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12·1枪杀大案 (1999) 豆瓣
8.9 (28 个评分) 导演: 刘惠宁 演员: 王双宝 / 海浪
1997年岁末,外出办案的西安沣河派出所民警老张突遇车祸,随身携带的六四式手枪被人窃走。次年四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将访华,第一站就是西安,公安部明令陕西警方三月底前必须破案。西安市公安局八处临危受命,接连破获了一连串枪案,唯独没有12.1枪案的线索。此时,凶犯已用该枪在西安连续作案多起,多人死于非命。抓捕的大网在周边展开,西至宁夏,南到上海、湖北,犹如困兽的凶犯终于乱了阵脚,主犯在逃往北京后被擒获,首犯董雷(王双宝 饰)在武汉伏法。此时,离公安部要求的破案时间提前了两天......
厚街 (2002) 豆瓣
7.7 (47 个评分) 导演: 周浩
厚街又名后街,是珠江口的一个小镇,距离省会广州 45公里,香港80公里。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来自台湾、香港的资本和中国内地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它从农业小镇迅速发展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城镇。工厂里的工人是进城打工的农民,他们从中国内地最贫困地区来到广东的厚街镇。工厂附近的出租屋是农民们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远离故乡后在千里之处建起的另一个家。本片真实记录了这些在厚街打工农民鲜为人知的生活状况,它们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刑侦1号案 (2002) 豆瓣
8.8 (19 个评分) 导演: 陈国军 演员: 丁勇岱 / 余小雪
1996年3、4月间,白宝山(丁勇岱 饰)连续在北京犯下重案,事情惊动了党中央,公安部责成北京市公安局限期破案。白宝山原本有一个幸福家庭,因一念之差走向歧路,83年“严打”期间被判刑劳改。伹十余年的牢狱生活非但没让他改邪归正,反而使他性情更加走向极端。出狱后,他密谋实施了袭击军警、抢夺枪支,所犯罪行为北京建国以来罕见。手中有枪的白宝山变的异常凶残,他的两个患难狱友就因和他发生几句口角,即被他送上了黄泉路,连同案犯吴子明也被他残忍杀死。之后,迫于警方压力,他逃往西北地区,一连杀死了7名无辜群众,正义的天网拉开了......
空中浩劫 第一季 (2003) 豆瓣 TMDB
Mayday Season 1 所属 : 空中浩劫
9.2 (44 个评分) 导演: Greg Lanning
空中浩劫(英文:Mayday、Air Crash Investigation或Air Emergency)是一个由加拿大的Cineflix公司所制作的纪录片节目,分别在世界各地的国家地理频道及Discovery频道播出。此节目主要介绍1970年代黑匣子发明之后所发生的近代重大航空事故。目前正在播出第十一季,第十二季中也正在计划中。在第三季时,有三集穿插铁道事故及航海事故(此三集在海外地区播出时未必归为空中浩劫系列,台湾地区国家地理频道将此三集列为“浩劫现场”系列)。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 豆瓣
作者: 梁文祥 / 李利群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13 - 7
十年,换了人间。梁文祥用镜头记录广州火车站巨大变迁,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是梁文祥在广州火车站拍摄历程的忠实记录,也是一份很生动的城市广场吸毒者调查文献。梁文祥用镜头见证了广州火车站这个特殊的空间场所的变迁,见证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这些都应该成为广州城市发展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一页。
《广州火车站的日与夜(黑镜头下的广州火车站2000-2011)》让新闻摄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人性提升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一位新闻摄影人所能期盼的最有价值的奖赏。
我未尽的苦难 豆瓣
The New Odyssey
作者: 帕特里克·金斯利 译者: 孙文龙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0
2012年4月的一个下午,哈希姆家的房门被突然砸开,随后他同数百位无辜的叙利亚平民一起被投入监狱,在经历了半年的折磨与摧残后终得自由。而此时,等待他的已是家园不再。迫于叙利亚战火的迅速蔓延,哈希姆带着妻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们*终能否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新家园”?
