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 豆瓣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
作者: [美] 亨利·E.阿利森 译者: 丁三东 / 陈虎平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4 - 6
本书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
本书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 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促使学者们重新关注已经被忽视了很久的德国观念论,是康德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著作。第二版于200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的学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部有影响深远的、奠基性的著作,激起了文本上和哲学上的诸多评论。第二版相当于阿利森对这些评论做出的详尽的、令人赞叹的回应,结果这几乎成了一部新的著作,如初版一样深刻、充满创见、至关重要。阿利森还做了许多修订,他对人类认识的曲行性、人类理性的本性以及第三类比的论证所做的讨论都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他又一次成功地以新颖而有益的方式重述了基本论题,同时忠实于康德的文本与精神。
——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芝加哥大学
本书第二版非常显著地扩展了初版经典的内容,讨论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大幅度扩充了对先验辩证论的讨论。必读之作。
——卡尔·阿美瑞克斯(Karl Ameriks),圣母大学
本书极可能是迄今为止由美国哲学家所写成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
——刘易斯·怀特·贝克(Lewis White Beck),罗彻斯特大学
一部才思敏捷、组织严密并在哲学上富有创见的、不可或缺的著作。
—— 阿瑟·麦尔尼克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旷世奇著,自1781年出版以来已经根本改变了哲学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康德在其中考察知识的先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他不再认同单纯由概念系统所支撑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同时开创了知识的自我检验机制。
——中文版导言一:陈虎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取向》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和辩护》初版于1983年,它“标志着英语康德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伽德纳(Sebastian Gardner)语,请参见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05.9.4: http://ndpr.nd.edu/news/24853/?id=3761。]。在此书中,阿利森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哲学史上最艰深的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他生动地诠释了一种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对其研究对象应有的态度:一方面,他对康德的解读充满了同情,针对诸多评论者的批评,努力为康德辩护;另一方面,他对于康德论证中的困境也毫不隐讳。阿利森的出色研究激活了英语哲学界对康德观念论的兴趣。[ Tom Rockmore, Kant and Idealism, p. 19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再则,塞拉斯(Wilfried Sellars)在1956年的著名论文“经验论与心智哲学”一文中对意向性问题采取了一种康德式的处理,其后二十多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早期的这种康德哲学取向。两者的影响共同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哲学界从分析哲学向康德、黑格尔回归的进程。
——中文版导言二:丁三东《阿利森的康德解读及其在英语康德学界的地位》
康德的大刀 豆瓣
作者: 谢遐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8
伟大的德国浪漫诗人海涅评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本书选择康德哲学中最容易被中国读者误解的三个基本概念:对象、知性为自然界立法、物自体,作者运用其独创的“清洗语词”和“教人正确说话”的方法,对这些概念进行通俗的解说,理趣盎然。
此书初版以来颇得佳评,并长期用作教学参考和哲学入门书籍。此次新版附加三篇文章,进一步阐发原书的主体内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康德哲学。
论康德与黑格尔 豆瓣
作者: 里夏德·克朗纳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本书收录德国著名哲学家克朗纳的三种著作,分别讨论德国观念论的基本特色、康德的世界观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克朗纳以研究德意志观念论史知名于世。本书以一个深刻主题为线索 ,清楚呈现了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大哲学家的终级关怀、思想发展以及历史关系。
黑格尔的观念论 豆瓣
Hegle's idealism : the satisfactions of self-consciousness
作者: (美)皮平 译者: 陈虎平 华夏出版社 2006 - 7
这是一部重要著作,不仅因为它极大地促进我们对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解,而且也因为它对我们现在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自我形象所提供的洞见。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豆瓣
Between Kant and Hegel: Lectures on German Idealism
作者: [德]迪特•亨利希 译者: 乐小军 商务印书馆 2013 - 4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是著名学者迪特•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讨论了德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康德、雅各比、赖因霍尔德、舒尔策、费希特、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作者关注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过程,准确地说,是关注那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传承、批判关系。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 豆瓣
作者: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张宇凌 / 关群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2
树的图像可以展示出主导人们认知的模式:井然有序的等级秩序,树枝的多样性从树干的统一性中生长出来,而根部的盘根交错也归于主干。树的譬喻可以归结到统一性、等级体系、线性秩序以及系统的胜利。从赫西俄德撰写的神谱、生物学的物种起源学说、到现代语言学的句型树状图分析--树的譬喻到处都指向形而上的秩序。但是哲学家德勒兹说:"我们已经厌烦树木,再也不能信任树木了……我们已经吃够了它的苦头。整个树状文化就是以它为基础的……只有地下的须根、蔓生植物、野生植物和根茎才是美丽的、政治的、可爱的。" 在这里展现出了与树相对立的模式。哲学家德勒兹,这位如此独特且又富有创造力的并且崇尚尼采的人,会以怎样的形式来论述康德与柏格森呢?令人充满期待。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3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康德的理性神学 豆瓣
Kant's Rational Theology
