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理解一张照片 豆瓣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任悦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3
约翰·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写摄影”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汉泽洛娃、阿拉姆·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图像理论 豆瓣
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作者: [美] W. J. T. 米切尔 译者: 兰丽英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 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W. J. T. 米切尔的经典代表作,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和视觉艺术领域的必读书目,时隔15年重译出版。
☆ “图像转向”时代的理论宣言,为三个简单的问题提供多种答案: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些问题会引起任何实践或理论上的兴趣?
★ 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杰作,在从古至今的媒介和再现模式中打开“形象/文本总问题”。
-内容简介-
什么是形象?它们与语词有什么不同?更确切地说,W. J. T. 米切尔所追问的是,在20世纪后期,在人们普遍认为视觉力量空前强大、文化研究中“图像转向”已经取代了“语言学转向”的时候,图像(及图像理论)在起什么作用?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图像在关于文化、意识、再现的理论中的作用方式,并将理论自身视为一种图绘的形式。本书的目的不是要生产一种“图像理论”,而是要将理论图绘为再现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活动。借用当代有争议的电影,比如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和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以及媒体对国家新闻的报道,米切尔考察并说明了视觉形象在唤起或压制公开辩论、集体情感与政治暴力上的塑造性力量。
作为美国视觉研究领域最杰出的理论家之一,本书作者为贯穿文化(从文学到视觉艺术再到大众媒体)的可见性与可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丰富的解释。
-媒体/名人推荐-
这是最精彩的作品……米切尔分析和评论的深度及敏锐的洞察力让我感到十分惊讶。可以说,没有其他作者能够如此特别地切入形象与文本之间的缝隙,如此出色地使作品生机勃勃。
——爱德华•萨义德
这本书十足是一个巧克力盒子,装满了成熟的思考……对外行读者来说容易理解,对研究者来说非常迷人,对课堂来说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图书馆杂志》
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东西都消融在这场令人着迷的讨论中,这场讨论或者也可以被命名为“图像意欲何为?”它们是想与文本和平相处,还是要把文本推开?在这个能从微软公司获取全部艺术画廊作品、字母的多样书写不再是能指的必然选择的时代,米切尔“将威廉•布莱克、维特根斯坦与斯派克•李相联系”这一戏谑而广博的尝试正当其时。
——《村声•文学副刊》编辑精选
透明 豆瓣
作者: 唐宏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0
1.全书内容丰富,逻辑严谨,论从史出;立足于完整而宏大的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中的空白,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启发性;语言表述简洁明快,文笔优美,体现出作者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

2 . 有几种宝贵材料是首度被学者使用、首度公开发表:1.《点石斋画报》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四千余张原始画稿,是该画报研究的宝贵资料,从来无人使用,历博刚刚将之数字化,本书将是第一个使用者。2.《点石斋画报》在常规新闻画之外还出版了三百余张插页画,也从未进入学界视野,本书也将是首度研究。3. 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有当年费正清在哈佛大学开设近代中国史课程所使用的大量幻灯片,从来无人关注,本书是首度研究。4. 鲁迅“幻灯片事件”相关的砍头图像第一次得到全面搜集与梳理。5. 晚清幻灯放映状况的大量报刊资料也是第一次得到挖掘整理。

--

本书研究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线索,从绘画、画报、摄影、幻灯、电影等艺术门类,到各类光学玩具/视觉技术,乃至小说与报章文字所记录的视觉经验、视觉感知,力图描画和分析近代中国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图像—媒介文化与近代中国人所分享的视觉经验,并将之与晚清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乃至全球跨文化的图像、媒介与思想的流通联系在一起,由此勾勒出近代中国的视界政体,并揭示其与中国人主体性形成的关系。

