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创新中国 (2018) 豆瓣
9.3 (9 个评分) 导演: 史岩 / 史慧 演员: 马云
《创新中国》是一部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它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用鲜活的故事记录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
哲学·科学·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7 (64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3
【内容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之路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之所以不懈探求这个世界的究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又时常迷失,冒出“为什么要学这个?”之类的怀疑。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们在科学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请循其本,我们对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取得从前不为人知的发现?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编辑推荐】
1. 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最后一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
2. 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3. 用深刻的思维和广博的学识,讲平白、中肯的哲理,点中普通智识读者的迷津。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陈嘉映观照的问题,很多是我们在求知之路上自然困惑的。
4. 《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亲民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思维和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科学概念,才有颠覆观念、引发变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质“在理论上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本书十分关切的话题。
2019年12月15日 已读
西方哲学是求真的理论,是自然学家(沉思,提出理论)和智术师(论证)的合流
哲学 科学 陈嘉映
科学史 豆瓣
A History of Science
作者: (英) 丹皮尔 译者: 李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4
《科学史》主要讲述了科学、哲学和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相互纠葛。作者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干,以哲学和宗教为枝叶,勾勒了一幅人类科学技术与人文景观齐头并进的美妙画卷。
理解科学推理 豆瓣
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Reasoning
作者: Ronald N. Giere / John Bickle 译者: 邱惠丽 / 张成岗 科学出版社 2010 - 7
《理解科学推理》内容简介: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理解和评估科学资料的认知技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普遍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理解科学推理》作者从理论假设、统计和因果假设,以及制定决策之标准模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运用与大学生活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有趣案例展开分析,总结出简洁可行的六步程序。《理解科学推理》清晰有效的逻辑结构安排,广泛选用科学中已经发表的并十分有趣的科学案例,这不公使得《理解科学推理》易于学习掌握,而且必定使读者获益匪浅。
《理解科学推理》适合科技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等号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对此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豆瓣
De mechanisering van het wereldbeeld
作者: [荷] E. J. 戴克斯特霍伊斯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5 - 6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科学史名著,曾获得1952年荷兰国家文学奖霍夫特奖。它以机械论观念的产生和对自然的数学描述为主线,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从古希腊到牛顿两千多年的科学思想发展,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使经典物理科学得以产生的各种思想脉络和源流。它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经过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阶段、古代的科学遗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科学,最后考察了一直到牛顿的经典科学。全书分为五个部分:I 古代的遗产,II 中世纪的科学,III 经典科学的黎明,IV 经典科学的演进,V 结语。书中大部分内容都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它尤其重视原始文本的阅读和复杂概念的厘清,不回避任何繁难之处,这在同类著作中实属罕见。本书语言清晰凝练,切中问题要害,值得再三研读,对于科学史和哲学史研究者极有价值,任何对思想和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 豆瓣
The End of Science
作者: 【美】约翰·霍根(John Horgan) 译者: 孙雍君 / 张武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4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里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0·威尔逊,等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结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退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
对于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霍根在走访弗雷德·霍伊尔、诺姆·乔姆斯基、约翰·惠勒、克利福德·格尔茨及其他数十位杰出学者之后,在与这些名人就上帝、星际旅行、超弦、夸克、混杂学、意识、神经达尔文主义、马克思的进步观、库恩的革命观、元胞自动机、机器人以及“欧米加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率真的答案。由此引发出的评述,混合着霍根对“终结论”所作的机智而又精辟的辩护,以及他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睿智、独到而又深刻的领悟,读来既让人兴奋激动,又给人带来衷心的愉悦。
科学家通常自以为与其他学者不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在建构真理,而是在发现真理;其工作是要揭示经验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去解释它。但科学的力量却存在着自身固有的限度:狭义相对论把物理运动(甚至信息转换)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之下;量子力学宣示出不确定性;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证明完全的预见是不可能的。同时,科学合理性本身正受到新勒德派分子、保护动物权利活动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新时代信徒的攻击。
