奮。做為一個男性讀者,大可以先拋開自己的性別成見,透過譯者精準的中文翻譯,享受波娃精采的論證,重新思考性別文化的偏見。男人也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洪文龍(國立教育電台「性別教育Easy Go」製作主持人)
如果你很好奇性別傳統角色分工的根源;如果你很好奇性別社會化從何而來;如果你想深入探就何謂「女性氣質」所謂的母性是否存在? 如果你想挑戰性別研究的聖經,那麼非這本書莫屬。──范代希(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我無法想像在二十世紀有比西蒙.德.波娃更令人驚喜、激動,受到更多啟蒙的女權論述,他的影響所及已遠遠超過性別與權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應對其所代表的人文學術精神進行自我的沉思與反省。──郭強生(作家、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是研究性別和女性主義思潮的正典。從童年到老年,透過身體的體驗與感受,波娃敏銳、細膩的剖析女人生命發展的軌跡,句句發人深省。當我在探索「老女人」的困境,深深感受「老女人」不僅是對立於男人的「第二性」,甚至是女人的「他者」時,波娃的思路與書寫方式,一直是指引我方向的明燈。然而,以往都是閱讀英譯本,如今得見邱瑞鑾女士的法文直譯,以及旁徵博引的解讀,當更能觸及波娃的理論精髓。——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四十年前,經由楊美惠結合原文摘譯與台灣社會觀察的報紙專欄,第二性首度飄洋過海與台灣讀者見面。在那個戒嚴的年代,新女性主義運動的波浪方興,波娃對父權體制的剖析、女性解放的思辯,來得正是時候。四十年後,第二性終於以完整的的面貌現身,開啟新的台灣之旅。在這個民主化後新自由主義盛行的年代,波娃對於「何謂女人」的批判證明父權體制從未成為過去,也要求女性主義運動的繼續戰鬥。——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西蒙.德.波娃是法國近代著名的女權思想先驅,亦是實踐者。她從豐富的生命經驗汲取「女性」在各種層面中所被賦予的意義、社會標籤與存在價值。在《第二性》內,透過細膩的觀察指出女性之概念與意象是如何被形塑與接納。儘管《第二性》為波娃帶來兩極的評價,但在此書面世六十年後的現今來看,精練的文字與存在主義之論述,亦不失其味,精確的點出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陌生的女性意象。——陳維玲(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我只記得,八〇年代唸大學時因為讀了波娃,從此抱了一個信念:不以女人自限,也從此不斷問自己:「我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以這樣的自問來活著。──陳柔縉(作家)
不要以為革命成功了,《第二性》到現在看來依然激進!一本直探人類陰陽兩屬性漫長抗爭史的靈魂之作。──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第二性》刺破令人安於現狀的泡泡,讓我們直視現時處境裡所謂自由獨立的不完全與缺角;更劈開一條進化之路,破除自戀耽溺的想像與成長的迷障,令人深受啟迪。──陳瀅如(麥田出版副總經理)
波娃的《第二性》從1949出版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了,因為許多原因,我們對此巨著的瞭解仍然十分不足、甚至扭曲。常常看到的只是隻言片語的警句,但卻無緣親見波娃當年的大山大海。到了二十一世紀,從美國到中國,都已經有《第二性》的新譯本了,我們很高興台灣也有了相當不錯的正體中文新譯本,第一次從法文直接全本完整翻譯,實是台灣與世界華人讀者之福。──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每次重讀《第二性》,都會有新的啟發,數十年前西蒙.德.波娃討論「女人作為他者」、「女性迷思」以及「邁向解放」等議題的真知灼見,現今讀來仍覺鏗鏘有力。《第二性》真的是很「經典」的「女性主義經典」,誠心推薦給所有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女人不是天生,而是變成的。西蒙.德.波娃清楚分析女人生為第二性的處境,然西文譯本已有疏漏,只仰賴西文再翻譯的中文譯著常有侷限。欣聞完整翻譯版即將出版,無論曾否閱讀此書,都值得再看。