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水的密码 豆瓣
How to Read Water: Clues, Signs & Patterns from Puddles to the Sea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里斯坦·古利 译者: 许丹 译林出版社 2019 - 9
荣获2020年首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年度思想大奖
———————————————————————————————————
“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一本从池塘里看见太平洋的奇妙指南,一趟趣味无穷的探索之旅
包含700个与水有关的现象,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推荐
▼内容简介
水是我们身边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 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他总结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引领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谜题。
▼媒体专家推荐
水是这部书的主体,但对水的认知、解读不限于水化学、水物理学或者水利工程学。《水的密码》是地道的当代水博物书。它吸收了各门科学,但超出了科学,它尝试从各种角度了解水。阅读它,用书中描述的态度和方法观照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我们对世界定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古利拥有比尔·奥迪的观鸟水平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在这个使用GPS导航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复兴了自然导航技艺。他会让你觉得,你的前半生不过是半睁着眼走路而已。这一次,他用这本奇妙的读水指南,带你从花园里的池塘一直走到太平洋。
——《电讯报》
怎样观察一棵树 豆瓣
Seeing trees : discover the extraordinary secrets of everyday trees
8.8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南茜·罗斯·胡格(Nancy Ross Hugo) / [美] 罗伯特·卢埃林(Robert Llewellyn) 译者: 阿黛 商务印书馆 2016 - 9
人人都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水青冈的枝条?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你将看见你不曾知晓的美,你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欣赏树木。当你能够从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会真正领略自然那激励人心的力量与美妙。
《怎样观察一棵树》邀你将细致敏锐的目光投向身边常见的树木,并关注一些罕见却易于观察的树木特征。作者将定期细致观察树木的收获娓娓道来,清晰地列举了改进观察方法的策略,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树木微妙而常被忽略的细节构造。对美国白栎、荷花玉兰、北美乔松、北美鹅掌楸等10种常见树木的深入描摹会让你感受到许多小小的震动,重新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
云南花鸟 豆瓣
作者: 曾孝濂 新星出版社 2017 - 5
云南,全球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和物种基因库,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
《云南花鸟》共两卷,收录曾孝濂先生花类、鸟类生物画各百余幅,既是云南的,更是中国的。
本书是大自然的精准写照,是美与生命的崇高礼赞。正如梭罗所说,“大自然经得起最细致的观察”。
大城市里的小水坑 豆瓣
作者: 邰明姝 / 睡大宝 2022 - 10
春天,一个喜欢自然的女孩在城市绿地的小水坑旁架设了两台红外相机。短短一年时间里,相机拍摄到三十四种鸟类和三种哺乳动物。
它们是生活在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也是我们的朋友,但它们生存的空间日益逼仄。
