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美学四讲(长江人文馆)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7
《美学四讲》与《华夏美学》《美的历程》共同构成李泽厚先生著名的“美学三书”,是其美学思想的全面系统论著,也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美学读物。本书以生动精妙、简洁畅达的文笔,从古到今,由西至东,探讨美学领域的诸多命题,评析国内外各派美学思想,同时构建作者本人的美学观点,引领读者漫步光华璀璨的美学长廊。
中国美学十五讲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4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美学具有突出的重视生命体验和超越的特点。中国美学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电影表意泛论 豆瓣
作者: 克里斯蒂安•麦茨 译者: 崔君衍 商务印书馆 2018 - 1
电影符号学一代宗师麦茨的论文集《电影表意泛论》是电影思维历史上的一部开创性著述,是电影符号学的奠基性原典。麦茨从现象学、语言学、叙事学、风格学、符号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电影表意”这一核心命题。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1968年初版)标志着立足于“电影语言”概念的传统美学与现代语言学思维形态的初次相逢;第二卷(1972年初版)补充了此前的论述,论证了符号学与电影思维成果的密切联系,涉及对第一符号学的自我审视,也预示了向第二符号学的演变。
苦闷的象征 豆瓣
作者: 厨川白村 译者: 鲁迅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9
《苦闷的象征》:北斗译丛。向人生的道路进行的时候,我们就或呻,或叫,或怨嗟,或号泣。而同时也常有自己陶醉在秦凯的欢乐和赞美里的事,这发出来的声音,就是文艺。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鞋 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葛,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么’……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响亮的闳远的那声音,有着贯天地动百世的伟力的所以就在此。
美学珍玩 豆瓣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商务印书馆 2018 - 8
《美学珍玩》收集了波德莱尔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评论。可以说,波德莱尔的文学生涯是从艺术评论开始的,《一八四五年的沙龙》一炮打响,《一八四六年的沙龙》则确立了他权威艺术评论家的地位。本书作者以其诗人的视角, 论述了对油画、素描、漫画、雕塑和摄影等多种艺术领域的独特见解, 是我们研究19世纪西方艺术的重要参考文献。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豆瓣
作者: (法) 让•米特里 (Mitry, J.) 译者: 崔君衍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9
电影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不仅具有百科全书式的视野,而且汇集了经典电影理论时期的论述,形成一份总纲。作者让•米特里,是法国电影理论家,电影史学家,电影教育家,法国电影学院教授,实验电影导演,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办人。译者崔君衍,是国内电影理论的权威学者,巴黎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出版社总编辑。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豆瓣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含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本次出版的修订插图本,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的选配侧重中西比较,以凸显华夏美学的非酒神型特征,与《美的历程》《美学四讲》修订插图本共同构筑了一片完整统一而丰富多彩的美学园地。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涵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美学史 豆瓣
西方美学简史
作者: [美] 门罗·比厄斯利 (Monroe C.Beardsley) 译者: 高建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 3
这本书的原名是《美学:从古希腊到当代》。十二年前,此书曾以《西方美学简史》的书名,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这次再版,根据出版社的建议,定名为《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理由是,这原本就是一本通史类美学书。这次改版,还校正了不少翻译上的失误。其中有些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有些是我的学生们给我指出的。特别是李天和朱俐俐两位博士研究生,读得很仔细,发现了不少小问题。能发现老师错误的学生,是好学生,在此感谢她们。在本书这次汉英对照版的出版过程中,蒋文博先生作了许多的努力。他还希望做一些本书的推广工作。我在感谢之余,还想说一句,这的确是一本值得推广的书。近年来参加一些美学和艺术界的会议,常听到一些很有才华的青年学者的发言中,出现西方美学史上的知识性错误。在一些著作和论文中,这种错误也不少。这本书也许会对他们有所帮助。
当然,作为一本世界美学史,这本书有很多缺陷。其一是,这本书毕竟出版几十年了,一些美学上的最新发展还没有能包括进去。其二是,这毕竟还只是一部西方美学的历史。本书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呼吁出现美学上的国际主义。我很喜欢这个词,不是“全球化”,而是“国际主义”!“全球化”意味着文化间趋同,特别是指在资本力量的作用下“被趋同”,而“国际主义”意味着文化间相互联系,相互起作用。一部美学史,不应该只是西方的美学史,也不应该只是西方对世界的影响史。我们需要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美学史。当然,先要有研究,然后才能写史。在过去一些年里,我所做的事是,读西方的书,研究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这样,研究就有了两个知识参照系。在两个参照系中进行研究,这不仅是中国学者,而且是当代一切非西方学者普遍存在的两难境遇,但同时,这也是他们的机遇。这样走下去,知识会一点一点地得到积累。写作一部全球美学通史的时机,在今天也许还不成熟,但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现代西方美学史 豆瓣
作者: 牛宏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现代西方美学史》讲述的是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戏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末叶重新换幕,期间纠缠着审美现代性问题、作为审美现代性根基的主体性问题、美学“语言转向”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裂变问题等四大主部主题的出场及其变奏。
伴随着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卡西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列维——劳斯、巴特、福柯、德里达、古德曼等思想主角分次登场的,还有表现、抽象、文本、丑、荒诞等术语主角贯穿其间。
跟随《现代西方美学史》,你将置身审美现代性不同主题和各种主角之间形成的张力场中,经历一次深邃的思想历险。
宗白华讲美学 豆瓣
作者: 宗白华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2
融贯中西的一代美学大师
宗白华美学著述全收录
从诗歌到建筑,让美学与人生诗意交融
数百幅高清插图,精装珍藏本
👩编辑推荐
☆融贯中西的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
