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史景遷揚名立萬之作】 谷歌图书 豆瓣 博客來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
作者: 史景遷 译者: 溫洽溢 時報文化出版 2016 - 5
中國百年命運的劇變與滄桑 民國知識分子的希望與悔恨 最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 史景遷揚名立萬之作 「西方中國研究的里程碑。」 ──費正清 「史景遷的著作必須劃入《史記》的類別之內,是無可爭議的。」 ──余英時 ★《洛杉磯時報》歷史書獎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非文學類好書 ★ 《中國時報》開卷一週好書 ★ 金鼎獎圖書類最佳翻譯獎 ★ 余英時專文作序.盛讚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故事,一齣波瀾壯闊的史詩悲喜劇,記錄下一八九五到一九八○年間劇烈變動的中國。從十九世紀末一群維新人士意圖改造清廷,到保皇與革命兩派導致清廷覆亡;從二十世紀初共和政府和軍閥割據的對立,到國民黨和共產黨鬥爭的大悲劇;從二十世紀中國土淪陷與光復,到中國政府激進的農村與文化改造。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是激起巨變的原動力,另一方面又被巨變的浪潮一一吞沒。這是中國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場悲劇,而在演出過程中又隨時透露出無奈而自嘲的喜劇意味。 史景遷精選少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作深入探討,交織成一幅中國精神面貌的整體圖像。其中以康有為、魯迅、丁玲等主線作為貫穿全書的「經」,秋瑾、沈從文、瞿秋白、徐志摩、聞一多、老舍六人則橫插在不同階段,構成了「緯」。在經緯交錯間,還有無數相關人物隨時進進出出,包括無可迴避的政治領導人孫文、蔣介石、汪精衛、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引領一時風騷的文化領袖鄒容、梁啟超、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郭沫若、胡適、梁漱溟、茅盾、林徽音、胡風等;甚至外國訪者如羅素、泰戈爾、蕭伯納等也點綴其間。 書中觸及的每個人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命風貌和生命力量,遠非「集體傳記」所能呈現的;史景遷藉其生花妙筆勾勒他們的人生,著墨知識分子在時代鉅變下,對自我定位的摸索與反省,也讓讀者瞭解一連串不尋常的事件,以及由這些事件堆疊構成的「中國革命」。當這群人物被捲入近代中國百年間的暴力和重生的過程中時,史景遷以歷史文化意涵豐饒的「天安門」之名,穿越一個世紀,召喚出繁花盛開的文人思想與時代精神。 全書命名為《天安門》,說明他已敏銳地察覺到: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功用正在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 甚至可以說,他已預見十年以後天安門前的屠殺慘劇。 ──余英時
画地为牢 豆瓣
Prisons We Choose to Live Inside
7.9 (28 个评分) 作者: [英]多丽丝·莱辛 译者: 田奥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
回望20世纪 剖析人性与政治
···
【内容简介】
莱辛回望20世纪,回顾她这一生,看到的是一系列大型群众事件、情绪的舞动、狂热的党派热情连绵起伏。这些事情的不断上演使我们无法理性思考。
在本书中,莱辛阐述了作为人类的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如何频繁地受到人类野蛮本能的控制?心理学的进展和科技的进步又如何被专家们利用,变成施加在我们身上的诡计?我们如何沦为群体意识的囚徒,一再重复党同伐异的历史?
透过分享她的生命经验、政治生活、思想历程,以及对于社会的敏锐观察,结合最新的心理学实验、有趣的历史掌故,莱辛为这个分裂的时代绘制了一幅肖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世界和自身的可能性。
···
莱辛以史诗诗人般的女性视角、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怀疑精神剖析了一种分裂的文明……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
莱辛有一流的批评头脑,她对社会和政治的观察犀利无比。
——《迈阿密先驱报》
莱辛位列1945年以来英国50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泰晤士报》
莱辛是诺贝尔奖的理想赢家。毕竟,这个奖是关于理想主义的,并且是建立在作家能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信念之上的。莱辛可以把世界描绘成一个恐怖分子的恐怖之地,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暴力,而战争充斥这个星球。但她永远不会放弃这个星球可能会更好的希望,即使她不得不通过想象其他星球来显示这是如此可能。
——《每日邮报》
对于像我这样渴望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写作的年轻女性来说,多丽丝·莱辛简直就是文学的女神。
——苏珊·斯旺(加拿大作家),《多伦多星报》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的作者是一群世界一流的知识分子和专家,他们从各个不同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或问题出发,向公众提供面对后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批判性思考。
◆ 莱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对人性与政治的观察犀利无比,本书则呈现了莱辛本人对小说中曾涉及的许多重要议题的真实看法,让我们得以窥见小说之外的莱辛。
◆莱辛在佐证自己的论述时用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更是坦诚和反思了自己青年时代对意识形态的狂热,让人倍感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