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5版) 豆瓣
Critical Thinking: A Student’s Introduction (5th Edition)
作者: [美]格雷戈里•巴沙姆(Gregory Bassham) / 威廉•欧文(William Irwin) 译者: 舒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 4
=编辑推荐=
☆ 重版5次,热销近20年
☆ 名列美国所有批判性思维类教材前列,美国大学课堂广泛使用的经典教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约190所高校均在使用该书。为满足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对批判性思维学习的需求,更推出过英文国际版。
☆ 美国高校教授逾60年教学经验结晶,用深厚的哲学底蕴抽丝剥茧,梳理看似繁杂生疏的逻辑概念,为学习者打通批判性思维的“任督二脉”。
☆ 清晰易懂,涵盖批判性思维的所有基础概念:基本逻辑概念、语言陷阱、20个常见逻辑谬误、分析和评估论证……
☆ 洞悉日常思维陷阱,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筛选信息素材、强化写作、反思媒体与伪科学……
☆ 大量经课堂检验的有趣练习,在学习、训练、反馈中见证自己的进步,成为一个更智慧、更强壮、更有信心的思考者。
☆ 援引丰富文化案例,并严谨标注出处和参考文献,于细微处(例句、练习、文章、趣闻等)管中窥豹,增强对美国大众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理解,对有意向留学、从事外语教育或研究美国社会的学习者也会大有启发。
☆ 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的要义所在,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思维素养,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养成批判性的思维,能有效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避免生活中的轻信盲从。
☆ 采用高品质护眼纯质纸,双色印刷,科学排版,内容层级分明,方便阅读和标记,助益清晰思维的养成。
----------------------------------------------------------------------------------------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在国外是基础课程,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思维素养。本书是美国大学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教材,使用广泛,已重版五次。本书内容翔实,涵盖批判性思维的所有基础概念。四位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和经过实践证明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人们弥合日常文化和批判性思维之间的鸿沟。第5版对读者和前几版的书评人的建议加以考量,并添加了一个附录,将新的阅读、练习和例子贯穿全书。既适合用作学生选修教材,也可作为大众逻辑学(从入门到提高)读物。
非对称风险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译者: 周洛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其它标题: 非对称风险:风险共担,应对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书共包含四个主题:不确定性以及知识的可靠性;人类事务的对称性原则,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感、相互性;交易中的信息共享;复杂系统中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理性。)
约3800年前,《汉谟拉比法典》就向我们传达出一条人类进化的法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建立对称关系,以防止有人转嫁隐藏的“尾部风险”。古往今来,人类的任何一条法律、任何一项教谕,也都是基于“对称性”原则的,但实际上,非对称风险也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塔勒布提出,人们在面对非对称风险和外部压力时,只有践行“风险共担”的原则,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
本书共包含四个主题:不确定性以及知识的可靠性;人类事务的对称性原则,包括公平、正义、责任感、相互性;交易中的信息共享;复杂系统中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理性。书中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主观动机分析、二手车买卖、道德伦理、契约理论、学术界以及现实世界的学习、康德法则、政府权力、风险科学、知识分子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政府责任、社会正义、期权理论、基本人权、神学……
思维方式 豆瓣
作者: [美] 怀特海 译者: 刘放桐 商务印书馆 2004
怀特海的《思维方式》这部书稿的翻译我早在1964年就已完成了。记得拙译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一书1963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我曾想过是否能继续译点什么;编辑部的先生也问我是否还有这方面的兴趣,并寄来了怀特海的“Modes of Thought”一书让我试译。那时我正在全增嘏教授的指导下,以“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批判”的名义,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尝试开设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全先生早年在哈佛求学时是怀特海的学生,对怀特海哲学知之甚详。他认为研究一下怀特海哲学对理解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很是有益,而通过翻译怀特海本人的论著来理解怀特海不失为一种较为踏实的方式。于是我就同商务印书馆约定翻译此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一直得到全先生的指点,全书译成后还请他审校过。我根据当时自己对怀特海一知半解的认识写过一篇译序(《中译本序言:怀特海哲学评介》),记得1964年我就将其与译稿一道寄给了商务印书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四清运动”开始,正常的出版秩序被打乱,本书未能及时出版。接着就是十年动乱,被归属于反动哲学家之列的怀特海的书更难出版。我也很少再想到它。
