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豆瓣
Philosophische Analysen zur Kunst der Gegenwart
作者: [德] 瓦尔特·比尔梅 译者: 孙周兴 / 李媛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本书为欧洲当代哲学家瓦尔特·比梅尔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中选取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毕加索三位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以之为范例,对西方当代艺术作了深入细致的哲学分析和探讨。作为胡塞尔档案馆的合作者、海德格尔的第子,比梅尔在本书中对当代艺术的和分析带有深厚的现象学色彩,并深受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海德格尔对近代以来主体主义美学的批判构成本书的出发点。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指明:传统美学的时代已经终结了。这个海德格尔式的论断应当在本书的艺术考察工作中得到检验。如果比梅尔的工作是成功的,那么,他实际上也就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种非美学的艺术观察和艺术探讨是如何可能的?
图像理论 豆瓣
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作者: [美] W. J. T. 米切尔 译者: 兰丽英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 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W. J. T. 米切尔的经典代表作,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视觉艺术领域的必读书目,时隔15年重译出版。
☆ “图像转向”时代的理论宣言,为三个简单的问题提供多种答案: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引起任何实践或理论上的兴趣?
★ 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杰作,在从古至今的媒介和再现模式中打开“形象/文本总问题”。
-内容简介-
什么是形象?它们与语词有什么不同?更确切地说,W. J. T. 米切尔所追问的是,在20世纪后期,在人们普遍认为视觉力量空前强大、文化研究中“图像转向”已经取代了“语言学转向”的时候,图像(及图像理论)在起什么作用?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图像在关于文化、意识、再现的理论中的作用方式,并将理论自身视为一种图绘的形式。本书的目的不是要生产一种“图像理论”,而是要将理论图绘为再现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活动。借用当代有争议的电影,比如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和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以及媒体对国家新闻的报道,米切尔考察并说明了视觉形象在唤起或压制公开辩论、集体情感与政治暴力上的塑造性力量。
作为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之一,本书作者为贯穿文化(从文学到视觉艺术再到大众媒体)的可见性与可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解释。
-媒体/名人推荐-
这是最精彩的作品……米切尔分析和评论的深度及敏锐的洞察力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可以说,没有其他作者能够如此特别地切入形象与文本之间的缝隙,如此出色地使作品生机勃勃。
——爱德华•萨义德
这本书十足是一个巧克力盒子,装满了成熟的思考……对外行读者来说容易理解,对研究者来说非常迷人,对课堂来说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图书馆杂志》
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东西都消融在这场令人着迷的讨论中,这场讨论或者也可以被命名为“图像意欲何为?”它们是想与文本和平相处,还是要把文本推开?在这个能从微软公司获取全部艺术画廊作品、字母的多样书写不再是能指的必然选择的时代,米切尔“将威廉•布莱克、维特根斯坦与斯派克•李相联系”这一戏谑而广博的尝试正当其时。
——《村声•文学副刊》编辑精选
点线面 豆瓣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康定斯基 / 校注 邓扬舟 译者: 余敏玲 / 邓扬舟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1 - 6
康定斯基《点线面》一书,最早作为包豪斯学校的形式课程讲义出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文献。从内容上看,本书是康定斯基理论名著《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一方面贯彻该书中的抽象艺术主张,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则延续该书中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索现代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共有三部分,分别讨论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即点、线、面的形式特点,全书自成体系,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富含美学洞见,并极具实践参考价值。书中有一百多幅插图,均由大师亲手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