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
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Code of Capital: How the Law Creates Wealth and Inequality
作者: 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ina Pistor) 译者: 趙盛慈 大塊文化 2019 - 11
■首見由法學教授從法律、法規、條款的角度來探討,造成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的手段。 
■法律已成為國家、企業、富人等分配財富,製造社會不平等、貧富不均的一個意外工具。 
■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Thomas Piketty推薦: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它證明了資本的權利如何深植於國際法律體制中,是一本必讀之作。 
財富分配不均也是暴政 
哪裡有利可圖,哪裡的法規就會鬆綁。這樣可以嗎? 
你以為的「依法治國」其實是「資本治國」! 

法治是rule of law還是rule by law,有巨大的差別。 
揭開21世紀資本論未解之謎, 
破解法律如何決定財富分配、造成社會不平等的底層根源, 
你一定要懂什麼是創造資本的法律密碼。 

「在所有形式的暴政中,最沒有吸引力、最粗俗的暴政,就是純粹財富的暴政,富豪統治的暴政。」 
──第二十六屆美國總統狄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資本是定義現代經濟的主要特徵,但多數人並不清楚資本到底從何而來。究竟是什麼將純粹的財富,轉變成能自動創造更多財富的資產?本書闡述資本如何在私人律師事務所門後創造出來,以及這類行徑如何令資本持有者和一般人之間,財富差距日益擴大。 

在這本發人深省的著作中,卡塔琳娜.皮斯托提出,法律會有選擇地為某些資產「編碼」,賦予該項資產保護及創造私人財富的能力。經過適當編碼的法律條款規範後,任何物品、權利主張或概念等,都可以轉化成資本──律師則是守護這些密碼(法典)的人。皮斯托指出,律師從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手段,挑選出最符合客戶利益需求的模組元素(例如:契約、財產權、擔保、信託、公司、破產法),讓所作所為一切合法;此外,在數百年前便已改良、將土地所有權轉成資本的技巧,現今再次為律師所用,規範起股票、債券、構想等只存在於法律的資產,甚至包括對未來的預期。 

本書針對現代人面臨極其惡劣的大難題,提供創新又有效的思考方式,帶領讀者一探,債務、複雜金融產品和其他資產,以哪些不同的法律模組合成,為持有者帶來各種財務優勢,同時破壞法律的正當性,引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資本危機。 

資產持有者利用資本與法律密碼,橫行全球、無所不在,都說依法治國,但法律保障了誰?人們一手造就這個世界,且有政府以公權力執行法典中規範的各項法律,如此景象令人憂心,值得深思。 

◎版權聲明:本內容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授權使用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2009) 豆瓣 TMDB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8.1 (76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摩尔 演员: William Black / 吉米·卡特
其它标题: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 资本主义:爱情故事
按照资本主义的理想化定义,在该社会体制下生活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的选择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但现实究竟如何?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美国的土地上无数人因为丧失赎回权而被银行赶出家园;有的商人则与司法系统勾结兴建感化院,通过监禁犯错的少年大殓其财;还有的企业偷偷为员工投保,并待其死后赚其巨额赔偿金;而当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之际,华尔街的银行则向政府请求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济金,这笔钱的最终走向却无人得知。纪录片导演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再次拿起摄像机,试图揭穿政客和商人剥削民众、暴敛钱财的真实嘴脸……
本片荣获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
欲望与利益 豆瓣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Political Arguments for Capitalism before Its Triumph
9.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尔伯特·赫希曼 译者: 冯克利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3
阿尔伯特•赫希曼代表作品,冯克利根据2013年英文版最新翻译
阿尔伯特•赫希曼是当代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著作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人类行为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对身份认同、忠诚、义务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把此书称为赫希曼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可谓实至名归。
——阿马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阿尔伯特•赫希曼邀请我们穿过词义变化的迷宫,为反讽而开怀,为危途而担忧,但他不仅与读者对话,他也与古人对话。他一生都在让他的思想先辈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家庭,他习惯于回到它的成员那儿寻找安慰、论题和灵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阅读赫希曼的体验,让人觉得是在观察我们当代一位大思想家与古人的对话。……本书既是对古人之间论辩史的研究,同时也是与打开了通往我们今天道路的古人的论辩。
