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從經濟發展到民主:現代亞洲轉型之路的不同面貌 谷歌图书
作者: 丹.史萊特(Dan Slater) / 黃一莊(Joseph Wong) 春山出版 2024 - 05
**威權統治者為什麼願意讓步轉向民主?
**

**是抵擋不住,是心懷慈善,還是另有盤算?
**

我們曾經以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來,民主也將隨之發展出來。然而真實情況卻十分複雜,與這樣樂觀的期待相距甚遠。中國與新加坡是特別明顯的例子:儘管經濟有驚人的發展,政治上卻並非民主。

然而,原本是威權體制的臺灣與南韓,卻在經濟起飛之後踏上民主轉型之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儘管在一九八○年代,國民黨的威權統治者遭遇美國施加的壓力以及臺灣內部追求民主的呼聲,但它的統治權力仍舊非常穩固,是什麼樣的因素讓它願意進入另一種政治架構,來應對上述的壓力?

本書作者認為,原因並非政權即將崩潰所以不得不妥協,也不是威權統治者善心大發,反而正是因為統治基礎十分穩固,讓威權政黨有信心在全面開放選舉之後,仍然可以穩操勝券,掌握政權。

這個相當特別的解釋角度十分具有啟發性,讓我們對「為什麼有些國家邁向民主,有些卻沒有」這個政治經濟領域的重大謎團有進一步的理解。兩位作者深入比較亞洲十二個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發展路徑,解釋他們從這樣的視角如何看待這些國家的民主發展,包括日本、南韓、臺灣、中國、新加坡、泰國、香港、越南、柬埔寨、緬甸、印尼、馬來西亞。


史萊特與黃一莊運用精要的分析與全方位的實證研究,為理解亞洲的民主化軌跡提供了新的架構。保守派的掌權者有可能化身為出人意料的民主化源頭──對於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者,這是重要的一課。
──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哈佛大學政府學系教授,《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共同作者。


獨裁者為什麼會放棄他們的威權權力?對於這個關鍵問題,史萊特與黃一莊這兩位比較政治學頂尖學者提出新穎而令人信服的詮釋,並深入研究亞洲民主化與威權現況的案例作為佐證。《從經濟發展到民主》一方面與當今世局的析論密切相關,一方面為理解民主化提供了新穎而恆久的貢獻。
──史宗瀚(Victor C. Shih),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政治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李宗榮/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黃長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列)
鍍金的鳥籠 豆瓣
The Gilded Cage
作者: 雷雅雯 译者: 李宗義 / 許雅淑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5 - 2
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從勞動密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向以數位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進程。有些人將中國的後改革時期與美國的鍍金時代來相提並論;本書則認為前者更像是一只鍍金的鳥籠,中國政府與科技資本正使得社會不平等逐日加劇,並製造新形式的社會排斥。在這些矛盾之中,中國的鳥籠經濟演變為一種高度控制的體系,部分群體被排除在成長與繁榮的機會之外,沒有人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作者描繪這種技術發展體制的輪廓及其產生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並透過針對低端與高端人口,以及從傳統製造業、外送平台到科技公司之間的深入訪談及親身觀察,講述那些因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和科技主導地位而改變生活的人及其背後的故事。
顶残:中国市场和产权的构造及逻辑 吴思 简体中文(Simplified Chinese) Goodreads
作者: 吴思 読道社 2024 - 11
大阪中文书店:知非书店,微信【liuchiehryu】。中国到底是什么社会?换个大问法:我们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写完《潜规则》之后,我好像换了一副眼镜,透过这副眼镜看到的中国,大不同于官方描述的中国。写完《血酬定律》之后,我好像有了一架X光机,X光透视下的中国,古往今来的内脏和骨骼结构居然一样。对比欧洲,对比中亚、西亚和南亚这些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国家,中国却有诸多重大不同。由此产生的困惑是:对比欧洲的绝对主义、从西亚到南亚的专制主义,中国应该如何称呼?2004年,我找到了一个词—“官家主义”。20多年来,我的头号课题就是追究官家主义在各方面的特征。本书描述了“官家主义”这棵大树的经济分枝。所谓“顶残”,就是在官家主义大一统社会里,面对来自顶层权力的侵犯,所有经济主体都缺乏抵御能力和教济手段。如此形成的残鎮产权,可谓 “顶残产权”;如此形成的残缺市场,可谓“顶残市场”。 吴思
失速中國 谷歌图书
作者: 宋國誠 今周刊出版 2024 - 02
曹興誠、汪浩、明居正、野島剛、謝金河、沈伯洋、廖筱君、矢板明夫、
陳方隅、桑普、黃清龍、陳嘉宏、葉耀元、梁永煌 盛讚好評!
 
