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三卷本) 豆瓣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译者: 唐少杰 等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5
科拉柯夫斯基这三卷书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权威书籍。全书三卷于197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洋洋130万言。该书阐述了自19世纪40 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间马克思主义诸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及学说的理论发展,是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论述马克思主义史的体系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奠定了作者在当今西方“马克思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套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到马克思,恩格斯过世後的马克思主义各阶段的演变,都有清楚的交代。科拉柯夫斯基本人在这三卷书中也有他本人独特的见解,所以它们不单是一套研究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更是一套解释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
该书是目前国际范围内最有影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著作,不仅占有文献翔实,理论分析系统,而且是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史中收录流派和人物最多的著作。因此,该书出版后,很快就被译成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塞尔维亚文、西班牙文、波兰文、法文、日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是国际上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影响重大、被普遍关注的文献。
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在论述20世纪哲学时,对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及其代表,辍笔略过,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无法再改进柯氏上述著作中所作的有关阐释了。
西方大观念(全二卷) 豆瓣
作者: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 译者: 陈嘉映 华夏出版社 2008 - 1
内容简介
《西方大观念》简介:
《西方大观念》是《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的前两卷的中文版。
《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是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的一套丛书,60卷,选取了西方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一些自然科学的煌煌巨著,涵盖的时代自荷马起至萨缪尔·贝克特止。这套丛书的前两卷,Syntopicon,我们称之为“西方大观念”。它包括了代表西方文化最主要特征的102个观念,如存在、民主、艺术等等,其意在为后面各卷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总论性的概述和主题索引。每一章对应一个大观念。其文字并不是对该的详尽分析,而是勾勒出该观念的基本轮廓,引导读者去阅读支撑着该观念的一批西方伟大著作。《西方大观念》也可以看作一部问题集,我们所关心的“哲学问题”,差不多都包括在这里了。在本书的总论后面,都隐藏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而本书恰可以供我们作为探讨的起点,因为本书对这些基本观念的基本阐论执中稳靠。爱好思索的朋友,在深入思考之前和之际,了解前人的基本思想,助莫大焉。任何人的思想都是在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今天,我们的论理词汇多数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不深入西方的思想传统,我们就无法认真论理。
《西方大观念》中文版全书分两卷,中文大约150多万字,连上英文附录,共1900多页。此书的译者颇多著名的翻译家,如邓正来、童世骏、孙周兴、倪梁康等。
中译本序言
《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是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的一套丛书,60卷,选取了西方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一些自然科学的煌煌巨著,涵盖的时代自荷马起至萨缪尔·贝克特止。这套丛书的前两卷,Syntopicon,我们称之为“西方大观念”。它包括了代表西方文化最主要特征的102个观念,如存在、民主、艺术等等,其意在为后面各卷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总论性的概述和主题索引。每一章对待一个大观念。其文字并不是对该的详尽分析,而是勾勒出该观念的基本轮廓,引导读者去阅读支撑着该观念的一批西方伟大著作。《西方大观念》也可以看作一部问题集合,我们所关心的“哲学问题”,差不多都包括在这里了。在本书的总论后面,都隐藏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而这本书恰可以供我们作为探讨的起点,因为本书对这些基本观念的基本阐论执中稳靠。爱好思索的朋友,在深入思考之前和之际,了解前人的基本思想,助莫大焉。任何人的思想都是在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今天,我们的论理词汇多数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不深入西方的思想传统,我们就无法认真论理。
2005年春,华夏出版社的朋友和我商量,由我充作中译本的主编,请相关专家学者把这部大书翻译出来,贡献给中文读者。我自知能力低,又怕麻烦,主编之类一向不敢接。但这部书的确让人动心。我在外国读书工作时,时不时会用到《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前两卷,即摆在眼下的《西方大观念》,是必要的索引;单独阅读也很有益,能够对这些大观念获得粗线条的整体理解。把它译介给中文读者,对学术发展定能起到促进作用。三说两说,竟不自量力把这事接下来了。
接下这个活计,从自己动手翻译其中数章和找译者开始,平添了不少辛劳,自不必说。所有译稿我都审读过,有一半以上认真改了,还有不少因时间不够只能草草修正。原初,版权方答应提供一套电子版,我希望把它发在一个网站上,译者们也把自己的译文发上去,供同好批评指正,这样可以把本书的翻译过程变成一个同好切磋的过程。可惜,版权方后来说电子版因损毁无法提供。这让我原初的设想落了空。类似的不顺利还有一些。不过,两年多的辛劳,最终换来了眼前这一百多万字的成果,自然也让人快慰。此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数十名译者。所邀请的译者,看看译者名单就知道,颇多著名的翻译家,如邓正来、童世骏〔可酌增几个名字〕。我尤其要感谢陆丁、周濂、张卜天等年轻译者,要么他们的中英文胜过我们,要么他们的工作态度更认真,出自这些年轻译者的译稿,我觉得总体水准并不低于前辈,有些还译得更好些。华夏出版社的陈希米、褚朔维、李静韬、李玉璞、王霄翎等人,为这部书注入了大量心血,从译者到文稿到版面式样到与版权方的无数交涉。我与这些出版人朋友的合作始终互信互谅。做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学术的进益,一半在学术人的工作,一半在出版人的默默努力。
