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
犹在镜中 (1961) 豆瓣 TMDB
Såsom i en spegel
8.3 (151 个评分)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演员: 哈里特·安德森 /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其它标题: Såsom i en spegel / 对镜猜谜(港)
遗传了母亲精神病的凯伦(Harriet Andersson 饰)经过入院治疗,被作家父亲大卫(Gunnar Björnstrand 饰)安排到一小岛上调养。凯伦男友马丁(Max von Sydow 饰)是一名医生,两人的感情此时处于低谷,马丁相信凯伦有痊愈的可能。青春期中的弟弟米纳斯颇有才华,但看上去有些焦躁。四人在封闭的岛上休整,但各自心中的不安似乎正慢慢滋长。凯伦发现父亲在冷漠的观察自己病情变化后情绪短暂失控。次日上午马丁与大卫乘小舟离去,被留下的凯伦开始沉溺于冥想,并对米纳斯显示出侵略性,在两人回岛之前凯伦昏倒在破旧的木船内,她向弟弟宣称,自己听到了上帝的声音……
本片是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的第一部,于1962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2017) 豆瓣 TMDB
9.1 (113 个评分) 导演: 马莉
其它标题: Inmates
中国东北某精神病院封闭疗区。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冲动,酒瘾患者……包括他,都将在这里接受强制性封闭治疗。从清醒的瞬间,他们就开始试图挣脱这座囚室,但在这里,挣扎毫无意义。此后,他们将在药物的控制下和不容置疑的规训之下,开始自我反思,它触及灵魂,意志,欲求,思想……
精神疾病製造商 豆瓣
Politics of the Mind: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
作者: 伊恩‧弗格森 Iain Ferguson 译者: 宋治德 時報出版 2019 - 10
二○二○年,憂鬱症將成為最主要的精神障礙
全球受憂鬱症所苦的人口已上升到三點五億!
是誰讓我們墜入痛苦深淵?
心衛工作者必讀的啟蒙之作,
拆解精神痛苦的社會根源
「罷工糾察線不見了,全都變成勞工額頭上的皺紋。」
在心理疾病高度汙名化的時代,無論是職場、校園霸凌,或是工作身心創傷,我們幾乎都忘了致病的最大成分不是自己的大腦,而是社會。特別是社會貧富不均加大,有錢人不工作就可以累積財富,我們發現自己越工作越窮,最後身心俱疲。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臺灣在二○一七年中有將近二百六十四萬人曾因精神疾患相關困擾而尋求醫療協助,比起十年前的數據大約提增三成。
這是不斷提高生產率和盈利的必然結果。中國大陸富士康工廠的年輕工人自殺,世界各地的工人也在苛刻的勞動條件下掙扎求存。此外,若政府以撙節為名刪減社福預算,壓縮民眾的生存空間,孤獨和社會孤立蔓延,憂鬱症和焦慮症就更會攀升。從歷史上看,供水與汙水系統建立後,才能解決下階層的傳染病問題;同樣地,改善工作環境、增加照顧措施,也會有助於改變勞工的身心困境。
英國著名的社工系教授弗格森也是社會運動者,他嘗試著將一般人不易懂的社會主義、精神分析理論,套入現代人的生活困境,於是有了這本導讀的小書。近年來臺灣爭取勞動權益的訴求越來越頻繁,這時我們更需要充實相關的知識背景。他深入精神醫學內部,一路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連恩的反精神醫學主張,梳理到晚近的批判精神醫學以及「倖存者運動」。透過此書我們才瞭解,與其找尋不明的大腦致病原因,瞭解社會運動以及提出倡議,也是健康的重要解方。
名人推薦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曾凡慈(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專文推薦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盧郁佳(作家)、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一致好評
好評推薦
「這本書不僅適合精神醫學和照護從業人員,若有讀者對人文思想有興趣、希望能更嚴肅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也能獲益良多。」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黃涵榆
「如何一步一步地,從挑戰主流生物醫療模式開始,到爭取更符合理想的精神照顧服務,乃至於打造一個更有益於集體心理健康的世界,這本書無疑是很好的起點。」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曾凡慈
「弗格森這本傑出的研究帶我們探索這些複雜的問題,他文筆極佳又充滿人性關懷,最重要的是具有社會主義者的政治視角。這是專屬我們時代的著作。」約翰.莫利紐(John Molyneux),愛爾蘭馬克思主義評論(Irish Marxist Review)編輯
「本書最獨特的貢獻就是讓我們瞭解精神痛苦。我們活在一個讓人難以清醒的瘋狂世界。作者解釋了來龍去脈,也告訴我們其實有別種生活方式。強烈推薦給所有的心理相關工作者。」莎樂娜.威廉斯(Salena Williams),布里斯托皇家醫院(Bristol Royal Infirmary)聯合精神醫學護理師
「本書充滿了洞見,讓我們深入瞭解個人與社會經驗的相互作用。它將會發揮影響力,支持我們全體一起去爭取更多、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務,以實現更好的世界。」蓋.沈南(Guy Shennan),英國社會工作者協會主席
「在作者清晰而細膩的思考中,可看出他想跟精神痛苦者站在一起解決問題。他強烈地控訴這個瘋狂世界,而本書來得正是時候,讓我們即時得到啟發去爭取實現更好的世界。」羅迪.斯洛奇(Roddy Slorach),英國社會主義作家
「本書讓讀者從最重要的唯物論角度去思考問題,避免踏入生物醫學與後現代主義一些前提上的陷阱。」大衛.皮爾格里姆(David Pilgrim),利物浦大學社會政策與健康學(Health and Social Policy,University of Liverpool)教授
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豆瓣
