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周国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本书献给不愿意根据名声和舆论去评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们。
...................
★ 读懂尼采,从这一本开始。
天才的命运是一再地被误解,以及一再地被重新发现 。
★ 周国平致敬尼采的激情之作暨成名作 ,两位哲学家横跨百年的碰撞和共鸣。
第一本正面评价和热情肯定尼采的著作,融入周国平自己的人生感悟,引起同时代人的强烈共鸣。周国平:我很庆幸自己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写了这本书,现在来写或许会有别的长处,但不可能有那样高涨的生命激情了。
★ 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孤独的漂泊者已经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把尼采看作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号召,预示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一个时代。
★ 触及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献给在现代世界中迷失方向的人。
尼采所谈的问题是人人都能领会的,特别是现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这就是尼采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 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读尼采,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
我今天建议你们读尼采,是怀着一个70岁的青年的心愿,希望你们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我说的青年,不只是指年龄,更是指品格。青年的特点,一是强健的生命,二是高贵的灵魂,尼采是这样的人,我祝愿你们也成为这样的人。——周国平
...................
尼采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 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的癫狂和孤独之下,是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
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以生命意义之困惑和寻求为主线,把尼采思想的各个主题,包括酒神精神、权力意志、价值重估、超人等,贯通起来加以阐释,饱含知识分子的个体感悟和时代激情,重现一个真实的尼采——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哲人、一位无比真诚的人生哲学家。
本书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时代共鸣,深深影响吴晓波、王军等一代知识分子。
...................
名人推荐:
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见一些人、一些事或者一本书,它们出其不意地站在我们面前,改变了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在这本书里,我们听到尼采说: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都将被重估。对于我们这一代在集体主义思想中成长的人, “上帝死了”这四个字就像是一颗震慑弹,彻底地重构了我们的思想。
我们这一代人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正来自于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我们尝试着对所谓的真理发出质疑,对所谓的体制也产生了抵抗的勇气。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不能忘记当年19岁的我捧读《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心中经历的波澜。今天我才知道,周国平是在6平方米地下室里完成这部杰作的,想以感恩之心对他说:当年您在那样一个角落里的那一声呐喊,唤醒了一位青年的灵魂,后来这位青年的写作是对这一声呐喊的回应。愿中国的年轻人在19岁的时候都能读到这本书。
——《城记》作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
尼采传 豆瓣
作者: 玛克西米利安 勒 胡瓦 / 米歇尔 翁佛雷 译者: 亦言工作室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2
《尼采传》讲述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学。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后也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在那里他结识了此后与他亦敌亦友的天才作曲家瓦格纳。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辞职。此间,他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普鲁士霸权主义,自称“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1882年,他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请下,到罗马旅行。在那里,两位朋友把一个富有魅力、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介绍给他,做他的学生。尼采深深坠入情网,莎乐美也被尼采的独特个性所吸引。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最后,两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触。然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
尼采与形而上学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6
一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忍受住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上生活,这是意志力的一个尺度。不害怕无价值的事同样可能是心灵的伟大。
...................
★ 哲学家周国平对尼采哲学的系统研究,国内尼采研究的扛鼎之作,获中国社科院学术成果奖。
★ 以优美晓畅的语言,阐述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贡献——对西方传统形 而上学的批判。
★ 兼具学术性和通识性,犀利批判现代文明的病症, “读到这些内容,我们会觉得尼采仿佛是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似的”。
★ 中国社科院贺麟、杨一之、叶秀山、熊伟、汝信等著名学者,给予高度好评。
★ 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并不难读。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学术著作写得明白通畅,我认为是一种好的趣味。——周国平
...................
本书是哲学家周国平对尼采思想的系统研究。
作者围绕尼采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建,梳理了尼采哲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积极虚无主义、透视主义、哲学研究的语言意识、强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等等。
不同于《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本书真正深入到了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用优美晓畅的语言, 注解了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贡献——他以透视主义认识论为主要武器,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展开了全面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世界的新解释。借此我们看到,在西方哲学由传统形而上学向现代哲学转向中,尼采哲学的重要意义。
偶像的黄昏 豆瓣
9.4 (2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李超杰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该书是尼采的一本思想著作,作者希望能够对永恒的偶像做一番思想上的探究,而事实上也恰恰如此。该书讨论了苏格拉底的问题、哲学中的理性、违反自然的道德等问题。
作为哲学家的尼采 豆瓣
作者: 【美】阿瑟•丹托 译者: 郝苑 2022 - 2
几乎没有哪位哲学家像尼采那样受到广泛的阅读,也几乎没有哪位哲学家像尼采那样受到普遍的误解。当丹托的经典尼采研究在1965年首次出版时,许多人将尼采视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又难以捉摸的思想家。然而,丹托呈现了一幅极为不同的画像,他认为,尼采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融贯的哲学,这种哲学超前思考了众多界定当代哲学的问题。丹托清晰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评述,有助于将尼采正式当作一位哲学家,并进而阐明尼采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及他对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的巨大贡献。
本书自20世纪60年代出版,再版多次,作者还在后续的再版版本中以“后续文本”的形式补充了5篇论文,持续不断地补充尼采研究的最新内容,而且对那些持续污名化尼采智识声誉的误解做出了回应。这些论文还思考了尼采的特定作品(包括《人性的,太人性的》与《论道德的谱系》),以及这位作为哲学家的艺术家的形而上学和语义虚无主义。
丹托以高超的技巧与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潜藏于尼采纷繁复杂的谜团之下的重要线索,并将这些线索梳理为一种模式。
——《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