愿我们的工作为推进中国学术深入发展有所贡献。
陈嘉映,2007.7.9,于上海外环庐
2000年以来的西方 豆瓣 Goodreads
7.8 (19 个评分) 作者: 刘擎 一頁丨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 - 4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经济思想史 豆瓣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4/e)
作者: 哈里·兰德雷斯 (Harry Landreth) / 大卫·C·柯南德尔 (David C.Colander) 译者: 周文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不仅介绍了公认的主流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各种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发展也进行了全面、客观的介绍。其所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涵盖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学流派和经 济学家,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广博学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这使得本书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经济思想史读物。
本书结构简明合理,语言流畅,不仅适合高等院校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而且也适合各级管理者阅读,有助于每位读者明了经济思想对各项经济政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熊逸书院 豆瓣
作者: 熊逸 2020 - 5
★极具思辩张力的经典神作,罗振宇、万维钢、俞敏洪大力推荐。
★「得到」APP热门专栏《熊逸书院》首次结集成书
★熊逸用现代角度反观儒学经典,用极具个人魅力的语言解读《大学》《中庸》《左传》《论语》《利维坦》《动物庄园》等几十本中外经典,实现中西思想的交融碰撞。
-
【编辑推荐】
◎通往高手之路,阅读经典必不可少,它给你带来的不是花哨的招式,而是浑厚的内力。
◎熊逸是一位思想隐士,极其低调,至今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他的知识图谱跨度极大,道家、佛家、西方哲学、文学、诗歌样样精通。熊逸在“得到”开了三门课程,已经有15万人跟随他学习。
◎与纯粹学术的呆板文风完全不同,这是一部流畅优美的经典故事集。
◎这是一部诚意之作,权威、有趣、真挚,易懂。
◎一些苍老的经典在今天貌似已经失去活力,至少不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但它们的真知与谬误在千百年前激起的涟漪,直到今天,仍然在寂静中影响着我们。正是它们决定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
-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有关中国思想解读的作品。
1.省时间——“春秋三传”这种大部头,啃下来要花不少功夫,在这儿,用一周就能吸纳精髓;
2.很轻松——熊逸行文和口吻简单轻松,一听就懂;
3.知识牢——帮你搭建一个合理稳固的知识框架,让你今后获取新知又快又深。
-
【名人推荐】
熊逸写过很多书,但在“得到”上听他的课“熊逸书院 带你读通52本思想经典”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他的讲课我毫不犹豫购买了,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想了解这52本书。这些经典(《春秋》《左传》《理想国》《赫拉克利特残篇》《忏悔录》……)大部分我没有读过,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现代人流行快餐文化,我就是想通过熊逸的讲课,快餐一下这52本书。
坦率说,到今天我还没有听完这52本经典解读,不是熊逸讲得不好,而是我自己不够专注,听了后面忘了前面,时间也总觉得不够。但对熊逸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从他的讲课可以感到,他是把这些书读透了的,而且是站在某种高度去读,读出了精华、拥有了高度、梳理了逻辑。一个人能够把这么多典籍读透,而且能够深入浅出、提纲挈领讲出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因此,心里由衷对他产生了某种佩服。
——新东方创始人 俞敏洪
无限与视角 豆瓣
作者: [美]卡斯滕·哈里斯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20 - 11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豆瓣
2018年2月第1版
作者: 王汎森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4
【编辑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 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徘徊挣扎
【内容介绍】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极端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名家推荐】
关于“近代”、“思想”与“学术”,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脉络,既规定了历史叙述的边界,也限制着我们理解的视野。汎森兄读书多、用心细、思考深,最善于重新探究历史底层和发现隐没资料,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用他自己的话),也最善于巧妙地选择“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在本书中,他不仅使原本有关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论述“去脉络化”,也总能通过特殊的资料选择、别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脉络化”,从而可能重建一个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
本书以动态而非静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对读书人的困扰以及后者的因应,使时代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的关联互动得以凸显。文字晓畅通达,辞足达其所欲言;既能关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体现出作者对晚清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见之于行事”,并不以“空言”似的泛论出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必会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
——罗志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