9.5 (16 个评分) 作者: 吕楠 中国图书出版社 2008
《被遗忘的人》1989-1990年
吕楠的三部曲之旅是从拍摄精神病院起步的,从1989年开始,吕楠前后走访了38家精神病院和上百个患者家庭。每拍摄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条件和情况允许,吕楠都会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病人的身世、家庭背景和病情,并作记录,采访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小时。通常接下来的拍摄会再花一至两个小时。
有一次,吕楠在北京安定医院拍摄,在一间病房外面,遭遇了一个强壮的病人,吕楠本能地用手护住头,就在这时,那个病人却向他伸出一只手,要和他握手。在这一瞬间,吕楠被病人的友好和善良深深触动,此后,在吕楠的心目中,再也没有精神病这一概念,在他眼中,精神病人和所有的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正常的感情。
吕楠在拍摄中发现,精神病人在“文革”中一度被当作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人群对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语录曾经被用来作为精神病人的治疗手段。他在四川一家精神病院的墙上看到一条标语:“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那个“魂”的云字旁被人抠掉了,变成了“没有灵鬼”。
陶世茂,22岁,是四川一个偏僻农村里惟一的大学生。寒假回家时首次发病,杀死母亲,打伤父亲。极度恐惧的家人便把他关进石头房子里。每天为他送饭的是最疼爱他的85岁的奶奶。
采访完患者的家属,吕楠提出要见一见患者,患者家属用杠子为他抬开压在石头房子顶部沉重的石块。吕楠下到石头屋子里,和病人聊了一会天。在此之前从来没人敢下去,但吕楠却发现病人非常正常。只是因为石头屋子里面太暗,环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吕楠才回到屋外。
患者的父亲和奶奶满面愁容地坐在石头房子前。吕楠和石头房子里的患者商量:我希望别人知道你在这样的屋子里,你的手能不能伸出一点来。患者照办了,于是,吕楠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只从狭小洞孔里向外徒劳挥舞的手比出现完整的病人像更令人震撼。
在谈到精神病院拍摄时,吕楠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尊严”。广西一家精神病院的重病者病房,全身赤裸的女病人站立在铁栅栏做成的铁门背后,双手搭在铁栏杆上,病房外的近景坐着一个老年女病人。照片旁的说明文字写着:重病者病房里23岁的女病人住院超过一个月,但她从来没有离开过13号病房。
吕楠说:“她可以坐在那里,也可以站在那里,也可以趴在那个上面,她可以在房间里的任何地方,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是我要让她的尊严显现出来,只要她是歪七扭八地靠在这个门上面,我就不会拍。”
吕楠对女病人说道:你能站过来一点吗?病人按照吕楠说的靠近门站着。近景的老年病人本来也在病房外坐着,但是偏离画面,吕楠看见了,希望把她也加进取景框:如果不加进来,可能会有两层歧义,一、会让人觉得这家医院所有的病人都是关在房间里的,其实病房里的病人只是比较重的一个;另外,画面上没有老年女病人出现,房间里的人就太强了。
吕楠叫老年女病人坐过来一点,更靠近画面中心:“很多人慢待摄影,他们有一个事先虚设的前提:世界是为摄影师准备的,你‘咔嚓’一下就行了,没那样的事。你必须要调整,但是这个调整不能违背真实,调整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够,但不能过。如果画面里没有关在房间里的女病人的话,就没有力量,老年女病人不过来,我也没法拍,我等她过来了,就开始拍,拍了五六卷,直到院方很客气地把我请出医院。”
吕楠对待所有的病人都一视同仁,即使是丧失行动和语言能力的病人。在一张照片旁边,吕楠写道:“天津的一家精神病院,她不会说话,是警察三年前在大街上捡的。她有破坏欲,医院不能为她提供衣服和被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她都是躺在地上,确切地说是躺在自己的尿和屎的混合物上。这些脏物一星期才会有人来打扫一次。拍照半年后,她死于这家医院。”面对这样的病人,吕楠按下快门的瞬间也是她挺直身子坐在没有床垫的床上,而不会是歪歪斜斜躺倒的样子。
吕楠在很多照片旁边都有简短说明,写下了病人的姓名、家庭、住院前后的基本状况。以前,别人问吕楠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照片说明,吕楠也讲不明白,直到看到桑塔格在《旁观他人之痛苦》里对摄影家萨尔加多的作品提出了批评。桑塔格这样写道:“这些照片以孤苦无告的蚁民百姓为焦点,却又把他们打回孤苦无告的原形……他们的姓名在图片说明中一律从缺,拍摄人物照却不列出对象的姓名,等于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与名流文化同流合污,同时助长了对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摄影口味的贪婪需索:只授予名流姓名,而将其他人贬降为他们的职业、种族及惨况的代表性样本。”吕楠发现现在可以很地好回答这个问题:我写下说明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把他们的苦难当作他们的职业。
也有例外,画册里有一张拍摄于北京一家精神病院的照片,小女孩怀抱一只玩具熊猫,目光与镜头对视。吕楠在照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道:女孩,11岁。由于缺少儿童病房,中国绝大多数儿童患者只能同成年人住在一起。这些成年人不仅不会照顾他们,有时还会打他们。
画册上原来有小女孩的名字,但是在画册制版的当天晚上,吕楠考虑再三,还是把女孩的名字划掉了。吕楠担心女孩以后痊愈了,不愿意让人家知道她以前的经历,有名字就会带来麻烦。
耗时两年完成的《被遗忘的人》虽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吕楠并没有强调病人的痛苦和惨状,而是以极其克制的拍摄手法,真实再现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