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好莱坞启示录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周黎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作者周黎明被媒体誉为“大陆第一影评人”,以评论美国影片著称,但他最受欢迎的文章很可能是他对好莱坞运作内幕的独到解析。作者以他对美国电影业20多年的研究、美国名校MBA的专业素质,以及从80年代中期开始对好莱坞的实地考察和报道,撰写了这部兼具学术深度和新闻记者敏锐性的著作,涉及该行业的各个层面,包括美国电影产业趋势,好莱坞电影收入与融资渠道,电影制作、行销与推广,美国电影从业人员的政治倾向以及对政界、主流社会的影响等等。本书运用大量案例,如明星片酬、阿诺从政、好莱坞的同性恋和犹太人利益集团、裸体镜头的政治和社会因素等,厘清了诸多以讹传讹的谬误,无论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电影工作者从业实践,还是普通电影爱好者及八卦浏览者的认知提升,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版新增了五万多字,全面更新了行业统计数据和产业变动信息,并增补了“明星片酬”、“明星代言”、编剧罢工”、“解密奥斯卡”、“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华人电影”等章节,使得本书的框架与内容都更完善充实,增强了系统性,保证了前沿性。
无情世界的感情 豆瓣
作者: 刘大先 2013
曾经的爱情与梦想,信仰与感伤,剩余的情感,烟云般的记忆,伴随影像滑落入文字,镌刻青春的印记。
…… “文艺青年”尽管也经常被打趣讥诮,好在还没有像“公共知识分子”那样被污名化,而青春期之所以漫长,到可能正是表明心灵的敏感度还没有在逐渐琐碎烦冗起来的生活中被磨损殆尽。这其 实是优点。一般的公众文化想象中,1980年代充满了文艺气质,其实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文艺青年。某种意义上,1976至1985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大致可以算是一代人,之所以这样说并不尽然出自政治事件和历史叙述的断代,而是因为这一代人在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观念的时候,正是影视兴起并逐步取代文学在影响大众世界观形成上重大作用的时候,而互联网络和3G技术还没有像如今这么发达。影像构成了这一代人很重要的文化记忆,所以不讳简陋的话,这一代人大约可以称之为“影像的的一代”。
…… 题目取作“无情世界的感情”,显然来自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不过我并不专指马克思所要讨论的某种制度性宗教,那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所说的就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感情,它们 在东西方都形成了悠久的知识与思想谱系:从儒家的仁爱情性传统,宋明理学与心学关于“天理”与 “人欲”的争执,中晚明以降,的“情本主义”思潮,刘宗周、黄宗羲为代表的“即情即性”哲学和以汤显祖、傅山为代表的“至情至诚”文学艺术,再到以及李海燕所谓“心的革命”的现代中国情感发明……从柏拉图的爱欲说,到基尔克果、叔本华、齐美尔、舍勒、弗洛伊德、弗洛姆、拉康、巴迪欧都论述过的主题,不仅仅有爱,也有恨,也有愤怒、羡慕和嫉妒。洛克、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探讨的情感具有近代情感转型的代表性——他们将其从市民式的人文主义转化成为规范化的资本主义生活规则,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们使内化的情感具有了普适性,美学也就是感性学便是直接从情感入手进入哲理性认知,而到现实主义那里则日常化了。赫希曼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激情与利益的解读,威廉斯所说的“情感结构”,强调共同体的传统,再到晚近人类学所谓的“情感转向“从人类学角度的新见……这些先辈的思考构成了本书写作的前文本,我想要表明的是外部文化和内在心理的折冲,尤其是那些体现在本书讨论的电影以及讨论者本人身上的复杂纠葛。它们于个体于文化都可以说是青春期的残留物,也许会成为化石。
伟大的电影 2 豆瓣
The Great Movies II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李钰 / 宋嘉伟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
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
悬疑大师希区柯克 豆瓣
Hitchcock la totale: les 57 films et 20 épisodes TV expliqués
作者: [法]贝尔纳·贝诺列尔 / [法]吉勒斯·埃斯波西托 译者: 朱炜 / 张丹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2022 - 2
时至今日,希区柯克的作品依旧富有魔力、历久弥新:他是自己作品情节的设计师、作者和导演,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经受了审查机制和时间的检验;他客串出演了自己53部院线电影中的38部,磨炼了“观众领导力”这种操纵大众情绪和购买冲动的艺术。在主流视域,他是公认的大娱乐家、电视明星、商业电影优胜者和广告奇才;在艺术电影评论界,《电影手册》将他的作品奉为圭臬,对其重新挖掘。

作为多产而富有创造力的电影人,希区柯克经历了欧美电影业的重要历史沿革,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伦敦电影公司到好莱坞大制片厂,以及英美两国的电影审查。他让蒙太奇的艺术臻于精妙,更借助电视媒介拓宽了电影的维度。受他影响的导演不计其数,特吕弗、斯科塞斯、布莱恩·德·帕尔玛、大卫·芬奇……。从1925年的《欢乐园》到1975年的《大巧局》,希区柯克辗转伦敦与好莱坞,共签下53部院线电影,其中不乏影史名作。除此之外,作为天生的实验家,他在1955至1962年间亲自执导了20集电视电影,如今被视为其主要作品的重要补充。
