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花朵与漩涡 豆瓣
Dickinson Selected Poems and Commentaries
作者: [美]海伦·文德勒 译者: 王柏华等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5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哈佛大学诗歌教授文德勒,“最好的诗歌读者”(希尼语),对美国女诗人狄金森诗歌的细读之作。150首诗歌经文德勒挑选,有深受读者喜爱的代表作,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借助她剥茧抽丝的细读功夫,从封存的诗笺里复活,如花朵,如旋涡,以鲜活有力的形体,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诗歌向导,文德勒的细读让我们放慢了脚步,小心翼翼地沉入狄金森诗歌独具匠心的形式装置——突兀的词语、不规范的标点、颠倒的句法、古怪的韵律、迅疾的隐喻等,跟随她探测爱情、自然、思想、死亡、宗教的本质。本书以机智而严谨的诠释,立体化展现了狄金森冰火交织的诗歌演变,她眼中丰富而深邃的世界,以及她隐秘的内心生活;文德勒向我们证明,狄金森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革命性的诗歌语言大师”,也是一位“栖居于可能性”的古怪精灵的天才。
国文课 豆瓣
徐晋如
作者: 徐晋如 2022 - 5
一部新见迭出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儒家学者、诗文大家徐晋如三十年积淀,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梳理国文正脉,讲透风雅中国。大学问出品
龚鹏程作序,毕飞宇、余世存、马未都、严锋、钱文忠推荐,梳理中国文脉,重树国文正统。
【内容简介】
《国文课》是一部新见迭出的中国古典文学史。 儒家学者、诗文大家徐晋如三十年积淀,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依本儒家诗教观,指出诗古文辞才是中国文学的正脉,风雅是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对中国文学的主流文体和主要作家作出全新的阐述。对近代以来仰西方鼻息的中国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意在恢复风雅传统,重接中国文脉。对读者理解传统中国文学有较高的启发作用。
【本书亮点】
1.著名学者龚鹏程作序,毕飞宇、余世存、马未都、严锋、钱文忠诚挚推荐。
2.新见迭出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儒家学者、诗文大家徐晋如三十年积淀,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对中国文学的主流文体和主要作家作出全新的阐述。指出诗古文辞才是中国文学的正脉,风雅是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
3.别具一格的经典赏析之作:书中对代表中国文脉的名家名作,从风雅、人格、文格等别开生面的角度进行赏析。不止于作品的详细解读,更关注古人的人格和气质,引领读者由文章诗词而进于儒者的精神世界。
4.作者的文字优雅精当,极大限度地贴近中国古典文脉。以情写文,对经典作家有着强烈的同理心,笔端常含激情,文风汪洋恣肆,解析作品深入透彻,直探本心,读来酣畅淋漓。
【名家推荐】
本书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试图重新建立中国的文脉。调整视阈,了解文脉、接上文脉,既是文学,也是人学。
——龚鹏程(著名学者、思想家)
我极为赞赏徐晋如所作的一项努力,为了最大限度地贴近古典文脉,他一直在填词、写旧体诗、作古文。他另类的、不合时宜的创作在他的《国文课》里呈现了价值——《国文课》洋溢着喜人的体悟,有他的灼见,更有他的会心。
——毕飞宇(茅盾文学奖及鲁迅文学奖得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本书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罕见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圣贤才子的精神气象,借助于晋如优雅精当的文字得到了空前的阐发。读者可藉之以重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更重要的,重新打量世道人心及其完善之路。
——余世存(学者、作家、诗人)
晋如让文脉这一条看不见的文学金线变得清晰可见,此书不止是晋如苦心孤诣之作,也是一件大功德。因为正是中国文脉使我们古老的文化一直保持着生机,让我们古老民族圆融而健康地成长。
——马未都(《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文化学者)
我未曾见一个同时代人,比徐晋如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执着的追寻、更真挚的热爱、更深切的感悟。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史,而是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国文脉的心路历程。在一个断裂和碎片的时代,徐晋如贯通古今的寻道之旅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共鸣、启示和激励。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晋如是我的北京大学校友。燕园留下了这位才子身着长衫,长啸短吟,嬉笑怒骂的身影。在我心目中,晋如是传奇。他仿佛并不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而是自由洒脱地来往穿梭于中华千年文脉之中,啜饮着古圣贤酿就的甘露。文学对于晋如,不是课题,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生命。晋如直探中华传统文学的本原,进行不受时空所囿的创作,让过去已久的光投射入今世。《国文课》承载了晋如课己课人的苦心孤诣,功德无量,识者珍之。