★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專家 宋國誠教授,四大面向辛辣直擊中國失速中★
  
大權獨攬、宛如「無冕之皇」再世的習近平,對中國來說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要了解未來的中國與全球局勢,天下人不可不知!
 
2023年3月1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裡響起如雷掌聲。一如外界預期,2022年10月剛連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習近平,續任國家主席及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開啟他領導中國的第三個5年任期,亦成為中共建政以來任期最長的國家元首。 習近平的連任,除了再次印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個「橡皮圖章」外,他「毫無懸念」地當選更讓許多專家學者「唱衰」不已。國際上許多學者專家認為,面對紛至沓來的內憂與外患,習近平的未來執政將「驚濤駭浪」;亦有人指出,清理其他派系、全面布局「習家軍」的他,施政上將更肆無忌憚地極權,為中國帶來災難。
 
習近平集黨政軍權力於一身,被視為自毛澤東以來中國最強領導人。然而,他對內以蒙昧思想和愚民體制統治順民,對外則力抗西方、挺俄仇烏,妄想世界稱雄。他弄文操武的「帝王術」,卻有著貪瞋痴慢疑的「五毒之心」,以及「以誑言掩飾真相」,卻是「欺人後而自欺」的各式「詭辯」,恐將領著中國走入末日之境……。
 
宋國誠教授從以下四大面向深入解剖習近平的「中國症狀」,以廣闊的國際視野出發,並以台灣人的角度為主體,一窺恐致中國失控、全球遭殃的燃點。
 
◤唯有了解,才能看見◢
從習近平政治性格為起點,剖析習近平究竟是如何煉成的,為何能夠集東方帝王元素與西方法西斯獨夫於一身?以及為何他會走上末日狂奔之路?
 
◤五毒攻心,錯誤百出業障生◢
佛法中的五毒心「貪瞋痴慢疑」,會致人造作惡業、作繭自縛。細細檢視習近平的內外施政決策,便能發現滿是五毒叢生之兆,盡現禍國殃民之危。
 
◤辯,才無礙!◢
舉國由中央至地方、上下交相賊「以誑言掩飾真相」,更有胡錫進、趙立堅、王毅等戰狼外交小粉紅們的「詭辯者聯盟」,引領著中國走入「天下圍中」的存亡困局。
 
◤中國,必須告別◢
在習近平的愚民弄權之下,中國背離改革開放路線,在全球文明向前奔馳的列車上,即將失速被拋出軌道。基於保衛人類文明的立場,無論是脫鉤、遠離或圍堵,中國人民本身與全世界都必須告別中國。
 
為什麼世人普遍看衰他的「習帝國」?他真能領著中國「再次偉大」?《失速中國》帶領讀者深入習近平極權統治背後的真面目,看清中共從大國崛起走向出軌崩潰的失控未來。
作者簡介
 
宋國誠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
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四研究所所長,現任該中心資深研究員。
專長為中國研究、國際關係、馬克思主義、後殖民論述,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現代文學批評。
 