——杰里米•阿德尔曼(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赫希曼传记作者)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赫希曼通过对17和18世纪欧洲思想生态的田野式调查,就商业社会在兴起时如何获得道德合法性作出了新的阐释,为资本主义发生学提供了一个更加一般性的视角。
赫希曼发现,在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中,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有关人性这一概念的战争,几百年来,“人被普遍视为一个舞台,上演着理性与欲望之间惨烈而无法预见的战斗,后来则是不同欲望之间的战斗” 。 揭示这场战斗的剧情,回顾有关人性的辩论,就是本书的核心。
赫希曼将这一漫长的战斗描述为一个内生的过程:17、18世纪的欧洲思想家们从欲望中分解出“利益”,使之成为一种不同于其他欲望的特殊欲望,以用这种温和、无害的欲望来平抑和驯化其他暴力、有害的欲望。从而,利益成为沟通、平衡欲望和理性的桥梁,使欲望变成融入“理性”的欲望,使理性成为替“欲望”服务的理性。这种从利益的角度处理欲望的方式,促成了古老的人性论的一次制度主义转折,使得商业社会与资本主义获得了正当性。
阅读本书,就像在观察当代一位大思想家与古人的对话。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豆瓣 Goodreads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作者: [美] 丹尼尔·贝尔 译者: 严蓓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5
《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政治三个不同领域及每个领域的轴心原则,追溯了这些领域的冲突造成的文化矛盾,试图对这些矛盾作出解答。《凤凰文库•当代思想前沿系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主张,在三个不同领域中适用不同的原则,即:在经济领域遵循社会公平原则,以共同体而不是个人的价值为优先考虑;在政治领域则遵循自由方针,个人而非任何群体才是政治的首要参与者,社会应有一定的奖赏标准来回报个人成就;在文化领域提倡尊重传统,相信对艺术质量的判断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和权威意见。在各种矛盾让资本主义社会似乎有陷入穷途末境之危险时,贝尔大声呼吁,以“一种关于超越我们的且不能被侵犯的事物的精神”来化解文化矛盾。
单向度的人 豆瓣
作者: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重庆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失败/美国经济新观察丛书 豆瓣
作者: 保罗·克雷格·罗伯茨 译者: 秦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5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失败》主要说了三件事:1.在自由市场资本主义、金融去监管化和工作离岸外包的印象下,美国经济如何走向崩溃;2、西方经济学理论存在的缺陷导致我们采用了错误的生产成本计算方法,令我们错误的教授给学生经济增长没有生态限制的理论;3、全球化是美国金融帝国主义以及掠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工具。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 豆瓣
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
作者: [美] 大卫·哈维 (David Harvey) 译者: 许瑞宋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是大卫•哈维笔下“最危险”的一本书,也是韩毓海眼中一本“催人泪下”的经济学著作。
近250年来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吗?
是什么导致了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
是什么让欧洲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旋涡?
是什么导致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如同人们呼吸的空气,极少有人思考其好坏并提出质疑。但了解资本主义的成败根源,对了解其未来和全球经济因此受到的巨大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本书中,大卫•哈维用自己的深刻洞察揭示了资本引擎的隐藏的运作方式——以及可能将资本主义引向灭亡的矛盾。
在对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做精辟描述的同时,当代《资本论》最权威的研究者大卫•哈维,在本书中揭开了资本主义核心矛盾——如以超出投资的手段积累资本的驱动力;其利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并因此造成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被剥夺;以及其掠夺自然直至毁灭自然的冲动。这些矛盾与压力造成: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欧洲和日本经济的陷入衰退旋涡,以及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短期内这些矛盾不会产生破坏性:历史上资本主义不断在新面具下重组自身,并由此产生危机。但是长期来看,资本主义能否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下继续生存?哈维认为种种迹象不容乐观,并且表象具有欺骗性,许多资本矛盾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控制,而另一些则威胁到了资本体系的核心。本书提出了理解世界的方法,并且为迈向更为公平﹑理性和可持续的社会提出了17个纲领性的建议。
正像我曾经建议:人们应该从第三卷开始,“倒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样,现在,我建议读者从哈维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自己的阅读。因为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哈维方才最为充分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才华,那是心灵的呼号,是真理的祈愿——而借助译者的文笔,我们很难不被这种良知、思想与才华所打动,必须承认,有些段落催人泪下。
