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
被抹去的历史 豆瓣
Erase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Panama Canal
作者: [巴拿马] 玛丽萨·拉索 译者: 扈喜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西方文明论”将欧洲和美国描述为人类发展的巅峰,然而这一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地理文化概念,是建立在一系列虚构的叙事和修辞之上,通过抹杀其他地区的现代性,将世界分裂为文明发达的西方与不开化的非西方两个对立阵营,进而建构自身高级文明地位,对“落后国家”进行“合法”的殖民。
这就是发生在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内容简介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的“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更像是修辞上的胜利:在“西方文明论”盛行的年代,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先进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工程与技术的炼金术,更是美国展现自己神力的试验场;它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如何将世界分裂、建构成发达文明的“西方”和落后蛮荒的“非西方”,而这一虚构的观念又如何统治了现代世界。
★媒体推荐
《被抹去的历史》对工业化和城市变革的传统叙述提出了挑战,这些叙述长期以来都忽视了诸多真实的历史,以及为现代性做出基础性贡献的人们。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巴勃罗·皮卡托(Pablo Piccato)
本书以娴熟的技巧戳穿了西方文明的神话,即如何将一个共同的现代性世界划分成两个想象的世界:一边是蓬勃向上、遵纪守法、技术先进的美式运河区,另一边是暴力、原始、落后的热带“香蕉共和国”。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豪尔赫·卡伊扎雷斯-埃斯格拉(Jorge Canizares-Esguerra)
这本书不仅仅是美国如何将巴拿马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换成热带蛮荒丛林的历史,还揭示了西方话语如何抹杀巴拿马的文明和现代性,以及这种抹杀对这一地区造成了什么样的长期政治影响……读者应该借此重新评估巴拿马和它的历史了。
——《选择》(Choice)杂志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修訂版) 豆瓣
作者: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 译者: 王玫 / 張小強 南方家園出版社 2013 - 3
本書是一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
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
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
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
「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
本書特色
如果你對切格瓦拉的時代背景有興趣,如果你喜歡馬奎斯的魔幻寫實
你不能錯過這本拉美經典!
二○一三,三月年病逝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曾將此書贈與歐巴馬,便是希望西方歐美政權能正視拉美的存在與問題。
本書是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
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增訂版特色
二○一一年,南方家園首次出版此書即獲好評,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原版邀請香港文化人張翠容作推薦序,也找來了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推薦,而二○一三年增訂版除了在內容針對譯名的統一,也包括部分內容的修正,並向前中國社科研究院拉美政治經濟研究專家徐世澄先生再邀推薦序一篇,以歷史、政經觀點推薦也是導讀。
银、剑、石 豆瓣
Silver, Sword, and Stone: Three Crucibl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Story
8.7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 阿拉纳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4
★201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榜中榜非虚构获奖作品
★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小说与非小说奖入围作品
★理解拉丁美洲的钥匙,就藏在银、剑、石三股力量交织的历史之中
.
【内容简介】
莱昂诺尔·冈萨雷斯生活的小社区位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5 500米的高处,那里是海拔最高的人类居住地之一。与已故的丈夫一样,她在金矿上工作,其工作方式与西班牙征服后的印第安人被迫从事的几无二致。在当地,文盲、营养不良和疾病与五百年前一样盛行,而时至今日,一个矿工的生存状况依然受制于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卡洛斯·布埃尔戈斯是古巴人,年轻时曾在安哥拉内战中浴血奋战,现居住于美国新奥尔良郊外的一个安静社区。他是1980年古巴驱逐到美国的数百名罪犯中的一员。他的故事呼应了贯穿拉丁美洲历史的暴力行为,从前哥伦布时代的征战到西班牙殖民的暴行,从19世纪和20世纪的战争与革命到今日的街头动乱和军事镇压。
哈维尔·阿尔沃是一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耶稣会神父,他移民到玻利维亚,数十年如一日在原住民中工作。他自认在思想和情感上都是一名印第安人,因而在自己的“第二祖国”广为人知。尽管他的目标更多是学习而非传教,但他的经历实际上与一段充满变数的过去一脉相承。那时,神父与征服者并肩前进,为了争夺新世界而强制原住民皈依基督教。从那时起,天主教会就在拉丁美洲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而这种作用显然具有两面性。
在《银、剑、石》一书中,秘鲁裔作家玛丽·阿拉纳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扎实的纪实写作将三位当代拉美人的故事与拉丁美洲过去千年的历史无缝编织在一起,从而阐释了自前哥伦布时代至今,定义拉丁美洲的三个恒久主题:来自外部的对资源的无尽索取(银)、挥之不去的暴力阴影(剑),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石)。串联历史与现实,抛开“胜利者视角”,阿拉纳尝试挖掘拉丁美洲的独特经历奠定的“本性”,勾勒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身份、心态与命运。
.