著有《馬克思的人文主義》《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後殖民論述》《後殖民文學》《閲讀左派》《閲讀後現代》《閲讀中國現代小說》《天國的崩落》等十餘種。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政治经济学理论 豆瓣
作者: (美)詹姆士·A·卡波拉索(Caporaso.J.A.) / (美)戴维·P·莱文(Levine.D.P.) 译者: 刘骥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愚民与怕鬼:兼评四本政治经济学教材(代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政治与经济
政治
经济
第二章 古典分析方法
古典传统中的政治经济学
价值与分配
收入分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物质利益与经济阶级
物质利益、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
经济利益与阶级意识
经济利益与政治
第四章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新古典理论的结构
新古典分析方法的政治经济学
结论
第五章 凯恩斯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过程的循环
经济周期
劳动力与资本市场的政治经济学
对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一些政治启示
第六章 政治学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界定政治学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结论
第七章 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对权力的诠释
对利益的诠释
权力与市场经济
框定性权力与经济
结论
第八章 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国家自主性
以社会为中心的分析方法
国家主义
关于国家的一种转变性观点
第九章 以正义为中心的理论
一种自由主义的观点
一种现代契约论的观点
一种替代性的以正义为中心的分析方法
社会正义与政治经济学
结论
总结
分析方法的多样性
索引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贸易的猜忌 豆瓣
Jealousy of Trad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作者: [英]伊斯特凡•洪特 译者: 霍伟岸 / 迟洪涛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些卓越文章的结集出版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洪特博士长期致力于研究18和19世纪政治经济与政治理论的互动,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无与伦比的。他能够运用东欧、法国和英国的场景和观点来研究这一问题,他非常熟悉学术史的最新发展,这使他能够向英语学者更好地展现其研究成果。毫无疑问,他是这一领域的大师,该著作的出版具有令人激动的前景。
——J.G.A.波考克,《马基雅维里时刻》的作者
当下的世界,全球化所引起的贸易争端愈演愈烈,如何抵御全球化倒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趋势,我们可以从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民族国家间贸易冲突中寻找答案,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解21世纪的全球化走向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贸易的猜忌”是指一种政治与经济的特定结合,当国际贸易中的成功变成国家的军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时,它就出现了。如今,它经常被称为“经济民族主义”,而在本书中,洪特将民族主义的商业政治学和18世纪的全球化,与商业社会的理论和政治的经济限制的启蒙思想联系在了一起。洪特不仅重构了市场社会性的支持者与其最尖刻的批评者之间冲突的显著特征,而且帮助历史性地定位了影响现代性出现的最为重要的观点。洪特的目标就是要回到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因为通过重构他们的政治学,而无需参照当代意识形态,我们就有可能“在18世纪的国际市场竞争理论中发现政治上的洞见,而这对于21世纪仍旧是有意义的”。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 豆瓣
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
作者: [美] 大卫•哈维 译者: 刘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来理解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行的。资本主义如果不处于运动状态,就会失去意义。马克思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也致力于扭转资本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以说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简化为一个静态的、结构性的整体其实是很奇怪的。我坚信,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
自1971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会教授《资本论》,甚至一年中讲两三遍,而且针对各种不同的人群。在过去几十年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人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上,我喜欢每年都讲授《资本论》的一个原因是,每次我都必须问自己,应该以何种不同的方式阅读它?它又将带给我之前未曾注意的何种启示?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本书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的理解,以及《资本论》文本中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債的歷史 豆瓣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Revised and Updated)