韩毓海 北京大学教授、《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作者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诊断师之一,哈维以少见的历史洞见和清晰逻辑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同层次的矛盾及其社会后果,把别样社会想象这个问题直接提呈到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这是每一个关心这个时代全球命运的人都应该阅读的资本主义ABC。
胡大平 南京大学教授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下的危机、资本的运作逻辑及其潜在矛盾,哈维的诊断要比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更具挑战性,也更贴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陈宜中 台湾“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8年以来蔓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让许多人更渴望理解与改变世界。享誉世界的学者大卫•哈维用他的一系列著作为我们展示了开放的、吸收各门学科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本书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辨识矛盾、解释危机到发掘出路,这本书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必读著作。
万毓泽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哈维是学院派的激进人士,他的写作充满事实及深思熟虑的想法。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在精准的时点呼吁推翻资本主义……优美之作……神气活现,趣味盎然。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重新阐释马克思学说的活力之作……充满关键洞见和脱俗的分析。
社会主义劳工报(Socialist Worker)
以动态的方式重写马克思……充满关键洞见与打破传统的分析。
每周之书(Book of the Week)
马克思与《资本论》 豆瓣
Marx, Capital and the Madness of Economic Reason
作者: [英] 大卫·哈维 译者: 周大昕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5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近代世界最重要的著作,深刻改变了许多国家、政党和人民的命运,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1867年至1883年间出版的三卷《资本论》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征和历史的深入思考。大卫·哈维在本书中将阐述如何用《资本论》的视角来理解当下世界。哈维以凝练的写法概述了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建构。哈维不仅解释了马克思的睿智见解和深远影响,而且他根据过去一个半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拓展了马克思的叙述。因此本书不仅是对人类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导读,也是一位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研究生涯的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构和发展。通过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洞察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更好地理解当下货币疯狂的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豆瓣
作者: [美]熊彼特 译者: 吴克峰 / 王方舟 2017 - 9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科学著作之一。今天的世界与几十年前熊彼特预测的相差甚远,还有读它的必要吗?答案是仍然有必要。熊彼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种很好的平衡的解释,对资本主义亦有十分深刻的解读,其“创造性毁灭”的概念尤富启发。此外,他关于民主的论述与今天亦有很多交集。无论我们是否同意熊彼特的观点,我们都应该认可他所激发的思考和启迪。
致我們的朋友 豆瓣 谷歌图书
À nos amis
8.3 (7 个评分) 作者: 隱形委員會Comité invisible 译者: 鄧逸晴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6 - 2
2014年香港雨傘佔領2014年臺灣318太陽花
2013年巴西熱帶之春
2013年土耳其佔領蓋齊
2012年魁北克之春抗議
2011年紐約佔領華爾街運動
自2007年反叛經典《革命將至》出版後,全球抗爭不停
 
  隱形委員會又一批判政治、鼓動造反的力作,深刻檢討當代起義和運動的共同盲點。
 
  隱形委員會──法國政府的眼中釘、搜索多年仍無法確認對象的反動組織,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小冊子L’insurrection qui vient(台譯《革命將至》,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層層剖析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本主義社會及經濟體,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並且直接指導人民如何反抗、推翻掌權者。這本小冊子以23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傳,儼然成為抗爭運動的地下最高指導手冊。
 
  《革命將至》後的7年間,發生了2011年紐約占領華爾街運動、2012年魁北克之春抗議運動、2013年土耳其占領蓋齊運動、2013年巴西熱帶之春運動、2014年台灣318太陽花運動、2014年香港雨傘占領運動……反抗活動以如此的速度席捲全世界──一如隱形委員會當年所預測,抗爭已經來臨──可是,卻沒有一場真正的革命。
 
  隱形委員會藉由一場從未發生的革命,重新思考繼承左派血脈傳統的革命主義者理想。如果我們繼續單純地從美國為何發生占領華爾街運動,或者台灣為何發生318運動的在地脈絡(如黑箱服貿、中國因素等)去理解這些抗爭,我們將無法挖掘出其中深層的共通性意義,所以隱形委員會試圖從世界的視野,去理解各地升起的煙硝,並建立起一套關於抗爭的理論架構。
 
  更為了不讓資方的智庫們獨享詮釋世界的話語權,他們必須發聲。在這個當權者擅於製造各種煙霧彈的時代,我們要撥開大量垃圾資訊、踏過審慎包裝的震撼新聞、擺脫如影隨形的危機感,而在推翻和取代的革命模式之外,該如何在時代裡找到行動的法則?