──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經典的論述,值得經典的翻譯;西蒙.德.波娃的洞見,對於今日分化更為細微的性別族群,以及後女性主義時代的研究者,更具參考反思的價值。──趙恬儀(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西蒙.德.波娃的哲學散文《第二性》的發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讓女性從一個被男性欺瞞的「女性神話」中徹底獲得解放和自由,也讓屬於女性該有的正義得以伸張。透過西蒙.德.波娃寓感性於理性之間的行文,我們得以窺探女性特質在歷史進程中美好的展現。現在重讀《第二性》就是最好的時機。──銀色快手(文學評論家/荒野夢二店長)
西蒙.德.波娃的鉅作提供給讀者多元的視角和思考觀點,邱瑞鑾這本繁體中文最新、最完整的法文譯作,充分傳達出《第二性》的文字魅力,以生動真切的文字,描繪出女人各種的處境。──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性別刻板印象坐實了男性霸權思維下對女性的種種迷思,也限制女性的發展和想像空間。西蒙波娃將從歷史神話,鄉野傳說,宗教信仰和文學作品中一一找出這些對女性的迷思,從《第二性》成書以來,已經過了六十餘年,時至今日,我們仍然需要重新閱讀《第二性》。
──劉怡伶(女書店文學廚房策劃主持人)
今日閱讀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仍舊會有兩大震驚:其一,書中所描述的諸多心理狀況與兩性關係,仍舊存在於當前社會的不同角落之中;其二,波娃的書寫所展現的驚人的知識脈絡、獨特的自由書寫風格以及強大的論述意志,是今日台灣的女性知識分子(甚至男性知識分子)鮮少能夠企及的。──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改變人生的一本書。──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男性是女性的一面鏡子,一面扭曲而不完整的鏡子,《第二性》出現後,使這面鏡子得到改善。並等待無數男女讀者加入,使鏡子更趨完整。──羅青(藝術家)
《第二性》的橫空出世,是二十世紀思想和文學的奇蹟。西蒙.德.波娃一反哲學家不可親近的純客觀角度,詩意和感性地對女性文化進行了徹底而全面的思考,填補了女性學的一項空白,引導了占人類半數人口的女性第一次對自己的生存現象和社會價值產生了自覺意識。──嚴歌苓(作家)
翻譯經典是極為艱鉅的工程,譯者需精通至少兩種語言和文化,翻譯波娃更是充滿挑戰。感謝貓頭鷹出版社和邱瑞鑾女士的努力,讓我們終於讀到了完整、正確、流暢的第二性中文版。──顧燕翎(教授)
她介入文學,代表了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誌著我們社會的特點,她無庸置疑的才華,使她成為一個在法國文壇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法國前總統席哈克演說詞
法國和全世界的最傑出作家。──法國前總統密特朗
◎特別收錄譯者邱瑞鑾答客五大問
你從未真正看過第二性!全世界都被英譯本誤導了60年。
★法國第一才女西蒙.德.波娃畢生心血結晶
★石破天驚的女權論述,梵蒂岡列為禁書,當代女性主義奉為最高精神「聖經」
★原著問世六十四年後,台灣終於首度推出唯一法文直譯、完整全譯本
★翻譯為三十五種版本,數百萬人手一冊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西蒙‧德‧波娃
一九四九年,一部影響二十世紀後半的經典哲學著作在巴黎出版。在戰後女性於社會地位上依然受到壓迫的時期,本書用超過七十萬字的內容來探討女性,其言論猶如一顆原子彈投入了西方世界,造成了極大的轟動與迴響,不僅帶起了六〇年代後的女權運動,也為二十世紀的女權奠定了基礎,而這就是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
《第二性》的內容廣博精深,從文學、歷史、神話、社會學、生物學和醫學多方面討論女性,書中一改理論著作的枯燥晦澀,反而援引大量實例,翔實生動,縱論歷史演變中女性處境、地位、權力的實際情況,是一部兼具廣度與深度、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絕世經典。