本书作者但从事视觉文化研究多年,在海内外也有一定影响。写作过程中,作者查阅上百种中外文献、资料,走访国内外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旁征博引,力图在对近代中国视觉文化历史进行广泛而细致研究的同时,对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将中国近代视觉文化的发生、演变,理解为现代性世界历史转型的内在部分,以期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
技术图像的宇宙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 译者: 李一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 4
本书以当代技术图像为切入点,作者发现世界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走向由图像接收者和管理员组成的、程序化的极权社会;另一个是走向由图像制作者和图像收集者组成的、对话式的通信社会。基于此,作者对技术图像所构成的世界及其引发的问题展开观察、分析和批评。全书内容围绕十九个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技术图像的生产、表意、分布、运作、实质等问题,推断了对话式“通信社会”(Telematic society)的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对人类生活状态与生命意义的影响。
电影中的奴隶 豆瓣
Slaves on Screen:Film and Historical Vision
作者: [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姜进 2022 - 9
********************编辑推荐********************
★“真实”vs“虚构”
★电影提出了怎样的历史问题?
★新文化史旗手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继《马丁·盖尔归来》之后关于电影与历史的力作
★《斯巴达克斯》《燃烧!》《最后的晚餐》《阿米斯特德号》《宠儿》,电影摄制与历史文本的对照
★解读电影诠释历史的方式和策略
********************内容简介********************
“电影有何潜 力, 能以一种有意义的、精确的方式来诉说过去?”在《电影中的奴隶》一书中,戴维斯进行了电影和史学的交叉研究。她认为,电影是“一个有价值,甚至有原创性的历史洞察的方式”,历史电影是制片人、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的关于过往的集体性“思想实验”。书中以五部关于奴隶的历史电影为底本,探讨了电影如何影响了现代西方社会对于历史上的奴隶制及其现代遗产的批判和反思。
********************名人及媒体评论********************
戴维斯是一位专注于传统权力中心以外的人的历史学家,她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电影中奴隶的境遇。她分析了五部电影……每个主题领域,戴维斯在由历史建构的虚构小说和想象间建立了复杂的互动关系,而这些电影都植根坚实的历史研究基础上……戴维斯强调,电影制片人需对电影中虚构的部分作出声明,以便观影者能够区分历史事实和虚构。
——弗农·福特,美国图书馆协会
从斯巴达克斯到宠儿,[戴维斯]直观地展现了好莱坞是如何表现非裔美国人的历史的以及他们对此想象的变化。
——华盛顿邮报
她的主题总是值得深思……[戴维斯]思考了如何描绘奴隶制以及如何对待奴隶制的历史。她将历史写作(已有2500年历史)与历史故事片制作(已有100年历史)进行了比较,并得出结论:“历史电影应该让过去成为过去。”
——苏珊·索尔特·雷诺兹,洛杉矶时报书评
觀看的歷史 豆瓣
A History of Pictures
作者: 大衛·霍克尼 / 馬丁·蓋福特 译者: 韓書妍 積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9
他談的是觀看,但讀完之後你會懂藝術。彷彿一部電影,穿越由圖像組成的人類大歷史。
從第一個在洞窟壁上留下手掌印的人開始,到拿起畫筆作畫的畫家們,再來是用攝影機拍下世界的藝術家,到如今是人手一機隨時都在拍照、製作各式各樣的圖像並分享的盛況,再來會是什麼?這些圖像是如何突破地域、文化與時間的界線,影響著全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相互交織成一張不可獨立存在的視覺網絡?
將時間與空間以平面媒材捕捉起來,是人類永遠的衝動。因為我們從不停止「觀看」。
七百年前的溼壁畫,如今看起來相當「迪士尼」;十六世紀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發明了經典的好萊塢式打光;《北非諜影》裡的英格麗.褒曼看起來就像是提香筆下的抹大拉的瑪莉亞;日本浮世繪裡的海浪出現在《木偶奇遇記》……
「跨世紀繪畫大師」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與英國知名藝評家馬丁.蓋福特(Martin Gayford)橫跨東西方藝術三萬年,用三百張人們認為已熟知的傳世名作,帶領讀者走入前所未見、別具啟發的藝術時空之旅。
繪畫是不朽的創作形式,在不同時空背景與技術發展下轉變樣貌。世界在人們的眼中,或透過感官,或透過光學,在不同大師的詮釋下被以各種方式「壓扁」於平面。而這些「敘述所見之物」的作品,又回過頭暗示人們該如何觀看世界。這綿密的視覺輪迴,絕不是傳統藝術史的範疇所能表述。透過兩位大師級作者的精采對話,我們得以重新認識繪畫、攝影、電影甚至雕塑、劇場等視覺藝術,也開始明白它們的精神與價值。
何謂真實,而何又為虛構?你是否寧可相信鏡頭,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讀過本書,你將重拾「觀看」的技能,無論是觀看世界、欣賞繪畫,或是看一場電影,都將會有全新的收穫與感受。
「繼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與約翰.柏格(John Berger)後,大衛霍克尼對圖像的凝視與自省,讓我們再次經驗藝術的本質。」
--藝術家與獨立策展人/林人中
「堪稱霍克尼版的《看的方法》,本書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藝術尚未終結。也終於有一本書可以取代《藝術的故事》,把數位時代圖像充斥的現象,納入藝術史當中。」
--獨立策展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耿一偉
「彷彿一部電影,經由兩個藝術家的語言和思想帶著我回溯,經歷人類歷史,遊走在古老與現代相通的視覺意象裡。」
--藝術博士、副教授、廣播節目製作主持人/單煒明
「大藝術家眼裡塞藏的另一群大藝術家、穿越探索及微米觀察,珠璣字字。沒有一個經典離得開例外,沒有一場時代在圖像裡缺席。」
--設計師/聶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