 
  我們每個人看似都是獨立的個體,但當一個人的死亡足以激起群眾,一起粉碎社會謊言的堡壘,我們已經互相連結,我們都是朋友。這是一本向多數人喊話的宣言,犀利清算了抗爭運動累積上千年的錯誤、麻醉和愚昧,嘗試消化這7年間世界各地發生的動亂,以及理解這個世界到底在哪個誤解的枝頭上開了花。蟄伏7年的隱形委員會,並不是對這個世界或對反抗灰心,而是在深刻反省,而現在是時候敲響鐘聲,預告朋友們:你我即將在下一場抗爭碰頭。
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 豆瓣
Saving Capitalism from the Capitalists: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Financial Markets to Create Wealth and Spread Opportunity
作者: 拉古拉迈•拉詹 (Raghuram G. Rajan) 中信出版社 2015
《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不坏的经济体制。一个真正自由的、竞争性的市场处在缺乏规则和过分管制之间的某个适当尺度,这个中间地带并不宽裕,所以好的形式的资本主义是非常不稳定的,很容易退化成既得利益集团所统治、拥有和享受的制度。既得利益集团,即资本家们,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免受竞争威胁,常常成为资本主义的敌人。两位作者继而从政治经济学、历史、金融与发展的关系、制度的作用,以及治理等视角,就如何巩固市场经济的政治基础,建立真正自由的竞争性市场,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提出了超过传统认识的答案。
《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又不失论证的通俗易懂,因此不但对广大经济学专业人士是难得之作,同时对所有关心市场经济以及希望获得平等发展机会的人都有阅读价值。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译者: 陈清侨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本书为詹明信的学生张旭东所选编,辑录了詹氏的十二篇批评理论论文,可以让读者一窥詹氏批评活动的时空跨度和理论特征。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在西方理论界,在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于人们看来是相互排斥的问题领域,詹明信以其犀利的批评姿态和纵横裨阖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其理论地位,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并改变了人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为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那似乎无所不包的“大叙事”,并不是理论运作的框架,而是一种历史信念和乌托邦理想的投射。他的理论贡献对于已经陷入后现代文化工业及其意识形态沼泽的中国文化圈,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棉花帝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8.2 (36 个评分) 作者: [美]斯文·贝克特 译者: 徐轶杰 / 杨燕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3
2015年班克罗夫特奖获奖作品,王希、仲伟民、李伯重联袂推荐!
以棉花工业联动六大洲的历史描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
提出“战争资本主义”概念,颠覆“自由资本主义”的神话。
◎ 编辑推荐
☆ 2015 年美国历史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得主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希教授、 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作序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推荐,美国亚马逊畅销书
在这部跨越四百年,涉及七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中,作者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史是如何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 内容简介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
◎ 名人推荐
《棉花帝国》写于当代,谋篇布局却处处透出一种古典史诗的宏大气势……对于全球史领域的同行来说,《棉花帝国》树立了一个研究质量的标杆。
—— 王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帝国》一书即是运用全球史方法解释现代世界起源的杰作,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本书是运用全球史方法探讨重要历史问题的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告诉我们近代欧洲的企业家和政治家是如何把棉纺织业变成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的,而帝国主义、奴隶制、机器生产和工资劳动者这些近代社会中的重要现象都与此相伴。作为曾经的世界最大棉纺织业生产者,中国人应当通过这本书,了解这段历史。
—— 李伯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识渊博,令人惊叹。
—— 奥尔罕·帕慕克
迷人而深刻……全球史就应该这么写。
—— 埃里克·方纳,美国历史学家
引人注目……贝克特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欧洲贪婪的棉纺织品贸易是如何促成资本主义的出现的,在滋养棉花帝国的诸多实践与当今大型国际零售商生产商品的类似要素之间,建立了清晰的联系。那些渴望更多了解奴隶制在欧洲、非洲和美洲是如何和为何盛行的人会发现这本书非常有启发性。更好的是,那些从棉花帝国的遗产中受益、认为剥削和奴役工人相当令人不安的后人,将从中发现更多的灵感,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
—— 露丝·西蒙斯,布朗大学名誉校长
◎ 媒体推荐
非常出色……《棉花帝国》经过深入研究,可读性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无情扩张提供了新的见解。贝克特的文字优美,论点清晰而引人注目,不仅描绘了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还写到了农田中的奴役劳工和工厂中受薪工人的状况。一项惊人的成就。
—— 托马斯·本德尔,《纽约时报》
非常重要……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在对棉花这一商品的研究中,在短期之内无人超越。正如贝克特所说,棉花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射平台”。
—— 亚当·霍克希尔德,《纽约时报书评》
惊人的全面,信息丰富,同时还让人警醒。
—— 格伦·阿尔茨舒勒,《塔尔萨世界报》
有说服力……太棒了……贝克特的详细叙述没有遗漏一点棉花行业的丰富多彩的性质,同时还描述了棉花业对许多不同社会的影响。
—— 温迪·史密斯,《波士顿环球报》
《棉花帝国》证明斯文·贝克特是真正的全球历史学家中的新精英之一。今天的学术史很少是为公众写的。《棉花帝国》超越了这一障碍,不仅可以被学者和学生阅读,也适合普通知识阶层读者阅读。这本书在主题处理上丰富多彩。这本书结构非常优雅,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多样。对国际趋势的概述与令人难忘的事件交替出现……贝克特的书让我希望有一部续作。
—— 丹尼尔·沃克·豪,《华盛顿邮报》
意义重大,非常漂亮……《棉花帝国》是今年最好的非虚构图书之一。
—— 卡伦·朗,《新闻日报》
在智力上雄心勃勃……历史学家的杰作。
—— 提摩太·申克,《国家》
一部非常详细、发人深思的作品。
——《书目》
分量大、信息丰富、引人入胜……贝克特的叙事技巧让资本主义的故事对所有读者都能保持新鲜和有趣。
——《出版商周刊》
贝克特对棉花经济的近距离研究为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模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奴隶制和殖民主义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一部分……有价值的贡献。
——《柯克斯评论》
◎ 获奖信息
★ 2015 班克罗夫特图书奖
★ 入围 2015 普利策历史学奖最终名单
★ 《纽约时报》2015 年十佳图书
★ 《经济学人》2015 年最佳图书
......