十年动乱结束后,大致是在70年代末,我与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先生见面时谈起过这部书稿,他们表示要安排出版。因感到60年代写的那篇译序基本上固守旧的简单否定的批判框架,显然已不合时宜,于是我取了回来,准备重写。以后的近20年,我既忙于教学,更忙于编写和修订《现代西方哲学》教材以及完成几项必须限期完成的国家和教育部的科研课题,还忙于一些社会工作,无暇顾及翻译。对怀特海也没有另作专门研究。上述的那篇《中译本序言》不仅未能重写,连原来的稿本也丢失了。商务印书馆也一直没有催问我。据我所知,他们有大量“文革”前的积稿待处理,我对自己的译稿未出并不奇怪,更不在乎。因此我同样没有主动与商务印书馆再谈及此事,甚至几乎没有再去想它。
一直到1997年,我意外地收到商务印书馆译作室张伯幼先生的来信。他告诉我他们在清理库存旧稿时发现了我的这部译稿,希望由我自己审读一遍,然后交他们安排出版。我对此当然感到高兴。但当时我正忙于《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的编写,因此我回信说如果近期出,我无法校订,如不是近期出,我当然要将其重校一遍,我估计商务印书馆方面同我自己一样并不急于出,事情再次拖下了。2000年,我又收到商务印书馆译作室朱泱先生的信,说他正在看我那部译稿。他除了就个别译名的译法提出意见外,还谈到译稿中有几页未找到,另外是要我寄回那篇《译序》。前几件具体事都容易解决。但原来的《译序》已丢失,即便在,也不能用。如何写一篇对怀特海哲学有较公正的介绍的《译序》,一时还难住了我。因为近些年来我一直未把怀特海哲学作为重点来研究,对之仍然是一知半解。写一篇关于怀特海哲学的介绍总得对之作些研究。更重要的是:这部译稿毕竟是我在近40年前完成的,必然存在种种不足。应当尽可能由我自己重校一遍。这些都需要较多时间。而这两年我又忙于一些不可耽搁的事。这样,我只好再度延期了。
然而不管怎么忙,只要我还有心出版这部译稿,总得对它作出一些必要的处理,不能再拖下去了。故此我在2002年暑期抽空将旧译稿重校了一遍。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我一直没有做过翻译工作。这次校订,从技巧上说就显得生疏。对原译稿改动不大。很可能还存在不少不当之处。前几个月,朱泱先生告诉我,怀特海的这部书1998年华夏出版社已出了一个译本,建议我找来参考。但我自己未买到此书,在复旦哲学系资料室也未找到。这种参考当然有好处,但也可能造成一些问题。我想就免了吧!
至于对怀特海哲学的介绍,我几次动笔试图写,都是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是我对自己所写的东西有画虎不成之感,将其作为本书的译序可能误导读者。因此觉得不如不写。好在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怀特海已有一些介绍。这方面的专著、译著都有出版。还有几位研究美国哲学的专家在其论著中也有关于怀特海的介绍。建议想了解和研究怀特海的读者去参考这些论著。
刘 放 桐
2003年3月30日
穿越歧路花园 豆瓣
Herbert A. Simon: The Bounds of Reason in Modern America
作者: 亨特·克劳瑟-海克 译者: 黄军英 / 蔡荣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英语: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汉名为司马贺,美国著名学者,20世纪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公共行政、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哲学等多个方向,因“对经济组织中的决策过程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穿越歧路花园:司马贺传》介绍了集管理科学家、政治科学家、经济学家、系统科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等众多角色于一身的美国著名科学家司马贺的一生。展示了司马贺一生的追求和留下的足迹,探究了他对科学的贡献及对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司马贺工作和生活的翔实记录,以全新的视角,为研究20世纪美国科学史和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司马贺把人生比作一个“歧路花园”,在穿越这个迷宫式花园的过程中,他为自己打造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并对涉足过的每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司马贺的一生充满了变化,但又始终很“执著”。他毕生都在推动综合,希望找到隐藏在经验表面下的模式。
超越智商 豆瓣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基思 E. 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 译者: 张斌 译 / 阳志平 审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9
如果《思考,快与慢》让你发现自己思维的非理性
那么《超越智商》将告诉你提升理性的方法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微播出品人  阳志平 长文导读
诺贝尔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鼎力推荐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错!