【编辑推荐】
1、揭开朦胧面纱,用一本书感知拉丁美洲
怎样全面把握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怎样的特征?无论是神秘的古代文明、鲜明的文学风格,还是动荡的政局、不平衡的发展,拉丁美洲究竟为何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此不同?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有答案。
2、银—剑—石:把握拉美灵魂的三元素
作者阿拉纳独到而大胆地提出了千年来定义拉丁美洲这片土地的三个恒久主题:银——来自外部的对矿藏资源的无尽索取,剑——根深蒂固的暴力手段,石——宗教信仰的持久力量。它们的影响自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已存在,也根植于今日拉美人的思维之中,是理解拉美的重要切入点。
3、秘鲁裔美国作家真诚思考拉美身份,尝试挖掘拉美的“本性”
阿拉纳出生于秘鲁利马,9岁移居美国(父亲是秘鲁人,母亲是美国人)。她童年经历了两国生活的转换和适应,对拉美文化身份有多年的思考和洞察,既有丰富的切身经验,又能具备他者视角,既有批判,又有反思,堪称写作本主题的不二人选。
4、历史与纪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兼具全景与洞察
阿拉纳以记者身份深度跟踪3位访谈对象,短则5年,长则25年,用特稿式的生动写作呈现了他们的经历。她又用扎实而严谨的文献研究铺陈出拉美的千年历史大背景,使我们看见这3位矿工、士兵和神父的生活轨迹如何与数百年前的祖先遥相呼应,拉美人民的命运如何与“银、剑、石”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
【名人/媒体推荐】
玛丽·阿拉纳的拉美史新著《银、剑、石》意义深远,令人惊叹。建议任何想了解这个半球和我们当前危机的人都去读一读这本书。
茱莉娅·阿尔瓦雷斯Julia Alvarez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美国国家荣誉艺术奖章获得者,《蝴蝶飞舞时》作者
正如阿拉纳本人所言,《银、剑、石》并非一部直截了当的拉丁美洲史。同样,它也不是一部新闻纪实作品。确切而言,它是个混血儿,将学术性的历史分析与深度报道和政治评论结合在一起……有理有据、掷地有声的表达,值得广泛关注。
阿尔瓦罗·恩里克Álvaro Enrigue
墨西哥作家、普林斯顿拉美研究项目研究员,《突然死亡》作者
追寻一个大陆的灵魂是一项非凡壮举,玛丽·阿拉纳以精准的学术性、公允的道德立场和优雅的行文做到了这一点。任何想要了解——真正了解——拉丁美洲是什么以及从何而来的人,不妨从《银、剑、石》开始。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Juan Gabriel Vásquez
哥伦比亚作家、《坠物之声》作者
基于细致入微的研究,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史诗般的叙事、优美的文笔和丰满的人物刻画……阿拉纳的优势在于她讲故事时的激情与力量,她对过去五百年里是什么塑造了拉丁美洲的阐释触达了真相……上佳之作。
《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通过对三重“烙印”的独到挖掘,阿拉纳将拉丁美洲的历史娓娓道来……在这部探索、联结与分析的杰作中,阿拉纳提供了一种扣人心弦、另辟蹊径的视角,重新看待一个被贪婪和暴政背叛的重要地区。
《书单》(星级书评)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被入侵的天堂 豆瓣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作者: [美]肖恩·威廉·米勒 译者: 谷蕾 / 李小燕 2022 - 11
★ 这是一部环境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 走遍新热带地区,跨越六百年时间,带你探索“离人间天堂不远之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
从阿兹特克人的同类相食,到墨西哥城的“陷落”,人类的态度和欲望在历史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从因鸟粪而起的战争,到“香蕉共和国”的出现,人类文明所依存的自然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节点,拉丁美洲历史被分割为截然不同的两段。遗失的文明曾如何生存与发展?欧洲的殖民者又带来什么变化?走遍新热带地区,跨越六百年时间,带你探索“离人间天堂不远之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
【所获荣誉】
2008梅尔维尔图书奖获奖作品
【名人推荐】
在未来的数年里,对拉丁美洲环境史的研究将不得不从参考肖恩·米勒的书开始。
——阿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跨越过去的六个世纪,肖恩·米勒用两百多页的篇幅向读者展示了拉丁美洲动荡的环境历史的全景。专家、学生和普通读者都会发现米勒的书在思想上引人入胜,而且常常很有趣。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和一个重要的故事。
——J. R. 麦克尼尔 乔治敦大学
米勒的工作对可持续性的概念化和可行性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可持续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相关、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这使拉丁美洲在讨论中占据了核心和战略地位。
——拉丁美洲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