「女人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個女人,女人應該被視為完整、完全的人。」《第二性》將帶領我們一步步經歷波娃的思辨歷程,從女人面臨的困境,到女人如何在深刻的自覺後開創自己的選擇,其邏輯清晰、批判精準的論述,使得此一經典至今難有其他作品能望其項背,不僅被視為西方「解放女性」的世界性宣言,更成為現代女性主義思潮中的扛鼎之作。
一字一句譯自法文原典,完整全譯本首度面世
六十多年來,《第二性》由於涉及學科廣泛,並深富哲學意涵,在翻譯上的難度也是眾所公認具有挑戰性。比如早年的英文譯本,不僅被批評缺乏完整性,也沒有將波娃所使用的哲學專有名詞翻譯出來,就連後來的新譯本,也被批流暢性欠佳、無法精確傳達文義,至今尚未有令眾人滿意的譯本。
而《第二性》的繁體中文譯本,自出版以來亦流於斷簡殘篇,讓讀者無法全面深入瞭解此一著作,直至今時,我們重新推出《第二性》經典中文全譯本,邀請法國文學翻譯名家邱瑞鑾擔任翻譯,由法文原著直譯,過程耗時六年,竭心竭力克服翻譯難度,不僅忠實傳譯原書哲學層次與論述,並以優美的文字展演波娃過人的文采,將此部20世紀當代大師的經典作品,以最完整、最貼近原著的樣貌,重新呈獻在讀者的面前。
王聰威(小說家)
平路(作家)
朱天文(小說家)
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何雅雯(詩人、韓國西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吳繼文(作家、出版人)
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沈雲驄(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林德俊(作家、資深編輯人)
臥斧(文字工作者)
洪文龍(國立教育電台「性別教育Easy Go」製作主持人)
范代希(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郝譽翔(中正大學台文所教授)
郭強生(作家、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陳維玲(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陳柔縉(作家)
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陳瀅如(麥田出版副總經理)
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許綺玲(中央大學法文系系主任)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楊照(作家、評論家)
葉李華(知名科幻譯者)
趙恬儀(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銀色快手(文學評論家、荒野夢二店長)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劉怡伶(女書店文學廚房策劃主持人)
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鍾文音(作家)
羅青(藝術家)
嚴歌苓(作家)
顧立平(資深主編)
顧燕翎(教授)
充滿思辨性,每次翻開,一面重溫女性主義來時路,一面依然享受頭腦體操的歡快感。──平路(作家)
雄辯,先驅,經典──大半個世紀之後看《第二性》依然如此。而新譯中文版的譯筆令此書輕易上手好讀,功不可沒。──朱天文(小說家)
《第二性》相當值得想更深入自己內在與外在世界的女人共同來努力探索。做為女人,我賞識西蒙‧德‧波娃的美麗與智慧,也深刻體驗並敬佩譯者邱瑞鑾女士在翻譯過程中的堅忍意志與力求完美之心!──江文瑜(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第二性》是這樣的經典:充滿知性的樂趣與雄辯的想像力,讓我們在每次的重讀中,都感受到或強或弱的激盪,省思性別、他者、族群的各種可能,增進對所有存在形式的理解、尊重和愛。作者和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一樣,當人們想強調其女性身份加以頌揚的時候特別躊躇,唯恐變成了褻瀆。──吳繼文(作家、出版人)