霍根强调,对科学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科学规范的丧失,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玩弄被霍根称为“反讽科学”的理论,科学规范已被逐渐削弱成某种近似文学批评的东西。基于对当世思想大师们的采访与思索,霍根在提出对科学质疑的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于科学的崇敬。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
科学的反革命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9.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 译者: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12 - 5
《科学的反革命》(修订版)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哈耶克最早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集中论述出现在《科学的反革命》一书中,这本书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特征,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 法区别开来。——约翰•格雷 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 ——杨小凯
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杨小凯 哈耶克思想中的许多东西——不论是批判性还是建设性的,都对我们目前的事业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徐友渔
《科学的反革命》(修订版)一书中描写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世界和社会意识,在法国,以圣西门和孔德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法则应用于对人类社会的 研究。他们致力于发现社会的“规律”,并希望经由社会科学精英对这些规律的直接控制和运用,使人类社会生活趋于完善。这种对理性的滥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个世纪的历史进 程,在这本书中,哈耶克对之做出了强有力的批判。
科学与宗教的领地 豆瓣
The Territorie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9.8 (12 个评分) 作者: [澳] 彼得·哈里森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何为宗教?何为科学?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吗?科学与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吗?“科学”和“宗教”是否适用于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学”与“宗教”概念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关系的前提。作者彼得·哈里森以令人惊叹的渊博学识和清晰思路, 极富原创性地分 析了科学与宗教这两大领地漫长的形成过程,绘制出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图景,颠覆了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许多简单化理解。本书代表着科学与宗教领域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
对世界的科学解释根本上是无神论的,但科学为什么偏偏从基督教笼罩的欧洲诞生?科学发展与宗教和道德原来千丝万缕地编织在一起。哈里森的这一部最新研究引领读者深入这些问题和联系。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通过严格的历史考证,表明 “科学”与“宗教”概念是晚近三百年的发明,今日关于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的论说多数是时代误置,振聋发聩、引人深省!
——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豆瓣
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
作者: [美]莫里斯·克莱因 译者: 张祖贵 商务印书馆 2013 - 6
本书作者莫里斯·克莱因是美国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学家和数学哲学家。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在书中作者主要考察数学思想如何影响了直到20世纪的人类生活和思想,所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极大,从古巴比伦、古埃及开始,一直到现代的相对论。本书是理解数学与文化如何交互的经典之作。
永不停歇的时钟 豆瓣
The Restless Clock: A History of the Centuries-Long Argument over What Makes Living Things Tick
作者: [美]杰西卡·里斯金 译者: 王丹 / 朱丛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 科学史扛鼎之作!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誉为“20年来深具影响力的书之一”
*从中世纪自动发条机器人到当代人工智能,探求生命的本源之问。机械狂人、蒸汽朋克、机械奇幻、人工智能爱好者的宝藏之书
*《图书馆杂志》2016年畅销书名单
* 亚马逊2016年连续60天销售榜首
*《自然》《卫报》《泰晤士高等教育》等权威期刊一致称赞,不吝专文推荐,口碑赛高
【内容简介】
中世纪以来盛行的自动机械人偶,曾让欧洲的皇室和宫廷贵族着迷发狂,传教士甚至将其作为贡礼献给中国皇帝。从雅凯-德罗兹的写字小男孩儿到坎普林的下棋机器人,人和动物的形象,被频繁地制成荒诞而逼真的机器,像是有了“能动的生命”。这一切都源于“万物机械说”的大行其道,它牵涉出的是困扰人类始终的问题:生命是什么?机器会拥有生命吗?事物运转的动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人和机器、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争论不休。17世纪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变革时代,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得以确立,整个宇宙被看作一台机器,包括动物和人类,但仍将其动力和精神归于上帝之手。然而,更为反叛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机器具有内在动能。现代生命科学就在这两种矛盾的机械论中兵分两路。笛卡儿、玻意耳及其追随者,坚持经典的被动机械论,莱布尼茨、拉马克创造性发展了主动机械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被动和主动模型之间摇摆不定。由此还催生了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说,薛定谔则用颠覆性的量子力学解释生命体能从“秩序生秩序”。机械论接连引发了控制论、目的论、进化论以及认知科学、进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理论和学科的形成,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联动下,铺展成一幅气势磅礴、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图景。
杰西卡·里斯金拥有哲学、历史学和科学研究综合背景,她用生动而思辨的文笔,原创性地将一手资料、学界往来通信和文献档案熔融一炉,顺着生命本源问题的脉络,展开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争论”。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对于思考当下、想象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本科学史著作不仅会颠覆我们对现代科学的认知,还将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利器。
【编辑推荐】
1. 鲜活逼真、荒诞离奇的自动发条机器人,让你眼界大开、着迷发狂,唤醒你心中美好潜藏的机器人情结。17世纪以来,沃康松的机器鸭子、雅凯德罗的写字小男孩、坎普林的土耳其下棋机器人等,让一代又一代朝圣者趋之若鹜,如同《剪刀手爱德华》《人工智能》《机械奇迹》《银翼杀手》里的机器人一样,带给你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2. 宇宙是一台机器吗?机器会拥有像人一样的生命吗? 400多年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包括笛卡儿、莱布尼茨、康德、达尔文、道金斯、薛定谔等,都试图从机器和生物机体之间,寻找“理解生命的线索”。他们以机械时钟为喻,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命模型:生命是需要外力推动运行的时钟呢,还是自主运行、永不停歇的时钟呢?