理性心理学的开山之作
2010年格文美尔教育奖 获奖作品
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
颠覆传统智商观念 引领全人类 迈入理性时代
◆ 内容简介 ◆
高智商,就意味着能做出正确的、好的决策?
错!
研究表示,公认的聪明人在决策的正确率方面与普通人无异,有时候也会:
数学家在毫无利好消息的情况,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最终输掉所有积蓄;
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
大学历史教授加入邪教组织;
在高中当老师的邻居拉朋友做传销……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与决策,但大家熟知的智力测验并没有评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然而这些技能对我们的生活非常关键,影响我们做计划、评估关键证据、评价风险和可能性的方式,从而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出好的决策。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的实际后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本书认为,我们可以把对人类在真实世界中明智行动至关重要的理性从智力概念中剥离出来,并且,个体的“理商”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
在本书中,斯坦诺维奇阐述了:
理性思考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理性障碍的诸多类型及背后的信息加工机制;
提高理性的两条途径;
理性思考能力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为与无为 豆瓣
Trying Not to Try
作者: 森舸澜 译者: 史国强 现代出版社 2018 - 1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森舸澜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人文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思想旅行。在这本书中,中国先哲的古老智慧与*的脑神经科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相映生辉。
翻开这本书,开始一段美妙的旅程,你会看到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孟子、庄子关于“无为”与“德”思想表达被一一呈现,再辅以现代社会有趣的故事、严谨的科学实验结果加以佐证,而蕴含其中的“为与无为”的思辨,刚好可以修正以自我价值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
作为中文版的读者,我们当然应该为祖先灿烂的文化而自豪,然而用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角度重新理解祖先的思想,无疑胜过盲目的热爱,也能真正了解中华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引领价值。
亲爱的读者,换个角度,你会更睿智,也更有智慧提升当下与未来的自己。
迂回与进入 豆瓣
作者: [法] 弗朗索瓦·朱利安 译者: 杜小真 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把中国文明作为重新思考西方古希腊传统的中介,作者要向西方人展示,与“正面”针锋相对的“迂回”——这另一种意义策略得以建立的逻辑及其特殊的有效性。一个西方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发现了一种并不意在本质普遍性的“记号”的话语,中国文化的暗含意义的丰富与智慧的价值由此而生,距离如何成为有效的源泉?或换言之,迂回凭什么得以提供进入?
成功竟然有公式 豆瓣
The Formula: The Universal Laws of Success
作者: 巴拉巴西 译者: 林俊宏 天下文化 2019 - 11
這些課題不只是重要,而是極其重要!
誰能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武器庫,
來告訴你如何降低機運的干擾、邁向成功?
唯有巴拉巴西。
——塔雷伯,暢銷書《黑天鵝效應》作者
為什麼難聽到爆的歌曲,可以莫名成為當紅神曲?
讀名校就能成功?還是因為畢業生成功了,讓學校有名?
在公司裡能節節高升,究竟是不是真的因為工作表現?
為什麼有些藝術家紅到發紫、有些藝術家卻沒沒無名?
人的一輩子,真的年紀愈大、愈沒創造力嗎?
為什麼不管在哪個領域,真正的超級巨星都少之又少?
面對那些超級巨星,是該把他們當合作夥伴還是對手?
許多有才華的人無法成功,只是因為運氣不好、時機未到?
社交網絡或專業人際網路,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成功的機會?
大多數成功書籍的作者,都只是試著要激勵人心,
又或是用各種小故事做為佐證。
事實上,每個成功的案例一定會留下資料數據的軌跡,
而巴拉巴西的大數據與網路研究團隊,不只抓住這些軌跡,
還揭開「成功」的神祕面紗,找出背後的五大定律。
正是這些定律,讓有些書暢銷、有些書滯銷,
有些人成了億萬富翁、有些人成了破產的過街老鼠。
《成功竟然有公式》讓我們能夠理解:
那些看不見或視而不見的力量,如何塑造我們的成敗;
《成功竟然有公式》更能讓我們明白:
在邁向成功的人生路途上,
到底我們能夠掌握什麼、又不能掌握什麼。
成功的五大定律能夠讓我們瞭解,
自己能夠如何快速激起社群的興趣,
好讓自己的表現引發廣泛的共鳴。
如果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別人眼中很重要(誰不想呢?),
就需要瞭解在自己所屬、錯綜複雜的人際網路中,
自己的貢獻能如何引發集體興趣。
思考的整理学 豆瓣
思考の整理学
作者: [日] 外山滋比古 译者: 施敏霞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0
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学生必读书目第1名
7度荣获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生活协作社”图书畅销榜第1名
2018—2019连续两年获得日本大学生协年度图书榜单第1名
◎ 编辑推荐
☆ 日本思考大师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整理法,畅销日本34年不衰,印刷124次,年均加印量7万册,销量超253万册!