即使女性主義已經發展到後現代百花爭鳴的多元文化理論,已經出版六十年的《第二性》仍然是劃時代的經典鉅著,書中所涵蓋的包羅萬象觀察與深入的文化、社會、心理、現象與哲學分析視野,是性別研究的原點,也繼續啟發當代的性別平等運動。此全譯本有兩項優點:一是根據法文直譯,讓讀者更貼近於波娃的原始理念。二是此譯本用語通順流暢,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文義,擺脫用語簡略但是諱莫如深的書寫風格,與當下世代用語習慣零距離。——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第二性》或許不是觀看女性的真理,卻提供我們想像女性的歧路花園,其經典性之所以屹立不搖,在於我們試圖與其對話時,總能獲得源源不絕的啟發。──小熊老師林德俊(作家、資深編輯人)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再讀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還是鏗鏘有力,令人感到振奮。做為一個男性讀者,大可以先拋開自己的性別成見,透過譯者精準的中文翻譯,享受波娃精采的論證,重新思考性別文化的偏見。男人也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洪文龍(國立教育電台「性別教育Easy Go」製作主持人)
如果你很好奇性別傳統角色分工的根源;如果你很好奇性別社會化從何而來;如果你想深入探就何謂「女性氣質」所謂的母性是否存在? 如果你想挑戰性別研究的聖經,那麼非這本書莫屬。──范代希(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我無法想像在二十世紀有比西蒙.德.波娃更令人驚喜、激動,受到更多啟蒙的女權論述,他的影響所及已遠遠超過性別與權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應對其所代表的人文學術精神進行自我的沉思與反省。──郭強生(作家、東華大學英美系教授)
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是研究性別和女性主義思潮的正典。從童年到老年,透過身體的體驗與感受,波娃敏銳、細膩的剖析女人生命發展的軌跡,句句發人深省。當我在探索「老女人」的困境,深深感受「老女人」不僅是對立於男人的「第二性」,甚至是女人的「他者」時,波娃的思路與書寫方式,一直是指引我方向的明燈。然而,以往都是閱讀英譯本,如今得見邱瑞鑾女士的法文直譯,以及旁徵博引的解讀,當更能觸及波娃的理論精髓。——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四十年前,經由楊美惠結合原文摘譯與台灣社會觀察的報紙專欄,第二性首度飄洋過海與台灣讀者見面。在那個戒嚴的年代,新女性主義運動的波浪方興,波娃對父權體制的剖析、女性解放的思辯,來得正是時候。四十年後,第二性終於以完整的的面貌現身,開啟新的台灣之旅。在這個民主化後新自由主義盛行的年代,波娃對於「何謂女人」的批判證明父權體制從未成為過去,也要求女性主義運動的繼續戰鬥。——陳昭如(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西蒙.德.波娃是法國近代著名的女權思想先驅,亦是實踐者。她從豐富的生命經驗汲取「女性」在各種層面中所被賦予的意義、社會標籤與存在價值。在《第二性》內,透過細膩的觀察指出女性之概念與意象是如何被形塑與接納。儘管《第二性》為波娃帶來兩極的評價,但在此書面世六十年後的現今來看,精練的文字與存在主義之論述,亦不失其味,精確的點出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陌生的女性意象。——陳維玲(台灣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我只記得,八〇年代唸大學時因為讀了波娃,從此抱了一個信念:不以女人自限,也從此不斷問自己:「我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人?」以這樣的自問來活著。──陳柔縉(作家)
不要以為革命成功了,《第二性》到現在看來依然激進!一本直探人類陰陽兩屬性漫長抗爭史的靈魂之作。──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第二性》刺破令人安於現狀的泡泡,讓我們直視現時處境裡所謂自由獨立的不完全與缺角;更劈開一條進化之路,破除自戀耽溺的想像與成長的迷障,令人深受啟迪。──陳瀅如(麥田出版副總經理)
