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扁平時代 谷歌图书
作者: 凱爾•切卡 讀書共和國╱衛城出版 2025 - 01
為什麼一個推崇個性與多元的世界,正在喪失美感與品味?  演算法的深層影響,現在才要浮現……   一切,開始變得又平、又扁、又無聊, 原來,臉書、抖音、YT、Spotify、Netflix,不只改寫網路上的遊戲規則, 還有可能摧毀你我在線下世界的文化活力!   AI世代最犀利的科技人,最深刻的文化反思     在今日社會中,演算法可說無所不在。從滑過的臉書和IG動態、Youtube的推薦影片到串流平臺的登入首頁,都是演算法根據使用者喜好篩選後的結果。科技的進步讓每個人能更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再需要花費大把時間自行鑽研。然而情況真的如此單純美好嗎?     對當代數位文化具有獨到觀察與見解的作家切卡,對演算法的作用提出了發人深省的看法與批評。他認為這些平臺所使用的演算法,會使人們只看到最受歡迎的內容,而這些被演算法篩選過的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套路或特徵,創作者們為了流量,只好趨之若鶩地製作同樣類型的作品,人們的偏好於是變得越來越一致,文化也變得越來越無趣扁平,可以快速理解享受的產品大行其道,需要時間心力細細品味的作品則逐漸消失。曾經網路造就了多樣化的交流和社群,如今演算法卻將一切都輾成同質同調的事物──但這種現象並非不可逆轉。     透過《扁平時代》,我們將理解演算法的推薦機制、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並開始懂得掌握演算法,甚至設想一個沒有它的文化圖景。     扁平時代,立體揭密──   ?演算法為使用者量身打造的說法竟然是場騙局?推薦機制藏了什麼讓人沉迷的陷阱?   ?社群媒體與串流平臺上的爆紅作品為何總是千篇一律?這些套路是怎麼形成的?   ?策展為什麼是扁平時代的希望與指引?我們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策展?   本書特色     ★市面上第一本全面分析演算法對影視作品、文學著作、音樂與建築設計等文化領域之深遠影響的重要作品     ★作者為長年觀察數位文化的作家與評論人,文風犀利幽默。《扁平時代》結合社會觀察、文化分析和專欄筆法,帶我們分析從未多想的數位現實,並刺激我們對由演算法主宰的現狀做出反思。   專文推薦     翟?|文字工作者,現任職科技媒體   誠摯推薦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葉郎|文字工作者    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    汪正翔|創作者     ★《外交政策》與《Elle》等各大刊物推薦,2024年最期待著作   國際媒體盛讚     「?《扁平時代》?探討了我們感知到的網路自由與日趨同質的、為Instagram所滲透的世界之間的張力。」────《華爾街日報》     「切卡認為,為了平息『演算法焦慮』與對於數位科技時時刻刻的無措感受,我們往往會尋求平庸的庇護。……與網路上由陌生人源源不絕提供的內容不同,《扁平時代》作為一部適切的著作,引發的不是短暫的衝動,而是真實、持久的感受:對我們所處的、大企業主導之反烏托邦的憂鬱,以及對切卡的好奇心與清晰寫作風格的讚賞。」────《紐約時報書評》     「切卡的邏輯極具魅力。在今日的網路世界、也就是扁平時代影響最強烈的領域,比經歷過地球村(GeoCities)年代的人所能想像的更平庸也更企業化。當切卡描述網路由於整合到私有平臺上而逐漸窄化時,《扁平時代》透露出一股深切的哀悼之情。」────《華盛頓郵報》     「切卡充分體現出他身為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的背景。他將策展人定位為當前文化病徵的一種潛在解藥,一種反『土耳其行棋傀儡』的存在,拒絕演算的花招,轉而追求充滿深度與耐心的研究。」────《洛杉磯書評》     「《扁平時代》是一部值得深入探究、批判和理解的著作。」────《Elle》     「?本書?清晰揭示了指引我們上網行為的法則。……它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讓演算法——那些輸入和輸出的枯燥公式——變得引人入勝。……這是一本關於科技與文化的書。但最終,它也是一部透過自身的輸入、輸出和信號來探討政治的著作。」────《大西洋》雜誌     「切卡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洞見了網路與社群媒體影響文化的方式。」────《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如果說我們過去的科技焦慮是有根據的偏執(『他們有在追蹤我嗎?當然有。』),那麼《扁平時代》中的嶄新恐懼則更具存在主義色彩:『我真的喜歡這個嗎?我真的是這樣的人嗎?』??切卡提供了一種替代選擇,以擺脫令人麻木的資訊流。」────《君子》(Esquire)雜誌     「在六個輕快的章節中全面梳理了諸多核心議題,達到文化理論、特寫報導與熱門文章之間的可讀平衡。」────《書籍平臺》(Bookforum)雜誌     「《扁平時代》精彩地解構了我們當前的瀏覽文化,精確揭示其缺陷,使其不再那麼具有吸引力。」────網路媒體The Rumpus   專業名家好評     「為什麼網路擴展我們的世界,卻又讓人獲得空洞的體驗?對任何想過這個問題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必讀之作。」────阿亞德.阿赫塔(Ayad Akhtar),劇作家,普立茲獎得主     「《扁平時代》巧妙地審視了運用網路衡量人性的宏大計畫,最終如何不幸地改造了人性。書中講述的故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即使人們未曾意識到這一點。」────傑容.藍尼爾(Jaron Lanier),《別讓科技統治你》作者     「《扁平時代》對一個我長久以來感受到卻難以名狀的問題進行診斷,並提供了我所見過最具說服力的解釋,說明為何我們的許多文化產品都帶有一種詭異的熟悉感。在對單一文化消亡的歡呼聲中,切卡提出尖銳且必要的反思,展示了大眾文化即便分散到不同的利基數據流中,仍然趨向於空洞的平庸。」────梅根.奧吉布林(Meghan O'Gieblyn),《上帝、人類、動物、機器:科技、隱喻與對意義的追尋》作者     「切卡是一位重要的觀察者,洞察數位技術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而《扁平時代》將改變你對網路的看法。」────班.史密斯(Ben Smith),美國記者、作家,知名媒體BuzzFeed News前總編輯     「切卡巧妙地解釋了當今社群媒體生態系統的運作方式,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一條擺脫這種日漸緊縮、令人窒息的數位篩選控制的出路。」────泰勒.洛倫茲(Taylor Lorenz),美國記者、作家