☆ 收集了很多知识碎片,却不知怎样化为己用?
不会提炼头脑中的想法,表达起来总有障碍?
本书将帮助你打破应试教育的思维屏障,提升思考的质量,避免无效思考;
点燃灵感的火苗,拿出有见地的想法;随时随地汲取思考的精华,锻炼你的思维。
☆ 重新整理思考,激发大脑创造力
◆ 早餐前的思考更高效
◆ 睡一晚,时间的沉淀可以催生灵感
◆ 利用递进笔记本,给想法换个新环境
◆ 遗忘可以帮我们筛出更有价值的思考
◆ 将想法写下来,使思考的事情更明晰
◆ 酝酿新想法的秘诀: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和三中(忘我中、散步中、洗浴中)
◎ 名人推荐
东京大学学生读后感:
我养成了做笔记、整理思考的习惯!
这本书教会我认可现在的自己,享受思考的乐趣。
与其他领域的接触、融合能够孕育新的思维方式,书中的这个想法非常新鲜。
在现在的时代,比起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舍弃”。
我之前的学习偏重于知识,如今才知道这样是不行的。
◎ 内容简介
如果大脑只是存储知识的杂乱仓库,就难以输出打动人心的思考观点。通过对思考的整理,我们得以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想法,避免在重要时刻手忙脚乱,在随时随地的思考锻炼中使思考实现质的提升,让大脑成为拥有创造力的工厂。
在本书中,作者基于丰富深刻的思考体验,提出了独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比如当思考迟迟没有头绪时,将想法搁置一段时间反而更有效;利用卡片和笔记本分类收集知识碎片,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兴趣、价值观对知识进行过滤,有助于思考的整理;遗忘对思考的整理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可以重新体会思考的乐趣,轻松又有技巧地整理散乱的思考,激发出更多创造力。
优秀的绵羊 豆瓣 Goodreads
Excellent Sheep
7.7 (51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译者: 林杰 九州出版社 2016 - 4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本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共和》、《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在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认知觉醒 豆瓣 谷歌图书
7.4 (41 个评分) 作者: 周岭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10
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事物规律,你将洞悉如何真正成事!
如果对自己不了解,我们就会被人的原始天性束缚,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很痛苦。然而,如果了解大脑知识,我们就可以观察并指导自己,运用认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从而获得长久而清晰的内在动力,让我们告别绝大多数人生痛苦。
一个人的认知越清晰,行动就越坚定。本书解答了很多问题: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
所谓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吗?
如何彻底告别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
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一个人真正的耐心从来不是苦哈哈的毅力支撑,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只要了解大脑规律,并知晓诸如“复利效应、舒适区边缘、学习权重比、学习平台期”等规律,我们就可以大幅提升我们的耐心水平。
深奥的简洁 豆瓣
Deep Simplicity: Chaos Complexit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fe
作者: [英] 约翰·格里宾 译者: 马自恒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为什么科学能告诉我们关于星球内部的运行方式,却难以描述人类的行为?
为什么牛顿无法精确预测天体轨道的变化,而只能将其诉诸全能的上帝?
人类这样有秩序的系统,是如何从宇宙大爆炸之后几乎单调无序的状态中产生的?
从地震、物种灭绝到交通堵塞、股市震荡,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某种关联?