请认识它们,保护它们,因为这片家园是我们的,也是它们的。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 豆瓣
Gathering Mos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osses
作者: Robin Wall Kimmerer 译者: 賴彥如 漫遊者文化 2020 - 7
「古老的傳說說道,
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
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
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如詩般的植物學書寫★
所幸我們有了羅賓・沃爾・基默爾,
她用來自印第安部落的傳承,以及學術的精準訓練,
為我們尋找人類和苔蘚曾經共享的語言,
也將植物學與自然書寫做了最有機且極富詩意的組合。
★榮獲2005年美國自然文學最高榮譽「約翰・巴勒斯」文學獎(John Burroughs Medal)
★出版17年好評不墜,亞馬遜網站五星評價
★結合「民族植物學」、「科普知識」、「人文關懷」之自然書寫佳作
★作者為當代最重要青苔研究權威之一,羅賓・沃爾・基默爾
★搭配北美知名苔類專家霍華德·阿爾文·克洛姆(Howard Alvin Crum)9幅手繪插圖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楊嘉棟博士審訂
★以小喻大,用印第安精神書寫的科普書
身為美國苔類研究權威,同時也是美國印第安波塔瓦托米族(Potawatomi)熊族後裔,加之身為人母、北美原住民作家等不同的角色經驗與獨特血統,羅賓・沃爾・基默爾既擅長精準的科學語彙,也擅長在字裡行間展現印第安人接應自然萬物的思想與深度。
「我們被教導過,
運用植物就是在向它身處的自然表達敬意,
使用植物的方式要讓它的天賦能夠繼續滋長。」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收錄了基默爾的十九篇散文,她以科普知識為經,生命經驗與部落傳統為緯,揉合生命故事與研究苔類多年的心得。在這系列散文中,有描寫她與女兒、鄰居的日常互動;有在野外採集的刺激冒險;還有超級富豪假借復育之名,邀請她為深山密林裡一座精美絕倫的仿古青苔花園擔任顧問——但她發現,復育是為了遮掩一場遊走灰色地帶、盜取自然的犯行,而自始至終,她都無從得知富豪的真實身分。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有流暢優美的自然書寫,也有清晰洗鍊的科學語言,基默爾試著用不同的知識系統,讓我們突破尺度的限制,理解苔類這種微小植物帶來的啟發,和森林同樣弘大。作者筆調有時像哲學家的座右銘,有時也像生態科學家的提醒警示,但更多時候,是像部落長老或母親的教誨,悠遠綿長,溫柔纏繞出人類、苔蘚與自然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老、微小,卻支撐一整座森林的植物
苔蘚是最古老的植物,也是最早離開水域,征服陸地的植物。身形僅有雨林的三千分之一,苔蘚卻能蘊養樹木、保護土壤、涵養水分,為昆蟲遮風擋雨,也讓鳥類與熊取用築巢……在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細細密密地支持起了一座森林的運行。
★長在城市縫隙之間的植物
長在城市裡的苔蘚,和人類有許多共通點:多元、適應力強、抗壓性高,在擁擠的環境也能活得很好,而且還經常旅行!苔蘚的葉片構造和人的肺泡有很多相似點,當它們減少消失,正是向我們示警了空汙;還有苔蘚的抑菌以及吸收能力,都曾在一戰被廣泛當作棉花的替代品以及傷口敷料……
★在印第安傳統裡向苔蘚禮敬
傳統的印第安人採集苔蘚,好擦去鮭魚皮上的黏液毒素,也在手套與靴子裡塞進苔蘚,隔絕冬日凜冽的寒氣;在沒有幫寶適的年代,寶寶的搖籃板裡會塞滿舒適的乾苔蘚;還有,在女性的月事隔離小屋裡,會有一籃一籃精挑細選過的苔蘚,好陪伴她們度過這段印第安人認為的靈性高峰;印第安人也將灰苔做成枕頭,據說,那會讓人做上特別的夢……
【內文摘錄】
「一位來自夏安的長輩曾告訴我,要發現事物最好的方法不能透過尋找。身為科學家的我,覺得這個想法很不可思議。他說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圍敞開各種可能性,這樣你所尋覓的自然會出現。」
「學習觀察苔類,比較像是靠聆聽,而非觀看。匆匆一瞥不足以成事。過濾一切雜訊,才能真正聽見樂音。苔類不是背景音樂,它們是交織纏繞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觀察苔的方式,可以像是細細諦聽水流撞擊岩石,溪流有很多種聲音,令人平靜,苔也有各種綠意,使人舒心。」
「在紐約州北部的奧農達加縣,一年當中有幾個向植物表達感謝的儀典,各有其時,首先是楓樹,然後是草莓、豆類、玉米。每年十月在加州的大熊湖鎮就有一場橡實的盛宴。據我所知,沒有一個特殊的儀式是獻給苔蘚的。或許禮敬這些不起眼的小小植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尋常的小小方法。溫柔盛托住小嬰兒、接住經血、為傷口止血、保暖——我們不就是這樣在世界裡安身立命的嗎?」
