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
肉身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作者: [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 / [美]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 译者: 李葆嘉 / 邱雪玫 审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8 - 1
作为一本开拓性著作,《肉身哲学》可能改变我们对传统西方哲学的看法。人类意指何物?知识何以获取?道德源于何处?向来为西方哲学之中心论题。以往哲学家的一些共识——通过内省而了解其心智、理性具有离身性和普遍性、对世界的思考大多为非隐喻义,如今却遭遇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质疑。认知无意识、心智亲身性、隐喻性思维成为本书的主题。一方面,对心智、真实、时间、原因、自我、道德等概念逐一检讨;一方面,揭示以往哲学其思维模式背后的隐喻结构。本书的旨趣,就在于建构肉身哲学。
具体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来自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的方法。
第二部分,我们研究认知科学的基本哲学理念。使用认知方法分析从事任何哲学研究都必须提出的某些基本概念,如:时间、事件、因果、心智、自我以及道德。
第三部分,我们着手从认知科学的视角研究哲学本身。我们将这些分析方法用于哲学史上各重要时期的学说研究——古希腊自然本元学(metaphysics)[1],包括前苏格拉底学派(pre- Socrat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学说;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心智理论与启蒙运动时期的官能心理学;康德的道德理论以及解析哲学。我们认为,认知科学的方法为这些宏伟的知识殿堂带来了崭新的和深刻的洞察力,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哲学观念以及解释它们。尽管这些哲学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但是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人都以为,它们各自似乎是凭直觉获得的。我们还会涉及这些哲学遗留给当代哲学、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问题,尤其是英美解析哲学、乔姆斯基语言学,以及使用在经济与外交政策中的理性行为者模型(rational-actor model)。
最后,在第四部分,对我们在探究人类是什么以及人类生存条件这一过程中的受益加以总结。
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门力求不断砥砺的哲学。基于亲身心智的实证了解的哲学视角,就是一门肉身形式的哲学(philosophy in the flesh),就是一门解释“我们主要为何,又能为何”的哲学。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豆瓣 Goodreads
8.5 (8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日常性的生活际遇、一些理论问题的一再激发,以及个人的禀赋,促使作者对身体和空间这样一些主题产生了特别的关注,并且不经意地围绕这些论题写作,把自己对于身体和空间的认知以一种独到的视角呈现出来。汪民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为三个部分: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
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南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是作者汪民安近五年来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
身体、空间与科学 豆瓣
作者: 刘胜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
《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空间现象学专著。全书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在牛顿的绝对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二版) 豆瓣
Body and social theory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9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2版)》内容简介:在当代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身体问题在西方社会文化理论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西方身体社会学领域的一本代表作,《身体与社会理论(第2版)》纵览该研究领域诸多研究路径的长短优劣,全面展现各路发展如何推动身体成为突破场所,探寻晚近来自女性主义、现象学、行动导向思路的身体研究,考察“身体规划”、“身体面具”和“身体潜势”等方面最新论述,分析身体与自我认同之间关系,提出了整合论的身体观,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与启发价值。
