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激情耗尽 豆瓣 谷歌图书
All Passion Spent
8.1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译者: 沈矗 孙芸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其它标题: 激情耗尽
◎一句话推荐
超越时空的文学经典,伍尔夫的灵魂伴侣、传奇作家薇塔写给所有女性的人生课,小说版《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永远都不会太晚。
--------------------
◎编辑推荐
1. 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永远都不会太晚
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在人生暮年自我觉醒的故事:过去的七十年里,这个女人对丈夫言听计从,而现在,她决定按照自己的喜好度过余生;这不是一个乏味的老妇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不老的女人的故事。事实证明,地位、财富和家庭都不应成为人们追寻自我价值时的束缚,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
2. “它让读者几乎渴望活到八十八岁”
小说主要聚焦在斯莱恩夫人如何在新家中安顿下来,过上自己无比渴望的晚年生活。她感受到的那种“夏末时分,南墙下,桃树旁”的宁静同样也潜入了读者的内心。一切都很安静,还带有一点魅惑、自由、独立、浪漫和对琐事的摒弃。有时,我们也想逃离,也会对这个巨大的世界心生厌倦,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终于可以得到休息。
3. 一位激励所有女性读者的传奇作家
像作品所传达的主题一样,作者亦是女性自我成就的榜样。薇塔在少女时代就开始创作小说、戏剧和诗歌。作为诗人,她两次获得霍桑顿文学奖;作为小说家,她的作品在她那个时代颇为畅销,且流传至今;作为园艺家,她一手设计和建造了英国最著名、参观人数最多的花园之一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园,并持续撰写广受欢迎的园艺专栏——在女性直到1918年才获得投票权的英国,薇塔的成就堪称传奇。
4. 伍尔夫的文学缪斯
薇塔曾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亲密伴侣,亦曾是她的灵感源泉。两人密切交往的那十年——1925年至1935年——是双方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期间,伍尔夫创作出了以薇塔为原型的作品《奥兰多》(1928),薇塔也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激情耗尽》(1931),并与伍尔夫创作于1929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形成了呼应。两人的这段情事亦曾被拍成电影《薇塔与弗吉尼亚》(2018),并引发影迷热议。
5. 经典名作,中文首译
作为薇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激情耗尽》至今仍是许多读者心目中的经典(Goodreads评分4.0,亚马逊评分4.4)。1986年,BBC也曾将小说中的故事改编成迷你剧搬上荧屏。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是薇塔的作品首次被译介到中文世界。
--------------------
◎内容介绍
“一部无比优雅、令人惊讶、仍然鼓舞人心的小说。”——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斯莱恩勋爵在世期间,曾任印度总督和英国首相,乃英国政坛的大人物。他去世后,外界都以为他那位八十八岁的遗孀将会一如过去,继续做一只乖巧得体的“花瓶”,并在悲伤中渐渐凋零。可斯莱恩夫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无视子女们自以为是的安排,搬到了汉普斯特德一所租来的房子里,过起了独立生活。在那里,她重新获取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并且结识了几位特别的同伴。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她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并慢慢发现,过去的那些年里,她为了不辜负别人所谓的期望,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
堂吉诃德的眼镜 豆瓣 Goodreads
8.6 (21 个评分) 作者: 张秋子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22 - 10
本书是一部小说解读手册,它将手把手带领读者阅读众多小说经典文本,主要从主题和技术两个方向,一探小说艺术的堂奥。如同此前张秋子深受网友喜爱的文风,本书依然坚持“新手友好”原则,循循善诱。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勘探文学带给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震动。不同于印象式的、读后感式的小说评论,本书致力于将学院派的文学解读方法以易懂的方式传递到一般读者手中,使读者获得深入理解小说魅力的能力。
小说的细节 豆瓣
作者: 黄昱宁 2023 - 1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聚焦二十余位世界级知名作家,其中既有简·奥斯丁、大仲马、福楼拜、狄更斯这样的经典作家,也有加缪、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菲利普·罗斯、多丽丝·莱辛、艾丽丝·门罗、石黑一雄、托卡尔丘克、麦克尤恩这样的现当代文学大家。
黄昱宁正是这些小说家所期待的理想读者,她秉持传统的细读方法,却不落窠臼,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别具一格的审美发掘小说细节的灵光闪耀之处,向读者揭示小说艺术的魅力。她的这些文字,自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
同时,在本书中,她又是一位极好的文学阅读领路人,以译者的天然优势、写作者的亲身体悟和评论家的敏锐透彻,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文学与现实、小说与评论之间。其细腻的感知、独到的见解、切中肯綮的分析,如一个个通往文学密林的路标,引领读者进入深幽的文学世界。
◎ 作品看点
★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知名翻译家、作家、出版人黄昱宁全新文学评论集,一名专业读者的倾心之作,彰显了其在文学评论上的智识与野心。如她所说:“二十六篇文章,上百个小说细节以及被这些细节激发的文字,就构成了这本四百多页的文集。在我个人的写作生涯中,还从来没有哪一次结集耗时如此之长,改写幅度如此之大,但是过程又是如此之快乐的。”
★ 以文本细读为方法,精彩解读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的二十多位世界文学大家的作品,深度挖掘小说家讲好故事的秘诀,帮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小说的艺术魅力。
