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万千心理) 豆瓣
Psychoanalytic Case Formulation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麦克威廉斯(McWilliams, N.) 译者: 钟慧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 2
《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诊断》这三本南希·麦克威廉斯博士的经典著作,是本领域公认的、每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学习和执业者必备的参考书。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系统介绍初始访谈过程及理论依据的书籍,是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分析案例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全书共十章。第一、二章着重介绍了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对患者的理解在治疗各阶段的重要性,也介绍了作者本人作为一各执业治疗师的设置和访谈特点。之后的十八章中,分别介绍了案例分析的要素。通过丰富的临床例证,引导读者逐渐理解和认识动力学案例分析和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动力学分析指导下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目标的选择以及动力学分析与治疗关系的相互影响。显然,上述内容,对于初涉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园地的学习者是何等重要,正如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的乔治·阿特伍先生所言:该书将是领域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书籍”。
导读拉康 豆瓣
Jacques Lacan
8.7 (47 个评分) 作者: (英)肖恩·霍默 译者: 李新雨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9
雅克·拉康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本书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这些概念包括:
•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 实在界(Real)
•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导读拉康》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
雅克•拉康 豆瓣
9.2 (15 个评分) 作者: 吴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5
雅克•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和理论煽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其理论不仅在今日的文化研究及艺术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有深刻影响。本书既结合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及拉康学派的传奇,也对拉康本人庞杂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目前国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专著。
导读齐泽克 豆瓣
Slavoj Zizek
8.4 (31 个评分) 作者: (英)托尼·迈尔斯 译者: 白轻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斯拉沃热·齐泽克不是一个普通的思想家。他把精神分析、哲学和政治引人注目地融为一体,他的方法总是新鲜而令人着迷的。他的话题范围同样令人振奋,从当代生活的政治冷漠,到一个认为自己会被鸡吃掉的疯子的笑话,从《生死时速》中基努·里维斯的道德英雄主义,到厕所设计对民族心理的揭示。
在这本书中,托尼·迈尔斯给出了齐泽克关键思想的一个清晰而迷人的指引,并解释了齐泽克思想的主要来源,包括他对拉康精神分析的重要参与。运用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例子,迈尔斯第一次概述了齐泽克作品所处理的主要问题,包括:
• 主体是什么并且它为何如此重要?
• 后现代性为何如此可怕?
• 我们如何区分现实和意识形态?
•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种族主义为何总是一种幻想?
《导读齐泽克》是任何一个想要理解这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近几十年来欧洲出现的在精神分析界,诚然也是一般文化理论界的最令人敬畏的杰出倡导者”——的思想的人的必要读物。
荣格自传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荣格 译者: 杨德友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9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内容简介: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的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一1961)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荣格从小就具有一种特别的个性。很小的时候,他就问小孩和各种小动物是怎么来的。大人于是告诉他,初生的小孩和各种动物的幼崽都是鹳鸟在晚上从月亮上叼来的。但从小就喜欢独立思考的他却觉得,小猫小狗由鹳鸟叼来,听来还有点道理,但是像小牛犊这样重的东西,鹳鸟怎么会叼得动呢?荣格的父亲是个牧师,他要荣格坚信上帝是至善的和无所不能的。
这时候会读《圣经》的荣格却觉得并非这样。因为上帝既然全知全能和至善,在他创造了世间万物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并让他们住进伊甸园后,何以还要创造出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禁果而导致人的堕落并从此背上了原罪重担的蛇呢?上帝也并不是至善的,有时甚至是可怕地横暴和恶毒:他要亚伯拉罕杀了自己的儿子以撒作献祭,以此来考验他的诚心;他甚至让大洪水淹没这个世界来祸害人类等。但是父亲告诉他,信仰是不能加以怀疑的,这使荣格感到苦恼。
我是谁 豆瓣
作者: 朱建军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 - 1
《我是谁:意象对话解读自我》主要内容:心灵的领域浩翰无比,远不是大海和星空可以比拟。只有更了解心灵,我门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真正需要的,才能知道如何减少贪婪、仇恨和不明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心灵是最幸福的事情,可以让每个挣扎于心灵障碍中的人,早日走出自我迷宫。
斜目而视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文字的凭据 豆瓣
le titre de la lettre
作者: [法]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 [法] 让-吕克·南希 译者: 张洋 漓江出版社 2016 - 7
拉巴特和南希均为法国当代一流的批评家、哲学家,二人合著的作品中,这本关于拉康
的批判性研究虽是早期著作,却已深具大师风范,既是文本批评也是表达自身思想的途径。本书从拉康的算法、运算、能指、镜像等重要理论和概念入手,对拉康的《无意识中文字的迫切要求》文本进行了细读,揭示出其能指理论所具有的内在悖论,深刻挖掘了哲学、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紧密关系,并对拉康的文字风格和思想风格作出了分析评注,展示了两位学者强大的文字解剖力和哲学思辨力,是拉康研究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必备文献。
雅克•拉康(Jacaueo Lacan,1901—1981)是20世纪法国最具独立见解又最有争议性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从语言学出发重新阐释弗洛依德理论,提出的镜像阶段等学说对当代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拉巴特和南希均是法国当代人文学科领域的翘楚,具备法国当代思想家的突出优势,即学科交叉性,在文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织中寻求自己独特的学术路径。拉康本人曾表示,在批评他的著作中,只有这本书击中了要害。
拉巴特和南希的解读谨慎而犀利,对哲学语言的张力的把握尤为出彩。译者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在必要之处作了细致入微的注释。在拉康研究的著作中,这显然是颇为值得一读的文献,对于了解这三位学者的思想路径也都有切实的帮助。
本书属于“子午线译丛”,同系列已出版的菲利普•拉古-拉巴特的著作有《海德格尔、艺术与政治》,让-吕克•南希的《肖像画的凝视》,可参考阅读。
精神分析引论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8.8 (14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徐胤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 5
【内容简介】
1915年—1916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心理学讲座,课程逐渐深入。《精神分析引论》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并由弗洛伊德润色而成。
全书包含了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学说:失误、性、梦、潜意识,是100年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二之选。
【编辑推荐】
不经意的行为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真实意图?