具身心智 豆瓣
作者: (智)F.瓦雷拉 / (加)E.汤普森 译者: 李恒威 / 李恒熙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内容简介:人类的心智(mind)和行为也许是宇宙间最顶端、最复杂也是最奇异的现象了,但人类只有通过自身的心智和行为才能认识和理解自己。无怪乎美国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达玛西奥(A.Damasio)在研究意识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还有什么比知道如何知道更困难的事情呢?正因为我们有意识,才使我们能够,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对意识提出疑问,还有什么比认识到这一点更让人惊异和迷乱的呢?”“知道如何知道”——这正是认知科学的根本任务,而且也是促使其从哲学认识论中萌芽并最终在当代的哲学科学研究中枝繁叶茂的根本动力。
人与物 豆瓣
Persons and Things: From the Body‘s Point of View
作者: [意]罗伯托·埃斯波西托 译者: 邰蓓 2022 - 1
只有从身体的角度,人与物才能重新找到被区分割裂的原初链接:“身体通过自身的本体发生,将我们直接与物体联结起来”,因为物体只不过就是“我的身体的延伸,而我的身体是世界的延伸”。这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真正的相互贯通。两千年来,法律、神学、哲学在人与物之间划出一条鸿沟,并让一方受另一方支配,只有身体才能够填上这条鸿沟。
——罗伯托·埃斯波西托
★内容简介
人与物的关系是什么?身体如何改变这种关系?本书中,作者认为,从身体出发,而不是从物或人出发,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考虑两者的地位。
从一开始,我们的文明就建立在严格、明确的人与物的区别之上,建立在人对物的工具性支配之上。这种对立源于古罗马,并延续至整个现代社会。在我们当下的全球市场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于人与物的矛盾。尽管这一区别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明确和必要的,但在法律、经济和技术实践中,我们不断看到的是观点的逆转:某些类别的人正在被事物同化,而某些类型的事物则呈现出个人特征。
罗伯托·埃斯波西托以其一贯的严谨态度,认为存在着一条从这一悖论中解脱出来的路径,这条路径由建立在身体上的新观点构成。无论是人还是物,身体都成为重新思考支配我们哲学、法律和政治词汇的概念和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
★媒体评价
“《人与物》是一个系统性的文本。鉴于我们正面临经济学、生物基因学、人工智能和生态学的挑战,埃斯波西托呼吁重新思考我们与事物的关系是正确的。从文本涉及的材料的广度以及支撑理论的丰富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本有趣的书。”
——Marx & Philosophy
"本书溯源至古罗马、基督教对人与物的定义,通过关注考虑人类学的种种发现以及引证斯宾诺莎、西蒙东和拉图尔等哲学家的理论,埃斯波西托认为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反等级观念的人与物的状态。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资料翔实且引人深思的书。”
——Paragraph
★读者推荐
“哲学家罗伯托·埃斯波西托将他的关注点转移到人与物的复杂关系上。不仅对人与物的语义提供了新的奇妙解读,同时也激发了对诸众‘活生生的身体’的思考。《人与物》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人作为物’和‘物作为人’的让人眼花缭乱的观点。简单来说,这是一本精彩的书。”
——Timothy Campbell,康奈尔大学教授
“作为一位生命政治理论家,埃斯波西托的思想,和其他当代意大利政治理论家一样,都是以福柯、德里达、梅洛-庞蒂等欧洲大陆哲学家的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本书中,埃斯波西托对人与物的界限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应该从身体的角度重新构建生命政治的感念。”
——Joseph Tarquin Foulkes Roberts,伯明翰大学法学博士
最深切的感觉 豆瓣
The Deepest Sense
作者: [加拿大] 康斯坦丝·克拉森 译者: 王佳鹏 / 田林楠 2022 - 9
——媒体、专家推荐——
★克拉森是一位讲述感官历史的老手,技法娴熟。这本新书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她对工业革命的描述。
——《纪事报评论》
★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观察,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最深切的感觉》不仅通过关注触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漫长历史,而且通过将触觉引向一些重要的历史对话,实现了新的突破。
——理查德·纽豪斯
★对人类与触觉的关系在历史上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叙述,并提供了大量信息。
——《出版人周刊》