【全书特别收录】
• 名作之外的作品:未完成和丢失的影片、未署名宣传片、摄影图像小说和战争电影。
• 详实的视觉档案:希区柯克影视作品的影视剧作品的故事板、海报、剧照、宣传照。
• 影视作品精彩花絮:希区柯克知名客串场景、拍摄逸事、幕后故事、镜头分析、精彩瞬间和影迷福利。
• 希区柯克作品内核:通过大量的文献引用和研究调查,深入探讨其作品中令人无限痴迷且反复出现的主题、内在驱动和其中的经典类型元素。
“我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了电影机器,我就是所有这些电影的合集。”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非必要清单 豆瓣
作者: 木卫二 2022 - 8
从出生的1984年,到2019年,每一年份,选出一部心水电影。
36篇观影随感,一份与仪式感有关的人生清单。
没有严谨工整的技术评析,亦无宏大超脱的艺术解构,有的只是一位痴迷电影多年、而依然沉醉其间的观影人,他跟随色彩、光影、台词、情节,跟随一景一物,一动一静所产生的苦乐甜酸。随手翻开一页,恍若随机走入一间放映厅,身不在场,灵魂却沸腾。
没有非看不可的电影,但电影非看不可。当观影时长不断累积,记忆中的电影,亦是关于自我生命体验的回忆,欢迎搭乘“木卫二”号电影时光机。
24帧心理密码 豆瓣
作者: 魏知超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2 - 9
“献给爱电影的你,如果你对心理学也有点兴趣,那就太好啦!”
--------
王家卫、李安、宫崎骏、徐克、诺兰等知名电影人隐藏于电影中的心理密语。
《盗梦空间》《哈利·波特》《超体》《倩女幽魂》等经典影片中暗藏的心理谜题。
--------
实验心理学博士、知名影评人魏知超带你通过心理学,探索寻电影的奥妙。
4000+部电影观影经验,前言心理学研究成果强势加持,
抽丝剥茧,剖析电影人和观众的诸多心理样态。
--------
魏知超老师的这本书很赞,给了我很多启发,尤其是对李安典型作品的分析,没错,他拍的人都是藏着心事没法说给人听的那种人,又艰难又纠结。岂止他的主角啊,我们谁不是呢?
——资深媒体人、得到App《关系攻略》《职场关系课》作者熊太行
轻松、有趣、启智。藉由心理学的视角再看那些电影和创作者,别有一番风味。
——导演陈晓鸣
作为心理学家和资深电影爱好者,魏知超老师把电影变成了最没门槛却最有深意的心理学材料,帮我们从电影看到人心。
——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 陈海贤
你想真正看懂电影吗?那你得先看懂它的心。
——Bilibili up主/影视自媒体人 邸生
从1916年,于果·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理学就被联系在一起。本书也在这条兼具学术与趣味的延长线上。知起兄则能用深入浅出的心理学方法,为我们读解电影的情节与技巧,对创作者和观赏者都有裨益和乐趣。
——电影策划、影评人 卫西谛
电影批评面面观 豆瓣
作者: B & S/著 译者: 李顯立譯 遠流 1997 - 3
幾乎人人都看電影。無論在電影院或電視裏,電影正是當代生活的的一部分。它倏忽而過的影像和聲音,為眾人呈現即刻的強烈視聽經驗。

本書即綜覽當今各種針對劇情片而發展出來的批評方法,將百年來電影批評的脈絡做一通盤的介紹。

電影批評不僅是對電影負面(或正面)的評價,而且是一種整理/組織各種關係、找出並觀察其型態的工作;它鼓勵清晰的思考、另類的衡量、證據的評估、必須公開辯護的風險。其中沒有輕鬆的答案,只有無數驚人的問題,但也讓電影經驗有感情、更有意義,是感覺、也是理解。
如何写影评 豆瓣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8e
7.5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蒂莫西·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 译者: 陆绍阳 / 宋美凤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8 - 7
美国最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
有章可循的初阶指南 路数纯正的深造秘籍
【编辑推荐】
《如何写影评》是美国非常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也是非常专业的路数纯正、实操方便的写作指南,而专业性恰恰是目前国内影评非常稀有的特质。本书有方法、有范文,方便自学。本书自2009年由后浪出版公司引入第6版中文版以来,在我国也一直十分畅销。此次插图修订第8版,新增了如下亮点。
◎最新电影实例和图解 早期电影的沧海遗珠
◎增订的延伸阅读清单 最新修订的章末练习
◎关注动画与3D技术 修订互联网研究资源
◎扩充讨论电影的叙事 关注声音和剧本改编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最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 到起步和深入的诀窍。作者不断的更新修订则确保全书既紧盯世界电影的最新科技、美学形态,又不忘对电影历史观照拾遗。
书中除了介绍类型、作者论、意识形态、形式主义等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观察角度和专业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从写观影笔记、搜集资料、开头、下结论、找论据、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细节,到如何开掘电影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等等。每一步骤均提供典型正反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增订的研究材料、网站索引、延伸阅读则提供了便捷的查阅方向。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影评人,都是一本有章可循、平实质朴的写作工具书。
【推荐语】
本书的写作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不容忽视。这种素质就是一个专业影评人应该具有的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水平的史论修养。谁敢说这不是对国产影评最醒目的启示呢?
