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文明的进程 豆瓣
Über den Prozeß der Zivilisation
8.2 (8 个评分) 作者: 诺贝特·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译者: 王佩莉 /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埃利亚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
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和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作品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 豆瓣
作者: [英] 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 刘冰晶 2022 - 1
拥有两幅面孔的古罗马门神“雅努斯”,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年轻时竭力往前看,却在年老时沉溺于过往;我们面临有限的寿命,但拥有无垠的精神世界;我们都是忍受不完美的凡人,但依旧在社会和历史中寻求价值。
也许汤因比做得比我们都好。他比我们更多地回望,更深刻地感知生活的苦难、战争的阴影、文明的盈满则亏。他有理由悲观。然而,他从未放弃在黑暗中寻找微光,为志业追求奋斗一生,以凡人之躯求索人类命运。
在这本回忆录里,汤因比时而沉重,时而戏谑,娓娓道来成长、求学、工作等经历,反思战争、科技、教育等重大议题,并收录他用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创作的32首诗歌。本书不仅刻画了这位史学巨匠睿智又平凡的形象,还间接体现出20世纪世界大战等巨变对个体智识活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传递给我们在回顾历史后仍追问明天的勇气。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阿诺德·汤因比回忆录中文版首度面世
☆一位思想者的成长历程,一面20世纪历史的镜子
☆一扇开启未来之门:我因过往而悲悯,但依旧追问明天
☆生平32首诗歌作品收录
文明的两端 豆瓣
作者: 何怀宏 2022 - 6
★以巨大的时空尺度,反省人类文明的历史与命运
在文明开始的一端,先是追溯宇宙、地球、自然生命的演化,接着探讨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因,从物质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基本过程等。
在现代的一端,则主要是反省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成败,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思考它遇到的挑战和危机,预测它可能的走向。
★融通中西,凝练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链条和绞合机制
以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文明史,对中华文明缺乏深刻的亲身体验;与此同时,中国学者的中华文明史著作,则往往局限于自身。
本书兼顾二者,通过分析以儒家文化和雅典民主奇迹为代表的“轴心时代”的成就,揭示出以物质为基础、价值为主导、政治为关键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链条和绞合机制。
★兼具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批评家的开创性思考
一般的文明史更多地强调叙事,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而本书不仅是历史学的,更带有政治哲学的关怀。
★难道人类的进步事业,注定要陷入“平等的狡计”?
本书认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控物能力与自控能力的不平衡。
在科技和资本的加持下,乐观宿命论的进步事业陷入了“平等的狡计”,物质基础要求僭越为上层建筑,导致政治的扭曲和精神的遗忘。人类文明变得越来越非人性化,以至威胁到人类本身的延续。
★人性,规定了人类的有限性;文明,必须在人性的范围内
人类或社会的持续进步其实是一种妄念。道德与精神的能力,是落实于个人的,必须在每一个人那里重新开始;从社会的角度衡量,则必须从每一代人那里重新努力。
【内容简介】
本书核心要探讨的是文明的“前”、“后”两端:前端是指人类将要进入文明和进入之后一直到物质基础、政治秩序和精神文明的形态基本确立,即几大文明的根本价值观开始分流的一段时间;后端是指人类进入思想启蒙和工业文明以来的时代,尤其是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
在文明开始的一端,先是追溯宇宙、地球、自然生命的演化,接着探讨人类和它们的关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因,从物质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基本过程,信仰和价值观在和政治的互动中所起的作用,等等。
在现代的一端,则主要是反省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成败,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注意价值的转换和趋同,观察它的推进者和抵制者,思考它遇到的挑战和危机,预测它可能的走向。
同时,本书也会注意两端之间的联系和对照,尤其是物质层面对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的基础性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对各种文明的引导及其在全球的汇合与撞击。
揆诸西方学者的文明史著作,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到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虽然都是观察与思考并重,但对中华文明却不易有深刻的亲身体验;而中国学者的中华文明史著作,则往往局限于自身,且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
因此,本书在文明的始端,更多地关注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在文明的近端,则更多地关注人类共同体的未来命运。
西方的敌与我 豆瓣
The Idea of the West and Its Opponents
作者: [丹麦] 戴维•格雷斯 译者: 黄素华 / 梅子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 平易近人的通史类著作。 丹麦著名历史学家戴维•格雷斯重新梳理世界历史的逻辑,寻求西方变动不居的身份认同,破除对“西方”及其价值观的概念化认知。
★“跨文化研究译丛”第四部。以一种关注他者智慧的思想方法,提供超越的视点解构西方现代性,颠覆现代知识体系,关注理论在不同文 化语境中不同的意义。
西方文明观正遭受抨击。有人厉声谴责其为种族主义、高人一等的精英主义及排外主义。另外一些人,比如我,认为它表述了一种错误的欧洲史观……无论是想向这些堡垒扔炸弹的人,还是希望与这个包围圈并肩而立的人,都必须首先弄明白:这些战线在何处被拉长。戴维•格雷斯的著作,乃是为加强辩护力量而作,它扼要地叙述了这场围攻到目前为止的进程。无论对于参与者还是对于旁观者,阅读此书均能得到乐趣和收获。
——《欧洲史》作者 诺曼• 戴维斯
-------------------------------------------------------------------------------------------
自由主义温和派塑造了有关西方文明的传统宏大叙事,在移民同化论、精英统治论和人文主义等美国自由主义的经典观念盘踞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时期,这一宏大叙事曾被短暂地作为西方文明的真理而被灌输给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并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控制了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
“1986 年,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嘿嘿,哈哈,美国文化必须滚蛋’的口号下,示威反对‘西方文明’这门核心课程。”继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派别已经无法就“理性”达成价值观的共识之后,这场“课程战争”又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宏大叙事下的整个“西方观念”自身。
针对这场由校园文化战争激化的关于西方价值观自身的争论,戴维•格雷斯表明,正是宏大叙事本身的虚伪,为其招致了无数批评。由此出发,戴维•格雷斯逐步论证:宏大叙事塑造的“从柏拉图到北约”的西方史是不完整的,被西方奉为人性和制度典范的希腊是制造出来的,“旧西方”其实是尚武的、宗教的综合体,而理性、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新西方,更是一千多年权力与自由纠葛的制度和文化成果。“自由”并非天然是西方的本质,西方的身份认同是变动不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