波娃的《第二性》從1949出版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了,因為許多原因,我們對此巨著的瞭解仍然十分不足、甚至扭曲。常常看到的只是隻言片語的警句,但卻無緣親見波娃當年的大山大海。到了二十一世紀,從美國到中國,都已經有《第二性》的新譯本了,我們很高興台灣也有了相當不錯的正體中文新譯本,第一次從法文直接全本完整翻譯,實是台灣與世界華人讀者之福。──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每次重讀《第二性》,都會有新的啟發,數十年前西蒙.德.波娃討論「女人作為他者」、「女性迷思」以及「邁向解放」等議題的真知灼見,現今讀來仍覺鏗鏘有力。《第二性》真的是很「經典」的「女性主義經典」,誠心推薦給所有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女人不是天生,而是變成的。西蒙.德.波娃清楚分析女人生為第二性的處境,然西文譯本已有疏漏,只仰賴西文再翻譯的中文譯著常有侷限。欣聞完整翻譯版即將出版,無論曾否閱讀此書,都值得再看。──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經典的論述,值得經典的翻譯;西蒙.德.波娃的洞見,對於今日分化更為細微的性別族群,以及後女性主義時代的研究者,更具參考反思的價值。──趙恬儀(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西蒙.德.波娃的哲學散文《第二性》的發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讓女性從一個被男性欺瞞的「女性神話」中徹底獲得解放和自由,也讓屬於女性該有的正義得以伸張。透過西蒙.德.波娃寓感性於理性之間的行文,我們得以窺探女性特質在歷史進程中美好的展現。現在重讀《第二性》就是最好的時機。──銀色快手(文學評論家/荒野夢二店長)
西蒙.德.波娃的鉅作提供給讀者多元的視角和思考觀點,邱瑞鑾這本繁體中文最新、最完整的法文譯作,充分傳達出《第二性》的文字魅力,以生動真切的文字,描繪出女人各種的處境。──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性別刻板印象坐實了男性霸權思維下對女性的種種迷思,也限制女性的發展和想像空間。西蒙波娃將從歷史神話,鄉野傳說,宗教信仰和文學作品中一一找出這些對女性的迷思,從《第二性》成書以來,已經過了六十餘年,時至今日,我們仍然需要重新閱讀《第二性》。
──劉怡伶(女書店文學廚房策劃主持人)
今日閱讀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仍舊會有兩大震驚:其一,書中所描述的諸多心理狀況與兩性關係,仍舊存在於當前社會的不同角落之中;其二,波娃的書寫所展現的驚人的知識脈絡、獨特的自由書寫風格以及強大的論述意志,是今日台灣的女性知識分子(甚至男性知識分子)鮮少能夠企及的。──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改變人生的一本書。──鄧惠文(精神科醫師)
男性是女性的一面鏡子,一面扭曲而不完整的鏡子,《第二性》出現後,使這面鏡子得到改善。並等待無數男女讀者加入,使鏡子更趨完整。──羅青(藝術家)
《第二性》的橫空出世,是二十世紀思想和文學的奇蹟。西蒙.德.波娃一反哲學家不可親近的純客觀角度,詩意和感性地對女性文化進行了徹底而全面的思考,填補了女性學的一項空白,引導了占人類半數人口的女性第一次對自己的生存現象和社會價值產生了自覺意識。──嚴歌苓(作家)
翻譯經典是極為艱鉅的工程,譯者需精通至少兩種語言和文化,翻譯波娃更是充滿挑戰。感謝貓頭鷹出版社和邱瑞鑾女士的努力,讓我們終於讀到了完整、正確、流暢的第二性中文版。──顧燕翎(教授)
她介入文學,代表了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誌著我們社會的特點,她無庸置疑的才華,使她成為一個在法國文壇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法國前總統席哈克演說詞
法國和全世界的最傑出作家。──法國前總統密特朗
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 豆瓣 谷歌图书
東大で上野千鶴子にケンカを学ぶ
8.3 (22 个评分)
作者:
[日]遥洋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3
▲想要在“吵架”中获胜?上野千鹤子教授告诉你:
“要学的不是一招制胜,而是玩弄对方于股掌之间。”
▲无数人的女性主义启蒙导师、“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上野千鹤子
其“入室弟子” 日本艺人 遥洋子 东京大学三年爆笑求学记
▲一份情绪饱满有力的“吵架”指南,一本充满启发和感动 的女性主义之书
▲上野千鹤子盛赞:“她比我还了解我自己!”
————————
△学历再优秀,女性最重要的还是外表?