……
复杂其实很简单,即使看起来完全随机的行为深处,遵循的依旧是简单的因果规律。作者约翰·格里宾通过对各种复杂与混沌案例的分析告诉我们,整个世界都建立在简单元素之上,它们经由互动与组织,便可造就出高度复杂的整体,而在一切深奥结构与和谐之下的简洁,才是我们生存的基石。
概念界定 豆瓣
Social Science Concepts: A User's Guide
作者: 加里·戈茨 译者: 尹继武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4
没有有效的概念,我们理论的价值就微乎其微。
——加里•戈茨
• 概念是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它们从来不是天然的,而是经验和逻辑双刃交叉剪合的产物。
• 本书使用了大量来自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实例,如革命、福利国家、国际争端和战争、民主,以阐明概念建构和使用的理论和实践议题。
• 如果其他关于概念的方法论书,你觉得太浅而不满意,那你正是本书的读者。
•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著作,虽然它的确不是那么好读,一目十行肯定不是它的读法。但若能耐下心来细细研读,必然受益匪浅。
戈茨对于概念界定、测量及其因果作用的清晰剖析,为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概念问题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指南。特别是,他独创性地将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是我们实际操作、领悟以及评析概念的具体运用时的路线图。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跨越横亘在关注实体性有效概念的定性学者与热衷于精确量化测量的定量研究者之间的这一鸿沟。正如本书标题所示,这将是一种非平衡的处理:本书将集中于概念问题的讨论。
本书第I部分将探讨概念建构的理论、结构、形式以及经验方面;第2章将讨论三层次框架以及原型状态的家族相似性概念结构和充要条件概念结构;第3章则涉及概念结构如何与经验范围(如外延)相关;第4章将解释概念结构和量化测量理论的顺流结果;第5章将阐明重要的理论命题如何嵌入概念之中,以及如何能够接受经验检验。这些章节将结合许多具体案例,解释概念建构的因果性质、本体论性质以及经验性质。
本书第Ⅱ部分集中论述了概念的一种核心用途,即选择个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化,对于经验分析和因果推论的意义至深且巨。几乎毫无例外,任何学术研究所分析的总体(population)都是由概念加以定义的。第Ⅱ部分的所有章节都彰显了概念对于个案选择以及随后对于因果推论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把第Ⅱ部分所讨论的内容看作是一个研究链条,即概念→个案选择→因果推论。或许,概念所具有的最为戏剧化的效果是在链条的末端。本书第6至第8章将阐述概念对因果推论施加影响的不同方式。其中,在第6章中,我们将看到,那些被冲突研究者通常视为选择效用中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权力变量,就是那些因其所在而使得概念变化引起因果推论发生最大变化的因素。第7章指出,为斯考切波的大多数读者所相对忽视的变量即农民起义(peasant revolt),在经验层次上,会比广受关注的国家危机变量更为重要。第8章说明,在统计分析中纳入那些定义个案总体(如政治相关二联体)之变量的通行做法,会怎样对总体定义之变量的因果评估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只要依据研究设计,概念通常在研究的起点就得到使用,那么,它们接下来对因果推论的顺流影响就是不可忽视的。
本书第Ⅲ部分将考察多层次概念怎样出现于理论之中。在第9章,我将分析斯考切波的社会革命理论、希克斯(Hicks)的福利国家原因研究、奥斯特罗姆(Ostrom)的公共资源制度(common pool resource institutions)研究以及唐宁(Downing)有关早期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分析。从上述诸多案例中,我们在等式的因变量一边与自变量的另一边都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概念建构方式。我们还将看到有关现实研究的理论情境下的充要条件概念和家族相似性概念。
我是个怪圈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清醒的观察者:勃鲁盖尔作品赏析 豆瓣
Bruegel
作者: [意] 威廉姆·德洛·鲁索 译者: 姜亦朋 2018 - 6
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威廉姆·德洛·鲁索著的《清醒的观察者(勃鲁盖尔作品赏析)/影响世界艺术史的艺术大师》针对勃鲁盖尔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清楚完整的交待。完整搜罗勃鲁盖尔的绘画及雕塑作品,搭配专业的作品赏析。作品赏析皆附重要作品完整呈现,全图导览,一目了然。评论文选集单元,让读者从多样的角度看见勃鲁盖尔不同的面貌。
心理动机 豆瓣
作者: [瑞]安吉拉·阿霍拉 译者: 邝慧玲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9
远离拖延和焦虑,激发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设定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了解三大动机让你采取行动获得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可以提升任务坚持性、创造力、活力、自尊和幸福感。
据我们所知,人类是唯一可以遇见未来并且规划未来的动物。
人类有规划未来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在这方面都同样熟练。
很明显,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善于设定目标和为目标而努力。
对心理动机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推动我们或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因素。
当我们拥有这一因素时,行为本身就是目的。
当我们受到这一因素的激励时,我们会感觉充满热情,而不只是僵化地完成义务。
同时,我们对行为的底层原因了解得越深,了解自己和他人也就会变得越容易。
也就更能够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激励他人和自我。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本书掌握激发行动力的底层逻辑,获得真正的自主和持久的热情。
纵观人类千百万年的发展,是动机帮助我们生存了下来,并塑造了我们,但我们却很少真正的关注动机。
对动机认识的缺乏使得我们常常会无法理解自己的需求、行为、反应、冲突和习惯。