资本主义 豆瓣
Capitalism:Competition,Conflict,Crises
作者: [美]安瓦尔∙谢克 译者: 赵准 / 李连波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正统经济学立足于完全竞争假设,从理想化的视角研究资本主义的运行,假设具有完全信息的、完美的“代表性行为人”会做出理性的、最优化的选择。大多数非主流经济学则采取相反的策略,强调的是这一制度的低效率、不平等和不平衡,认为支配着现代世界的是不完全竞争。事实上,两者都以完全竞争作为基本参照,并试图加入各种各样的“不完全”,以弥补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在《资本主义》一书中,安瓦尔·谢克没有拘囿于上述任何一种观点,而是立足于一个全新的研究起点和视角——真实竞争。在他看来,“真实竞争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调节机制,它与所谓的完全竞争之间的差异,就像战争和芭蕾之间的差异一样巨大”。他证明了,即使不借助超理性、最优化、完全竞争、完全信息、代表性行为人或所谓的理性预期等理想化假设,也能够推导出被实践和理论证实的经济学结论。这一视角使得他可以用几乎崭新的眼光看待经济学分析的所有要素:供求规律、工资和利润率的决定、技术变革、相对价格、利率、贸易条件及平衡、增长、失业、通货膨胀,以及以周期性复现的普遍性危机收尾的长期繁荣。
谢克试图构建一个“现代经济学替代性框架”,并将每一个理论都与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的对应观点进行对比,通过大量的模型、图表进行经验检验,还成功预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谢克分析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并用扩展的视角探究这一主题。这正是古典经济学以及凯恩斯和卡莱茨基处理这一问题时采用的方法。任何对资本主义和一般经济学感兴趣的人都能从这部独创性著作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后工作”理论 豆瓣
作者: 徐志伟 主编 / 王行坤 主编 译者: 王行坤 等 2022 - 1
本书收录了西方学界关于“后工作”研究的16篇代表性成果。“后工作”理论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下异化劳动的弊端,萌生出的对未来文明的一种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工作机制导致“很多人无所事事,其他更多的人做无用功,并且强迫真正有益的劳动力从事最繁重的过度工作”,造成了劳动力和资源的巨大浪费,无益于个人发展和公共利益。
针对西方社会种种与工作有关的畸形现象——机器生产加剧劳动异化,人工智能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时长持续上升和工资相对停滞,全球范围内劳动力的竞争,跨国公司以转移生产线为威胁要求补贴和税收减免,对劳动的不正常狂热,将贫穷归根于懒惰的偏见,大规模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具有迷惑性的零工经济——本书对资本主义工作制度展开了批判,对理想的未来工作模式进行了畅想,呼吁以创造性的、自由的工作取代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
崩盤 豆瓣
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亞當.圖澤(Adam Tooze) 译者: 蘇鵬元 / 吳凱琳 八旗文化 2019 - 10
金融危機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 2019年 吉爾伯圖書獎得主
☆ 2019年 史丹佛商學院精選書單
☆ 2019年 《天下雜誌》趨勢選書
☆ 2018年 《紐約時報》最佳書籍
☆ 2018年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 2018年 《金融時報》與麥肯錫最佳商業書籍入圍
金融海嘯歷經十年,餘震仍衝擊全球政經版圖,
川普經濟學、英國脫歐、烏克蘭危機、中美貿易戰等看似獨立的事件,
在全球金融體系緊密交織下,都可能成為下一場危機的導火線,
我們必須將焦點放在哪裡,才能確保自由、穩定、有規則的世界秩序前景?