△思想再独立,附和男性才是聪明的做法?
△事业再成功,成为贤妻良母才能获得幸福?
日本艺人遥洋子在演艺界深刻感受到了这些“不对劲”。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也为了能在综艺节目的唇枪舌战中胜出,她进入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向启蒙了无数人的社会学家、“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上野千鹤子学习女性主义社会学。
记不住文献怎么办?她告诉你:“使劲忘掉吧。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赢不了讨论怎么办?她告诉你:“你要学的不是一招制胜,而是如何玩弄对方于股掌之间。”上野教授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思维误区,指导她们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以感性和直觉不断挖掘问题的核心,运用女性主义的思维打破既有框架,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
编辑推荐:
1、上野千鹤子在中国大受欢迎,是无数人的女性主义启蒙导师。她被称为“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因为她总能在“血雨腥风 ”的学术论战中获得胜利,将众多男性学者“杀得片甲不留”。谁不想向这样帅气的上野教授请教“吵架”的正确姿势?通过本书,你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上野教授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学到阅读文献的方法、赢得讨论的技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女性主义!
2、在本书中,遥洋子提供了一种跨界的视角。一方面,她是习惯了日本演艺界“常态”的艺人,在她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得以窥见女性艺人被年龄与容貌焦虑腐蚀、个人能力得不到重视的现状;另一方面,她是上野千鹤子教授的入室弟子,通过她的亲身体验,我们看到了学术最前沿的风景,也看到了在成为学者的道路上东京大学的学生们是如何“奋战”的。
3、做学问有什么用?学成了又能怎么样?这或许是许多人在求学路上的困惑。透过遥洋子拜师上野千鹤子教授的求学经历,我们能感受到女性体验的共鸣与女性思想的传承,看到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希望利用任何机会将女性主义传播出去的决心。通过她们的行动,深刻明白做学问、研究社会学的意义所在,为迷茫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要学的不是一招制胜,而是玩弄对方于股掌之间。”
▲无数人的女性主义启蒙导师、“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上野千鹤子
其“入室弟子” 日本艺人 遥洋子 东京大学三年爆笑求学记
▲一份情绪饱满有力的“吵架”指南,一本充满启发和感动 的女性主义之书
▲上野千鹤子盛赞:“她比我还了解我自己!”
————————
△学历再优秀,女性最重要的还是外表?
△思想再独立,附和男性才是聪明的做法?
△事业再成功,成为贤妻良母才能获得幸福?
日本艺人遥洋子在演艺界深刻感受到了这些“不对劲”。为了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也为了能在综艺节目的唇枪舌战中胜出,她进入日本的最高学府——东京大学,向启蒙了无数人的社会学家、“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上野千鹤子学习女性主义社会学。
记不住文献怎么办?她告诉你:“使劲忘掉吧。最后能记住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赢不了讨论怎么办?她告诉你:“你要学的不是一招制胜,而是如何玩弄对方于股掌之间。”上野教授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思维误区,指导她们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以感性和直觉不断挖掘问题的核心,运用女性主义的思维打破既有框架,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
编辑推荐:
1、上野千鹤子在中国大受欢迎,是无数人的女性主义启蒙导师。她被称为“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因为她总能在“血雨腥风 ”的学术论战中获得胜利,将众多男性学者“杀得片甲不留”。谁不想向这样帅气的上野教授请教“吵架”的正确姿势?通过本书,你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上野教授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学到阅读文献的方法、赢得讨论的技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女性主义!