梦真的有现实涵义吗?
性对生活影响到底有多大?
抑郁、强迫,这些心理病症因何而起?
许多人对弗洛伊德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却被他的大部头吓走。
《精神分析引论》由他的公开课讲稿收录而成,课程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他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如失误、性、梦、潜意识等。在书中,跟着大师的节奏,我们将得到问题的答案。
100年来,《精神分析引论》带领无数人走进心理学的世界,也成为大众了解弗洛伊德学派不可错过的经典读本。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课程结束100周年之际,本书忠实于德语全本,无任何删节,为您还原弗洛伊德当年演讲的风采。
【名人推荐】
说起心理学,就绕不过弗洛伊德。——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Paul Bloom
希望诸位不要混淆(《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到的关于梦的)两点。只需做到这个,你们对梦的理解便超越了大多数《梦的解析》的读者。 ——弗洛伊德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彭丽新等] 译者: 彭丽新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 - 10
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
但是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有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以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原因可寻。错失行为为此研究提供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本书内容包括:专有名词的遗忘、外国字的遗忘、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等。
不思之说 豆瓣
作者: 黄作 人民出版社 2005
拉康主要不是一个哲学家,不过他终生都在谈论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哲学核心问题,即主体问题。一方面,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
本书主要从两条路线展开,一条是时间的路线,另一条是拓扑空间的路线,最终汇集到主体的真相即无意识是主体之家。关于时间的路线,书中所说的时间主要指主体的发展历史。精神分析学强调的是,无论是镜像时期还是奥狄浦斯时期,都不应该把它们理解为人类成长或成熟过程中的阶段——弗洛伊德的性欲三阶段则是典型的阶段说——而只能把它们当作具有某种意义的转折点。另外,自我是后来形成的,无疑应该从发展或时间的角度来看。至于主体问题,曾经来华讲授精神分析学的巴黎精神分析师Simone女士认为拉康主要是从拓朴形态的角度来谈论主体的问题,并不是从时间维度来谈论的。三界结的拓扑学理论是拉康后期重点关注的领域,似乎并不像索卡尔所嘲笑的是一种伪学问,因为,据说后来与拉康共同工作的是两位法国顶尖的拓扑学家。拓扑学强调连续性,不容许撕裂或分离。
本书主要从哲学角度深入系统地解析了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理论,角度新颖,论说通透。
享受你的症状!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尉光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是齐泽克通过好莱坞电影来分析美国大众文化,进而介绍拉康学说的一本文化批评著作。书中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症状”——为什么一封信总抵达它的目的地?为什么女人是男人的一个症状?为什么每个行动都是一次重复?为什么菲勒斯会出现?为什么总有两个父亲?为什么现实总是多重的?齐泽克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融于一炉,在影像和影像背后的大众文化肌理处,有其独特的见解,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领域。他用黑格尔和康德来说明拉康,同时也用政治和大众文化来证明拉康。本书中,他将拉康的理论深化和发展,并使之驰骋于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文化。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穆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希区柯克的电影一直广受世界影迷的热爱,对其电影的研究现已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拉康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在思想界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看起来他们之间谁和谁都挂不上关系,怎么作者会把他们强行拉到一起呢?而且有这样一个说法——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
齐泽克是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教授,是近年来国际上非常活跃的学者,他因为对拉康理论的精深阐释、准确使用而知名,同时,他对大众文化现象也很有研究,尤其是对希区柯克的电影也有着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他对拉康理论和希区柯克电影的双重研究互证,从立意到编纂结构都颇有后现代风格,既具有理论的洞察力和前沿性,又不枯燥,从阅读角度讲,还可以算一部可读性和趣味性均有的作品。
本书是对拉康理论和希区柯克电影的双重研究互证,从立意到编纂结构都颇有后现代风格,既具有理论的洞察力和前沿性,又具有丰富生动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和一篇导言,共17篇文章。第一部分为普遍性的论题,从悬疑风格、对象处理、空间体系和视觉结构等方面对希区柯克的电影进行了总体性的关照。第二部分为对特定影片的具体分析,不同作者对希区柯克的多部影片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第三部分为编者齐泽克撰写的长文,从个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作者最感兴趣的体现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凝视”问题。
想象的能指 豆瓣
作者: 克里斯蒂安·麦茨 译者: 王志敏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 1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是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理论集,他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为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是第二符号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他的电影符号学已被公认达到了世界电影理论的颠峰。
精神分析诊断(万千心理) 豆瓣
9.2 (6 个评分) 作者: (美)麦克威廉斯(McWilliams, N.) 译者: 鲁小华 / 郑诚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 7