作者: David Graeber 大衛.格雷伯 译者: 羅育興 / 林曉欽 商周 2018 - 1
「時代的啟示錄」  「全年最具影響力的書」  「讓人無法放下的一本書」
一部顛覆 5000 年人類債務歷史的開創性著作
以人類學之眼綜觀歷史全貌,抵抗不義社會的行動者
大衛‧格雷伯 David Graeber 帶你再次揭開債務的神祕面紗
● 在全民皆債的時代,徹底反省債務危機,重新將「人」放在重要位置
● 從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和人類行為切入,探討「債」的本質
● 新版後記,格雷伯闡述本書撰寫緣由及展望
● 新版推薦序,以不同學科角度回應格雷伯及本書研究
專文推薦(以姓氏筆畫序)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司黛蕊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宋世祥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吳宗昇
文化評論人 張鐵志
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劉瑞華
我對本書最殷切的期待,自然是看到它盡其綿薄之力,幫助人們對債、工作、金錢、成長,還有「經濟」本身進行涵蓋更廣的道德重估。
──大衛.格雷伯,增訂版後記
人類學包含了討論各個文明中的原始邏輯,並揭露人類處境。大衛.格雷伯則是位集大成的人類學家。這麼說並不只是因為他完成了這部意味深遠的作品,而是他試著挑戰更艱難且緊急的任務:他讓人類能有機會從他者認識自我。
──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當代人類學大師
--------------------------------------------------------------------------------------------------
債務是了解現存金融體系的一扇門,是債務造就了今天的市場。我們都聽過「有債必還」,但面對美國這種負債大國,美元卻持續升值,並有銀行「債欠得越多,就不會完蛋」和「大到不能倒」的弔詭說法。是哪裡出了問題?這讓我們必須釐清:究竟什麼是債務?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一個神話:古早的人類活在一個以物易物的社會裡,為了方便交易,人們發明了金錢,接下來發展出銀行和信用。但人類學研究卻發現,早在貨幣出現前,人類就已經背負債務。原始社會的債務,是用來估量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本書將回溯過去,探討人類歷史中犯罪和賠償、戰爭和奴隸、債務和贖罪的故事,試著揭開債務規則的神祕面紗。
格雷伯嘗試將歷史分成幾個階段:早期的農業帝國(3500-800 BC)、軸心時代(800 BC-600 AD)、中世紀(600-1450 AD)、大資本帝國時期(1450-1971 AD)以及現在的金融世界,並以人類學角度解析債務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譬如,國家或政府利用貨幣來控制社會,貨幣的作用便是度量債務,金錢的使用就像是龐大的記帳系統;當債務危機出現、引發戰爭,統治者便會摧毁這些帳簿,並將土地歸還它的擁有者,以紓解危機。
《債的歷史》是一部博學、宏觀,且能激發討論的作品。作者從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法學和人類行為等各種角度探討債務本質,並用「債務關係」嘗試重新書寫及詮釋人類的社會和歷史,也提供現代金融制度不同的反省角度。
--------------------------------------------------------------------------------------------------
《債的歷史》媒體讚譽
新鮮……驚奇……格雷伯的作品不但發人深省,而且來的非常及時。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債務世界的神祕面紗需要被解開,而格雷伯的著作將是個好的開始。
──《美國L雜誌》The L Magazine
理解貨幣和市場的另一種歷史角度;一部宏觀、博學且能激發討論的作品。
──《美國彭博社》Bloomberg
這本書遠比我所說的還要具有可讀性和娛樂性……他反思債務、部落、餽贈和宗教,以及我們對金錢歷史的誤解。格雷伯是充滿學術涵養的研究者,也是名運動分子,同時也是公眾知識分子。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了歷史上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的交流。
──《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讓人無法放下的一本書。人類學觀點的歷史,兼有挑釁意味的政治論述,有助於我們釐清當代有關債務和經濟的討論。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這本來得及時而且容易上手的書,將能吸引每一個對古今債務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還有那些心胸寬大的經濟學家。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充滿爭議,卻發人深省。是一部極佳之作。
──《書單》Booklist
關於大衛.格雷伯
他是當代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類學家。
──摩里斯.布洛克(Maurice Bloch),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教授
聰慧、深具獨創性的政治思想家。
──雷貝嘉.索爾尼(Rebecca Solnit),《浪遊之歌》Wanderlust 作者
2011 年秋天,當佔領華爾街運動在紐約市的祖科蒂公園開始展開,一切就像個謎團一樣。但不久之後,我們可以發現佔領華爾街的主要運動思想,都來自大衛.格雷伯。格雷伯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多年來投身反全球化運動,提倡社會公平正義。是他將這場被視為擾人的街頭抗爭,變成全球矚目的抗議運動。
──《美國時代雜誌》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