——钱文忠(《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编辑推荐】
中国文脉,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脉,承载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生命律动,也串联起中国传统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的文学观念日渐受到西方学界的影响,而与中国传统之文学观渺然河汉。
本书是一部充满原创性、颠覆性的文学史,也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赏心之作。它书写了中国士人高贵心灵的历史,描绘出风雅中国的壮丽画卷。带我们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瞻仰文人的生命格调,探寻中国文化脉络。
劳动者的星辰 豆瓣
7.0 (12 个评分) 作者: 范雨素 / 郭福来 等 2022 - 8
☆ 登上央视“朗读者”、百万网友关注的皮村文学小组作品精选集
☆ 范雨素说:“写作就是为了大声说:我存在!”镌刻在命运齿轮上的生存呐喊
☆ 育儿嫂、布展工、地摊小贩、顶棚匠、业余演员……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每种生活都惊心动魄
☆ 李敬泽、梁鸿、贾樟柯、黄灯感动推荐,见证生活的酸甜苦辣,见证时代的众生百态
☆ 路途漫长,依然心怀星辰,致敬普通人、致敬劳动者的真实书写
皮村文学小组的写作犹如劳动本身,在千锤百炼之后浓缩了生活的经验和巨大的能量,既有人生的大悲大喜,也有历经命运考验后的平静和醇熟。
——李敬泽 中国作协副主席
普通劳动者的每一次书写都是生活的齿轮刻下的印痕。这些以文学之名留下的“星辰”,既见证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又留下了丰富的时代声音。
——张慧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对于皮村文学小组的成员而言,拿起笔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们文字的铿锵品质。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剪影,也铭刻了一群人的精神光芒。
——黄灯 学者、作家
皮村工友以独一无二的亲历者视角记录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既有追忆往事、乡土记趣,又有城市见闻、往返于城乡之间的酸甜苦辣。范雨素《“北漂”们的日子》讲述90年代在北京旧货市场见到的众生相;郭福来《工棚记狗》《工棚记鼠》描写工友们在工棚里逗流浪狗、抓老鼠的故事,再现了务工者的城市生活;施洪丽《一个四川月嫂的江湖往事》讲述自己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笔触大气豪迈;徐克铎《媒人段钢嘴》记述乡村媒人为青年男女说媒、促成一段佳缘的故事,富于地域特色和生活趣味。这些作品风格真挚、朴素,展现了劳动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呈现出饱满的感情和厚重的质地。
与父亲的奥德赛 豆瓣
An Odyssey: A Father, A Son, and An Epic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美]丹尼尔·门德尔松 译者: 卓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9
★ 古希腊英雄父子的传奇史诗,交叠当代父子的平凡人生
★ 当古典学教授的文学课堂,迎来数学家父亲,细读关于漂泊与回家的12110行史诗
★ 他对父亲迟来的认识,也是我们所有人对父亲的理解与误解
★ 那漫长而曲折的旅程,终将抵达所有故事的终点
诺娜·巴拉基安优秀评论奖获得者、美国当代古典学家丹尼尔·门德尔松的文学与人生
△贝利·吉福德非虚构奖短名单
△《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回忆录
△《新闻日报》年度图书
〰〰〰 〰〰〰 〰〰〰 〰〰〰
哪一面才算真正的自己?
《奥德赛》如此设问,且一个人可能有几重面貌呢?
那一年,父亲旁听我的《奥德赛》研读课,之后我们跟随奥德修斯的脚步巡游观光。
由此我明白,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 〰〰〰 〰〰〰 〰〰〰
门德尔松81岁的数学家父亲去旁听儿子给本科生开设的《奥德赛》研读课,细读关于“漂泊与回家”的12110行史诗,之后父子二人又一起参加《奥德赛》主题游轮旅行。在文本与空间的“奥德赛之旅”中,他得以一次又一次重新理解父亲。
《奥德赛》是英雄漂泊多年,历尽千辛万苦得以归乡的故事;也是稚子长大成人,在寻父过程中逐渐了解父亲的故事。
《与父亲的奥德赛》则将《奥德赛》中古希腊英雄父子的传奇史诗与当代父子的普通人生并置,在文本与现实的交叠中,两对父子相互映照。
时空交错的回旋里,父、子与史诗的故事缓缓展开。
小说的细节 豆瓣
作者: 黄昱宁 2023 - 1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聚焦二十余位世界级知名作家,其中既有简·奥斯丁、大仲马、福楼拜、狄更斯这样的经典作家,也有加缪、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菲利普·罗斯、多丽丝·莱辛、艾丽丝·门罗、石黑一雄、托卡尔丘克、麦克尤恩这样的现当代文学大家。
黄昱宁正是这些小说家所期待的理想读者,她秉持传统的细读方法,却不落窠臼,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别具一格的审美发掘小说细节的灵光闪耀之处,向读者揭示小说艺术的魅力。她的这些文字,自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