2015年5月,当欧盟对外宣布将出动武力打击利比亚人口走私生意的当天,哈吉正在悠闲地跟朋友聚会,这位利比亚势力*大的蛇头根本没把欧洲人的决定放在眼里。全世界普遍认为,蛇头是造成欧洲难民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无情盘剥难民的同时又给欧洲带来惶恐与不安。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
在帕特里克·金斯利笔下,无论是难民哈希姆,还是蛇头哈吉的故事,都只是构成这一历史性迁徙运动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那些在另一端营救难民的海岸警卫队;给难民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国际志愿者,以及处心积虑希望难民只是途径本国的政策制定者,他们的面孔也被一一呈现出来。在这场从地中海深处、从撒哈拉沙漠中、从巴尔干半岛边境不断前行的关于绝望、孤独甚至死亡的灵魂大迁徙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有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发自内心的呼唤。
人们常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对于这些难民来说,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将永远在路上,这便是他们无穷尽的苦难。
出梁庄记 豆瓣
8.4 (33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花城出版社 2013 - 4
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
梁庄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时间最长的有超过30年,最短的才刚刚踏上漂泊之程。《出梁庄记》主要人物有51位,51位中,外出务工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有26个,外出务工时间10年以上的有15个,平均外出打工时间为16.7年。
然而,他们进入了中国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样的工作?如何流转?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历史形象,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规定,被约束,并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中国有近2.5亿农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样,他们是中国特色农民,长期远离土地,长期寄居城市,他们对故乡已经陌生,对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们构成完整的农村与城市,构成完整的中国。他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存在样态,我们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了他们的生态发展?
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
——阎连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又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
——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
——刘瑜
前沿故事(2015修订版) 豆瓣
作者: 水均益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6
《前沿故事》以2015年的全新视角,重新梳理水均益30年精彩新闻生涯和传奇人生经历,讲述其如何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菜鸟记者”,成长为遍访世界风云人物的“一代名嘴”,与读者分享成长与成功的励志秘籍。
朝气蓬勃的青葱岁月、热血沸腾的新闻理想、惊险有趣的采访故事,使《前沿故事》1998年一出版即狂销50万册,成为影响一代人走上新闻之路的“教科书”。书中水均益想方设法采访克林顿等“小记者搞定大人物”的故事,更成为传媒界分析采访技巧的经典案例。
本书对“98版”所有故事进行修订与续写,重新调整内文结构、目录全换、增删数次,使时间跨度从1984年直到2015年,让读者有更佳的阅读体验;新增与球星贝克汉姆交往、2014年世界杯“炮轰”刘建宏、怀念父亲等数万字全新内容;并重新选择精美图片、设计排版,首次曝光水均益独家珍藏照片。
黑旗 豆瓣
Black Flags
8.0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比·沃里克 译者: 钟鹰翔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身亡之后,扎卡维的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在邻国叙利亚混乱升级之际,巴格达迪把暴力带入这个国家,并且在伊拉克成立了伊斯兰国,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作者沃里克还在书中介绍了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在中东问题上的种种错误之举。最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我们的希望所在——伊斯兰国正在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見證:改革開放三十年 豆瓣
作者: 中國攝影師協會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11
三十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仅仅是转瞬即逝的一剎那;相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也仅仅是前仆后继的短暂片刻。然而,刚刚过去的三十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她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中国当代史上这场伟大的变革。再现了三十年间政治事件的跌宕起伏、经济转轨的艰难曲折、文化生活的急速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巨大变迁。在一张张图片的背后,所呈现的是改革者们寻找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是亿万民众摆脱贫困、追求富足的果敢行动。其间,既有气势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也有一些难以忘怀的零星记忆,甚至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历史噪音。但这就是历史,历史是应该被记住的。
我们并非要刻意告诉人们甚么,而只是想为历史留下一部真实的记录,为人们留下一个驻足思考的空间。如同三十年前一样,今日中国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上。三十年间,我们经历了从文革走向改革,从计划走向市场;欣喜地看到中华民族终于回归常识,回归理性。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在步入市场体制的过程中,我们也目睹了一些有悖改革初衷的丑陋现象,经历了彷徨与困惑,由此悟到了我们与世界主流文明的巨大差距。因此,未来的三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是决定中国复兴的又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三十年的辉煌,不应仅仅是历史的回忆,如何打破中国两千年来周而复始的兴衰历史轮回,仍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留下我们的观察、见证与思索,不仅仅为自己、为当下,更是为了未来。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 译者: 胡訢諄 / 鄭煥昇 時報文化 2017 - 6 其它标题: 下一個家在何方?