本书着重阐述了三种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心理动机:
·对稳定关系的追求
·对地位的渴望
·对新知识的探索
并针对如何利用好这三大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远离拖延和焦虑、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给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徐冰:思想与方法 Goodreads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徐冰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
这本书是以时间线索为主轴,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40余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为形式的60余件作品,以勾勒出艺术家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展示艺术家的思想与方法。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徐冰出国之前,1977年到1990年;第二部分为徐冰出国后,1990年到2008年;第三部分为徐冰回国后,2008年到2018年。这三个阶段都包含了徐冰重要的并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同时在这些重要的作品之间又包含了两个重要作品之间存在上下文关系的,以及对发展脉络的梳理起到说明性与实验性的小型作品。丰富的图像和作品文字描述,使得本书对研究者而言是具有艺术家个案研究价值的工具书;同时,也能够让普通读者真正理解艺术家的工作——“其实是在创作一个属于艺术家自己的闭合的圆”,理解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对时代的敏感而导致对旧有方法论的改造”。
仇恨的本质 豆瓣
作者: 多兹尔 新华出版社 2004 - 1
仇恨作为最黑暗邪恶的一种情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摧毁了我们的社会,葬送了不可胜数的生命,吞噬了我们的健康。本书是第一部专门而系统地探讨“仇恨”的著作。作者对仇恨如何在个人、社会或国家产生,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以及如何决定历史进程这些问题有独到见解。本书结合人类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历史学、社会学、生物学和神经学等一系列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全新的角度分析了战争、种族灭绝、恐怖主义、种族歧视、爱恨关系、自憎以及其他肆行当今世界的各种仇恨形式。随着世界范围内暴力杀伤的升级,“仇恨”的确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本书更重要的是教育人们在现代社会如何合理解决、控制和消除仇恨。
框架思维 豆瓣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作者: [奥]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 [法] 肯尼斯·库克耶 译者: 唐根金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5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框架。
框架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义问题,设计策略,从而直击事物的本质。
面对熟悉的场景,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而不必惊慌失措。面对不熟悉的新情况,框架能够从旧有的知识中整合出新方法,以更高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建构和应用框架,是独属于我们的特殊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的强大工具。
大学怎么学 豆瓣
作者: [英]加文·费尔贝恩 / [英]克里斯托弗·温奇 译者: 蔡薇薇 2022 - 10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并不容易,你要做些什么才能在大学阶段取得成功?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写作是展示自我的工具,思辨是发展独立思维的基石。但是,在大学里该读些什么、怎么读?该写些什么、怎么写?论文里应该展现出怎样的逻辑,如何培养这种逻辑思维?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那么,这本书就非常适合你。
本书第一部分引入了“SQ3R”阅读法,探讨了如何通过阅读高效地获取所需知识;第二部分帮助读者解决如何开始写作、如何避免抄袭以及如何构建文风等学术写作中常遇到的重点问题,并帮助读者提高英语写作中词汇、标点、语法使用等基础写作能力;第三部分带领读者提高思辨能力,分析了如何更为有效地展开论证,从而说服读者采纳你的观点。
本书语言平实风趣,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练习,可以帮助你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高质量的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业进步并在未来得到更好的职业机遇。
★编辑推荐
1.贴近学生需求:从如何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到如何撰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再到如何培养逻辑思维并提升论文的说服力,本书为初学论文写作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提供了阅读、写作和思辨这三方面的基础指导。
2.重视实践训练:本书提供了众多练习,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不同学科通用:本书为读者提供了论文写作的通用教程,提取论文写作的公约数,选取不同学科具有共性的内容展开教学。
4.助力学业精进: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学术写作的核心要素,获取良好的阅读习惯、高质量的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读者在大学阶段脱颖而出,从而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职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