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
对空言说 豆瓣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9.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译者: 邓建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交往在云端 豆瓣 Goodreads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8.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南希·K.拜厄姆 译者: 董晨宇 / 唐悦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1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颠覆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许多传统认知。说起它们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既焦虑、又兴奋。在《交往在云端》中,南希·拜厄姆为数字媒体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批判性的思考框架。本书并没有太多劝诫性的寓言故事,而是以研究数据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日常关系中的这些重要变化。
《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回答了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们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书中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中介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发展社区和社交网络,又如何去建立线上的新关系、维系线下的旧关系。
对于媒体研究、传播学、社会学的学生和学者,以及那些希望更加了解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关系的人们来说,《交往在云端》应该列入必读书目之中。
作为文化的传播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W.凯瑞 著 / G.斯图尔特·亚 译者: 丁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1
《作为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精选了作者的论文和演讲稿,从文化角度研究传播手段和现代技术、媒介与社会。作者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在书中考察了美国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文化的传播》初版的中文版曾于2005年推出,作者从人类制造符号、建构现实、维系传统这样的文化角度重新构想传播与传播研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集壮观、有趣、人本、理想为一体的新画卷,得到不少中国传播学者的精神共鸣,对拓宽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本书为全新修订版,加拿大教授G. 斯图尔特·亚当和著名华人学者潘忠党教授做了学术导读。
众声喧哗 豆瓣
6.8 (10 个评分) 作者: 胡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本书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众声喧哗》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在这里,公域与私域不能看做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一定的自主性。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新媒体用户研究 豆瓣
作者: 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5
《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游戏研究读本 豆瓣
作者: 何威 / 刘梦霏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国内首次以数字游戏研究为主题的原创学术成果集
•汇聚中国游戏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精华
•一览游戏研究的国际新近趋势
•掌握游戏研究的知识结构
•给渴望做游戏研究的学者们提供建议
这是国内首次以数字游戏研究(Digital Game Studies)为主题的原创学术成果集,汇聚了中国游戏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精华,也收录了少数海外游戏研究的重要篇目。包括“路径与方法”“美学与技术”“叙事与机制”“历史与产业”“玩家与文化”“严肃游戏与游戏化”等多个维度。它们或具备宽广学术视野,或引介关键理论资源,或提供鲜活案例,或呈现创新观点,开卷之际,游戏研究宽广而跨界的学术地图将在您眼前徐徐展开。
传播学 豆瓣
Kommunikologie
作者: 威廉·弗卢塞尔 / 斯特凡·博尔曼/编 译者: 周海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本书根据威廉·弗卢塞尔生前的手稿整理而成,以传播理论的系统化为目标,试图完善人类传播理论的未尽之处,从历史、哲学和符号的视角探究了人类传播活动的意图、结构和运作方式。
与薛定谔提出的“生命以负熵为生”一脉相承,弗卢塞尔确信,人类的传播活动呈现出与熵增相反的意图——以符号为中介的信息生产与储存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反叛和对死亡的抵抗,这也是人类传播,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弗卢塞尔以他颇具创造性和预见性的洞见向人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媒介与他人共存,对抗死亡,实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