《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精神分析诊断》这三本南希·麦克威廉斯博士的经典著作,是本领域公认的、每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学习和执业者必备的参考书。
本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豆瓣
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作者: Jay R. Greenberg / Stephen A. Mitchell 译者: 王立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一本了解精神分析的必读书籍,一本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的精神分析经典著作。
精神分析理论的现状,因其复杂性与异质性,似乎总是令学生与临床医生感到不知所措。与过去的观念相比,精神分析治疗近来已成为治疗更广范围内病人的选择。新病人带来新的临床资料,反过来形成新的理论。结果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理论立场,均具有截然不同的概念发展的路线以及独特的语言,令分析师怦然心动。各“学派”之间的交流是极少的。其拥护者为了使概念上的复杂性具有秩序,经常宣称某个立场才是“真正的精神分析”,导致与其他理论观点进行整合、综合与比较的尝试都显得没有必要。对这种情况的澄清颇费周章。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原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精神分析领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以及临床医生们必读的经典之作。全书采用一种“比较精神分析”的方法,试图提供一个概念的框架,竞争理论之间的混乱可以在其中得以澄清。比较精神分析有助于理论家和学习理论的学生明了集中与发散的重要领域,各种精神分析学派之间的隔离以及每个学派的内在复杂性使得这些领域模糊不清。通过总结关于许多临床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的含意,有助于临床医生的工作,从而为理论整合与实践提供结构。
占有还是存在 豆瓣
To Have or To Be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埃里希·弗洛姆 译者: 李穆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4 - 11
本书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本书中,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潜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荣格分析心理学导论 豆瓣
Introduction to Jungian Psychology: Notes of the Seminar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Given in 1925
8.0 (5 个评分) 作者: [瑞士]C. G. 荣格(C. G. Jung) / [美]威廉·麦圭尔(William McGuire)编(1989年版) 译者: 周党伟 / 温绚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 9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对现代心理学甚至东西方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荣格与弗洛伊德共同开创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共同建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由荣格担任主席;设立第一份国际精神分析杂志,由荣格担任主编;荣格所工作的医院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代精神分析师实习的地方,他所提出的分析师必须接受分析和督导才能进行分析实践,以及面对面分析的设置等观点,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临床心理学。
当荣格还在誊抄和绘制《红书》的时候,他在1925年用英语展开了一系列的讲座。荣格在这部讲座集中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来源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他的博士论文内容以及他的表妹的故事,同时他还指出了自己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差异。通过引用《红书》中的内容,他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发展与个人的经历结合在一起,完整地呈现出分析心理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这些讲座是在他创作《红书》的后期进行的,此前荣格没有公开讲过这些内容,之后荣格也没有再如此系统地谈过。书中还包含大量荣格与自己早期的学生进行的互动,通过解答第一代分析师在讲座中的提问,荣格将自己的思想起源公开地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本书曾在1989年出版,但没有得到广泛的理解。2009年《红书》的出版使这部作品有了新的意义,资深荣格学者索努·沙姆达萨尼认为本书在荣格所有作品中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于2012年将本书重新修订并编辑出版。本书可以被视为《红书》的姊妹篇,对于理解分析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入门辅助材料和理论研究资料,独一无二,非常珍贵。
荣格心理学七讲 豆瓣
作者: [美] 卡尔文·霍尔 / [美] 弗农·诺德比 译者: 冯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本书对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生平及思想进行了梳理,将他一生研究的精华注入其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思想家。如果想了解荣格派的心理学,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好的导读作品。
本书深入浅出地对荣格的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相对弗洛伊德的学说用性欲和童年创伤来分析成人心理而言,荣格的学说会让我们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充满信心。因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给我们指出了更广泛的心理成因和更多样的分析方法。正如荣格本人指出的那样:"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要帮助他面对苦难具有一种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荣格的著作是智慧和灵感的不竭源泉,人们可以反复阅读他的著作,不断吮吸这源头活水,从中获得对人生对世界的新认识。本书已由著名荣格研究专家四川大学文学院冯川教授翻译,文字准确流畅。本书在文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