★克拉森丰富的描述为她对这种亲密感觉的探索提供了极好的衬托。
——《图书馆杂志》
★克拉森雄辩地认为,触觉是最深刻的感觉,不仅因为它的文化意义延伸到遥远的过去,而且因为它的社会意义仍然嵌入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中。作者表明,触觉的历史本身是反思性的:尽管它们只能从来源中推断出来,这些曾经可以触摸到的拥抱讲述了我们之间最深刻的联系的历史。
——《美国历史评论》
——内容简介——
从最轻柔的爱抚到最严厉的打击,触觉是我们体验世界的核心所在。现在,这种最深层的感觉首次成为广泛的历史探索的主题。《最深切的感觉:触觉文化史》这本书通过探索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基于触觉的生活经验,充实了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这种亲密而感性的历史研究方法使我们有可能重新发现历史文 化的触觉基础及其塑造社会的特殊方式。
克拉森在书中探讨了各种触觉领域,包括中世纪城市的感觉;圣人遗物的触觉吸引力;痛苦、快乐和感情的社会历史;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触觉联系;摔跤和比武等运动的剧烈刺激;消费文化的感官吸引力,等等。她深入研究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从社会交往中触觉的使用和禁止到现代国家对身体的约束,从城市景观的感觉变化到现代性中触觉的技术化。
通过康斯坦丝的描述,我们发现历史远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主题,它能在顷刻之间触动我们。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7.4 (13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1 - 1 其它标题: 身体, 空间与后现代性
★ 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广受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
★ 和《现代性》一样优美、晓畅,让人如痴如醉的学术著作。
汪民安教授对于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阅读体验极佳,他具备一种国内罕见的本雅明气质,学术随笔流畅易读,酣畅漓淋,魅力十足。
★ 身体,是个人最后一份私有财产,它与欲望、社会、权力有着怎样的纠葛?它该如何突破重重遮蔽,发出自己的声音?
★ 疫情危机下的封锁、都市中家园概念的缺失、对居住空间的激烈争夺、大型商场中物的牢笼……种种空间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又如何困扰着我们每个人?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对身体、空间等论题所做研究的成果结集,分为“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三个部分,共十九篇文章。第一部分的六篇文章论述“身体”在西方学术史中的地位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二部分的六篇文章是作者对“空间”问题的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身体的社会学,以及权力如何把个人的身体局限在空间之中,第三部分收录的七篇文章是对后现代理论的各位大理论家德里达、罗兰•巴特、乔治•巴塔耶、福柯等的精彩评论,以及对后现代性理论的发展线索的整理回顾。
汪民安教授以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视角,考察个人身体、社会生活和现代政治的关联性,洞察细微,挖掘深入,表达精辟,会让读者对身体、对各类空间、对后现代哲学及其研究方法有更多的理解与启发。
=======================
汪民安老师关于身体、空间和后现代性这三个当代哲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论文集,既有深入丰富的学理性,又贯穿着生动有趣的日常生活经验,无论是文笔还是分析能力都让人赞叹。个人认为,国内学者当中,汪老师是最具备本雅明般气质与作品风格的人。
—— 江海一蓑翁(豆瓣网友)
虽然我也认同学术写作不需要文笔这回事,但真的存在这种学者能把复杂的理论渗透在遣词造句的刻意制造中,比如汪老师。头发和家乐福的写作是完全的巴特式的效仿,汪老师对尼采和巴特两种断片式的、警句式的写作做了精准的譬喻,从此来看汪老师或许也是他所描述的那种巴特式学者:用一种闲情逸致征服对象(理论)。
—— 二级发呆员(豆瓣网友)
中世纪的身体 豆瓣
Medieval Bodies: Life, Death and Art in the Middle Ages
作者: [英]杰克·哈特内尔 译者: 徐仕美 2022 - 11
本书是一部关于身体的中世纪文化史,从身体的角度逐一审视了中世纪人们对身体的认知,依次从头部、五感、皮肤、骨头、心脏、血液、手、腹部、生殖器、脚各主要部位,展现了中世纪人的生死观念和日常图景,解读了其感受和思考身体性自我的方式,并由此反映出中世纪的社会观念和历史文化。
在中世纪生活的各方各面,身体都是重要议题。一方面,它被视为体内各元素相互平衡、与体外环境相互协调而运作的整体,也是实践医学观念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具有复杂而奇妙的象征含义,人们既有可能凭借身体获得某种共通的内在体验和身份认同,也有可能因其差异而产生恐惧进而相互仇恨。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人们如何探索、理解、幻想科学主义盛行前的世界。