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
青春残酷物语 (1960) 豆瓣 TMDB
青春残酷物語
7.6 (82 个评分) 导演: 大岛渚 演员: 桑野美雪 / 川津祐介
其它标题: 青春残酷物語 / A Story of the Cruelties of Youth
真琴(桑野美雪 饰)是个叛逆的女高中生,一次搭便车时她险被车主非礼,幸好被路过的藤井清(川津祐介 饰)救下。次日二人再次相遇,相约到水边游玩,然而阿清却粗暴对待真琴并企图强暴她。事后真琴并没有迁怒于阿清,还给他留下了联系方式。
阿清却迟迟没有联系真琴,因为他与一个有夫之妇有染。伤心的真琴在酒吧里借酒消愁,遭到几个小混混骚扰。阿清赶来救下真琴,于是二人再度和好,并决定同居。因为把钱都给了小混混,阿清交不起学费,他便决定和真琴联手,敲诈那些愿意搭载真琴的中年男人,二人屡屡得手。不久后真琴怀孕,阿清执意要她去堕胎。为了筹钱,阿清只好又和有夫之妇上床,另一方面,郁郁寡欢的真琴和另一个男人发生关系。这对恋人都不知道,会有怎么样的命运等着他们……
情欲与虐杀 (1969) 豆瓣 TMDB
エロス+虐殺
6.9 (9 个评分) 导演: 吉田喜重 演员: 冈田茉莉子 / 细川俊之
其它标题: エロス+虐殺 / Erosu purasu Gyakusatsu
大正时代革命家大杉荣和围绕他的2个女人…女权论家神近市子和革命家伊藤野枝.这3人的爱恨,最终在1616年神近杀死大杉的[日荫茶屋事件].之后研究现代事件的女大学生永子靠自己的想象.把事件展现给观众.于是大杉,做为神近做模特的正冈逸子和野枝出现了.不久2个故事就想白日梦似的在时空中交叉出现.
胡越的故事 (1981) 豆瓣 TMDB
胡越的故事
7.2 (42 个评分) 导演: 许鞍华 演员: 周润发 / 缪骞人
其它标题: Woo Yuet's Story / The Story of Woo Viet
1975年越战结束后,香港一度成为“第一收容港”,接收了大量越南难民、船民。这些人到港后,会被港府统一安置在羁留营。对于混在他们中间的越共,特工(特务)发现后会秘密杀害。
在越战中侥幸捡得一条命的越南华裔胡越(周润发)随伙伴逃难到港后,如愿见到素未蒙面、后期曾中断联系的笔友李立君(缪骞人),后者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当胡越反杀将他视作越共的特工后,李立君决定帮他办去美国的假护照。办护照时,胡越结识与他命运无差的沈青(钟楚红),两人讲好到美一起生活。
胡越、沈青等人在菲律宾转机时,沈青及其他几个女孩被帮他们办护照的人秘密带走,为找到沈青,胡越放弃赴美良机,胁迫着该人来到菲律宾唐人街一家Bar,原来沈青是被骗到该处做实为妓女的Bar女。为了履行许下的要将沈青照顾的诺言,胡越答应老板钟仁(金彪)替他做杀手,并因之与另一杀手阿三(罗烈)结成兄弟。但他及沈青、阿三仅是钟仁手中的棋子。
父子情 (1981) 豆瓣
7.1 (14 个评分) 导演: 方育平 演员: 石磊 / 朱虹
其它标题: Father and Son / Foo ji ching
老人罗山木(石磊 饰)收到儿子罗家兴在美国毕业归来的信息,多年夙愿得偿,却因为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家兴回国来家中看望,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诲深感愧疚遗憾。原来,家兴(李羽田 饰)自幼顽皮,胸无大志,梦想是在戏院作领位,遭人讥笑。而父亲罗山木因为学历底下,虽然在银行勤勤恳恳,却始终难得升迁,因此他希望儿子不要步自己后尘,所以对他严加管教,希望可以出人头地。家兴少不更事,完全不懂父亲苦心,只知道与邻家男孩厮混,两人翘课看戏,屡屡犯禁,闯祸无数,最终连续5次被退学,却依旧玩心不死。他高考落榜,背着父亲去考艺校,令老人极为失望。最终,罗山木做出了一个极为艰难的决定,这场命运的交易也最终让家兴开始发奋读书……
本片获得第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方育平摘得最佳导演。
奶牛 (1969) 豆瓣 TMDB
گاو‎
导演: 达里乌什·梅赫尔朱伊 演员: Ezzatolah Entezami / Mahin Shahabi
其它标题: / گاو
Masht Hassan在一个遥远和荒凉的村庄里拥有唯一的母牛。他把母牛当作他自己的孩子。当他离开出去远方做事时,他的母牛死了。知道Masht Hassan和他的母牛之间的关系,那些村民急速处理尸体,并当在Masht Hassan回来时,他们告诉他他的母牛逃走了。Masht Hassan疯了,他开始在谷仓里度过他的全部时间,吃干草,并且慢慢地觉得自己就是母牛。   此片是伊朗的第一代导演达瑞什·麦赫瑞作品,是伊朗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中国姑娘 (1967) 豆瓣 TMDB
La chinoise
7.4 (99 个评分)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演员: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 让-皮埃尔·利奥德
其它标题: La chinoise / 中国女(港)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区。银行家的女儿维络尼卡在一位已同双亲外出度假的女友处借来的住宅里,召开“马列主义共产党”支部会议。房里堆放着一大批小红皮书,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些手写的毛泽东语录。在从北京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中,维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并以“阿登-阿拉维亚”的命名,以纪念被法国共产党开除出党的这一同名小说的作者波尔·尼赞。支部成员包括青年演员吉罗姆、女佣人伊沃娜、画家基里洛夫和大学生亨利。维洛尼卡给支部规定的任务是“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正值此时,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进来。他血流满面,是在巴黎大学同法共党员们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辩论时被打伤的。这使维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线”的正确性,即不仅不与法国共产党为伍,而且视其为主要敌人……
导演戈达尔醉心于宣扬毛泽东主义,他的这部机敏的讽刺作品激怒了循规蹈矩的批评家。戈达尔当时的妻子Anne Wiazemsky在片中饰演一个哲学系学生,她对校园里的四个毛主义小组成员很同情。他们的目标老是为外界因素所干扰,如招贴海报,红宝书,教条化的颂歌等,似乎总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能对实践活动给予任何一点思想上的支持。
戈达尔显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尽管在描述他们的狂热时尽量向革命者的传统风格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