2、在本书中,遥洋子提供了一种跨界的视角。一方面,她是习惯了日本演艺界“常态”的艺人,在她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得以窥见女性艺人被年龄与容貌焦虑腐蚀、个人能力得不到重视的现状;另一方面,她是上野千鹤子教授的入室弟子,通过她的亲身体验,我们看到了学术最前沿的风景,也看到了在成为学者的道路上东京大学的学生们是如何“奋战”的。
3、做学问有什么用?学成了又能怎么样?这或许是许多人在求学路上的困惑。透过遥洋子拜师上野千鹤子教授的求学经历,我们能感受到女性体验的共鸣与女性思想的传承,看到学习理论知识并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希望利用任何机会将女性主义传播出去的决心。通过她们的行动,深刻明白做学问、研究社会学的意义所在,为迷茫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女性主义全球史 豆瓣
7.9 (7 个评分)
作者:
[英]露西·德拉普
译者:
朱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3
※一部纵横两百五十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
※呈现身处不同时空的各色“女性主义者”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梦想和行动※
《今日历史》2020年度历史图书 |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公共历史奖得主犀利之作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露西·德拉普所写的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文化史著作。
作者打破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横两百多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父权制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外表”;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观点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图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与女性主义历史的丰富关系将如何启迪人类共同的未来,它也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的最终追求应当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性别与取向的人都可生活如意的世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众多女性主义历史中,德拉普的叙述独一无二。《女性主义全球史》以全球性视野与全新方式再现人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女性主义组织、运动、活动者与障碍。随意翻开一章,尽情享受每一页中丰富思想的自由奔流。——邦尼·G. 史密斯,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专家
德拉普运用女性主义的概念来展现女性主义运动者如何政治化横跨两百五十年、遍及六大洲的性别不公正问题。她关注诸多女性主义冒险的盲点与共谋关系,也能认识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共鸣。
——南希·A. 休伊特,性别史与女性主义研究专家
德拉普对二十世纪形成的各种女性主义运动进行梳理,写成了这部简明而详尽的历史,让这段多元的历史拥有了共同的愿景与声音,但并不强加虚假的团结统一。——卡拉·琼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副教授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丰富而广博的著作,创新性地运用一系列素材来探索跨越时空的女性主义运动丰富、多样、激进的根源。这本书是女性主义史学的胜利,展现了世界各地想象女性自由的无数不同方式——那不是T恤上一句简单的口号所能概括的——珍妮弗·汤姆森,巴斯大学讲师
这是一部非凡而精彩的全球反性别不平等斗争的历史。这本书不仅通过女性主义者的思想和运动,还通过她们的梦想、歌声、愤怒及其运动的物质维度——她们的灯笼裤、徽章和面纱,她们的避难所、工作场所和含混的中间地带,生动呈现了女性主义者的各种斗争。——汉娜·道森,伦敦国王学院准教授
德拉普的章节构成了一段以环形而非线性的方式穿越时空的旅程——就像旋转木马,起起伏伏与前进一样,都是旅行的重要部分。每一章都能在地理上和时间上找到自己的路径——构成了一场囊括窥器与头巾、砸窗与歌唱、灯笼裤与爱好者杂志的盛大演出。不过,德拉普并非在赞颂。她旨在书写一部批判性历史,评估各种方法和策略的利与弊。她很清楚,各项女性主义活动并不能就此消除由阶级、种族、殖民主义或公民身份导致的不平等。一些女性的梦想是其他女性的噩梦……德拉普考察了数起类似的发人深省的事件,以此警醒当代及未来的女性主义者小心重犯过去的错误。——《纽约书评》
德拉普展现了那些在妇女运动的历史传承中被遗漏的女性主义者,其中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参加运动的资格……《女性主义全球史》探究“女性主义”概念本身的内涵,并让读者有机会思索女性主义运动的复杂性、由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导致的女性主义内部的分裂,以及被遗忘和被忽视的女性主义者的经历。这本书丰富了关于社会建构的论述,突出了包容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单一视角必然会导致的偏见。抛开对女性主义的讨论,德拉普分主题的论述方法也提醒着我们,在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之外,还有更多未被听到的声音——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国际妇女研究杂志》
