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主义
六论自发性 豆瓣 谷歌图书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8.7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译者: 袁子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他用引人入胜、斗志昂扬,甚至幽默的方式,捍卫重视地方性知识、常识、个体创造力、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思维,令我们能够审视世间百态……小到学校、工厂、养老院、游乐场里的日常社会政治互动,大到民众抗议和革命。
【编辑推荐】
书中的无政府主义不是意识形态,也无关政治立场,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可以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如红绿灯的设置、抄近道形成的小径、地名的设置、林场或种植园的管理、游乐园的设计、科学文献索引体系的意义、养老院与老人间的关系等。通过带入无政府主义者的非国家视角,斯科特讨论了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悖论。例如福特的种植园反映了一些为追求效率而设定的规程反而造成了效率的缺失,危地马拉当地农民的果园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安排后面之下却又更科学的逻辑。总之,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大家撰写的关于自发性的随笔集,这本小册子中汇集了对生活中小事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逃避统治的艺术(修订译本)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 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真實烏托邦 豆瓣 谷歌图书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作者: Erik Olin Wright 译者: 黃克先 / 林宗弘 校訂 群學 2015 - 3
E. O. Wright,曾任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被譽為美國最著名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在為期四年、巡迴十八個國家、發表五十場演說並與群眾交流後,Wright集數十年研究及實踐的心得,交出這本《真實烏托邦》大作,激盪了這個看似已被資本主義所終結、但實則有許多人仍在嘗試尋找新出路的世界。
Wright在本書中診斷並批判了資本主義,他直陳單靠國家或資本主導的經濟活動,既不民主也不平等,無法促使人類社群蓬勃發展,而「真實烏托邦」可能是這場困局的解藥。Wright提出七條社會賦權的路徑,為社會轉型方向畫出地圖,並探討各種透過不同方式體現這些路徑的解放性替代方案(如維基百科、巴西愉港市的參與式市政預算編列、西班牙的蒙德拉貢工人合作社、魁北克的托育及老年照護制度、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等),試圖為世界的基進民主平等願景提供經驗與理論基礎。
「真實烏托邦」試圖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內部的空隙,打造替代資本主義的方案,同時竭力捍衛並拓展這些空間,以便讓那些預示未來的解放性替代方案,能在其中萌生並茁壯,藉此侵蝕資本主義。對於渴望融入全球化卻又畏懼失去主體性或加劇社會不平等的臺灣而言,本書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啟發,為我們揭示了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為何仍值得追求且該如何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