递归与偶然 豆瓣
Recursivity and Contingency
作者: 许煜 译者: 苏子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9
●继《论数码物的存在》《论中国的技术问题》之后,许煜技术哲学反思系列第三本著作;在令人不安的人类世困境中,审慎而充满希冀地重启技术之思。
●以递归和偶然两个概念,勾勒自康德以来有机性概念的历史脉络,涵盖自然哲学、有机主义、控制论、系统论、器官学和生态学;对海德格尔的技术预言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超越当前技术范式,走向多元宇宙技术的方法和途径;
生活在深受技术影响的21世纪,“如何理解技术”是每一个现代人无法逃避的问题。本书从递归和偶然这两个概念出发,运用系统论和有机论的思想资源,重启了中西思想资源中对技术的思考与反思,深入地讨论了欧洲现代和当代哲学,同时也以李约瑟为中介,来讨论中国思想的相关性。为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供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思考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采用递归和偶然作为两个基本概念来研究自然与技术,机器与生物,系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它从康德所阐述的有机思想开始,经过自然哲学,到20世纪的有机主义(organicism) 和器官学(organology)重构了思想的进程。它质疑了在算法偶然性、生态学和算法灾难时代哲学思考的新条件,而这一条件海德格尔称之为哲学的终结。本书围绕以下思辩性的问题:如果在哲学传统中,偶然性的概念总是与自然法则相关,那么我们将如何理解与技术系统相关的偶然性?这本书视递归性作为与笛卡尔机械主义的割裂以及系统构造的驱动;它详细阐述了在这个认识论断裂中偶然性的必要性,在当中自然结束而系统出现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将看到德国观念主义是控制论的先驱,而人类世和灵知圈指向一个巨大的控制论系统的实现,这迫使我们回到自由的问题。它质疑绝对偶然性此一概念并提出宇宙技术多元主义。本书深入地讨论了欧洲现代和当代哲学,同时也以李约瑟为中介,来讨论中国思想的相关性,本书涉及控制论,数学,人工智能和非人主义。
论数码物的存在 豆瓣
On the Existence of Digital Objects
作者: 许煜 译者: 李婉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数码物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数据。它也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物,遍及我们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在线视频、图像、文本文件、电子邮件、博客文章、Facebook活动等。然而,尽管数码物无处不在,其本质仍不明确。
《论数码物的存在》建立起马丁•海德格尔与吉尔伯特•西蒙东之间的对话,将其置于计算机史的语境中,从而对数码物及其组织架构进行哲学考察。如何依据个化与个体化来理解数码物?许煜通过本体论史以及标记语言和网络本体的研究来探求这一问题,他探究了数码物在其系统与环境中的存在结构。借助对数码物与技术系统的关系性研究方法,本书重新描述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同时通过对现象学与西蒙东的诠释,展示哲学如何介入数码设计以及其所洐生的异化。
《论数码物的存在》跨哲学与技术领域,发展了一种原创且富有成效的方式来思考日益定义我们世界的数据与元数据。
技术史(第Ⅰ卷) 豆瓣
A History of Technology Volume I: From Early Times to Fall of Ancient Empires
作者: 查尔斯•辛格 / E.J. 霍姆亚德 译者: 王 前 / 李英杰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1 - 6
《技术史》共八卷,本卷为第一卷,主要关注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史前至约公元前500年)时期的技术。这一阶段开始于50多万年前,人类的灵巧性已经得到出色发展。本卷注重人类对方法和技能的理解以及最早定居社会的形成,进而考察在近东地区产生的最早的“文明”,乃至技术在地中海地区、北欧和西欧的传播状况。
象征的贫困2 豆瓣
De la misère symbolique 2. La catastrophè du sensible
作者: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译者: 张新木 / 刘敏 2022 - 1
★文化理论家斯蒂格勒论艺术、人与个体化:音乐、能意灵魂与器官学谱系。
★深入探讨当代社会的参与丧失与个体化丧失的问题:超工业力比多经济与象征的贫困。
★在超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呼吁一种对抗象征的贫困的斗争:以感性为前线的一场美学战争。
“从此以后,音乐无处不在:音乐厅、剧院、礼拜场所,而且还有电视、商业场所、公共场所、机场、海滩和滑雪跑道。”
“我这里所说的精神与自身的对抗,它既是美学的,也是经济的、政治的、司法的、行政的、科学的、技术的和工业的——更不必说构成其起源的神学资产,一个不可避免的起源。”