「讀這本經濟歷史學家著作的十年全球政經史,
或可得知政經風暴是否可能發生,也可知如何預先防範,
也或可免於會有千金難買早知道的遺憾!」——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提供跨國投資者們極佳的一部教材,
可做為研判未來局勢發展的良好參考。」——暢銷財經作家 安納金
|危機沒有消失,而是變形|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僅將危機描述為發生在華爾街的區域性事件。但事實上,這場危機導致全球市場停擺,甚至迫使全球治理模式重新調整。為什麼一個看似區域性的經濟危機,會造成全球衝擊?本書作者亞當・圖澤將當前國際金融體系比喻為血液循環系統,只要有一點阻塞,就足以擊倒龐大身軀。
亞當・圖澤是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史學教授,他在本書重新詮釋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造成十年來的後果。透過既廣且深的不同層面,闡述當今國際金融市場。這場金融海嘯不只破壞了全球資本主義,也暴露出銀行風險管理的缺陷,更間接導致烏克蘭危機、英國脫歐與川普上台。除了總體政經情勢的描述與評論,圖澤更寫出關鍵決策者帶來的影響,以及其做出重大經濟決策時的政治背景,內容涵蓋美國、中國以及歐洲的重要政經發展。
|如果再爆發一次全球危機,川普會出手救市嗎?|
本書的論述核心,是金融體系的全球結構,以及跨國聯繫的政治影響。在2008年危機發生後,聯準會成為全球最後貸款人,數以萬億計的美元通過各種不同貨幣市場交易流出。十年過去,美元變得更為強大,許多國家的命運與美元流動性相關,卻與美國經濟無直接關聯。對地緣政治的關注,更進一步豐富本書的論述。在川普政府「美國優先」政策下,倘若再爆發一次全球性危機,川普不見得會與其他國家聯手救市。
|貧富差異加劇,民粹主義興起|
我們仍活在金融海嘯的遺緒之中。無論是以納稅人的金錢,緊急紓困銀行界;還是以量化寬鬆重振有錢人的資產,本質上都是政治行為。然而,對比銀行界與有錢人可以全身而退,一般民眾則慘得多,深陷失業和薪資下滑等難關,不滿情緒最終引發左右兩翼的民粹主義。當美國有關貧富懸殊的討論加劇後,也愈加暴露出溫和自由主義者對資本主義民主的長遠問題苦無良方。
|2008年金融海嘯,十週年總結經典之作|
2008年金融海嘯是自冷戰結束以來,西方社會遭遇的最大危機,但是真的無法避免嗎?真的如歐巴馬所說,危機結束了嗎?本書將全球經濟議題分成數個主題,逐一探討,提出嶄新見解:
全球經濟與各國債務沒有規則的發展路徑
全球經濟體系、政商關係與各國勢力影響下潛藏的不平等交流
因社群網站活躍引發的網路經濟危機
美國中產階級所面臨的困境
中國崛起
全球石油危機
當我們想宏觀地判斷未來新一波金融危機發展時,
必須將把銀行業的危機放在更廣泛的政治和地緣政治背景來考量。
同時,我們必須深入理解銀行業的內部運作。
新危機醞釀之際,更應明白2008年發生什麼事,有什麼錯誤,才能向前邁進。
名人推薦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安納金|暢銷財經作家
——專文導讀
王伯達|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
吳玉山|中研院院士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胡忠信|歷史學者
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 節目主持人
馮勃翰|台大經濟學系副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聯合推薦
好評推薦
「描述金融崩盤深具啟發的優異書籍有好幾百本,紀念這個事件十週年而撰寫的《崩盤》會以權威性的說明長期流傳下來。在精湛的描述下,經濟史學家亞當‧圖澤做到其他已有成就的作家無法達到的幾件事。圖澤以多重面向設法解釋一個龐大複雜的全球危機,而且他的書結合有說服力的分析與政治和經濟詳情的迷人歷史。」──《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歷史描述,以輕鬆的筆調與大量有用的解釋來匯集世界各地的事件。有時感覺圖澤已經閱讀十年來每份官方工作文件、回憶錄、總體經濟和財經重要文章。即使是已經試著追蹤事件曲折的讀者,圖澤都能夠提供重要的價值。」──《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到目前為止與金融海嘯有關最重要、最有見解的解釋,未來幾年的金融政策制定者都必讀。」──《泰唔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重塑我們世界這十年的不朽史話……《崩盤》提供讀者一份詳細而深入的研究,說明來自2007年全球金融體系核心的金融危機潮的起源與後果。筆調清楚,學術成就非凡,即使是密切關注這件事的人也會學到很多東西。」──《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
「英國脫歐、川普現象、2014年俄羅斯併入克里米亞(Crimea),以及中國在金融體系的不斷升級:圖澤在這本筆觸生動活潑又長篇的書中涵蓋所有面向,而且還說得更多……圖澤是研究金融崩盤與歷史災難的專業人士,他也明白公司資產負債表和主權債務的術語,這足以深刻知道他應該謹慎的使用這些術語,將一些最錯縱複雜的胡言亂語翻譯成優雅的語言。」──《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談論金融海嘯的書不勝枚舉,但是少有書將這件事視為世界性的事件……這是經濟史的巨著,堅持讀完這本大部頭書籍的讀者會發現很多驚喜……圖澤先生寫了一本很有價值的書,討論管理一個緊密連結的世界經濟所面臨的挑戰。他提出的問題在川普執政時代引起共鳴。」──《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對於導致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與結果,進行一項野心勃勃的研究……圖澤並不是簡單地講述金融危機的故事。《崩盤》也是講述經濟崩盤牽扯錯綜複雜的政治紛擾、隨後出現的金融紓困,以及接下來出現的大型政治解體……但是圖澤的分析布局是新穎的,他快速的從華盛頓的危機講到歐洲的貨幣政治,然後到中國的財政政策,去解釋這些國家的經濟如何相互聯繫。這送出一個明確的訊息,他們都相信民族主義者的經濟決策:我們都在一起,在很大的程度上比金融機構和政府表達得更明確。」──《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