★ 黄昱宁集小说家、翻译家、出版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可能性。她以译者的天然优势(翻译过阿加莎·克里斯蒂、麦克尤恩、亨利·詹姆斯、菲茨杰拉德、库切等),兼以写作者的亲身体悟和评论家的敏锐透彻,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而能切中肯綮。其中,像《查尔斯·狄更斯vs .萨利·鲁尼》《麦克尤恩vs .石黑一雄》这样的文章,将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让我们体会到文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直面人类自己的困境本身——对文学的理解,即对我们自身的理解。
★ 细节是一道光,照亮文学的密林。如作者所说,本书这些文字,由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若干年后,故事会淡忘,人物关系会误植,文本意图会模糊,唯有那些无法磨灭的细节——伊丽莎白的马车或者基督山伯爵的小刀——在记忆的暗处,熠熠闪光。
◎ 名家推荐
作者对细节的执着,意在躲避那种远离文本的空疏华丽,却并未因循“笨拙之踏实”的老旧传统。她的阅读像是以眼睛亲抚文本的肌肤,于是源自细节的灵感之光不期而至,启迪着想象与思索,最终让洞察和领悟抵达深邃与高远处。这是黄昱宁向经典作家致敬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成就了她自身的风格,不仅可被识别,而且令人钦佩而难忘。
——刘擎
在这本书中,学习如何读小说:从细节、从细胞、从一瞬间、从一滴水感知世界的广大、生命的深微。黄昱宁是翻译家,翻译就是把一部小说重写一遍。在这本书中,她同时是一位理想读者或超级读者:好像那部小说就是她写的,甚至,关于一部小说,她比作者知道得更多。
——李敬泽
黄昱宁外语专业出身,职业是外国文学编辑,业余时间翻译小说也写小说,她是我眼里的套娃。我喜欢她谈小说的调调,她读得实在是太多了。她的从容是拥有者的从容,她的开阔是心平气和的开阔。
——毕飞宇
每一篇文章都如同量体裁衣,体现着黄昱宁对每个作家各不相同的深情。
——张悦然
苏菲的选择 豆瓣
Sophie’s Choice
作者: [美] 威廉·斯泰隆 译者: 谢瑶玲 2022 - 11
在不文明的时代里,最先死掉的是文明人
小说史上里程碑式作品,被誉为“美国文学的永恒瑰宝”。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威廉·斯泰隆 久负盛名的代表作。
新版补译10万字,史上zui全中文版。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
法国《世界报》“史上百佳小说”
美国兰登书屋“20世纪百佳英语小说”
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目
Goodreads 87480人打分,近3000条热评
成就影史经典
影视改编作豆瓣电影8.4分,超20000条评论
【内容简介】
二战结束后,年轻的作家斯廷戈在布鲁克林的公寓里遇到了一位波兰籍女子苏菲和她的爱人内森。苏菲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战争结束后,她来到美国,与犹太人内森相爱。内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但他脾气乖戾。苏菲默默地承受着他的多疑、狂躁,似乎借以解脱沉重的精神负担。
原来苏菲有两个孩子,但在纳粹集中营里,她只能让一个孩子活下来,苏菲选择了儿子活下来,而把女儿推向了焚尸炉;后来为了活命,她被迫为纳粹打印屠杀犹太人的报告……这些选择铸就了她悲剧的命运,她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摆脱痛苦,即使获得了年轻作家斯廷戈的爱,但苏菲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她已经疯狂的爱人内森身边,和他一起走向死亡……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当下重读的经典之作。它揭示了个体的恶以及造成这一恶的背后深刻的历史、社会以及心理因素。个体的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社会体制、权力游戏、意识分裂以及人性软弱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菲的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她是一把利剑,刺破人性当中的冷漠与懦弱,也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直面自己内心的欲望,重新审视作为个体与我们深处的时代于社会的关系。
我们的选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历史的进程,“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是这本书留给一代代读者的人性叩问。
寻找家园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y Homeland: A Memoir of a Chinese Labor Camp
8.7 (14 个评分) 作者: 高尔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5
《寻找家园》是一部担当之书。高尔泰用一本书书写一生,苍莽浑厚、精洁优美。他的文字是历史的真实回忆,更是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对灵魂的深度挖掘。高尔泰用文字还原了许多琐碎小事和日常感觉,他在废墟上拾捡零落的碎片,细心擦洗、审视,慢慢地积攒、拼合,在时间缓缓的水纹中逐渐恢复其轮廓,丰富着大历史。高尔泰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历史的迷雾中,和他一起目击了人的倾轧、屈服、扭曲和抗争,目击了生命的脆弱和复杂,目击了宏大事件中的精微细节。他的文字炉火纯青,朴实而细腻,融合了画家的直觉和哲学家的智慧。一种稀有的、似古君子的强健宽厚之风贯穿全书。
编辑推荐
高尔泰的文字就像古城墙上的石砖,一块块沉重、坚硬、沉默地砌在那里。那些痛彻心扉的记忆居然能在他笔下转化成平淡的话语。没有高屋建瓴式的空话,又不陷溺于个人的琐碎遭遇中。行文有情但不煽情,冷静而不冷酷。文字里看不到因侮辱和折磨所产生的幽怨、暴戾或故作洒脱,不呐喊、不发泄、不做作,不求一己之快。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被震撼的感觉。
名人推荐
《寻找家园》可以说是高尔泰的一个回忆录跟自传,当年一出就已经很轰动,其中一个理由是里面牵涉到了一些的历史中的人物的争论,那些争论我们姑且不去管它,但是以书论书,这的确是一本很坦诚,而且没想到身为非常著名的画家的高尔泰先生的文笔好的这么厉害,就是非常的干净,尤其在写景写人的时候简直是栩栩如生,真不愧别具一格的画家之眼。 ——梁文道
媒体推荐
80年代凭借其美学论著,高尔泰为中国的新启蒙运动既鼓且呼,那时他体现出来的是知识分子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他又以流散知识分子的身份,以自己的才胆识力,为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为那段被人淡忘的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证词。而对于高尔泰本人来说,我们更愿意借用他写岳母的话来指认《寻找家园》的意义:“写作把她的人生,高扬到了抒情诗的境界,这就够了。”——《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