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吴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
历史及其图像 豆瓣
History and Its Images: Ar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作者: [英] 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译者: 孔令伟 / 杨思梁 商务印书馆 2018 - 1
《历史及其图像》初版于1993年,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撰写的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史巨著。本书对西方史学界长久关注的“图像的历史想象”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图像证史”的传统进行了全面梳理。
图像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甚至“历史本身”。作者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揭示了“图像证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其中无法避免的思维和情感陷阱,这些陷阱既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中的经典问题,也是艺术史学科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低垂之眼 豆瓣
Downcast Eyes: The Denigration of Vision in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Thought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丁·杰伊 译者: 孔锐才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 首部以“视觉”为中心的法国思想史,全面考察法国“视觉中心主义”的兴亡
☆ 极具学术想象力的跨学科研究,百科全书式的“视觉”话语大全
★ 理解“视觉中心主义”的历史,洞悉充斥着图像与监视的21世纪
☆ 作者马丁•杰伊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对视觉的推崇,在西方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从柏拉图、笛卡尔直到启蒙运动,视觉往往与清晰、秩序和理性相关联。随着摄影、电影的出现,视觉更晋升为现代感官王国的领主。然而,来自法国的现代思想家——萨特、梅洛-庞蒂、福柯、拉康、巴特、德里达——也以各种方式质疑视觉的霸权地位: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从现象学到精神分析,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分析……
本书为读者展现了“视觉中心主义”如何被撼动的历史。凭借其杰出的材料整合能力,作者将眼花缭乱的批判整合进宏大的思想史议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呈现出法国思想史。
-媒体推荐-
一本宝贵的书……对于任何想要聚焦20世纪知识生活的人来说,杰伊的这部权威历史著作是必读之作。
——《艺术论坛》
杰伊对20世纪法国视觉态度的探索,成就了这部令人印象深刻且严谨可靠的作品……杰伊的许多材料来自典籍,他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综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本书所展示的学术成果让人眼花缭乱……它的出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事件。
——《十月》
每一个想教授20世纪思想课程的人都该拥有这本书。
——《现代史杂志》
就其冷静的观察基调而言,这本令人惊异的书是一次穿越思想史的感伤之旅。
——《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
读图观史 豆瓣
作者: 贺西林 2022 - 4
汉唐美术开创格局,成就风范,在诸多领域开后世之先河,启未来之风气,树时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视觉方式建构了帝国形象,描绘了现实生活,营造了死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迅速推进,视觉材料大量涌现,为汉唐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十篇有关汉唐视觉文化研究的论文,并对其做了补充修订,依据主题和内容分为三编,即图像表征与思想意涵、图像考辨与知识检讨、图像传承与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过可视的图像和固态的物质遗存,揭示其内在逻辑理路和创造动机,进而实现重构历史体验的目标。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多年来就汉唐视觉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心得,所收录论文深化了多项研究议题,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域和格局,也为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提供了学术支持。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 豆瓣
作者: 顾铮 2022 - 7
◐著名摄影史家顾铮集大成之作,中国当代摄影的前世今生录
◑以国际化视野,多角度勾勒中国当代摄影脉络;敏锐捕捉摄影发展趋势,深刻反思摄影生态
◐巫鸿、陈传兴、陈丹青、郭力昕、李公明、杨小彦、刘树勇、晋永权 诚挚推荐
◑全彩精装本,近200幅摄影作品,100克艺术纸,雅昌印刷
【内容简介】
早在20世纪初,郎静山、庄学本等一代摄影人便开始了对中国摄影现代性的追寻,而这种集体努力因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1980年代,随着“四月影会”“陕西群体”“北河盟”等民间摄影团体的涌现,中国摄影未完成的现代转型才得以重新启动。
四十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何种探索?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是一次重要的回顾与梳理,以专题讨论和个案研究两条线索,勾勒中国当代摄影图景。
10个主题,细致剖析纪实摄影、肖像摄影、都市摄影等摄影类型的发展,敏锐把握摄影在呈现都市景观、身体、家族记忆等议题上的特质与尝试。
13篇个案研究,既有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侯登科、长期关注国人群像的刘铮,也有挪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自我的洪磊等,以其代表作入手,展现多样且生动的摄影实践。
【重磅推荐】
这是一部中国当代摄影的前世今生录,也是摄影中的当代中国的精神切片。
“现象”是风势、是浪潮,是一个时代的光影记录,作者给读者提供的是测风观浪的瞄准器与检测仪。
“个案”是在个体心灵感受与镜头朝向之间的文本细读,是对摄影家如何融入历史的精准记录和评述。
顾铮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史学家、文化学者,而且本身就是中国当代摄影“现象”中的弄潮者、“个案”中的同道人,这本书是引领读者进入这片领域的绝好导引。
——李公明
顾铮的《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是目前关于新时期中国当代摄影极有意义的一本研究专著,他对这一时期的摄影的探讨,无疑是一次填补空白式的重要实践,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广阔的角度重新认识四十年来中国摄影的发展。
——杨小彦
这本书既呈现出基于广阔社会文化背景的宏观社会视角,又提供了基于摄影史内部行动者互动而产生的微观社会视角,更有对这一时期代表人物细致而微进行深描的个体微观视角。这种周到的社会科学观察视角与方法,为当下的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样本。
——晋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