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咖啡馆 Goodreads 豆瓣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Being,and Apricot Cocktails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 沈敏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2020年2月18日 已读
“所以人的焦虑感其实是冰山上的小小一角,要面对它,你必须变更一下想法,像现象学所说的那样,“悬置事物”,去掉脑袋里面那些“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价值观,直面事物本身给你呈现的样子。”
哲学 哲学史 存在主义 汤质 现代哲学
导读萨特 豆瓣
Jean-Paul Sartre
8.5 (13 个评分) 作者: (加)克里斯汀·达伊格尔 译者: 傅俊宁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编辑推荐
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和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改变了批判思想的路径,为知识分子定义了一个全新而重要的角色。
克里斯汀•达伊格尔还原了萨特思想的语境,并且细致地讨论了一系列萨特的重要观点,梳理了他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等一系列文本中所谈及的关于意识以及存在和自由的理论
•关于本真性以及绝对自由的伦理学
•人与人之间具体的关系、性的关系以及性别差异,特别关注了他者使人异化的注视的重要性
•作家的社会和政治职能
•萨特理论的遗产及其和结构主义还有心灵哲学的关系
本书介绍了萨特的文学和哲学作品,把萨特的思想变得前所未有地平易近人,适合从事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学生以及从事大陆哲学和法语的学生阅读。
·内容简介
在《导读萨特》中,我会重点讨论我眼中萨特对哲学和文学所作出的最主要贡献:他的存在主义和关于自由的哲学。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解释了存在主义把人的主体性作为其哲学的始发点。因此我们会以审视占据萨特哲学核心地位的关于意识的理论来开始我们对萨特的关键思想的探索。
第1章会解释这一关于意识的理论,并展现出萨特的观点和他之前的哲学家截然不同之处。
第2章会检视萨特的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所勾勒出来的本体论,或者说关于存在的理论。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萨特的无神论以及无神论对他的自由哲学的影响。接着我们会检视萨特在他的哲学作品以及他的小说戏剧中所展现的自由这一概念:存在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之一是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这也是萨特在他的作品中一再论证的。
这将是第3章的主题。
第4章会通过讨论“本真”(authenticity)这一概念及与其相对应的概念“自欺”(bad faith)14来讨论萨特哲学所蕴含的伦理立场。
这一讨论会延伸到第5章关于萨特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的探讨,并最终让我们思考是否就像萨特在《禁闭》这部戏剧中所说的那样:“他人即地狱!”。
第6章会总结之前讨论过的概念,并讨论在萨特关于存在主义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状况(human condition)和自由的伦理观。
在第7章,我们会看到萨特关于自由的观点是怎么发展成文学必须是介入的这一看法,即文学要扮演一个政治的角色。作为一个作家,萨特认为他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责任。我们会看到他是怎么解释这一点的。
第8章会探讨萨特的理论立场是怎么和他具体的政治介入联系起来的。
最后,在终章“萨特之后”我们会检视萨特对他同代人的影响,他的思想对他的追随者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思想如何能帮助我们思考当今世界。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9.3 (56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隆 译者: 黄峥 / 张怡玲 商务印书馆 2015 - 5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名士风流 I 豆瓣
Les Mandarins Ⅰ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波伏瓦(BeauvoirS. D. )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0
《名士风流1》有纪实的影子,当时欧洲文化圈中的活跃分子也许都可从中有所比照。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刘易斯可以对应为作者的美国情人、作家阿尔戈伦,小说开篇献词即点明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但是,作者还是运用小说写作技巧,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全文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亨利与波尔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罗贝尔与安娜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刘易斯与安娜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比如樊尚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亨利与罗贝尔关于是否在《希望报》上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非理性的人 豆瓣
Irrational Man
9.2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巴雷特 译者: 段德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巴雷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西方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长销不衰,至今仍是一些西方大学的“当代哲学”课程的教科书。本书文字通俗易懂,论证清晰有力。
时代的精神状况 豆瓣
Man in the Modern Age
9.0 (23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雅斯贝斯 译者: 王德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本书“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种种,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该书虽然写于1930年,但是它对西方人在当代的精神状况及其所由形成的历史根源与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背景所作的深刻而又生动入微的演述,至今仍未过时。”
“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这一切虽然谈的都是西方人的‘家务事’,但是,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不拿来研究一番的。”
致死的疾病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丹]索伦·克尔凯郭尔 译者: 张祥龙 / 王建军 商务印书馆 2012 - 4
本书是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克氏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特别是朝向信仰的生存体验中的超概念维度,以避免思辨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达到基督教信仰所要求的独一无二的或个人的具体性和除基督教之外再无真实依凭的生存境况。正是在此层面上,克氏在该书中详细讨论了个体生存状态中的绝望形态、罪与信仰之关系以及如何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人的境遇 豆瓣
作者: [法]安德烈·马尔罗 译者: 丁世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1
《人的境遇》是一部以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革命的优秀文学作品。一经发布就轰动法国,获得一九三三年度法国的文学大奖龚古尔奖。小说以一九二七年上海工人运动为题材,以革命者陈的一次刺杀活动为引子,描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本书表现了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如何捍卫人的尊严,寻找作为人而生,作为人而死的意义和勇气。
活出生命的意义(新版) 豆瓣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 维克多·E.弗兰克尔 译者: 吕娜 华夏出版社 2018 - 1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
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存在精神病学 豆瓣
作者: 王蕾,郭本禹 2009 - 9
《存在精神病学:莱因研究》内容简介:如果以1895年的《癔症研究》一书作为起点,精神分析运动已经跨过100多年的历史长河,然而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精神分析在创立之初不太被人们所接受。如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的被后人视为“20世纪人类大事记的开端”的《释梦》一书,首印仅印了600本,却花了8年时间才卖完。直到1909年,应霍尔(G.S.HaIl,1844~1924)之邀,弗洛伊德等人到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与詹姆斯(w.James,1842~1911)、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卡特尔(J.M.Cattell,1860~1944)等名家会面,并做系列讲演,才使精神分析逐渐被国际社会所公认。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精神分析的快速发展,因为战争造成人类的巨大心理创伤,迫切需要心理安慰和治疗。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发展,精神分析受到严峻的挑战。1990年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刊发了《弗洛伊德已经死去》的封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