3. 被动机械论和主动机械论左右着对生命科学的解释,由此还催生了控制论、目的论、进化论、认知科学、演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新的理论和细分学科,矛盾与争论,尝试与反复,理论与造物,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具思辨色彩的现代科学图景。
4. 斯坦福大学欧洲史和科学史教授杰西卡·里斯金,带我们从历史中,读懂关于生命未来的多种可能。里斯金的文笔生动而有思辨性,她用历史阐明我们的现代科学概念,对当下理解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多幅罕见迷人插图,再现人造机器人的时代样貌;零基础阅读门槛,尽享妙趣的故事和科学的魅力。
【专家和媒体推荐】
过去二十年ZUI具影响力的书之一……人类和机器之间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个引人深思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四个多世纪以前,杰西卡·里斯金的《永不停歇的时钟》用扎实而丰富的资料、有趣而共鸣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悠长的历史。
——史蒂文·夏平(哈佛大学教授,当代杰出科学史专家)
在这本有原创性的、堪称杰作的书中,里斯金讲述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机械师是如何在纸上、画布上、车间里和石头中与生命实体的本质搏斗的。这里有康德、笛卡儿、莱布尼茨和达尔文,有会排便的机械鸭子、会说话的头和机器人,作者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那些陌生又熟悉的事物,用散文般优美巧妙的文笔进行了分析。
——丹尼尔·J. 凯夫莱斯(耶鲁大学教授,《巴尔的摩事件》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追寻生命奥秘之谜底的深入探索。里斯金写得清晰而充满智慧,其文字背后深厚的学识令人惊叹。
——《泰晤士高等教育》
里斯金对机器人的描述富有启发性,她追溯了这些机器人的历史,从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早期教堂中被驱动的机器恶魔,再到二战后的机器人。这本书在很多层面上都很吸引人,它对有外行读者来说足够易懂,对学者来说也很有用。
——《图书馆杂志》
里斯金通过研究文艺复兴之后的自动装置、进化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让她的研究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
——《自然》
迷失 豆瓣
Lost in Math
作者: 【德】扎比内•霍森费尔德 译者: 舍其 2022 - 5
一百多年来,物理学家都将约翰•济慈的“美即是真”奉为圭臬。这一标准使有些理论脱颖而出,流行开来。但是,物理学家扎比内•霍森费尔德也指出,四十多年来我们都没能在理论物理领域有重大突破,也是因为这一标准作祟。在审美标准的指引下,物理学家编造出让人大跌眼镜的新理论,但所有这些想法中很多都根本无法验证。要想改弦易辙,物理学家就必须对自己构建理论的方式三思而行。本书提醒我们,科学家只有欣然接受混乱和复杂,才能发现我们这个宇宙的真理。
好奇年代 豆瓣
The Age of Wonder: How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Discovered the Beauty and Terror of Science
作者: [英] 理查德·霍姆斯 译者: 暴永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好奇年代》讲述的是科学史上的一段“接力”,它发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是科学的浪漫时代。书中主角天文学家赫歇耳和化学家戴维,他们的发现是浪漫时代的代表,他们本人也是不同类型的“浪漫主义”科学家。《好奇年代》生动描述了浪漫科学时代的特征:为了好奇而追求科学发现,在科学发现里洋溢着热情和想象。那年月,诗人是科学家,大自然是他们神秘的缪斯女神。
本书曾获英国皇家学会科学类图书奖、英国非虚构类图书塞缪尔·约翰逊奖、美国专业书评家协会年度奖。本次再版,译者暴永宁先生对作品进行了细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