宗白华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大师”,他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后又留学德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直抵达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并建构了以艺术境界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与朱光潜并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双峰”。
☆美学与人生的诗意交融
美学类的著作大多充满概念和逻辑,而宗白华则用诗人的灵动笔触,描述了美的本质与境界。他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极致,并把艺术与人生结合起来,让美不仅是一种研究概念,而是深入到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
☆宗白华经典美学著述全收录
本书为宗白华美学著述收录最全的版本,是了解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上佳选择。
☆数百幅精美插图,饱览珍藏
书中呈现数百幅来自故宫和名家珍藏的精美图片,不仅能够读到宗白华先生的经典美学著作,还可饱览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与文物珍藏。图文印证,带来完美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宗白华是“融贯东西艺术理论的一代大师”,其美学著述牢牢地把握了中国美学的精魂。本书汇集了宗先生所写美学论著精品中的精品。在这些文章中,他构筑了以艺术境界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在美的基本性质探讨与中国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美学思想意蕴方面,给人以深刻启示。同时,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个体美的生活完美统一,能够切实提升读者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本书新增数百幅与主题相关的珍贵文物图片,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得到身临其境的美学感受。
🌟名人推荐
★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冯友兰
★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李泽厚
★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刘小枫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豆瓣
BEOBACHTUNGEN ÜBER DAS GEFÜHL DES SCHÖNEN UND ERHABENEN
作者: [德]康德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20 - 5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本书是康德的一篇重要的美学论文。优美与崇高是十八世纪流行的美学论题,康德在承袭其时之术语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意义,将优美感与崇高感视作两种美感形式,在本文中一方面阐发了优美与崇高的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了美的主观性。本文不仅在美感形式上探讨了优美与崇高的界定与区别,同时亦暗含了对优美感与崇高感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思考。
论崇高 豆瓣
On the Sublime
作者: 朗吉努斯 译者: 王洁 导读 注释 2020 - 7
《论崇高》是一篇重要的文艺理论论文,亦是美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齐名。该书开篇就阐释了“崇高”的概念,认为“一个崇高的思想,在恰到好处时体现,便宛若电光一闪,照彻长空。”进而讨论了“崇高”的“掌控伟人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修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生动的布局”五种来源。在作者看来,天赋是产生“崇高”的基础,技巧是实现天赋的条件。只有伟大的思想和强烈的激情,辅之以完美的技巧,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朗吉努斯的《论崇高》为古典主义播下美学种子,首次将“崇高”引入美学殿堂,不仅为古典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开一代社会风气,也为后世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读本。
他者女人的窥镜 豆瓣
Speculum:De l'autre femme
作者: (法) 露西·伊利格瑞 译者: 屈雅君 / 赵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我们可以设想,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女性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她不能意识到她这样做的同时,其实是放弃自己与自身想象之间的关系的特性,通过成为“女性”,在话语中使自己屈从于客体化。一旦她宣称她认同男性主体时,她便再度将自身客体化为男性主体。这是否是一种在自身内重新将自身认做缺失的(母亲—女性 )客体的主体?
主体性拒绝接受女性,作为表现、话语及欲望的客体。这无疑为每个无法精简的政体提供了财政支持。女性在可能的想象中失去自身固有的特征,这一情况是可以想见的。另一方面(客体)作为水准基点较之于主体更具*终的决定意义。因为男人可以借着反弹冲开一些客体目标而保存自身。如果没有“大地”供其压迫、压抑,供其劳作,供其表达无尽的(为己的)欲望,如果没有(女性)自身在理论中的晦暗不明的麻烦,那么“主体”的“先在”还剩下什么呢?如果大地自行旋转,尤其转向自身,也许会挫败主体的勃起,并且有可能使其丧失高度和穿透力。那么,从什么开始暴动呢?在什么之上演练他的权利呢?并且从哪里开始切入呢?
中国石窟 豆瓣
作者: 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编 1991
千百年来,历代史家、僧侣、文人对云冈石窟多有著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涉足云冈石窟的调查与研究,论述云冈石窟的艺术渊源、历史分期、造像内容及风格等诸多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二十年以来,中国学者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石窟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就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进一步推动了云冈石窟的研究。现在,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云冈石窟》发表了中日两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使两国的学术交往步入了新的阶段。
新哲学讲演录 豆瓣
作者: 张世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本书是作者在北大授课的录音整理,是他近20你那来对一些哲学问题思考的总结,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作者主张把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与西方近代的“主体――客体”关系式结合起来,提倡一种中西会通的哲学。他认为,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通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本书内容生活活泼、通俗易懂。如果说以往是要经过苦苦思索才能进入哲学之境的话,那么本书让你体会到哲学将怎样平易生动地走进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