同时,在本书中,她又是一位极好的文学阅读领路人,以译者的天然优势、写作者的亲身体悟和评论家的敏锐透彻,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文学与现实、小说与评论之间。其细腻的感知、独到的见解、切中肯綮的分析,如一个个通往文学密林的路标,引领读者进入深幽的文学世界。
◎ 作品看点
★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知名翻译家、作家、出版人黄昱宁全新文学评论集,一名专业读者的倾心之作,彰显了其在文学评论上的智识与野心。如她所说:“二十六篇文章,上百个小说细节以及被这些细节激发的文字,就构成了这本四百多页的文集。在我个人的写作生涯中,还从来没有哪一次结集耗时如此之长,改写幅度如此之大,但是过程又是如此之快乐的。”
★ 以文本细读为方法,精彩解读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的二十多位世界文学大家的作品,深度挖掘小说家讲好故事的秘诀,帮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小说的艺术魅力。
★ 黄昱宁集小说家、翻译家、出版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可能性。她以译者的天然优势(翻译过阿加莎·克里斯蒂、麦克尤恩、亨利·詹姆斯、菲茨杰拉德、库切等),兼以写作者的亲身体悟和评论家的敏锐透彻,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而能切中肯綮。其中,像《查尔斯·狄更斯vs .萨利·鲁尼》《麦克尤恩vs .石黑一雄》这样的文章,将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让我们体会到文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直面人类自己的困境本身——对文学的理解,即对我们自身的理解。
★ 细节是一道光,照亮文学的密林。如作者所说,本书这些文字,由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若干年后,故事会淡忘,人物关系会误植,文本意图会模糊,唯有那些无法磨灭的细节——伊丽莎白的马车或者基督山伯爵的小刀——在记忆的暗处,熠熠闪光。
◎ 名家推荐
作者对细节的执着,意在躲避那种远离文本的空疏华丽,却并未因循“笨拙之踏实”的老旧传统。她的阅读像是以眼睛亲抚文本的肌肤,于是源自细节的灵感之光不期而至,启迪着想象与思索,最终让洞察和领悟抵达深邃与高远处。这是黄昱宁向经典作家致敬的独特方式,同时也成就了她自身的风格,不仅可被识别,而且令人钦佩而难忘。
——刘擎
在这本书中,学习如何读小说:从细节、从细胞、从一瞬间、从一滴水感知世界的广大、生命的深微。黄昱宁是翻译家,翻译就是把一部小说重写一遍。在这本书中,她同时是一位理想读者或超级读者:好像那部小说就是她写的,甚至,关于一部小说,她比作者知道得更多。
——李敬泽
黄昱宁外语专业出身,职业是外国文学编辑,业余时间翻译小说也写小说,她是我眼里的套娃。我喜欢她谈小说的调调,她读得实在是太多了。她的从容是拥有者的从容,她的开阔是心平气和的开阔。
——毕飞宇
每一篇文章都如同量体裁衣,体现着黄昱宁对每个作家各不相同的深情。
——张悦然
我看见无数的她 豆瓣
作者: 张莉 2022 - 11
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
波伏瓦、杜拉斯、三毛、娄烨、贾樟柯、秋园、山河故人、推拿、黄金时代
她们等不及要大声宣言、跃出纸面!
一生中的那些痛和爱,失败与昂扬,悲切与欢乐,都想让你看见
💫编辑推荐
●张莉,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执牛耳者。本书中,她首次系统讲述“如何用女性视角重新观看文学和电影”。
●女性视角的解读是属于我们今天的读法。《黄金时代》《山河故人》《BJ单身日记》《秋园》,三毛、杜拉斯、伍尔夫、波伏娃、娄烨……,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不限于女性创作者和女性主义作品,在女性视角下演绎出新的故事。
●女性视角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可以学习的方法论。它跟女性和所有弱势者、边缘人站在一起:外出打工不能哺乳的母亲,在爱中反复被骗的失婚女人,被幸福家庭隔绝自由的主妇,对什么是美感到绝望的盲人……看见他们生命的软弱、力度、龃龉、诗意。看见失语之下 “人”的故事。
●女性视角偏离标准答案,不受经典话语制约。成为不驯服的读者,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一本书了解“女性文学”。从中国第一位女作家拿起笔,到今天的普通女性如何写作,系统了解中国女性文学脉络。
●满载有趣的文艺话题。关于三毛散文中的“我”、关于萨特之外的波伏瓦、娄烨的女性立场、女作家对“女性写作”的顾虑……学者视野,真知灼见。
●随笔式写作,真挚温暖,时时闪现机锋,畅快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当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女性视角重新讲述,会发生什么变化?30个夜晚,张莉老师和女孩们开始了阅读和观看的冒险。
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何为“女性文学”,用作家纪念碑的形式标记了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一直聊到今天的女性写作,为理解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用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大众熟悉的20部文学和电影。它们是一些经典的、大众的、传统的、流行的故事,也并非全部出自女性创作者、或是女性主义作品,但透过女性视角,故事被开拓出更深邃的空间,那些被忽视的女性和弱势者的命运被看见、被关注。
💫名人推荐
张莉教授引导我们去“看见”被遮蔽、被隐身、被扭曲的女性,理解女性的切身之痛和困境,呈现男女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对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书写谱系(从陈衡哲到张洁)的追根溯源,以女性视角展开对当代中外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体贴入微的细读,她力图将读者召唤为不被驯服的旁观者、同情者甚至书写者。整部书以讲稿为基础,采用聊天的语调,文风亲切、细腻、丰盈,让女性成为了可见的叙述主体,也成为了经验、思维、审美和言说的主体。——胡桑