对女性主义历史的全面挑战……这本书细致入微地记叙了女性主义的深层分裂及其内含的种族、性别和阶级等级化……这本书对批判性的女性主义全球和跨国史的主要贡献是,它以创造性,且常常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了女性主义的模式……《女性主义全球史》成功地颠覆了现有史学。德拉普不以时间顺序而以不同主题探讨女性主义思想与运动的方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开辟了创新性的新起点。——H-Soz-Kult(德语世界历史学家重要的在线交流和信息服务平台)
※呈现身处不同时空的各色“女性主义者”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梦想和行动※
《今日历史》2020年度历史图书 |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公共历史奖得主犀利之作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露西·德拉普所写的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文化史著作。
作者打破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横两百多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父权制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外表”;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观点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图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与女性主义历史的丰富关系将如何启迪人类共同的未来,它也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的最终追求应当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性别与取向的人都可生活如意的世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众多女性主义历史中,德拉普的叙述独一无二。《女性主义全球史》以全球性视野与全新方式再现人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女性主义组织、运动、活动者与障碍。随意翻开一章,尽情享受每一页中丰富思想的自由奔流。——邦尼·G. 史密斯,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专家
德拉普运用女性主义的概念来展现女性主义运动者如何政治化横跨两百五十年、遍及六大洲的性别不公正问题。她关注诸多女性主义冒险的盲点与共谋关系,也能认识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共鸣。
——南希·A. 休伊特,性别史与女性主义研究专家
德拉普对二十世纪形成的各种女性主义运动进行梳理,写成了这部简明而详尽的历史,让这段多元的历史拥有了共同的愿景与声音,但并不强加虚假的团结统一。——卡拉·琼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副教授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丰富而广博的著作,创新性地运用一系列素材来探索跨越时空的女性主义运动丰富、多样、激进的根源。这本书是女性主义史学的胜利,展现了世界各地想象女性自由的无数不同方式——那不是T恤上一句简单的口号所能概括的——珍妮弗·汤姆森,巴斯大学讲师
这是一部非凡而精彩的全球反性别不平等斗争的历史。这本书不仅通过女性主义者的思想和运动,还通过她们的梦想、歌声、愤怒及其运动的物质维度——她们的灯笼裤、徽章和面纱,她们的避难所、工作场所和含混的中间地带,生动呈现了女性主义者的各种斗争。——汉娜·道森,伦敦国王学院准教授
德拉普的章节构成了一段以环形而非线性的方式穿越时空的旅程——就像旋转木马,起起伏伏与前进一样,都是旅行的重要部分。每一章都能在地理上和时间上找到自己的路径——构成了一场囊括窥器与头巾、砸窗与歌唱、灯笼裤与爱好者杂志的盛大演出。不过,德拉普并非在赞颂。她旨在书写一部批判性历史,评估各种方法和策略的利与弊。她很清楚,各项女性主义活动并不能就此消除由阶级、种族、殖民主义或公民身份导致的不平等。一些女性的梦想是其他女性的噩梦……德拉普考察了数起类似的发人深省的事件,以此警醒当代及未来的女性主义者小心重犯过去的错误。——《纽约书评》
德拉普展现了那些在妇女运动的历史传承中被遗漏的女性主义者,其中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参加运动的资格……《女性主义全球史》探究“女性主义”概念本身的内涵,并让读者有机会思索女性主义运动的复杂性、由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导致的女性主义内部的分裂,以及被遗忘和被忽视的女性主义者的经历。这本书丰富了关于社会建构的论述,突出了包容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单一视角必然会导致的偏见。抛开对女性主义的讨论,德拉普分主题的论述方法也提醒着我们,在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之外,还有更多未被听到的声音——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国际妇女研究杂志》
对女性主义历史的全面挑战……这本书细致入微地记叙了女性主义的深层分裂及其内含的种族、性别和阶级等级化……这本书对批判性的女性主义全球和跨国史的主要贡献是,它以创造性,且常常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了女性主义的模式……《女性主义全球史》成功地颠覆了现有史学。德拉普不以时间顺序而以不同主题探讨女性主义思想与运动的方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开辟了创新性的新起点。——H-Soz-Kult(德语世界历史学家重要的在线交流和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