共同推薦
王盛弘|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植物生態與人文作家&插畫家
胡哲明|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
崔祖錫|山岳探險與旅遊作家
楊玉鳳|台灣苔蘚學會理事
黃仕傑|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書籍作者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
董景生|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讀者好評
「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突然間變得栩栩如生,因我終於明白箇中一二。讀了這本書,我開始帶著放大鏡出門,對著樹幹仔細端詳。羅賓・基默爾為我帶來精微細膩的風景。這不只是一本關於苔蘚的書,還是一個北美原住民女性的發聲,也是一個母親的故事,一種透過人類精神講述的科學。作為科學家,羅賓・基默爾結合了經驗論及各種認知方法,她看待世界的獨特觀點令人讚嘆,等著有心人來聆聽她真正的聲音。」──雅尼絲·瑞伊(Janisse Ray)、《餅乾童年的生態學》(Ecology of a Cracker Childhood)、《萬能棉被:回家的冒險》(Wild Card Quilt: Taking a Chance on Home)(暫譯)作者。

前言
在日常感知的邊緣,開始觀看……
我第一次對「科學」(還是宗教呢?)有意識的記憶,發生在幼稚園的課堂,在老舊的格蘭傑禮堂裡。當第一片迷人的雪花翩然落下,我們全都衝去把鼻子貼在結著白霜的窗子上。霍普金斯小姐十分睿智,身為教師,她知道在初雪的時候要遏抑五歲孩童的興奮之情有多困難,所以我們統統都出門了。大夥身著靴子和連指手套,在飄飄迴雪中圍繞在她身旁,她從大衣的深口袋裡摸出一副放大鏡。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第一眼透過鏡片看到的雪花,在她海軍藍大衣的羊毛袖子上閃閃發亮,像是夜空中的點點星光。經過十倍放大,那一片雪花的複雜細節令我驚奇不已。像雪這麼微小又平凡的事物,怎能如此完美無瑕?我情不自禁地看了再看。即使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最初的那一瞥,是如何充滿可能又深不可測。那是第一次,卻不是最後一次,我感覺到這世界的浩繁,不僅限於我們目光所及。於是當我看向輕落在枝頭和屋頂的雪片時,便多了一分新的認知:每一片雪花裡頭,都是星芒狀晶體構成的小小宇宙。雪的這分「秘密」令我讚嘆不已。那把放大鏡和那片雪花,是覺醒的鐘聲,是觀看的開始。從那一刻起,我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當你越仔細地觀看,這已然繽紛的大千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動人。
學習看苔蘚這件事,跟我第一次對雪花的印象交疊在一起。就在日常感知的邊緣處,有另一個層面,是關於美、關於極小的葉子怎麼如一片雪花般有著完美的排列、關於肉眼難見的生物是如何複雜而美麗。所需要的,就只有注意力和觀看的方法。我發現苔蘚是深入了解鄉野的媒介,就如同森林的秘密知識。本書就是一份進入新視野的邀請。
初觀苔蘚後的三十年間,我一直都把手持放大鏡掛在脖子上。它的掛繩和我的藥袋的皮繩總纏在一起,這既是隱喻,也是事實。我所擁有的植物知識有很多不同來源,有從植物本身習得的,有作為科學家訓練而得,也有我身為波塔瓦托米族(Potawatomi)後裔,對傳統知識的直覺連結。在上大學學習它們的學名之前,我一直都把植物視為我的老師。學生時代,對植物生命的兩種觀點,主體與客體,精神與物質,就像纏繞在我頸上的兩條繩索。我被教導植物科學的方式,將我對植物的傳統知識推到邊緣。寫作這本書也是一個重新找回那分認知的過程,期望賦予它適當的地位。
古老的傳說說道,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我想要訴說苔蘚的故事,因為它們的聲音很少被聽見,而我們又有這麼多事情要向它們學習。它們帶著重要的訊息亟待被聆聽,也就是有別於你我、屬於物種的觀點。身為科學家那部分的我想了解苔蘚的生命,而科學提供了一個說故事的強有力的方法,但這還不夠,故事還應該談談關係。苔蘚與我,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認識彼此。藉著說出它們的故事,我終於能透過苔蘚來理解這個世界。
在原住民的知識體系裡,我們會說一件事必須被四種面向的存在所認識,才能被真正地了解,那四種存在是:心智、身體、情感、精神。科學的知識則仰賴外在的實證資料,透過身體蒐集而來,再由心智去解讀。要說出這些苔蘚的故事,兩種方法我都需要,一個客觀和一個主觀的。這幾篇短文希望兩種認知的方式都得以發聲,讓物質和精神友善地並肩同行。有時,甚至共舞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