有了性别觉醒,我们才会认识到文学、电影的价值判断、生产方式和惯例在历史上都是由男性塑造的。通过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艺作品,不仅帮助我们观察到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中的现实处境,还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正是书中这些自我定义的现代女性大大解放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祝羽捷
从女性作家到作品中的女性,有限的人物和作品却展示了无数的生命体验和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在她者世界中回望女性一路走来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丰富性。——沈奕斐
思辨与启示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舍斯托夫 译者: 方珊 / 张百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7
本书包括《思辨与启示》、《尼古拉·别尔嘉耶夫——灵知与生存哲学》、《开端与终结》及《悲剧的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四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舍斯托夫学术的主要特色。他用文艺批评的形式消解了传统哲学的思辨性质,用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来揭示文学的深刻人生意蕴,从而对迷惘茫然、醉生梦死的现代人发出了沉痛的哀号。
德勒兹论文学 豆瓣
Deleuze on Literature
作者: (美)罗纳德·博格 译者: 石绘 2022 - 1
☆☆☆ 德勒兹思想的精妙导读 ☆☆☆
细致辨读,解析天才作家核心文本语言创造
追根溯源,阐释德勒兹文学理念与哲学洞见
★ ★ ★ ★ ★ ★ ★
《德勒兹论文学》是一本研究德勒兹文学论著的综合性导读书。通过对德勒兹讨论文学的核心文本的细致辨读,博格在各章节分别考察了萨克-马索克和卡罗尔作品中的疾病与健康,普鲁斯特作品中的符征,卡夫卡的文学机器、“次要文学”的概念,卡尔梅洛•贝内的次要戏剧,以及T. E. 劳伦斯和贝克特的“视觉与听觉”,由此对德勒兹研究写作艺术的方法提供了一套清晰而系统的阐释。
《德勒兹论文学》把这些研究与其他散见的诸多文本纳入贯穿德勒兹全部思想生涯的一般性研究计划中:将文学看作一种健康,将作家视为文化的医生。
★ ★ ★ ★ ★ ★
☆ “博格这本书考察并阐释了德勒兹的全部著作,对德勒兹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妙而清晰的洞见。”
——克莱尔•科尔布鲁克(Claire Colebrook),爱丁堡大学,著有《吉尔•德勒兹》
☆ “《德勒兹论文学》再次表明为何长期以来我们会满怀敬意地将罗纳德•博格视为最富有成效的德勒兹评论者之一。这部探讨德勒兹文学研究的综合性论著揭示了德勒兹文学批评与哲学批评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他的语言哲学与生命哲学之间的逻辑关联,这项工作‘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任何对德勒兹研究哲学和文学时所采用的‘批评与临床’方法感兴趣的读者都必将从本书中受益无穷。”
——保罗•帕顿(Paul Patton),新南威尔士大学,著有《德勒兹与政治》
中国文学传统 豆瓣
9.4 (11 个评分) 作者: 朱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 5
“中国文学传统”是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本书即该课程的配套教材。其主旨,是把中国文学置于传统文化整体之中,视为一种“表达”,概括介绍“表达者”的身份特征,以及承载“表达”功能的各种体式。故上编为作者论,包括士大夫及其表达方式、庶民文学的群体性“作者”两章,考察民国以前的作者在表达方面的基本特点;下编为作品体裁论,包括中国传统的文献构成与文体文类、辞赋、诗、词曲、骈文与古文、说唱、小说、戏剧八章,说明表达成文的各种样式。
小说机杼 豆瓣
How Fiction Works
9.4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十周年修订版(包含全新序言)。
詹姆斯·伍德的《小说机杼》是对于小说魔力的一次精妙探析。这位当代最为著名、风格化的批评家将带领读者深入体察故事运作之机制,由此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当我们说自己“了解”某个虚构人物时,我们在表达什么意思?故事讲述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为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现实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技巧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史诗”到《让路给小鸭子》,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使得《小说机杼》既是一部研究小说虚构技巧的佳作,也是一部另类的小说史。
本书为再版,收入英文新译本中的增补部分(包含全新序言),并对此前出版过的章节进行修订,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也全面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