作者: [美] 艾伦·伍德 译者: 邱文元 商务印书馆 2014 - 8
在《康德的理性神学》中,艾伦·伍德从宗教角度探究了康德的思想。伍德说认为如果没有对康德宗教思想的深刻把握,就不能全面地把握康德的思想。康德宗教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原创性和对后来的历史影响,以及它所提供的对于理解中世纪和现代理性神学的洞察力。伍德主要考察了与理性神学内容有关的康德的著作: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理性的理想”的有关章节和其他著作(特别是康德的《宗教哲学讲义》,判断力批判和一些前批判著作《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证明》)。伍德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康德与中世纪经院神学和近代形而上学关系上的错误认识,从而能够深入地理解康德哲学以及康德哲学与西方宗教传统和形而上学传统的继承关系。
康德的道德宗教 豆瓣
作者: (美)艾伦·W.伍德 译者: 李科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6
在 《康德的道德宗教》 中, 艾伦·W. 伍德论证说, 康德的宗教信念学说跟他最佳的批判思想是融贯的, 而且, 事实上, “道德论证” ———以及它们所要证成的信仰———是康德批判哲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伍德指出, 康德敏锐的宗教世界观配得上被称作他最伟大的哲学贡献之一。在着手诠释康德时, 针对这位哲学家在其有关上帝与不朽的信念的推理中所揭示出来的东西, 伍德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陈说。 他重新考察了康德对 “道德意愿” 的观念, 并且为他的 “至善” 学说辩护。 他讨论了康德对 “道德信仰” 的使用, 即在同教会信仰、 宗教经验, 以及对神圣启示的主张的关系中, 把它当作一个理性的标本来使用。 最后, 他还讨论了这位哲学家有关人类本性中的 “根本恶” 的理念, 并且发展了康德在其1793 年的著作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中所兆示的 “神圣恩典”
理论。
伍德坚持认为, 康德有关宗教的思想是一个伟大哲学家对一个艰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个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 康德的解决方案则能够在任何想要理性地处理宗教问题的努力中充当指导。
《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 豆瓣 谷歌图书
9.3 (6 个评分) 作者: 邓晓芒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你如果能够把康德读懂,就没有什么能够难倒你了。
不读康德,无以了解西方哲学,读本书让你步入现代哲学的门庭。
国内康德权威邓晓芒教授悉心讲解,不可错过!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康德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蓄水池”。也就是说,康德之前的哲学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后的哲学都来自康德。现代哲学所有的基本问题都是从康德那里来的。所以不读康德,就无以真正了解现代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是康德哲学的基础,了解康德哲学的体系必由此入门。邓晓芒老师还把这本书喻为国人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夏令营”,因为本书涉及高度思辨的哲学层次。“你如果能够把康德读懂,就没有什么能够难倒你了。”
邓晓芒老师是康德研究专家和康德著作的权威翻译者,本书是根据他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开设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课程一学期的讲课实录整理而成。其最大的特色是全部口头表述,将康德哲学的严肃的学术语言转换为通俗易懂的口语。
本书不是那种完全入门性质的读物,但又不是专门性的研究著作,也不是逐句解释的细致的推敲,而是深入浅出,同时注重整体关联,为读者提供的是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较完整的把握。
本书适合于青年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作为系统阅读和学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这本旷世名著的参考书。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豆瓣
作者: 杨祖陶 / 邓晓芒 人民出版社 200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是一部导读性质的著作。由于篇幅关系以及为了不让各种外在考虑时时中断康德本人极其连贯的思路,书中基本上对历来各种有关康德的述评和见解未作引证和商榷,以便让读者能切实地面对康德的原著,探讨康德本人在这部著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豆瓣
BEOBACHTUNGEN ÜBER DAS GEFÜHL DES SCHÖNEN UND ERHABENEN
作者: [德]康德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20 - 5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本书是康德的一篇重要的美学论文。优美与崇高是十八世纪流行的美学论题,康德在承袭其时之术语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意义,将优美感与崇高感视作两种美感形式,在本文中一方面阐发了优美与崇高的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了美的主观性。本文不仅在美感形式上探讨了优美与崇高的界定与区别,同时亦暗含了对优美感与崇高感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思考。
真理、时间与自由 豆瓣
作者: [德]安东·科赫 译者: 陈勇 / 梁亦斌 人民出版社 2016 - 4
《真理、时间与自由:一个哲学理论的导论》共有11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1—6节,内容是真理理论;第二部分7—8节,内容为主体性理论;第三部分9—11节,内容为时间理论和自由理论。书稿紧扣哲学史的脉络,综合了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和语言分析哲学,是作者治学三十年的结晶,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很好学术著作。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轴心时代算起,在东西方大概都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古老绝不意味着权威与真理。假如没有经过理性天平的衡量就接受某种学说,只能说明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前现代。哲学不是真理的化身,哲学家们总是在批判前人中更新着学说,不断进步。但哲学也不仅仅是个人领悟、感想、意见,而是作为一门学问揭示了某些方面的真理,这些真理都禁得起理性天平的衡量。那么哲学揭示的究竟是哪些真理呢?科赫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真理、主体性、时间、自由。
书稿紧扣哲学史的脉络,综合了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和语言分析哲学,是作者治学三十年的结晶,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术语通释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德]海因里希·纳特克 译者: 高小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
《辞典》保留了海因里希纳特克编著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术语辞典》的内容和形式,辞条的排列顺序也没有变动,只是给每个德语辞条附上了英译术语和中文,同时编辑了《中德英术语对照索引》附录于书后。而且依据多部德文原本、英译本、中译本的《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逻辑学讲义》及其索引和作者在研究与教学康德哲学中的体会,在原《辞典》基础上增添了一百余个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