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像女孩那樣丟球 豆瓣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作者: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译者: 何定照 商周出版公司 2007 - 1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在我心中,楊無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女性主義與左派政治思想界,無人能出其右。」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學系教授
繼羅爾斯(John Rawls)之後,美國政治哲學界在二十一世紀初又殞落了一顆明星。
楊於二○○六年八月一日病逝,使得這本輕舞於學術論述與自傳敘事之間的《像女孩那樣丟球》成為她的最後一部作品。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帝,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這些文章不僅對女性身體經驗做出理論性的描述,也對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做出規範性的評斷。
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賦予女性生命故事的節奏,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介紹 林芳玫
# 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
悅讀艾利斯楊(Iris M. Young)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 孫瑞穗
# 把活生生的女體找回來 陳美華
# 女性主義與現象學的握合 劉亞蘭
作者簡介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楊的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正義理論、民主理論、歐陸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等,作品已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楊不僅是傑出的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
其他著作包括《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1990)、《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
性政治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特·米利特 译者: 宋文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 1
本书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相对而言尚未被探索过甚至充满臆断的领域。首先概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传统的两性关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接着论述随后出现的反动年代的情况,这种反动使男权制的生活方式在作出某些改变后得以延续下去,并在约30年的时间内,阻挠了这一领域内任何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现代性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odernity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芮塔·菲尔斯基 (Rita Felski) 译者: 陈琳 / 但汉松(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拉希尔德、玛丽•科雷利、王尔德和奥利芙•施赖纳等。
“得益于菲尔斯基开阔的批评视野和丰富的批评情感,该书提供了对性别和现代性的绝佳思考,而且菲尔斯基最终让我们相信,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书能具有这种兴趣的广度,以及对理论价值变化的警觉。可以说,菲尔斯基以出类拔萃的水准,用后结构主义的方法书写了一部翔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佳作。说这本书充满智慧毫不为过:它缜密公允,关注政治,兼收并蓄,又具有令人振奋的跨学科思维。”
——詹妮弗•维克(Jennifer Wicke), 纽约大学
“菲尔斯基向我们证明了性和性别对现代主义/现代性文化的核心意义,她的研究复杂而巧妙,既利用了当代理论,又借助了对手边材料的历史研究。与她先前的论著一样,菲尔斯基展现了扎实的、前沿的学者知识,同时对该领域一些过热的理论话语表现出了良好的冷静态度。她对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常见的理论观点的评论总是十分公正,她文笔清晰,论证中闪耀着洞见的火花。”
——安德烈亚斯•许森(Andreas Huyssen),哥伦比亚大学
性存在 豆瓣
8.2 (39 个评分) 作者: (英)韦罗妮克·莫捷 译者: 刘露 译林出版社 2015 - 8
当今世界中,性无处不在。但它为什么能决定我们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性存在,我们的性存在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我们对于性的态度因为女性主义、宗教和艾滋病病毒发生了哪些改变?
这本性学小百科不仅讨论了上述问题,而且探究了性规范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当今围绕性和性存在的主要争议,特别是女性主义、恋童癖、同性恋政治、性教育、优生学等概念。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9.1 (41 个评分) 作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译者: 成令方 / 王秀云 群學出版社 2008 - 3 其它标题: 性別打結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
、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