「對危機與隨後幾年發生的事情進行廣泛而重要的說明……強調世界各國的經濟在2008年達成的經濟緊密關係,他展現出危機如何將「全球」經濟的抽象概念轉變成某些不幸的具體事件。」──《書籍論壇雜誌》(Bookforum)
「一本受人矚目的新書來了,任何對2008年的事件與渴望了解後來發生什麼事感興趣的人,都應該把這本書放在閱讀清單最前面……將複雜金融概念的簡單解釋與追溯全球危機發生前到之後走向毀滅的過程結合在一起。」──《衛報》(The Guardian)
「圖澤全新描述2008年危機和後果的歷史,不乏對我們經歷災難時代的深刻見解。」──紐約雜誌網站(NYMag.com)的每日情報(Daily Intelligencer)
「圖澤以歷史學家的角度理解金融海嘯及其後果……描述一個從美國經過西歐進入東歐、跨越俄羅斯草原並前進到中國的宏大敘事。」──路透社熱點透視(Reuters / Breakingviews)
「美國房貸市場爆出跨越邊界的金融大戰後,對全球經濟最明智、最有說服力的說明。」──《戰略與經營雜誌》(Strategy+Business)
「考量這本2008年出版最好的歷史書的影響力,很可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在雷曼兄弟倒閉接近十週年的時候,將出版許多金融危機的書,但很少有人能與亞當‧圖澤《崩盤》的討論規模、野心或嚴謹程度相提並論。這真的是當代歷史,這本書一直談到2017年底。很難想像有另一個作者能可靠地處理如此廣泛的主題。」──《前景雜誌》(Prospect Magazine)
「圖澤提出一個統合的理論,講述我們似乎從冷戰結束後西方廣泛承諾的自由、民主、自由貿易,甚至日益繁榮的全球化秩序節節敗退,並提出該如何在這樣的世界中恢復清醒。」──《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一項重要而且富有洞察力的工作……結合經濟史與2008年金融危機與之後十年的地緣政治的分析。」──《圖書館期刊》重點書評(Library Journal (starred review))
「一流的金融史,而且以令人讚賞的努力去找出一系列掩蓋起來、改變世界的事件。」──《柯克斯評論》重點書評(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圖澤藉著對川普的政治地位竄升架構他的論述,使得國際經濟政策的奧秘與非專業的讀者息息相關……除了使國際經濟學更容易理解與引人注目之外,圖澤還在歷史世界中增加重要的補充,把川普主義放入歷史背景中討論。」──《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豆瓣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作者: Thomas Piketty 托瑪.皮凱提 译者: 詹文碩 / 陳以禮 衛城 2014 - 11
經濟思想的分水嶺之作
貧富不均漸趨惡化已是當前極受熱議的問題。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儘管眾說紛紜,但各種議論的資料根據似乎略嫌不足。
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蒐集整理橫跨二十幾個國家、長達二百多年的數據資料,藉此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財富分配動態,從中提出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解釋。
這個源自龐大實證資料的見解,其核心概念相當簡單:從歷史證據來看,資本報酬率通常大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說,有錢人財富增生累積的速度快過一般人工作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富者將愈來愈富,占掉社會大部分的所得與財富份額。
過去的主流意見認為,貧富差距拉大只是經濟發展的初期現象,到了成熟階段,分配不均的情況會逐漸減低。然而皮凱提指出,上述說法只是剛好看到二十世紀初期到中期的發展所導致的誤會。資本主義經濟在那一段時間出現貧富差距縮小的情況,主因在於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摧毀了許多原本的財富積累,以及當時的高累進稅政策。
皮凱提認為,各國政府應積極改革稅制,減低財富過度集中的趨勢,否則將危害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我們也很可能回到十九世紀那種貧富極度不均的景況。
本書出版後造成十分罕見的討論熱潮,在經濟學界引起強烈迴響,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亦撰文解析讚許,推崇「此書將改變我們思索社會與研究經濟學的方式」。
得獎記錄
《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
《華爾街日報》暢銷榜第一名
《華盛頓郵報》暢銷榜第一名
《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榜第一名
《洛杉磯時報》暢銷榜第一名
《舊金山紀事報》暢銷榜第一名
亞馬遜書店暢銷榜第一名
美國國家廣播網暢銷榜第一名
榮獲英國國家學術院2014年獎章
名人推薦
今年甚或往後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克魯曼 Paul Krug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一部切合時局的重要作品。──史迪格里茲 Joseph Stiglitz,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一個舊主題提出新穎而有力的貢獻。──索洛Robert M. Solow,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經濟思想的分水嶺之作……將會影響往後的經濟分析(或許也包括政策制定)。──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前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
光是確立這項事實的貢獻就值得一座諾貝爾獎。──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前美國財政部長、前哈佛大學校長