——李迅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怎样让自己的文字被别人认同,让看这些文字的读者相信你的观点和论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否写好影评与一个人的艺术感觉、电影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有关。
——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我看见无数的她 豆瓣
作者: 张莉 2022 - 11
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
波伏瓦、杜拉斯、三毛、娄烨、贾樟柯、秋园、山河故人、推拿、黄金时代
她们等不及要大声宣言、跃出纸面!
一生中的那些痛和爱,失败与昂扬,悲切与欢乐,都想让你看见
💫编辑推荐
●张莉,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执牛耳者。本书中,她首次系统讲述“如何用女性视角重新观看文学和电影”。
●女性视角的解读是属于我们今天的读法。《黄金时代》《山河故人》《BJ单身日记》《秋园》,三毛、杜拉斯、伍尔夫、波伏娃、娄烨……,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不限于女性创作者和女性主义作品,在女性视角下演绎出新的故事。
●女性视角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可以学习的方法论。它跟女性和所有弱势者、边缘人站在一起:外出打工不能哺乳的母亲,在爱中反复被骗的失婚女人,被幸福家庭隔绝自由的主妇,对什么是美感到绝望的盲人……看见他们生命的软弱、力度、龃龉、诗意。看见失语之下 “人”的故事。
●女性视角偏离标准答案,不受经典话语制约。成为不驯服的读者,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一本书了解“女性文学”。从中国第一位女作家拿起笔,到今天的普通女性如何写作,系统了解中国女性文学脉络。
●满载有趣的文艺话题。关于三毛散文中的“我”、关于萨特之外的波伏瓦、娄烨的女性立场、女作家对“女性写作”的顾虑……学者视野,真知灼见。
●随笔式写作,真挚温暖,时时闪现机锋,畅快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当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女性视角重新讲述,会发生什么变化?30个夜晚,张莉老师和女孩们开始了阅读和观看的冒险。
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何为“女性文学”,用作家纪念碑的形式标记了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一直聊到今天的女性写作,为理解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用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大众熟悉的20部文学和电影。它们是一些经典的、大众的、传统的、流行的故事,也并非全部出自女性创作者、或是女性主义作品,但透过女性视角,故事被开拓出更深邃的空间,那些被忽视的女性和弱势者的命运被看见、被关注。
💫名人推荐
张莉教授引导我们去“看见”被遮蔽、被隐身、被扭曲的女性,理解女性的切身之痛和困境,呈现男女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对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书写谱系(从陈衡哲到张洁)的追根溯源,以女性视角展开对当代中外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体贴入微的细读,她力图将读者召唤为不被驯服的旁观者、同情者甚至书写者。整部书以讲稿为基础,采用聊天的语调,文风亲切、细腻、丰盈,让女性成为了可见的叙述主体,也成为了经验、思维、审美和言说的主体。——胡桑
有了性别觉醒,我们才会认识到文学、电影的价值判断、生产方式和惯例在历史上都是由男性塑造的。通过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艺作品,不仅帮助我们观察到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中的现实处境,还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正是书中这些自我定义的现代女性大大解放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祝羽捷
从女性作家到作品中的女性,有限的人物和作品却展示了无数的生命体验和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在她者世界中回望女性一路走来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丰富性。——沈奕斐
光影绵长 豆瓣
作者: 李道新 2017 - 7
本书是北京大学著名电影学者李道新教授迄今为止所做电影研究中的精选文章结集,也是“北大学人电影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分为“电影史:理论方法”和“电影史:研究实践”两部分。其中的重要论述包括了《中国电影:历史撰述的开端》《民国报纸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叙述》《帝国的乡村凝视与殖民的都会显影》《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等。
本书可视为李道新教授电影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全新梳理,从中可以隐现出宏大的中国电影通史写作的理论构架与史料脉络,以及为此所做的精心准备,为拓展中国电影研究的学术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