在这部作品中,法国文化理论家、哲学家斯蒂格勒介绍了普通器官学和感性谱系的计划,并且继续思考前作中关于力比多经济的研究,即超工业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力比多经济。这一研究主要通过艺术问题来进行,作为对形形色色的崇高化经济的清算。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美学已成为经济战争的武器和舞台,由此产生了一种贫困,其中制约条件代替了人生经验。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导致当今时代特殊性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了解武器,使问题网络成为一个概念库,以此进行一场美学的战争。
本书是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的第二部,它将引起电影研究、媒体和文化研究、文学和哲学界读者的特别兴趣,并将巩固斯蒂格勒作为当代别具慧眼的文化理论家之声誉。
柏拉图与技术呆子 豆瓣
Plato and the Nerd:The Creative Partnership of Humans and Technology
作者: [美]爱德华·阿什福德·李 译者: 张凯龙 / 冯红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这是一本打破学科边界,突破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全面融合人类认知体验,从哲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剖析信息技术变革与人类认知的共生关系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爱德华·阿什福德·李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数字技术的创造者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技术的进步似乎不再受限于任何物理性因素,而是受制于人类的想象力。作者认为工程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技术,它是一个高度思辨和创造性的过程。作者认为技术真正的力量源于人类与之合作的方式,并进一步解释了数字技术之所以具有巨大而无限的发展空间的原因。
李教授在书中探究了工程师是如何利用模型和抽象技术创造性地构建了虚拟的世界以及带给人类从未梦想到的事物,比如,人类能够随身携带和阅读迄今为止出版过的所有读物。但是,他也试图反对技术狂热者强调真实世界都是运算的过程——甚至连同人类认知的复杂现象也是能够进行数字化操作的观点。人类的认知能够实现数字化的操作缺乏科学依据,大自然的发展过程是数字化运算过程的可能性是很渺茫的。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上再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目标实际上低估了人脑的潜能。作者认为,技术的发展将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提升。伴随人类对认知系统以及真实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发展和普及,技术的发展也会不断地升级。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补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关系。
技术图像的宇宙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 李一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 4
本书以当代技术图像为切入点,作者发现世界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走向由图像接收者和管理员组成的、程序化的极权社会;另一个是走向由图像制作者和图像收集者组成的、对话式的通信社会。基于此,作者对技术图像所构成的世界及其引发的问题展开观察、分析和批评。全书内容围绕十九个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技术图像的生产、表意、分布、运作、实质等问题,推断了对话式“通信社会”(Telematic society)的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对人类生活状态与生命意义的影响。
编木拱桥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刘妍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征讨日尔曼人的罗马皇帝、天才军事工程师达芬奇、偷渡加州的日本船匠、中国宋代狱卒和《清明上河图》的绘者、闽浙山民、挪威木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师……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交集?——在这本特殊的“侦探故事集”中,他们“想”到了一起。
编木拱桥,一种奇特、罕见的桥梁形式,却又不断闪现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间、不同角落。它的“普世的独特性”,是一把理解人类建筑文明的钥匙。
这是一部严肃的建筑史学专著,亦是一程妙趣横生的“寻宝之旅”。作者历时十二载,入深山渡重洋、挥斧子扛木头,涉猎多语种文献古籍,穷极各种学术手段,去寻找编木拱桥的答案。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独创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木拱桥作为一条引路的红线,我们将深入踏足于多种不同文化的腹地,观览众多通常的“旅行指南”不会提及的异常景观。当我们将在所有这些从不同的目的地发掘的宝藏展放在一起,它们魔法般地构成了一幅更为宏伟的视图:一张以构造思维为核心的人类历史地图、一部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