對資本主義內在動力的權威性論著。──羅德里克Dani Rodrik,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經濟學教授
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 豆瓣
How Will Capitalism End?
作者: [德]沃尔夫冈·施特雷克 译者: 贾拥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稳定的经济增长、良好的货币政策和社会平等被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这些条件如今都在逐步消失。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公共债务无限饱和,金融寡头的肆虐让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一步步恶化,民众对货币经济的信心也消失殆尽。资本主义社会习惯于用金钱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而当下,金融这头失控的巨兽已开始用寡头式腐败和分开的掠夺反噬资本主义。
在沉沦于不健康状况多年后,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如此严重,乃至人们日益不把它看成简单的经济事件,而是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衰落。随着危机演变,资本主义同民主的联姻也行将结束。治理缺失、“民主政治”的娱乐化,将使资本主义进入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它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必将被自身的问题压垮。最关键的是,目前还看不到治愈这些疾病的方法。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 豆瓣
Citizen Coke: The Making of Coca-Cola Capitalism
作者: [美]巴托·J.埃尔莫尔 译者: 林相森 / 张雪媛 格致出版社 2018 - 4
可口可乐公司如何通过销售糖、水和咖啡因的低价混合物,建立起了一个全球性的商业帝国?显见的答案是宣传,但背后的真正秘诀是,可口可乐公司将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供应商、加盟商和政府。在公司100多年的历史中,可口可乐没有属于自己的瓶装厂、水资源以及甘蔗和玉米种植地。除了精简的生产 经营,它还受益于便宜的市政供水和街边回收系统。它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对供应商和国会委员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这就是可口可乐资本主义。
推荐语
本书通过可乐饮料主要的原材料——水、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浆、古柯叶、咖啡因——以及玻璃、塑料和铝制盛装容器,生动且极具启发性地讲述了可口可乐企业史。
——马克·彭德格拉斯特(Mark Pendergrast),For God, Country, and Coca-Cola作者
可口可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力的经济机构之一,但它的社会和生态影响却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现在,这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历史学家,将企业资本主义通过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原材料,仔细分解,加以阐释。这本书会让你喝得更少,思考更多。
——泰德·斯坦伯格(Ted Steinberg),Gotham Unbound: The Ecological History of Greater New York作者
埃尔莫尔对可口可乐帝国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进行了出色分析。读罢本书,我们就能理解像可口可乐公司这样将经济建立在与政府及公司合作上的企业的运作。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大企业的生态足迹及其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如果你想对当今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请阅读本书。
——范达娜・席娃(Vandana Shiva),Stolen Harvest: The Hijacking of the Global作者
埃尔莫尔在本书中做得最突出的地方是,分析可口可乐如何利用全球公共资源和政府干预来提升它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贝丝·梅茜(Beth Macy),《纽约时报书评》
对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品牌之一的深入研究和历史阐述。
——《出版人周刊》
在研究这个家喻户晓的产品背后的企业上,埃尔莫尔呈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非常发人深省。
——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华尔街日报》
在软饮料之战愈演愈烈的当下,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必读书目。
——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加州伯克利大学新闻系教授
这本书让我们发现,我们对可口可乐体系的过去和现在缺乏完整的认知。
——特德·瑞安(Ted Ryan),可口可乐公司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