▪ 阿琳是一位單親媽媽,被房東逐出家門後,發現新家的租金得花上月收入的八成……
▪ 帶著孩子找屋住的凡妮塔處處碰壁,只能住進毒蟲與幫派氾濫的社區……
▪ 多琳一家九口窩在兩房公寓裡,當房屋漏水、堵塞,房東卻相應不理,他們決定也放爛這間房子……
▪ 拉瑪想幫房東工作以抵房租,只可惜房東卻覺得他的付出一文不值……

為了書寫貧窮的真相:是何種經濟體系聯繫起貧富兩者?貧者為什麼難以脫貧?哈佛社會學者馬修‧戴斯蒙住進兩個底層社區,花費數年,採訪三十多名房東、記錄數十萬筆驅離資料、追蹤百萬筆911電話、出席一千多場住房法庭,找到牽繫起貧富兩者的經濟體系──租屋市場。只是,他發現兩種自由在此互槓:房東想靠租金賺錢,房客希望一家能住得安全舒適。

當收入的一半必須拿來繳交房租,許多家庭因為入不敷出,被迫遷徙至更骯髒、暴力、拮据的街區;而喪失安穩的棲身之所,致使貧困者失去原有的財產、遠離熟悉的街區、更因為居無定所的壓力,讓學業與工作表現失常。物質匱乏加上消極與憂鬱的心理,讓貧窮生生不息,一代傳給一代……

透過書寫失衡的房屋市場,戴斯蒙欲改變我們對貧困還有底層剝削的認識,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化身為八個貧困家庭與他們兩名房東的故事。正如《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不談論居住議題,我們便無法徹底正視貧窮。」書中貧困家庭的希望、難忘的驅離場景,皆提醒了我們:失去家,人就失去了一切。唯有安穩的居所,才是人生一切的根源。
“边缘人”纪事 豆瓣 谷歌图书
8.4 (47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 3
成功改造的旧警察 | 身败名裂的团支书 | 提心吊胆的大夫 | 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 | 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 | “搞关系”的业务员 | “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寻路阿富汗 豆瓣
The Places in Between
8.6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瑞·斯图尔特 译者: 沈一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8
2000年,27岁的罗瑞·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9·11”之后,随着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塔利班政府的垮台,使得与世界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向西方世界开放了。在阿富汗还未陷入又一段军阀林立的混乱之前,罗瑞·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开始他长达36天、从赫拉特径直向东前往喀布尔的徒步旅行。在穿行途中,斯图尔特不仅要面对山地与暴风雪等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遭受营养不良与肠胃感染等病痛折磨,还有可能面临被部落民射杀、被狼群分食的危险。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被遗忘的人 豆瓣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吕楠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6 - 6
从1989年至1990年,吕楠在中国十个省市的38家医院接触了14000名精神病人,寻访了上百个患者家庭和流浪患者,完成了《被遗忘的人》的拍摄,由此开启了吕楠将三部曲作为一部大作品来拍摄的序幕。吕楠在这部作品中真实有力地呈现了被遗忘的一群人的生存状况,并提示我们对他们的遗忘或许意味着我们所向往的完美也将无法成长。
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完成了他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三部曲作为一件大作品奖摄影通过史诗的形式来确立人的观看方式,是吕楠的重要贡献。三部曲中的每张图像都可以是独立的,但又不可被分割。它们以结晶化的方式彼此拓展、相互延伸,其中每一个单独的瞬 间,通过时间的“经验”又同时属于所有的瞬间。三部曲在人生的三重层面上聚焦于人的生命状态。光和影纠结缠绕的微粒,暗合着高度的道德情致,将观者的目光最终引向我们自身被遮蔽的心灵世界。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5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重走 豆瓣 Goodreads
8.8 (68 个评分) 作者: 杨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5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